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妍伶
Yeh, Yen-Ling
論文名稱: 清代南澳的水師與防務(1644-1800)
指導教授: 陳國棟
Chen, Kuo-T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清代東亞海域南澳水師總兵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清代南澳島的海防設置和規劃。南澳位處閩、粵邊界,15世紀後因東亞海域貿易活動的發展,在航海上扮演望山和資源補給的角色。加以其港灣能提供船隻停泊,故明代以降,成為不同人群聚集來往之地。在明代海禁政策下,海上貿易為非法行為,許多海盜集團在閩粵沿海一帶活動,好幾股勢力相繼以南澳為據點,才使中央和地方官員正視南澳區域的海防設置。
    明萬曆三年,南澳正式設置漳潮副總兵一職,希望透過兩省共管的方式,提高跨省捕盜的效率,並減少權責不清的推諉問題。隨明代政權的衰弱,鄭芝龍的崛起,明、清之際南澳轉為鄭家勢力下的據點,直到康熙皇帝平臺後,將海防做一整頓,才確立了南澳水師鎮的海防規制,一方面保留明代兩省共管的政策,一方面在島上駐紮,加強與金門和鄰近水師營間的聯繫,建立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設施。
    影響所及,南澳的地方社會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形成以深澳總兵府為中心的發展趨勢,信仰上也以關帝廟和天后宮為主。雍正以降,南澳的社會風氣,因南澳海防同知的設立,文教之風漸起,將南澳社會帶入不同的發展。

    緒論---------------------------------------1 第一章 明清之際南澳的沿海情勢----------------15 第一節 資源與貿易發展---------------------15 第二節 明代南澳的軍事佈署-----------------28 第三節 鄭清之間的對抗---------------------46 第二章 清代南澳水師的建立與組織--------------67 第一節 設置水師的目的與規劃---------------67 第二節 南澳鎮總兵的職責和任務-------------74 第三節 南澳鎮總兵的人事分析---------------86 第三章 南澳鎮的地方社會 -----------------91 第一節 以軍事為主導的社會型態-------------91 第二節 文官系統的建立--------------------96 結論 -----------------------------------101 徵引書目--------------------------------107

    一、檔案資料
    《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摺件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7。
    趙爾巽等纂,國史館校註,《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二、官書典籍
    《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院,1966。
    《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院,1965。
    《康熙福建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欽定八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4-6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王在晉,《海防纂要》13卷,《四庫禁燬書叢刊》,萬曆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申時行,《萬曆大明會典》,中央研究院圖書館藏,萬曆內府刻本。
    ﹝明﹞戚繼光,《戚少保奏議》,參見高揚文等編,《戚繼光研究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
    ﹝明﹞塗澤民,《塗中丞軍務集錄》,收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北京:線裝書局,2006。
    ﹝明﹞劉堯誨,《劉堯誨先生全集十六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28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據湖南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1997。
    ﹝明﹞譚綸,《譚襄敏奏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6。
    ﹝清﹞杜臻,《粵閩巡視紀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0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4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明亮、納蘇泰,《欽定中樞政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夏琳,《海紀輯要》,《臺灣文獻叢刊》,第22種,景印清抄本。
    ﹝清﹞徐鼒,《小腆紀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34種,景印清抄本。
    ﹝清﹞崑岡,《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6。
    ﹝清﹞陳良弼,《水師輯要》,《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陳昌齊,《道光廣東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
    ﹝清﹞楊英,《從征實錄》,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清﹞瑞麟、戴肇辰等修,《廣州府志》,清光緒五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清﹞齊翀修,《(乾隆)南澳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27》上海:上海書店據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影印,2003。
    ﹝清﹞穆彰阿,《大清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6。
    ﹝清﹞薛傳源,《防海備覽》10卷,《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清嘉慶16年望山堂刻本。

    三、專書著作
    Reid, Anthony 著,孫來臣等譯,《東南亞的貿易年代:1450-1680
    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與中國社會發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2006。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2。
    何孟興,《浯嶼水寨:一個明代閩海水師重鎮的觀察》,臺北:蘭臺
    出版社,2002。
    吳正龍,《鄭成功與清政府間的談判》,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李其霖,《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臺北:五南圖
    書出版公司,2014。
    南澳縣文化體育局、南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南澳縣文物志》(增修本)》,香港:天馬出版公司,2004。
    科大衛,《皇帝與祖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7。
    許毓良,《清代台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許賢瑤譯,《荷蘭時期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6。
    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陳希育,《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史論文集(第七輯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9。
    黃中靑,《明代海防的水寨與遊兵:浙閩粵沿海島嶼防衛的建置與解體》,宜蘭:明史硏究小組,2001。
    黃迎濤,《南澳縣金石考略》,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2008。
    劉序楓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九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5。
    歐陽泰,《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2。
    盧建一,《明清海疆政策與東南海島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聶德寧,《明末清初海寇商人》,汐止:楊江泉,2000。

    四、期刊論文
    方豪,〈由順治八年福建武闈試題論鄭氏抗清的主力〉,《方豪六十自定
    稿》,頁663-682。
    王冠倬,〈中國古代南澳島的航海地位〉,《潮學研究》第3輯,汕頭:
    汕頭大學,1995年3月,頁66-78。
    王御風,〈清代前期福建綠營水師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1995。
    安樂博(Robert J. Antony),〈中國海盜的黃金時代:1520-1810〉,《東南學術》,2002年第一期,頁34-41。
    何孟興,〈論明萬曆澎湖裁軍和「沈有容退荷事件」之關係〉,《臺灣文
    獻》62:3,頁125-148。
    吳大昕,〈海商、海盜、倭─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國立暨南國際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龍潛,〈明代廣東地區對外貿易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明清廣東
    社會經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170-196。
    周宗賢、李其霖著〈由淡水至艋舺:清代臺灣北部水師的設置與轉變〉,《淡江史學》第23期,2011,頁141-160。
    林俊聰,〈明清「閩粵咽喉」南澳島的海防鬥爭〉,收入《明清廣東海運
    與海防》,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出版,2008年12月,頁149-164。
    林偉盛,〈荷蘭貿易與中國海商(1635-166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分冊,2000年6月,頁1-45。
    林麗月,〈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海上走私貿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報》,第8期(1980,五月),頁91-112。
    金國平,〈南澳三考〉,《西力東漸─早期中葡接觸追昔》,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年,頁74-75。
    南棲(張菼),〈臺灣鄭氏五商之研究〉,《臺灣經濟史十集》(1966.9),頁43-51。
    徐曉望,〈16-17世紀環臺灣海峽區域市場研究〉,廈門大學博士論文,
    2003。
    徐曉望,〈論明末清初漳洲區域市場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四期,頁26-39。
    高新生,〈中國海防史研究述評〉,《軍事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頁
    179。
    張增信,〈明季東南海寇與朝外風氣(1567-1644)〉,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
    曹永和,〈從荷蘭文獻談鄭成功之研究〉,《臺灣文獻》,12:1,1961,頁1-14。
    曹永和,〈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臺灣史田
    野研究通訊》第15期,1990年6月。
    陳春聲,〈一部鮮為人知的縣志─民國34年〈南澳縣志〉評介〉,《廣東
    史志》1986年第3期。
    陳春聲,〈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歷史影響(下)〉,《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3期,2007年,頁46-52。
    陳國棟,〈古航海家的「近場地圖」― 山形水勢圖淺說〉,《中央研究院
    週報》1138(2007)。
    湯開建,〈明代南澳副總兵考〉,《潮學研究》,第4輯,汕頭大學,1995年12月,頁89-99。
    湯開建,〈明代潮州海防考述〉,《潮學研究》,第7輯,汕頭大學,1992年2月,頁67-93。
    湯開建、陳文源,〈明代南澳史事初探〉,《潮學研究》,第3輯,汕頭大學,1994年3月,頁48-56。
    楊緒賢,〈鄭芝龍與荷蘭之關係〉,《臺灣文獻》27:3,1976,頁158-
    167。
    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1618-1683)〉,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2,頁228-229。
    廖大珂,〈16-19世紀初西方文獻中的南澳〉,《國家航海》第6輯,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2月,頁50;
    盧正恒,〈官與賊之間:鄭芝龍霸權及「鄭部」〉,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12。
    謝國禎,〈清初東南沿海遷界考〉,《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臺北:商務出版社,1978,頁291。
    聶德寧,〈明清時期南澳港的民間海外貿易〉,《潮學研究》,3,汕頭大學,1995年3月,頁34-4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