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玉鳳
論文名稱: 臺灣流民拳之研究
指導教授: 徐元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流民拳武術國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76下載:8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台灣流傳的眾多武術中,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強調「招不過三」的「流民拳」。於是就開始收集與「流民拳」有關的文獻,起初本想藉著歷史經驗以抓住門派的重要成因,以形成本研究的基本發展方向。然而,所獲得的歷史文本不多,因此本研究輔以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來彌補史料的闕漏。用以探究「流民拳」的技術層次、制度層次、精神層次,所得結果如後:技術層次:強調能打的武術,但由於近來學武目的改變,以致於較少實戰對打訓練。制度層次:俱樂部與師徒制的並行下,雖利於推廣,但對於門派道統的傳承卻有些阻礙。精神層次:不離「教武育仁」維護門派榮譽期勉弟子。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背景……………………………………………5 第三節 文獻探討……………………………………………8 第四節 研究必要性…………………………………………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0 第二章 流民拳的技術層次………………………………………26 第一節 輔助藥方……………………………………………26 第二節 巧妙用勁……………………………………………32 第三節 流民氣功─流民固金術……………………………37 第四節 本章小結……………………………………………43 第三章 流民拳的制度層次………………………………………45 第一節 招生與推廣…………………………………………45 第二節 拜師儀式……………………………………………58 第三節 館規誓言……………………………………………62 第四節 本章小結……………………………………………68 第四章 流民拳的精神層次………………………………………70 第一節 精神象徵的百年古刀………………………………70 第二節 武德思想……………………………………………73 第三節 本章小結……………………………………………79 第五章 結論………………………………………………………80 引用文獻……………………………………………………………83 附錄…………………………………………………………………88

    一、 專書
    大恩(法)、翟華 (中),《十二億火星人,六千萬火雞人》,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王宗文,《中國文化之深層結構》,台北:新文豐,1995。
    王宗吉,《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銀禾,1996。
    李光銘,《流民拳訓練課程》,未出版,1997。
    李光銘編,《流民拳》,台北:未出版,2001。
    李亦園,《田野圖像》,台北:立緒,1999。
    吳協興編著,《國術理論與技術之研究》,台北:健行文化出版社,1980。
    易劍東,《體育文化學概論》,台北:文津,1998。
    易劍東,《體育文化》,台北:揚智,1998。
    徐元民,《體育學導論》,台北:品度,2003。
    許義雄,《體育學原理》,台北:文景,1977。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2002。
    陳勝民、劉錦東,《精武神功》,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 。
    張良維,〈氣機導引:十八條身心活路〉,台北:時報文化,2002。
    莊嘉仁,《台灣武術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武壇出版社,2004。

    二、 期刊
    Adam Hsu著,彭鈺人譯,<搏鬥的真正藝術>,《中華國術季刊》,5.4(台北,1989):2。
    吳名,〈國(武)術活水系列─走正統的醫藥道路〉,《力與美》,129(台北,2001.1):1。
    邱瑞瑯、洪得明,〈台灣地區國術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國術研究》,4.1(台北,1995.6):39-54。
    採編組,〈「招不過三」的客家流民拳〉,《台灣武林》,8(台北,2002.12): 6。
    國立體育學院國術研究中心,〈國立體育學院國術研究中心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3.1(桃園,1994.3):30。
    張伯夷,〈《台灣明人錄》(27)自然門名家-羅開明〉,《力與美月刊》,130(台北,2001.5):95。
    潘岳,<追求武學應有的理念>,《力與美》,71(台北,1996):24-28。
    懷滬黃,<武德之研究與分析>,《力與美》,95(台北,1998):48-50。
    蘇士博,〈國術館堂號之命名方式計其相關行業探討〉,《國術研究》,4.1(桃園,1995.6):73-89。

    三、 論文集
    邱丕相,〈中國文化與傳統武術〉,《2004中華傳統武藝文化學術論文研討會》,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4)。
    武冬,〈傳統武術與現代社會的落差〉,《2004中華傳統武藝文化學術論文研討會》,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4。
    張成忠,〈中國傳統武術與現代技擊〉,《2004中華傳統武藝文化學術論文研討會》,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4。
    郭應哲,〈武術中順逆呼吸法初探氣論〉,《2004中華傳統武藝文化學術論文研討會》,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4。

    四、 學位論文
    李韶堯,《黃帝內經運氣學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玫玲,《女子柔道》(台中:國立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呂耀宗,《臺灣柔道史(1952-1970)》(台北: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許光麃,《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1910-193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陳小平,《合氣道歷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怡靜,〈太極身體觀--從太極思維與太極拳看身體〉(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15-16。
    曾奕楷,《故事、記憶與認同─嘉義和平館之文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樹林,《嘉義柔道運動發展之研究(1938-1973)》(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3)。
    詹明樹,《武術太極拳》(台北: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五、 網站資料
    http://www.lionbooks.com.tw/index.php。2004.11.15下載
    http://hk.geocities.com/ansonso2000/Punch01.htm。2005.02.20下載。
    http://www.health.gov.tw/Data/Document/93.08medicine.xls 。2005.02.20下載。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