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仲修
論文名稱: 台灣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之內環境因素分析
指導教授: 紀俊臣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國家政治轉型意識型態憲政體制政黨體系威權統合體制分裂性政府政黨輪替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32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政治轉型,事實上並非全如「現代化理論」所預設的直線發展,有些國家在政治轉型過程中發生「逆轉」的窘況,也有些國家在轉型初期稍有進展,但隨即停滯不前。而台灣的政治轉型明顯地從剛性威權體制轉化為柔性威權體制,再朝向民主化穩健發展,以民主化的基本意涵: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制度化來檢視,台灣的政治轉型朝向民主鞏固的發展應無疑義。本研究之焦點,即以此種發展為歷史縱深,透過文化信仰、憲政體制、政黨體系以及政經互動來檢視國家之蛻變。
    國民黨在國共內戰失敗後遷台以來,舊政權所建構的制度和統治方式,逐漸無法應對急速變遷的社會和崛起的社會勢力,台灣在1980年代中期,進入明顯轉型的時期。而1990年代新國家的建立反映了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崛起勢力的利益,所形成的國家和權力重組。其間國家官僚的改革派,透過與崛起的資本家勢力和本土政客結盟,型塑了新國家和新權力聯盟。
    1993年台灣面臨空前巨變,國民黨在經歷了政治社會運動的衝擊,和內部派系鬥爭之後,改革派掌握主導權,而舊勢力(保守派)自權力核心全面撤出,使台灣邁向新國家的局面。
    1996年,總統直選,新的統治型態出現,更明顯的區隔了舊時代與新國家的分野。而舊政權時代的各種制度,相對的面臨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和轉變。當舊時代過去,而新制度還未建立時,台灣正面臨一個制度上青黃不接與不確定的過渡時期。各方勢力競相展現實力,共同參與搭構新制度的權力遊戲,以便在未來的制度中,確立位置和利益。
    2000年總統大選,由於國民黨的第三次塊狀裂解,加上民心思變以及「民粹」的推波助瀾,陳水扁「好運」(扁自語)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終結了國民黨在台灣半個多世紀的執政,使得民主政治中的「政黨輪替執政」原則,在台灣政治轉化的過程中首度出現,至此台灣的民主政治的基本儀式(形式)全備。陳水扁上任後,歷經扁唐體制的「全民內閣」,扁張體制的「行動內閣」而至於今的扁游體制的「戰鬥內閣」。在國會無法經常獲得穩定多數支持的窘境下,常使國家陷於「空轉」,而領導階層處於「迷航」的情況下,政策不明,進退無方,在台灣內部不斷「內耗」之際,台灣的民主政治前景是否能就此邁向「穩定」或「鞏固」,則是一個頗值進一步觀察的課題。而觀察國家的自主性(制定決策的能力)與國家的職能(執行既定政策的能力),不失為一個著力的基點。
    本研究含緒論與結論共計七章,二十六節,約三十五萬言,第一章緒論:開宗明義指出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所採行的方法,與依循的架構,以及論題之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國家理論之耙梳與論辯,首先強調國家乃是最主要的權力容器,其次分別論述社會中心論與國家中心論之要旨及其窘困,而已Jessop的整合理論加以總結。
    第三章:國家蛻變之文化信仰因素,乃揭示國家蛻變之主觀因素,包括政治文化與意識型態,主要內涵包括:其一、以文化信仰為驅使社會行動之幽靈,重新喚起政治社會對文化信仰之重視,其二、威權政治文化與官定意識型態之建構,其三、在民主化與自由化過程中,政治文化開始由臣屬型逐漸向參與型過渡,其四、民粹現象之普化與中間路線之迷思 。
    第四章:國家蛻變之憲政體制因素,主要內涵包括:其一、中華民國體制定位,其二、兩蔣時代政治強人下之憲政體制,其三、李登輝時代憲政體制下的強人政治,其四、台灣首次出現的分裂性政府等問題。
    第五章:國家蛻變之政黨體系因素,主要內涵包括:其一、強調政黨乃政府與民間之接著劑,是兩者結合不可或缺的零件組,其二、討論非競爭性一黨獨大之政黨態勢,其三、論述台灣競爭性之政黨體系,其四、以政黨之生滅與重組,來檢視台灣目前的政黨體系及其可能的發展。
    第六章:國家蛻變之政經互動因素,主要內涵包括:其一、指出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之孿生關係,其二、威權統合體制下之政經互動,其三、政治民主化中之新政商關係,其四、地方派系與台灣之政經秩序。
    第七章:結論:乃本研究最後之發現與建議,主要內涵包括:其一、台灣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內環境因素之特色,其二、影響台灣民主體制存續與鞏固之變數,其三、台灣民主體制現存窘困之減除與調適。

    摘 要------------------------------------------------(三) 表目次-----------------------------------------------(六) 圖目次---------------------------------------------(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論題之界定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0 第二章 國家理論之耙梳與論辯 第一節 國家──最主要的權力容器 -------------------27 第二節 國家理論之社會中心論 ------------------------31 第三節 國家理論之國家中心論-------------------------48 第四節 國家之整合性理論架構 ------------------------51 第三章 國家蛻變之文化信仰因素 第一節 政治文化與意識型態---------------------------59 第二節 威權政治文化霸權之建構及其轉向 --------------68 第三節 官定意識型態之型塑與式微---------------------88 第四節 民粹現象之普化與中間路線之迷思 -------------103 第四章 國家蛻變之憲政體制因素 第一節 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之定位 ---------------------121 第二節 強人政治下之憲政體制 -----------------------126 第三節 憲政體制下之強人政治 -----------------------146 第四節 分裂性政府之政治首航 -----------------------160 第五章 國家蛻變之政黨體系因素 第一節 政黨體系在政治運作中之角色 -----------------183 第二節 非競爭性之一黨獨大體系 ---------------------189 第三節 競爭性之政黨體系 ---------------------------207 第四節 政黨之生滅與重組 --------------------------226 第六章 國家蛻變之政經互動因素 第一節 國家機關與政經發展之關係 -------------------243 第二節 威權統合體制下之政經關係 -------------------248 第三節 政治民主化中之新政商關係 -------------------264 第四節 地方派系與台灣之政經秩序--------------------275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2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307 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書籍 --------------------------------------327 二、中文論文----------------------------------------331 三、譯著譯文----------------------------------------342 四、英文資料 ---------------------------------------345 表目次 表1-1 威權體制民主化途徑之類型 ---------------------15 表2-1 國家與民間社會--------------------------------28 表2-2 國家統合主義之兩個類型 -----------------------43 表4-1 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之雙重特徵 ------------------125 表4-2 威權體制之特質 ------------------------------126 表5-1 影響政黨體系變遷之因素 ----------------------187 表5-2 一黨體系之次型 ------------------------------189 表5-3 國民黨借自民進黨主張而制訂之政策 ------------224 表5-4 親民黨大事紀 --------------------------------228 表5-5 台聯黨成員之原始黨籍 ------------------------232 表5-6 最近兩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234 圖目次 圖1-1 學術研究之程序 -------------------------------10 圖1-2 台灣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之內環境因素研究架構 ---12 圖1-3 民主國家分類之光譜 ---------------------------14 圖1-4 台灣政治發展之進程(一)----------------------17 圖1-5 台灣政治發展之進程(二)----------------------18 圖2-1 國家理論之流派 -------------------------------30 圖2-2 各種國家理論之重疊與分歧----------------------56 圖3-1 國家蛻變之文化信仰因素------------------------59 圖3-2 政治社會化之過程------------------------------67 圖3-3 政治文化與政治民主化之關係--------------------85 圖3-4 意識型態之功能機制----------------------------92 圖3-5 中華民國威權體制時期文化霸權與官定意識型態之建構 -95 圖3-6 民主之兩個面向 ------------------------------104 圖4-1 國家蛻變之憲政體制因素-----------------------121 圖4-2 簡化之雙首長制(換軌制)運作機制-------------166 圖4-3 扁唐體制(全民內閣)-------------------------167 圖4-4 扁張體制(行動內閣)-------------------------172 圖4-5 扁游體制(戰鬥內閣)-------------------------173 圖5-1 國家蛻變之政黨體系因素-----------------------183 圖5-2 伊斯頓之系統理論 ----------------------------230 圖6-1 國家蛻變之政經互動因素-----------------------243 圖6-2 黨國(包括黨團)對工會幹部選舉之提名運作標準程序-255 圖6-3 國民黨與地方派系之共生關係-------------------280 圖-6-4 台灣地方派系之層級網絡 ---------------------281 圖7-1 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之內環境因素交叉影響 ------296 圖7-2 衡量國家自主性與職能之模式雛型---------------297 圖7-3 民主鞏固階段政治擺盪之震幅 ------------------301 圖7-4 美國政府之制衡機制 --------------------------319 圖7-5 意識型態失落之危機---------------------------322

    一、中文書籍
    1、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1999年5月。
    2、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1998年。
    3、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1993年。
    4、尹仲容,《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三編,台北:行政院經設會,1963。
    5、王國聯,《我國工商業團體之研究》,台北:東華書局,1991年。
    6、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1998年。
    7、巨克毅,《意識型態傳播與國家發展》,台北:正中,1987年5月。
    8、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1989年。
    9、李鴻禧,《憲法、憲改之生理與病理》,台北:前衛,1990年。
    10、李炳南,《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永然,1992年
    11、李允傑,《台灣地區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巨流,1992年。
    12、李亦園等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1985年3月初版。
    13、朱雲漢、黃德福,《建立台灣政治經濟新秩序──政治民主與社會福祉》,台北:國家政策雜誌社,1989年。
    14、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1994年。
    15、任德厚,《政治學》,台北,自刊,1993年,再版。
    16、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1999年。
    17、江炳倫,《政治發展的理論》,台北:台灣商務,1972年6月出版。
    18、江炳倫,《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1986年。
    19、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五南,1984年10月十版。
    20、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1986年,三版。
    21、沈建中,《中國國民黨黨政關係之研究》,台北:商鼎,1987年。
    22、吳文程,《台灣的民主轉型──從威權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1996年1月,初版。
    23、吳文程a,《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1996年,初版。
    24、吳 庚,《經濟部暨所屬行政機關委託民間團體辦理業務可行性之研究》,台北:經濟部,1985年。
    25、周育仁,《認識政治》,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
    26、周育仁,《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1993年9月初版,一刷。
    27、周陽山,《學術與政治的對話──憲政與民主》,台北:正中,1992年10月,台初版。
    28、周繼詳,《中華民國憲法概論》,台北::揚智,2000年6月。
    29、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論分子》,言心出版社,1977年。
    30、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二版。
    31、金耀基,《兩岸中國民主的反思》,台北:天下,1990。
    32、林水吉,《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台北:作者發行,1998年。
    33、林子儀,《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台北:月旦,1993年10月一版二刷。
    34、邵玉銘,《遽變下──一個公僕的心路歷程》,台北:時報,1990年8月25日。
    35、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灣省教育會,1975年。
    36、紀俊臣,《精省與地方制度──始末‧設計‧發展系論》,台北:時英,1999年9月。
    37、紀俊臣,《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時英,1996年10月。
    38、施正鋒,《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前衛,1998年。
    39、柯三吉,《建構新台灣人的生活願景》,台北:國民黨中央政策研究院,1999年,初版一刷。
    40、胡 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一)方法與理論》,台北:三民,1998年1月。
    41、胡 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二)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1998。
    42、胡 佛等,《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台北:三民,1995年8月。
    43、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1995年11月。
    44、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1998,一版一刷。
    45、高承恕,《中國企業之社會制度基礎》,台北:國科會,1989年,
    46、祝基瑩,《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3月出版。
    47、徐瑞希,《政商關係解讀》,台北:遠流,1991年。
    48、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1982 / 1995年1月,再版。
    49、陳鴻瑜,《菲律賓的政治發展》,台灣商務,民國1980年12月初版。
    50、陳陽德、衛芷言,《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台北:五南,1997年。
    51、陳陽德,《台灣當前三大政治問題》,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11月。
    52、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作者發行,1997年。
    53、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年。
    54、陳秉璋,《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1984年3月。
    55、陳師孟等,《解構黨國資本主義》,澄社報告,台北:允晨,1991年。
    56、陳東升,《金權城市》,台北:巨流,1995年。
    57、陸潤康,《美國聯邦憲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4月三版。
    58、許志雄等,《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1999年9月,初版一刷。
    59、許介麟,《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0年3月,二版。
    60、許介麟,《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1996年6月,初版。
    61、程全生,《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華欣文化,1976年。
    62、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1989年。
    60、張俊宏主編,《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南方叢書,1989年,再版。
    63、張國興,《台灣戰後勞工問題》(上冊),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1年。
    64、張世賢著,《政策分析的導師,林布隆(Charles E. Lindblom)》,允晨,1982年11月出版。
    65、張 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1990年3月修訂再版
    66、張德勝,《社會原理》,台北:巨流,1987年4月,一版二印。
    67、張明貴,《當代政治思潮》,台北:風雲論壇,1998年2月。
    68、游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997年。
    69、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台北:作者發行,1998年。
    70、黃炎東,《轉型期中政治秩序的重建》,台北:正中,1988年1月,臺初版。
    71、黃 成,《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系研究──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台北:嵩山,1991年5月。
    72、黃光國,《民粹亡國論》,台北:商鼎文化,1995年3月25日再版。
    73、黃人傑,《三民主義的方法論》,台北:正中,1980年5月台初版。
    74、曾繁康等編著,《民主論叢》,台北:正中,1981年。
    75、彭懷恩,《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台北:風雲論壇,1997年,初版。
    76、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77、彭懷恩,《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1997年10月。
    78、彭懷恩,《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1994年5月,初版。
    79、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1983年,初版。
    80、彭懷恩,《九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台北:風雲論壇,1993年2月初版。
    81、彭懷恩,譯著:《政治學(新版)》,台北:風雲論壇,1996年2月修訂版。
    82、彭懷恩: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台灣政治心理取向,台北:風雲論壇,1992年1月。
    83、彭堅汶,《孫中山三民主義建國與政治發展理論之研究──國家整合、制度建立與政治社會化》,台北:時英,1987年12月。
    84、詹火生等編著,《社會學》(下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7年,初版。
    85、葉至誠,《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洪葉,1997年。
    86、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揚智,1996年,初版。
    87、葛永光,《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蘆州: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初版 / 2000年,二版。
    88、葛永光,《中國人的民主道路》,台北:正中,1992年4月,台初版。
    89、葛永光,《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索》,台北:幼獅,1992年。
    90、趙雅博,《哲學新論(上冊)》,台北:啟業,1976年新版。
    91、蔡政順,《立法院議事規則逐條研究》,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5年,初版。
    92、鄭為元,《高度成長下台灣人民的經濟態度》,台北:巨流,1990年。
    93、鄭竹園,《台灣經驗與中國重建》,台北:聯經,1989年。
    94、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95、蔣中正,《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二冊)》,台北:張其昀編,1984年。
    96、蔣中正,《蔣總統集》,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74年。
    97、蔣經國,《蔣主席言論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再版。
    98、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作者發行,1957年。
    99、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2年。
    100、謝瑞智,《修憲春秋》,台北:作者發行,1994年。
    101、謝瑞智,《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憲法》,台北:作者發行,1996年。
    102、魏 鏞,《社會科學的性質及其發展趨勢》,台北:商務,1978年1月,五版。
    103、蕭全政,《國家機關在政治過程中的地位》。社會科學論叢,第35輯,1987年。
    104、蕭全政,《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1995年9月。
    105、蕭全政,《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年。
    106、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1988年。
    107、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 / 政治學》(第三冊),台北:商務,1976年,三版。
    108、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1994年。
    109、龐建國,《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1993年。
    二、中文論文
    1、丁守中、包宗和、林嘉誠、蔡政文(198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國內外政治研究報告〉, 錄於《高英茂編,邁向二十一世紀:問題、議點、方向》,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2、丁仁方(1996),〈民主化對經濟現況的影響:威權統合主義的轉型〉,錄於陳文俊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3、丁仁方(1992)〈台灣的統合主義〉刊於《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4期。
    4、丁萬鳴(1992)〈我國獎勵投資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5、中央社(2001),《2002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
    6、王業立(1996),〈選舉制度的政治影響:另一項台灣經驗?〉,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7、王振寰(1993),〈二二八前夕談反對黨的省籍情結〉,瞿海源等著《走出亂象》,台 北:允晨。
    8、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期。
    9、王振寰、錢永祥(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1期。
    10、王振寰、沈國屏、黃新高(1994),〈誰統治台灣社會:高雄縣個案研究〉,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論文,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1、王瑞榮(1995),〈台灣勞資關係政經分析──國家機關之角色〉,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經所,碩士論文。
    12、王時思(1995),〈統合主義的再思考──戒嚴體制下的國家統合主義〉,第七屆台灣新生代論文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13、王靜儀(1994),〈台中縣地方派系發展史:以縣長與省議員選舉分析為例(1951-198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4、王國璋(1993),〈美國選舉政治與府會之分黨控制──八八年大選結果的分析〉,錄於《當代美國政治論衡》,台北:三民。
    15、立法院(1996),《立法院公報》,第75卷,第52期。
    16、田弘茂(1999),〈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中文版序〉,東尼‧布萊爾著 / 馬永成、陳其邁譯:《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台北:時報文化。
    17、田弘茂(1994),〈與世界潮流同步前進的台灣民主化〉,刊於《國家政策雙週刊》,第89期。
    18、田弘茂(1997),〈台灣民主鞏固的展望〉錄於田弘茂等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
    19、李鴻禧(1991),〈當代司法改革之道──兼談司法首長典範問題〉,鄭欽仁、李鴻禧等著《現代論壇時論集》,台北:稻鄉。
    20、李念組(1974),〈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我國憲法上之地位〉,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21、李國雄(1997),〈我國修憲過程與政治改革:從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刊於《理論與政策》,秋季號。
    22、李國雄(1998),〈民主鞏固與我國未來的修憲方向〉,台北:作者自印論文。
    23、李永熾(1993),〈「忠誠反對黨」新解〉,瞿海源等作:《走出亂象》,台北:允晨。
    24、李酉潭(1997),〈邁向鞏固的民主:台灣案例〉,刊於《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5卷第2期。
    25、李雲漢(1994),〈中國國民黨遷台前後的改造與創新〉,錄於李雲漢編,《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初版社。
    26、李 綱(1980),〈從基層探索工運問題〉,刊於《中國勞工》,第710期。
    27、朱雲漢(1979),〈台灣地區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28、朱雲漢(1992),〈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刊於《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29、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錄於蕭新煌等,《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30、任德厚(1990),〈制度研究與當代政治學之發展〉,刊於《政治科學論叢》,第1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31、江炳倫(1976),〈發展中社會的政治文化〉,錄於江炳倫編著,《政治學論叢績篇》,台北:華欣文化。
    32、江炳倫(1985),〈談形式主義的原因、流弊與防治〉,錄於江炳倫編著,《參與、開放、互信──邁向現代民主的社會》,台北:時報。
    33、江炳倫(1991),〈政黨與政黨體系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2期。
    34、江岷欽(1996),〈企業型官僚與行政革新〉,錄於陳文俊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35、邱宏達、翁岳生、陳長文、黃越欽、楊日然(1989),〈切實保障基本人權: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標準〉,章孝慈之評論,錄於高英茂編,《邁向二十一世紀:問題、議點、方向》,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36、呂亞力(1981),〈我國民主公民的培養〉,《政治學報》,第9期。
    37、何懷碩(1991),〈匍匐在地,怎能作公僕的主人?〉,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38、沈國屏(1993),〈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9、沈宗瑞(1994),〈台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1950-1992)──國家組合主義角度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40、沈宗瑞(2001),〈國家統合主義工會體系功能之變遷〉,刊於《社會文化學報》,第12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41、杜 勉(Jurgen Domes)(1988),〈走向成熟的政黨政治──從蔣經國時代看台灣政治發展〉,《中國論壇》,第306期。
    42、汪可威(1997),〈國家、資本、與層峰組織──工業總會如何代表與實踐資本家的利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43、吳重禮(1998),〈美國「分立性政府」與「一致性政府」體制運作之比較與評析〉,刊於《政治科學論叢》,第9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44、吳乃德(1993),〈第三勢力的政治空間有多大?──政黨認同、政治分歧和政治競爭〉,瞿海源等:《走出亂象》,台北:允晨。
    45、吳乃德(1993),〈憲政工程與書生之見〉,瞿海源等作:《走出亂象》,台北:允晨。
    46、吳文程(1995),〈台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刊於《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台北:東吳大學。
    47、吳 庚(1988),〈論憲法之基本原則〉,刊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四十週年論文集》,台北。
    48、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9、明居正(1992),〈中華民國政黨體系之分析: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二年〉,錄於《政治科學論叢》,第4期。
    50、周育仁(2000),〈全民政府的迷思──誰是執政黨?誰是在野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政策月刊》,第61期,台北。
    51、周陽山(2000),〈半總統制的考驗:總統大選後的政治生態與權力分配〉,救國團主辦,選後新局勢──國家政治走向與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台北:救國團社會研究院。
    52、周陽山(1996),〈制度化與民主化概念的省思〉,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53、金惟純(1980)〈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54、金耀基(1980),〈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遷〉,錄於彭懷恩、朱雲漢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文化。
    55、林玉體(1991),〈廢除黨化式的教育宗旨〉,鄭欽仁、李鴻禧等著,《現代論壇時論集》,台北:稻鄉。
    56、林玉體a(1991),〈「國父思想」改為選修〉,鄭欽仁、李鴻禧等著,《現代論壇時論集》,台北:稻鄉。
    57、林毓生(1989),〈意識型態的沒落與台灣的前途〉,《航向九○年代──尋找我們的位置》,台北:聯經。
    58、林仲修(1997),〈台灣經驗的實績與動力之研究〉,高雄:中山學術研究會編,《中山學報》,第十八期。
    69、林 和(1991),〈地方派系侵蝕民主的體質〉,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60、林忠正(1993),〈選舉修憲國大開啟中央與地方爭權序幕〉,瞿海源等作:《走亂象出》,台北:允晨。
    61、林忠正(1991),〈台灣經濟升級在於政治革新〉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62、林忠正(1989),〈威權主義下弱勢團體的相互剝奪的循環〉,蕭新煌等:《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63、林佳龍(2000),〈分裂政府的挑戰與回應〉,刊於《國策專刊》,第14期。
    64、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春季號。
    65、林博文(1992),〈蔣中正與商人,權與錢──透視台灣政商關係〉,刊於《新新聞》,台北:新新聞。
    66、林子儀(1983),〈國家從事公營事業之憲法基礎及界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7、姚立明(1996),〈憲政問題與政治民主化〉,收錄於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68、勁報,2000年4月14日:3版
    69、勁報,2000 . 4 . 17 .:5版。
    70、勁報:2000 . 4 . 20 .:2版。
    71、施能傑、謝宗學(1996),〈台灣公共行政的挑戰:體系開放性觀點〉,收錄於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72、胡 佛(1988),〈台灣地區民眾對政治參與的態度:系統功能的權力價值取向〉,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專刊乙種,20輯。
    73、胡 佛(1991),〈我們的司法何時才能擺脫政治的陰影〉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74、胡 佛(1991),〈我們的政治是否已經民主化〉,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75、韋政通(1991),〈李登輝先生與台灣的民主政治〉,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76、高承恕、詹火生、蔡宏進、瞿海源、蕭新煌(198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社會研究報告〉,錄於高英茂編,《邁向二十一世紀:問題、議點、方向》,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77、高永光(1993),〈台灣地區政黨競爭之形成與發展〉,刊於《中山社會科學期刊》,第2卷第2期。
    78、徐振國(1997),〈民間公商業工會與台灣政經體系的轉型II〉,台北:國科會專題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79、徐振國(1993),〈經濟發展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工商團體與台灣政經體制的轉型〉,刊於《東吳政治學報》,第2期。
    80、秦懷玉(1982),〈立法委員的角色衝突〉,刊於《聯合月刊》,第14期。
    81、徐正光(1991),〈社會運動的理性運作〉,錄於陶百川等著,《社會重建》,台北,時報文化。
    82、徐正光(1991),〈通過大選轉化政黨傳統政治體質〉錄於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83、徐正光(1990)〈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錄於蕭新煌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84、徐正光(1989),〈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錄於徐正光、宋文理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85、徐正光(1987),〈統合政策下的台灣勞工〉,錄於《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
    86、唐湘龍(2000),〈路線失落的危機〉,《自由時報》,台北:2000、4、18,第二版。
    87、陳華昇(2001),〈「台聯成立」有助台灣政黨政治健全發展?〉,刊於《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八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88、陳華昇(1996),〈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9、陳其邁(1999),〈混沌之期 / 行動之際〉錄於東尼‧布萊爾著 / 馬永成、陳其邁譯:《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台北:時報文化。
    90、陳水扁(1999),〈前進「第三條路」──迎接二十一世紀!〉錄於東尼‧布萊爾著 / 馬 永成、陳其邁譯:《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台北:時報文化。
    91、陳文俊(1996),〈台灣大專學生的政治社會化與政治民主化──民主公民培育問題的探討〉,錄於陳文俊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92、陳振義(1999),〈我國政黨體系演變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93、陳永成(1991),〈利益團體介入,立法規範亟待建立〉,刊於《中國時報》,1991年1月4日,版4。
    94、陳永成(1989),〈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台北:國科會「台灣地區政治菁英的參與選舉行為」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95、陳怡仲(1994),〈台灣組合主義體制的形成與轉化〉,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6、陳介玄(1994),〈派系網路、樁腳網路及民俗網路──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論文,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97、袁頌西(1976),〈兒童與政治〉,刊於《政治學報》,第1期。
    98、曹俊漢(2001),〈價值衝突與政策議題建構的困境〉,,刊於《社會文化學報》,第12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99、郭 哲(1977),〈黨政關係與運用〉,台灣黨務月刊社輯印,刊於《黨務工作研究》,台中:台灣黨務月刊社。
    100、郭承天(1996),〈台灣的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政治策略結構理論〉,錄於中華民國與亞太政經發展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101、郭正亮(1999),〈第三條路與政治轉型〉錄於東尼‧布萊爾著 / 馬永成、陳其邁譯:《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台北:時報文化。
    102、張忠棟(1991),〈道不破,也打不扁〉,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103、張茂桂(1993),〈這是甚麼樣的「新國家」?〉,瞿海源等作:《走出亂象》,台北:允晨。
    104、張茂桂(1989),〈知識份子與社會運動〉,錄於蕭新煌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105、張家銘(1991),〈戰後台灣地區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一種家父長的政治經濟權威結構〉,刊於《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1期。
    106、張宗佑(1991),〈民主轉型與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1980年代〉,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7、張宗佑(1994),〈政黨形象、意識型態與台灣選舉變遷〉,台北:刊於《政治學報》,第78期。
    108、游清鑫(1996),台灣政治民主化之鞏固:前景與隱憂〉,刊於《政治學報》,第27卷,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109、游清鑫(1995),〈台灣政黨競爭及體系之變遷〉,刊於《政治學報》,第25期。
    110、隋杜卿(1986),〈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文化類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11、黃德福(1995),〈選舉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錄於李明亮發行《民主政治的發展與成就》,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112、黃德福(1990),〈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之省思舉〉高雄:中山大學,刊於《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一期。
    113、黃德福(1994),〈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刊於《選舉研究》,第二期。
    114、黃德福(1989),〈政黨競爭與民主發展:台灣地區解嚴後的政黨政治〉,葛永光等,《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幼獅。
    115、黃德福、張佑宗(1994),〈邁向三黨競爭體系──民主鞏固與台灣政黨體系的變遷〉,刊於《政治學報》,第23期。
    116、黃爾璇(1998),〈九七修憲總評析──修憲策略及政治影響的觀點〉,錄於許世楷編,《台灣憲政根本問題》,台北:前衛。
    117、黃錦堂(1996),〈公民投票在我國適用之檢討〉,《問題與研究》,卷三五,期七。
    118、黃光國(1996),〈民粹主義的歷史回顧與現代意義〉,《歷史月刊》三月號。
    119、黃 城(1999),〈革命時代結束之後的三民主義〉,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編,《三民主義學報》,第十八期。
    120、黃秀端(1996),〈台灣政治文化變遷與政治民主化〉,錄於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121、黃煌雄(1991),〈評政治抗爭與民主秩序重建〉,錄於陶百川等著,《社會重建》,台北,時報文化。
    122、黃人傑(1997),〈中國先秦人文理念體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123、曾淑媛(1983),〈中國國民黨中央黨政關係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24、童清峰(1992),〈「蔣經國與商人」,權與錢──透視台灣政商關係〉,刊於新新聞,台北:《新新聞》,1992年。
    125、彭懷恩(1991),〈台灣地區政黨內部結構之分析〉,錄於楊泰順編《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126、彭懷恩(1987),〈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刊於《當代雜誌》,第九期。
    127、彭懷恩(1986),〈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訪裴魯恂教授〉錄於高立夫等著(Ralph Clough , et . al .)劉壽琦等譯,《外國人看台灣政治》,台北:洞察。
    128、彭懷恩(1978),〈中華民國大學生的政治支持〉,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9、彭堅汶(1996),〈威權政體轉型中國小民主教育環境之探討──台南地區之個案〉,錄於陳文俊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130、彭錦鵬(1999),〈修憲與國會改革的方向〉,刊於《政策月刊》,42期。
    131、彭德富(1987)〈我國中央公職人員選舉制度之檢討〉,錄於《朝陽學報》,第2期,台中:朝陽技術學院。
    132、彭德富(2000),〈民主鞏固與台灣地區的憲政改革〉,刊於《三民主義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
    133、楊日青(2000)〈憲法修改與政黨重組對憲政體制的影響〉,刊於《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台北:理論與政策月刊社。
    134、楊泰順(1995),〈複數選區違憲論〉,台北:《法令月刊》,第46卷,第4期。
    135、楊國樞(1991),〈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第三黨」〉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136、葉啟政(1991),〈此次選舉給我的一點啟示〉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137、葉啟政(1991),〈從國民黨的歷史屬性看李登輝政府〉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138、廖達琪(2000),〈民主政治的運作──制衡機制的建立及運作〉救國團主辦,選後新局勢──國家政治走向與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台北:救國團社會研究院。
    139、廖益興(1993)〈台灣地區威權統治下的政經體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0、葛永光(1980),〈中日韓政黨比較研究──政治系統的功能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1、葛永光(2000),〈變天效應:政黨重組與政黨政治發展的趨勢〉救國團主辦,選後新局勢──國家政治走向與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台北:救國團社會研究院。
    142、葛永光(1987),〈一黨優勢制與台灣的民主轉型〉刊於《研考雙月刊》,第21卷第1期。
    143、趙永茂(1996),〈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錄於陳文俊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144、趙永茂(1994a),〈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1980年代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
    145、趙永茂(1994b),〈非都會區之黑道與選舉之關係〉,台北:《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4期。
    146、趙天儀(1991),〈使台灣成為台灣研究中心〉,鄭欽仁、李鴻禧等著,《現代論壇時論集》,台北:稻鄉。
    147、蔡詩萍(1987),〈踏出政治競爭的新格局──兩黨政治的發展雛形〉,錄於許津橋、蔡詩萍編,《1986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
    148、蔡墩銘(1991),〈政治抗爭的激化與紓緩〉評論,錄於陶百川等著《社會重建》,台北,時報文化。
    149、鄧志松(2000),〈民主社會中的民粹運動:一個理論的探討〉,《台灣政治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150、澄 社(1993),〈澄社對憲改的建議〉瞿海源等著《走出亂象》,台北:允晨。
    151、澄 社(1991),〈我們對當前國事的基本看法〉,林 和主編 / 楊國樞等著《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152、鄭又平(1996),〈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中國家與資本家階級互動關係之演變〉錄於陳文俊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153、劉義周(1995),〈台灣的新政黨體系〉,刊於《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十期。
    154、劉錦添(1993),〈誰在製造特權、金權與暴力?〉,瞿海源等作:《走出亂象》,台北:允晨。
    155、劉福增(1991),〈斷然擺脫『五權』(七權)憲法的羈絆〉,鄭欽仁、李鴻禧等著:《現代論壇時論集》,台北:稻鄉,。
    156、劉阿榮(2001),〈治權轉移與政策變遷──以環保 / 經濟政策為例〉,刊於《社會文化學報》,第12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157、謝信堯(1996),〈中華民國──台灣經驗與中山先生思想連接關係之研究〉,《中華民國──台灣經驗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鳳山:陸軍官校政治系。
    158、瞿海源(1993),〈檢討政商關係的企業倫理──開創主動積極性的企業文化〉,瞿海源等作:《走出亂象》,台北:允晨。
    159、瞿海源(1993),〈怯除矛盾而無奈的憲改心態〉,瞿海源等著《走出亂象》,台北:允晨。
    160、瞿海源(1994),〈台灣民眾的政治態度,疏離感與抗議行動〉,台北:台灣政治學會第一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
    161、聯合報:2000 . 4 . 17 .:4版。
    162、蕭全政(1987),〈為成長、平等與民主而規劃──中華民國發展過程中的非經濟因素〉,刊於《中央月刊》,第20卷11期,1987年11月。
    163、蕭全政(1991),〈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錄於《政治科學論叢》,第二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1991年。
    164、蕭全政(1990),〈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下的政府角色調整〉,刊於《政治科學論叢》,第一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165、蕭全政(1996),〈政治民主化與台灣的對外政策:「一個中國」原則的崩解〉,收錄於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166、蕭新煌(1992),〈台灣新興社會運動與民間社會的崛起〉,錄於張京育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167、魏啟林(1991),〈台灣大小型企業之行為關係與發展趨向〉,錄於《企業、政府與社會間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策中心。
    168、蘇子琴,〈鈔票和權力這對人兒最近如膠似漆〉,台北:《新新聞》,第194期。
    169、龐建國(1987),〈國家與社會──新馬克斯主義的看法及其批評〉,《黃河雜誌》,第16卷,第5期。
    170、龐建國,〈政治與發展社會學之新動向:以「政府」為中心之研究途徑的興起〉。《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一卷,第一期。
    171、龐建國(1992),〈國家機關與台灣社會轉型〉,葛永光等著,《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幼獅。
    172、龐建國(1992),〈國民黨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刊於《中山學術論叢》,第10期。
    173、關 中(1996),〈行政中立與政黨政治〉,錄於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上列含學位論文及報刊論述)
    二、譯著譯文
    1、 Austin Ranny . , Governing:An Introductuon to Political Science . 倪達仁譯:《政治學》,台北:雙葉,1998年8月一版二印。
    2、ASIAN SURVEY〈抗拒改變的政權?〉錄於高立夫等著(Ralph Clough , et . al .)劉壽琦等譯,《外國人看台灣的政治》,台北:洞察,1986年10月31日。
    3、Alan Angel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1981。
    4、Andrew Heywood著,林文彬、劉兆隆合譯:《政治學》(上冊),台北:伯韋,1999年4月再版。
    5、Austin Ranney 著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林劍秋譯:《政治學──政治科學導讀》,台北:桂冠,1990初版 / 1991年,二版一刷。
    6、Arend Lijphart著,陳坤森譯:《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二十一個國家多數模型與共識模型政府》,台北:桂冠,1993年。
    7、Abraham F. Lowethal著,杜慧儀譯:〈挑戰暗流:拉丁美洲民主統治的建構〉,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ar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
    8、Adam Przeworski、Michael Alyarez、Jose anthonio cheibub、Femando Limongi著,梁崇民譯:〈何者使民主體制得以存續?〉,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ar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
    9、Chava Frankfort-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as著 / 潘明宏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冊),台北:韋伯,1999年。
    10、D . D . Raphael著Problem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王玉種、余明賢、胡鴻仁、黃 年合譯,《政治哲學中的論題》,台北:幼獅,1990年五月三印。
    11、David Mclelan著,施忠連譯,《意識型態》,台北:桂冠,1998年。
    12、Frederick M . Watkins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的時代》,台北:聯經,1983。
    13、Goran Therborn著,陳墇津譯,《政權的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的政權》,台北:遠流,1990年。
    14、Giovanni Sartori , 雷飛隆譯,《比較憲政工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15、Glenn Tinder著 Political Thinking( FOURTH EDITION),張保民譯:《永恆的政治論題》,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2月初版。
    16、George T , Crane著,翁望回譯:〈台灣的躍升〉,錄於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1986年,頁93-113。
    17、Henry Tudor著,葉振輝、翁瑞廷合譯:《政治迷思》,台北:幼獅,1990年3月二印。
    18、Herbert Waltzer著,徐精一譯:〈〉政治意識型態:政治中的信仰與行動,《憲政思潮》,第三十一期,台北:1975年7月。
    19、John F . Copper著,馬 勵譯〈台灣由經濟升段邁向政治發展〉錄於高立夫等著(Ralph Clough , et . al .)劉壽琦等譯,《外國人看台灣政治》,台北:洞察,1986年10月31日。
    20、John M . Carey著,張鐵志譯〈制度設計和政黨體系〉,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ar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
    21、Karl R . Popper卡爾‧巴柏著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下冊),莊文瑞、李英明編譯,台北:桂冠,1989年10月31日,四版。
    22、Larry Diamond著,廖益興譯,〈民主鞏固的追求〉: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ar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
    23、Lawerence E . Hharrison,Who Prospers?:How Cultural Values Shap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uccess . 黃葳威譯,《強國之路:文化因素對政治、經濟的影響》,台北:正中,1993年9月,台初版三印。
    24、Lucian W . Pye著,吳瓊恩譯:〈後蔣經國時代可有良策?〉《聯合報》,1988年9月20日,二版。
    25、Lucian W . Pye著,〈改革與重件的年代〉,《聯合報》,1988年7月19日,二版。
    26、Maurice Duverger著,雷競旋譯:《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1991年10月,一版。
    27、P . L . 史密斯著,陳忠義譯〈台灣政治開放,反對派卻分裂擾攘〉」錄於高立夫等著(Ralph Clough , et . al .)劉壽琦等譯,《外國人看台灣的政治》,台北:洞察,1986年10月31日。
    28、Robert D . Putnam著 / 潘邦順譯:《政治菁英的比較研究》,台北:風雲論壇,1994年1月。
    30、Robert A . Dahl著,張佑宗譯:〈民主文化與經濟發展〉,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ar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
    31、Samuel P. 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1994年9月,初版。
    32、Samuel P . Huntington著,張岱云等譯:《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初版。
    33、Samuel P . Huntington著,廖益興譯:〈民主的千秋大業〉,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ar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
    34、Tony Blair東尼‧布萊爾著 / 馬永成、陳其邁譯:《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8月9日,初版一刷。
    35、Walter A . Rosenbaum著 / 陳鴻瑜譯:《政治文化》,台北:桂冠,1984年。
    36、朱雲漢著 / 靳菱菱譯〈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刊於《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4期,1992年。
    37、牛銘實、彼得‧歐德舒克(Ordeshook , Peter C .)著,廖益興譯:〈統合內政和外交的政府設計〉,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ar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
    38、呂亞力、吳乃德編譯:《民主理論選讀》,台北:德馨室,2000年9月,再版。
    39、杜瓦傑著,張保民譯註:《政治之解析》,台北:長橋,1979年。
    40、杜章智譯:《阿圖塞的馬克斯主義》,台北:遠流,1984年。
    41、若林正丈:《轉型期的台灣》,台北:故鄉,1989年。
    42、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1998年。
    43、黃德福著,廖益興譯:〈政黨體系與民主政治之鞏固:以臺灣和南韓為例〉,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ar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
    44、原田鋼著 / 李憲文譯:《少數統治的原理──政治權力的結構》,台北:黎明,1982年。
    45、豬口孝著,劉黎兒譯:《國家與社會》,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初版。
    46、戴國輝著,魏廷朝譯:《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1991年。
    47、劉進慶著,陳艷紅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初版社,1988年。
    48、蔡玲‧馬若孟著,羅珞珈譯,《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台北:三民,1998年。
    三、英文資料
    1、Atkinson , M . & W . Coleman ,(1989),“ Strong States and Weak States . ”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 19:47-67 .
    2、Alford , Robert R . and Roger Friedland , (1985) . Powers of Theory:Capitalism , The State , and Democracy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3、Almond , Gabriel and Sidney Verba .(1963), The Civic Culture .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4、Almond Gabriel A . and G . B. Powell , Jr . , (1988),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A World View(Glenview:Scott , Foresman and Company )
    5、Almond Gabriel A . and J . S . Coleman(eds .), (1960), The Politics in the Developing Area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6、Almon Gabriel A. d ,(1970), Political Development (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7、Almond Gabriel A. & G. Bingham Powell, Jr. , (1966),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8、Almond , Gabriel A. & G . Bingham Powell , Jr . 2nd ed . (1978), Comparative Politics:System , Process , and Policy . Boston:Little , Brown .
    9、Baldridge J. Victor , (1975), Sociology: A Critical Approach to Power, Conflict and Chang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
    10、Bottomore T . B . ,(1964), Elites and Society(C . A . Watts & Co . , Ltd . )
    11、Burawoy , Michael ,( 1985),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 . London:Verso .
    12、Badie , Bertrand & Pierre Birnbaum , (1983) , The Sociology of the State . Translated by Arthur Goldhammer .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3、Coleman , J .( 1965 ),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 Princeton , N .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4、Cheng , Tun-jen & S . Haggard , (1992),“ Regim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In Cheng , Tun-jen & S . Haggard(eds .),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 London:Lynne Reinner Publishers . pp . 1-29 .
    15、Canovan,Margaret (1999) ,“Trust the People!Populism and the Two Faces of Democracy ,” Political Studies,XLVII
    16、Carey James W .(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London:Unwin Hyman .)
    17、Cooper , John F . (1981) ,“ Taiwan’s Recent Election:Progress Toward A Democratic System . ” Asian Survey XXI-10(Oct).
    18、Chao , Linda and Ramon H . Myers . (1994) , “ The First Chinese Democracy: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aiwan , 1986-1994 . ”Asian Survey XXXIV-3(March).
    19、Calvert , Peter .(1983), Politics, Power and Revolu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Government (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
    20、Crane , George Y .( 1982 )“ The Taiwanese Ascent:System , State , and Movement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Edward Friedman , ed . Ascent and Decline in the World System . Beverly Hill:Sage Publications .
    21、Cawson , Alan (1983) ,“ Funct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Democratic Politics:Towards a Corporatist Democracy?”in G . Duncan , ed . , Democratic Theory and Practice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2、Cawson , A . (1987), Blackwell Encyclopa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 Oxford:Blackwell .
    23、Chalmers , Doulgers A .(1988), “ 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 ”in L . Cantori and A . Ziegler , Jr . eds .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the Post-behavioral Era . 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
    24、Crouch , Colin(1979) ,“ The State , Capital and Liberal Democracy .”In C . Crouch , ed . , State and Economy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 New York:St . Martin Press .
    25、Chao , Yung-mau . (1989),“ Local Politics on Taiwan:Continuity and Change . ”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held in Tufts University , Boston , U . S . A . December 8-10 .
    26、Crotty , W . J .(1970),“ Political Parties Research”in Hass , M , and Kariel , H . S . eds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Science .
    27、Dahl , Robert A .(1971), 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 New Haven ,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28、Dahl , Robert(1961),Who Governs?New Haven . CY:Yale University Press.
    29、Dahl , Robert , (1977),“ Governments and Oppositions .”in Fred Greenstein and Nelson Polish eds . Handbooks of Political Science . Vol . 3 , Mass:Readings
    30、Deutsch , Karl . (1963),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 London:Free Press .
    31、Dunleavy , Patrick and Brendan O’Leary .(1987) , Theories of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 . London:Macmillan .
    32、Diamond , Larry . (1993) ,“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 . ”In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Edited by Larry Diamond . Boulder:Lynne Rienner .
    33、Diamond Larry , Juan J . Linz , and Seymour Martin Lipset ,(1995), Poli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omparing Experiences with Democracy(Boulder ,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
    34、Downs , A. (1967), .Inside Bureaucracy . Boston:Little Brown .
    35、Duverger Maurice.(1980), ”A New Political System Model :Semi-presidential Govemment”,in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 (8)
    36、Dellg . Hitchner and Carol Levine (1981) , Comparativ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New York:Harper & Row , Publishers .)
    37、Deyo , Frederic C . ed . (1987)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East Asian Industrialism .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38、Evans , P . & Chien-Kuo Pang (1989) ,“ State Structure and State Policy:Implication of the Taiwanese Case for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 ”In H . M . Hsiao , dt al . , eds . , Taiwan:a Newly Industrialized State . Taipei , Taiwan: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39、Eisenstadt , S . W . & L . Roniger(1980),“ Patron-Client Relation as a Model of Structuring SocialExchange .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2(January):42-75
    40、Elliott , John E . (1984),“ The Institutioalist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 . ”in David Whynes(ed .)(1984), 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Oxford:Basil Blackwell . .
    41、Eric A . Nordlinger(1981) ,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42、Easton David (1975) , “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ystem , ”World Politics , IX(April )
    43、Easton David ,(1965),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Press.
    44、Easton David and Jack Dennis, (1973), “A Political Theory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Jack Dennis(ed.) ,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John Wiley & Sons, Inc. )
    45、Easton David & Jack Dennis ,(1969),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 )
    46、Giddens Anthony ,(1982), Profiles and Critiques in Social Theory(Berkeley and L . 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
    47、Giddens Anthony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
    48、Giddens , Anthony (1985)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 Cambridge:Polity .
    49、Giddens , Anthony(1990),“ Elites in British Class Structure .”in J. Scott ,(ed.)The Sociology of Elite . Aldershot:Edward Elgar .
    50、Greenstein Fred I.,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David L. Shills (ed.) (1968),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 )
    51、Gillespie , John V . (1971), “ Introduction:Studies on Democratization , ”In Macro-Quantitative Analysis:Conflict , 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zation Edited by
    52、Gibbins John R.(1989) , “Contemporary Political Culture:an Introduction” , in J. R. Gibbins ed. Contemporary Political Culture (London:Sage . )
    53、Groth , Alexander J. (1971),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istributive Approach (New York: The Macmillar Company , )
    54、Gold , Thomas .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 Armonk:M . E . Sharpe .
    55、Gold , Thomas , (1981), Dependent Development in Taiwan . Unpublished Ph . D . Dissertation . Harvard University .
    56、Gabor Toka(1995),“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Bases of Party Support in East Central Europe ,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olidating the Third Wave Democracies:Trends and Challenges , Taipei .
    57、Harry Eckstein(1968),“ Party System ”,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 Vol . 14 ,(New York:Mcmillan and FreePress . )
    58、Huang , The-Fu .(1992),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 Taipei:Taiwan Elite .(in Chinese)
    59、Huang , The-Fu . (1991), “ 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 ”Issues & Studies 27(October):p p . 97-123
    60、Huang , Teh-fu . (1995), “ 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Kuomintang , ”Issues&Studies 31(May).
    61、Huang Teh-fu .(1990), “ Local Fations , Party Competition ,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Journal 61(June) .
    62、Hofstader , Richard . (1969), The Idea of a Party System .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63、Huntington , S . P . and C . Moore , eds .(1970) ,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 (New York:Basic Politics , 1970 .), Chap . 1 .
    64、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 Oklahoma Press .
    65、Huntington S . P .(1987) , “ The Goals of Development ”in M . Weiner and S . P . Huntington eds .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Little Brown . )
    66、Horowitz , Irving Louis .(1966), Three Worlds of Develop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mational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67、Hess Robert D . and Judith V . Torney .(1969),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New York:Doubleday . )
    68、Hunter , F .(1953),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 Chapel Hill , 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
    69、Ham , C .and Hill , M . (1993), 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tate 2nd ed . 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 .
    70、Jessop , Bob(1990),State Theory:Putting Capitalist in Their Place . Cambridge:Polity .
    71、Jacobson , Gary C . (1991),“ Explaining Divided Government:Why Can|t the Republicans Win the House ?”Political Science 24 .
    72、Johnson , Chalmers . (1982), Miti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
    73、Katzenstein , Peter J . (1985), Small States in the World Market:Industrial Policy in Europe . Ithaca , N 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74、Kesselman , Mark .(1988), “ The State and Class Struggle:Trends in Marxist Politics Science . ”in L . Cantori and A . Ziegler , Jr . eds .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the Post-behavioral Era . 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
    75、Krauss Ellis S. & James M. Fendrich ,(1980),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U. S. and Japanese Adults: The Impact of Adult Roles on College Left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13, No. 1 (April )
    76、Kitching , G .(1989),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Populism , National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 , rew . edn . London:Routledge .
    77、Kou-Shu Yang , (1981),“ Social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Modernity Among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 Journal Social Pychology .
    78、Key V . O .(1995),“A Theory of Critical Elections ”,(Journal of Politics , No . 17 .)James Sundquist:“ Dynamics of the Party System ”, Revised ed .(1983),(Washington D . C . ,:Bookings Institution . ), pp . 28-30 .
    79、.Linz Juan J and Alfred Stepand, (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80、Linz , Juan J . (1990), “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 ”Washington Quarterly 13 .
    81、Lasswell Harold D . , (1965),“ The Policy Science of Development ,”in World Politics , Vol . XVII , No . 2(January )
    82、Linz , Juan J .(1970),“ An Authoritarian Regime:Spain . ”In Frik Alardt , ed . Mass Politics: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ety . New York:Free Press .
    83、Lemarchand , Rene(1981),“ Comparative Political Clientelism:Structure , Process , and Optic . ”in S . N . Eisenstadt & Rene Lemarchand , eds . , Political Clientelism ,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 Beverly Hills , CA:Sage .
    84、Lipset , Seymour Martin . (1994) ,“ Th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Revisited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9(February):1-22
    85、Lindeman , E . (1987),“ Education for a New Democratic Era .”In S . Brookfeid(ed .), Learning Democracy . London:Croom Helm .
    86、Langton Kenneth P.(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sity Press . )
    87、Lee Sigelman & Stanley Feldman ,(1983), “ Efficacy , Mistrust ,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 Vol . 16 , No . 1 (April .
    88、Lijphart , A . and Crepaz , M . L . (1991),“Corporatism and Consensus Democracy in Eighteen Countries .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1).
    89、Lehmbruch , Gerhand . (1979),“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 Class Conflict and the New Corporatism . ”in P . Schmitter and G . Lehmbruch , eds . Trends Towards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London:Sage .
    90、Lukes , Steven (1973), Power:A Radical View . London:Macmillan .
    91、Lerman , Arthur J . (1977), “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an in Taiwan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4 , 1406-1422 .
    92、Merelman Richard M.(1973),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Jack Dennis(ed.)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John Wiley & Sons , Inc . )
    93、Menefee-Libey , David . (1991),“ Divided Government as Scapegoat . ”Political Science 24 .
    94、Marger , Martin N . (1981), Elites and Masses: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 . New York:D . Van Nostrand Company .
    95、 Massimo Salvadori ,(1957), Liberal Democracy(Garden City:Doubleday & Co . , )
    96、Mackie , Thomas T . , and Richard Rose .(1991),The International Almanac of Electoral History . Washington , D .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
    97、McGrew , A .(1992),“ The State in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y .”In Peterbraham , A . J . and Lewis , P . Political Economic Forms of Modernity . Cambridge:Polity Press .
    98、Macridis & Bernard E . Beown(eds .)(1968), Compa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s(The Dorsey Press .)
    99、Mills , C . W .(1956), The Power Elite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00、Morrison Donald G . & Hugh Michal Stevenson , (1972),“ Integration and Instability:Patterns of Afr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 . LXVI , No . 3(September )
    101、Merkl Peter H . (1972) , Political Continuity and Change(Harpe & Row , Publishers . )
    102、Mussen Paul Henry, John J. Conger & Jerome Kagan,(1970), Child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 )
    103、McDonald N .(1963),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arties .(New York )
    104、Nordlinger , E . A .(1981),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 Cambridge:Harvaard University Press .
    105、Neuman S .(1956),“ Modern Political Parties:Approaches to Comparative Poli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06、Nie Norman H., G. B. Powell, Jr., & Kenneth Prewitt ,(1972),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in John C. Pierce & Richard A. Pride(eds.), Cross-National Microanalysis: Procedures and Problems (Sage Publications, Inc. )
    107、Offe , Claus . “ The Attribution of Public Sectors to Interest Groups . ”in S . Berger , ed . (1981),Organizing Interests in Western Europe . Cambridge:Cambridhe University Press .
    108、Offe , Claus and Volker Ronge . (1975),“ Theses o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 ”New German Critique . No . 6 .
    109、O’Donnell , G . , and Philippe Schmitter , (1986a),“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tizations , ”in G . O’Donnell , et , al . , eds .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 Baltimore , M 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10、O’Donnell Guillermo and Philippe Schmitter(1986),“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 in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Vol . IV .
    111、O’Donnell , Guillermo(1977),“ Corporat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State , ”In James Malloy , ed . ,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 Pittsburgh , P A: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
    112、Przeworski , Adam .(1991),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Political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13、Poulantzas , Nicols(1969),“ Problems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New Left Review . 58 .
    114、Poulantzas , Nicos .(1973),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 . London:New Left Books .
    115、Panitch , Leo (1980),“ Recent Theorizations of Corporatism:Reflections on a Growth Industr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 Vol . 31 , No . 2 ,
    116、Patterson Samuel C.(1968),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American States”,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30, No. 1 (February )
    117、Pye Lucian .(1968),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Cambridge:M .I . T . Press . )
    118、Pye Lucian .(1962) , Politics , Personality and Nation-Building:Burma ’ s Search For Identi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119、Parsons Talcott(1964) ,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Free Press . )
    120、Petracca , Mark P . , Lonce Bailey , and Pamela Smith . (1990),“ Proposals for Constitutional Reform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yterly 20 .
    121、Ramon H . Myers , ed .(1991) , Two Societies in Opposition: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Forty Years(Stanford ,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
    122、Reynolds H . T . (1968), Politics and The Common Man(IlI:The Dorsly Press .)
    123、Roth David F., Frank L. Wilson, (1980),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
    124、Rueschemeyer , Dietrich and Peter B . Evans .(1985), “ The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Towards an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 Underly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 .”p p. 44-47 , in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 edited by Peter B . Evans ,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25、Roskin , Michael G . et al . (1991), Political Science:An Introduction . Englwood Cliffs: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 Inc .
    126、Rae Douglas W .(1971),“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 of Electoral Law ”,(New Haven:Yale Unixersity Press .), pp . 49-58。
    127、Sartori Giovanni(1976),“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28、Scott , James C .(1977),“ Political Clientelism . ”In Steffen Schmidt et al . eds . , Friends , Follows and Factions: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 Berkeley ,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29、Scott Mainwaring , Guillermo O’Donnell and J . Samuel Valenzuela :Introduction in Mainwaring , eds .(1992), “ Issue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
    130、Schmitter , Philippe .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in Frederick B . Pike and Thomas Sttritch , eds . The New Corporatism: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 in the Iberian World . 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
    131、Skocpol , Theda(1985) ,“ Introduction: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in Peter Evans , et . al .(ed.)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32、kocpol , Theda . (1979),State & Social Revolutiion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33、Staniland , Martin . (1985), 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Social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 .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
    134、Sigel Roberta(1970), Learning About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 )
    135、Shiles , E .(1956),The Torment of Secracy :The 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Security Politics . Glencoe , IL:Free Press .
    136、Sheng,Virginia (1996) , “DDP’s Soul-Searching:To Oppose or Pitch In,” Free China Journal, v.13, no. 17 (May 10 )
    137、Schattschneider E . E .(1961),“The American Party System”in Basic Issues of American Democracy , edited by Hillman M . Bistop etc . 4th edition ,(New York Century-Crafts )
    138、Sigelman , Lee , Paul J . Wahlbeck , and Emmett H . Buell , Jr . (1997),“ Vote Choice and the Preference for Divided Government:Lessons of 1992 .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1 .
    139、Sundquist , James L . (1988),“ Needed:A Political Theory for the New Era of Coalition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 103 .
    140、Stepan , Alfred .(1978), The State and Society:Per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Princeton ,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41、Stepan , Alfred . (1987), The State and Society---Per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42、Stepan , Alfred , and Skach , Cindy , (1994),“ Presidentialism and Parliamentar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Juan J . Linz and Arturo Valenzuela , eds .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Vol . 1 . Baltimore ,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43、Simon , Denis F . (1980),“ Taiwan , Technology Transfer , and Transnationalism:The Political Management of Dependency , Ph.D.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
    144、Tai , Hung-chao .(1970),“ The Koumintang and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 ”in Samuel Huntington and Clement Moore , eds .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 N Y :Basic Books .
    145、Tien , Hung—Mao . (1989),“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 ’s Democratic Change .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Met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 Washington . D. C . , March 17-19 .
    146、Taggart, Paul (2000) , Populism.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147、Tacker Jerry(1974), The Experience of Politics: You and American Government (San Francissco: Canfield Press . )
    148、Vig , Norman J . (1985),“ Introduction: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N . Vig and s . Schier , eds . Political Economy in Western Democracies . New York:Holmes & Meier .
    149、Williamson , Peter J .(1989), Corporatism in Perspective: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orporatist Theory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
    150、Winkler , J . 1976 . “ Corporatism .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7 .
    151、Wilson , Frank L .(1987),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Franc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52、Wilson , Graham(1990), Interest Groups . Cambridge , M A:Basil Blackwell .
    153、Wilson . Learning to be Chinese: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Taiwan (Cambridge . Mass . The m . l . t . Press . 1970)
    154、Wilson Richard , (1968),“ A Comparison of Political Attitude of Taiwanese Children and Mainland Children on Taiwan ”Asian Survey , Vol . 8(Nov . )
    155、Weber , Max ,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 Guenther Rothe abd Claus Wittich , eds . ,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56、Wachman , Alan M . (1994), Taiwan: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 . Armonk , N . Y .:M . E . Sharp .
    157、Winckler , Edwin A . (1994),“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China Quarterly 99(September).
    158、Winckle Edwin A .(1984),“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From Hard and Soft Authoritarism?”(China Quarterly , Vol . 99 , Sep .)
    159、Winckler , Edwin A . (1988 ), “ Taiwan Politics in the 1990s . ”In Harvey Feldman and Ilpyong J . Kim(ed .)Taiwan in a Time of Transition . N . Y .:Paragon House .
    160、Wu , Nai-the , ()1987),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tian Regime . Unpublishied Ph . D .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Chicago .
    161、Wade , Robert . (1988),“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Overcoming—Market Failure:Taiwan , Republic of Korea and Japan . ”in Helen Hugher , ed . Achiev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sia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 p . 129-163 .
    162、Williamson , Peter J .(1989), Corporatism In Perspective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orporatist . London:Sage .
    163、Wade , Robert(1990),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Industrialization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64、Waarden , F .(1992),“ Dimensions and Types of Policy Networks .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 Vol . 21 , No . 1-2(Feburary).
    165、Zeigler , Harmon . (1988), Pluralism , Corporatism , and Confucianism-Political Association and Conflict 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Europe , and Taiwan .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