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佩宜
Pei-i Chen
論文名稱: 國中音樂教師重視學習心理學與班級經營對學生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achers who emphasiz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on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指導教授: 姚世澤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3
中文關鍵詞: 學習心理學班級經營學習行為
英文關鍵詞: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learning behavio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9下載:1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音樂教師重視學習心理學與班級經營對學生學習行為之影響。綜合研究結果,提出有效之班級經營策略,作為音樂教師實施班級經營及改變學生學習行為之參考。研究方法採用文獻探討、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本研究獲得之具體發現與結論如下:
    壹、音樂教師應具備之班級經營理念與學習心理學認知
    一、音樂教師應具備心理學認知與輔導知能以提昇班級經營成效。
    二、音樂教師應提供學生更多參與學習活動或班級事務之機會,使其在學習歷程中凝聚班級向心力,並養成學生責任感與處理事情的能力。
    三、班級經營應重視學生人格教育與基本能力的培養,並能體會藝術與人文的價值觀。
    四、教師應重視學生個別差異與性向,採取多元教學模式協助學生適性發展。
    五、現代化之班級經營應強調資訊科技的整合運用,以活化教學,強化教學管理。
    貳、音樂教師有效之班級經營策略
    一、教師應運用不同教學技巧引起並維持學生對學習內容之注意。
    二、音樂教學應採取多元化、創意化與趣味化之原則,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材內容配合學生認知發展並結合生活與舊經驗,使其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四、教師應重視學生學習需求,並以合作學習型態發展學生主動求知與人際溝通能力。
    五、 教師宜採取立即增強、連續增強和間歇增強方式提升學習興趣,維持良好行為。
    六、獎懲應講求「時效性」,鼓勵多於懲罰,並教導正確行為,培養自我約束之能力。
    七、教師應突破傳統學習空間的限制,以創新的觀念致力於學習環境之設計,並開放學 生參與教學情境的設計與佈置,以發揮境教之功效。
    八、教師應以尊重、接納、了解的態度關懷學生,創造和諧師生互動,並積極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運用家長人力資源,協助改善學生學業及行為問題。
    根據研究結果,音樂教師必須了解學習生態的轉變與教學革新的發展趨勢,充實班級經營的知能,並根據教學實務作適度調整,以達到提昇教學成效之目的。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achers who emphasiz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on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It combines all the surveys of documentations in order to conclude more efficient ways to conduct classroom management, which can be the reference to music teachers to conduct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o change the way of learning. This research uses inquiry of documentations,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surveys.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
    1. The idea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e cognition of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a music teacher:
    A. A music teacher should have the cognition for psychology and the skill of counseling in order to conduct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ly.
    B. A music teacher should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classroom activities or public affairs. That makes students develop the spirit of teamwork, their abilities of dealing with difficulties and the senses of responsibility.
    C.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grity, the fundamental skills, and the admittance of the life combining arts and humanities.
    D.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every individual’s diversity and use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o inspire student’s suitable development.
    E. The modernized classroom management should emphasize on the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of learning and managing process.
    2. The methodology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a music teacher
    A. A music teacher should use various methodologies to catch the students’ attention toward the contents.
    B. The musical pedagogy should have diversity, creativity, and entertaining elements to reinfor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C. The pedagogical conten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combine their former experiences. That would produce enthusiasm and the voluntarism in students’ attitudes.
    D. The music teacher should value students’ learning demands. Besides, the music teacher should promote students’ voluntarism and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by cooperative learning.
    E. A music teacher should use immediate reinforcement,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and continuous reinforcement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reinforce and maintain their good behaviors.
    F. The encouragement and the punishment for students should be made efficiently. Encouragement should be more than punishment, and it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s to self-constraint.
    G. A music teacher should break the traditional limitation for learning space. He should dedicate himself to the design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by using creative ideas, and he should allow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rranging and decorating the classroom in order to influence and change the students unobtrusively.
    H. A music teacher should care about the students with respect, accepta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He should create intimat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he should create mu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He could co-work with parents to reduce students’ behavioral and academic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a music teacher should aware of the changes of the pedagogical environment, the tendency of the pedagogical innovation, the skills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e ability to adjust his methodology according to practical pedagogy to have remarkable instructio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心理學之理論基礎……………………………………………...5 壹、行為學習論…………………………………………………………….6 貳、認知學習論……………………………………………………………14 參、人本學習論……………………………………………………………22 第二節 班級經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25 壹、班級經營研究之起源與發展…………………………………………25 貳、班級經營之理念………………………………………………………27 參、班級經營的意義與內涵………………………………………………29 肆、班級經營實施策略與原則…....………………………………………36 第三節 學習行為與音樂行為之理論基礎……………………………..……53 壹、學習行為之意義、內涵與相關理論…………………………………53 貳、音樂行為之理論基礎………………………………………………....69 第四節 學習心理學在音樂教師班級經營上之應用……………………….79 壹、行為論取向之班級經營………………………………………………79 貳、認知論取向的班級經營……………………………………...……….87 參、人本論取向之班級經營……………………………………………....10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112 第二節 問卷調查……………………………………………………………..114 第三節 訪談調查……………………………………………………………..118 第四節 實施步驟……………………………………………………………..120 第五節 資料處理……………………………………………………………..12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123 第二節 訪談調查結果……………………………………………………....160 第三節 綜合調查結果摘要…………………………………………………1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79 第二節 建議…………………………………………………………………188 參考書目……………………………………………………………………..…..190 附錄 附錄一…………………………………………………………………………… 197 附錄二…………………………………………………………………………….203 圖目錄 圖2-1-1 交互決定論…………………………………………………………….12 圖2-1-2 觀察學習四階段……………………………………………………….12 圖2-1-3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圖示.........................................................................18 圖2-3-1 音樂行為分類法………………………………………………………..71 圖2-3-2 音樂偏好變化來源模式………………………..………………………77 圖2-4-1 教學事件與學習階段關係圖………………………………….……….99 圖3-1-1 研究架構圖…………………………………………………………….113 圖4-1-1 任教地區人數百分比圖……………………………………………….124 圖4-1-2 性別人數百分比圖…………………………………………………….125 圖4-1-3 學歷人數百分比圖………………………………………………...…..126 圖4-1-4 任教年資人數百分比圖……………………………………………….127 圖4-1-5 上課實施地點人數百分比圖……………………………….…………128 圖4-1-6 擔任職務人數百分比圖……………………………………………….129 圖4-1-7 修過之相關教育課程人數百分比圖…………………….……………130 表目錄 表2-2-1 佛氏「師生社會交互作用」分類表 ………………………………....48 表2-3-1 國內外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工具 ……………………………..……..55 表2-3-2 音樂行為反應與音樂學習傾向相關性對照表………………………..72 表2-4-1 Gagn學習歷程理論與音樂學習行為對照表 ……………………….97 表3-2-1 問卷題目題數分配表 ……………………………………….………..114 表3-2-2 調查學校樣本分配表 ……………………………………………..….115 表3-2-3 分區問卷回收比例表 ……………………………………..……….…116 表3-3-1 訪談對象資料表 ……………………………………………..……….118 表3-4-1 研究進度表 ……………………………………………………….…..121 表4-1-1 教師基本資料表………………..……………………...………………123 表4-1-2~表4-1-10 音樂教師學習心理學與班級經營知能逐題分析表..........131 表4-1-11~表4-1-31 音樂教師班級經營模式逐題分析表……...……………...136 表4-1-33~表4-1-57 學生學習效能與行為表現逐題分析表……...…………...148 表4-1-58 學生學習效能與行為表現整體分析表…….......................................157 表4-3-1 合作式、發現式、接受式與機械式學習優缺點比較表.....................173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方吉正(2003)。訊息處理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287-306)。台北:心理。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連生(1994)。現代小學經營理念與策略。研習資訊,11(6),64-70。
    王連生(1998)。親師合作樂無窮—論親師溝通之理念與技巧,載於徐綺穗主編,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2(1),5-9。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2005年4月7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江易穎(2002)。國中音樂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吟(1995)。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李明昌(1996)。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梅芬(1995)。國中生的社會連結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力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錫津(1990)。班級常規輔導。載於吳清山等合著,班級經營(頁322-396)。台北 : 心理。
    李麗君(2000)。動機激發。載於洪志成主編,教學原理(頁281-290)。高雄:麗文。
    吳世玲(2000)。生活經驗在兒童音樂概念上的理解應用。臺灣師大音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宗立(2002)。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復文。
    吳武典(1985)。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明隆(2000)。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0)。班級經營基本概念。載於吳清山等合著,班級經營(頁3-31)。台北 : 心理。
    吳愛玲(1998)。台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行為類型與學生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甘逢(1994)。品格與態度教學。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頁135-164)。台北:五南。
    沙依仁(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
    林小玉(1999)。教育心理學於國民小學音樂教學之應用。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教輔導叢書,26,89-98。
    林本喬(1995)。後設認知的學習策略。載於李吟,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115-146)。台北:心理。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朝夫(1999)。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詹田(2000)綜合高中教師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理(2000)。高職研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進材(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內涵。載於林進材主編,班級經營 : 理論與策略(頁1-12)。高雄:復文。
    紀文祥(1965)。包何二氏學習習慣與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姚世澤(2003)。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胡珮玟(2002)多元文化態度與音樂偏好─以族群為面向之桃園縣國小學童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殷玉瑾(1995)。多元化音樂欣賞對高中生音樂行為心理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強華(1995)。樂在教學—提升教學的品質。台北:南宏。
    高淑君(1998)。師生關係的營造。載於林進材主編,班級經營 : 理論與策略(頁101-107)。高雄:復文。
    高源令(2003)。訊息處理模式與教學。載於葉玉珠等著,教育心理學(頁189-260)。台北:心理。
    修慧蘭(2003a)。行為取向的學習論與教學。載於葉玉珠等著,教育心理學。頁113-153。台北:心理。
    修慧蘭(2003b)。人本取向的學習論與教學。載於葉玉珠等著,教育心理學。頁155-188。台北:心理。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張頌齡(2002)。建構式音樂教學之實徵研究。臺灣師大音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酒雄(2003)。行為學派的制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23-51)。台北:心理。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新仁(2003a)。Ausubel有意義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217-248)。台北:心理。
    張新仁(2003b)。Gagn學習條件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249-285)。台北:心理。
    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2002)。班級經營。台北:空中大學。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載於台南師院特教系編印,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49。
    邱上真(2003a)。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53-79)。台北:心理。
    邱上真(2003b)。Bruner發現式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189-216)。台北:心理。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頁31-35)。台北:師大書苑。
    黃師瑾(1998)。班級常規的建立。載於林進材主編,班級經營 : 理論與策略(頁58-69)。高雄:復文。
    曾慧敏(2003)。學習類型與學習策略。載於葉玉珠等著,教育心理學(頁268-281)。台北:心理。
    曾燦燈(1996)。班級經營與班級領導,班級經營,1(1),25-32。
    莊貞銀(1990)。教學情境的佈置。載於吳清山等合著,班級經營(頁399-431)。台北 : 心理。
    楊艾琳、林公欽、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等著(1998)。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音樂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熊智銳(1994)。開放型的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葉玉珠(2003)。動機與學習。載於葉玉珠等著,教育心理學(頁309-344)。台北:心理。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台北:五南。
    劉勝洪(1998)。建立良好親師關係的重要性。載於林進材主編,班級經營 : 理論與策略(頁274-275)。高雄:復文。
    劉湘川(1991)。抽樣的方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91-113)。台北:師苑。
    陳木金(1996)。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台北:揚智文化。
    陳玉花(1994)。學生學習責任與成就之探討。學生輔導,38,94-99。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建利(1998)。建立良好親師關係的策略、方法與注意事項。載於林進材主編,班級經營 : 理論與策略(頁280-283)。高雄:復文。
    陳奎、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皎眉(1992)。我國國民中學問題學生家庭現況之調查。台北: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專案研究報告。
    陳密桃(1994a)。行為取向的學習。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頁79-106)。台北:五南。
    陳密桃(1994b)。認知取向的學習。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頁109-134)。台北:五南。
    陳麗欣(1992)。國中學生生活方式與校園暴力被害經驗之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學報,6,157-198。
    陳馨蘭(1997)。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美鈴(無日期)。合作學習在音樂教學的應用。2005年5月2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senior/music/tn_nn/tag.12.html
    駱芳美(1988)。師生互動對師生關係的影響。諮商與輔導,33,17。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文琪(2003)。台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玉疊、郭慶發(1994)。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台北:心理。
    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頁26)。台北:五南。
    鄧運林(1994)。開放教育親師合作(頁201-203)。高雄:復文。
    蘇清守(1996)。親師溝通。載於黃政傑主編:班級經營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王明傑、陳玉玲(譯)(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文化。(R. E.Slavin原著,2000)
    李素卿(譯)(1999)。當代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Good, T. L. & Brophy, J.原著,1984)
    周甘逢、劉冠麟(譯)(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 華騰文化。(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原著,2002)
    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 : 認知取向。台北 : 遠流。(Mayer, R. E.原著,1987)
    邱書璇(譯)(1996)。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台北:揚智。(Gestwicki, C.原著,1995)
    邵瑞珍(譯)(1995)。教育的歷程。台北: 五南。(Bruner, J. S.原著,1960)。
    趙居蓮(譯)(1997)。學習與教學。台北:心理。(Gagn, R. M.原著,1985)
    歐申談(譯)(1992)。教師效能訓練。教育資料文摘雜誌社。(Gordon, T.原著,1980)
    郭明德等(譯)(2002)。班級經營 : 理論與實務。台北: 華騰文化。(Tauber, R.T. 原著,1999)
    盧雪梅(譯)(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心理。(Gredler, M. E.原著,1986)
    二、 英文部分
    Abeles, H. F., Hoffer, C.R., & Klotman, R. H.(1995). Foundation of Music Education. NY:Schirmer Books.
    Bugelski. B . R., (1956).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NY: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Bruden, P. R. (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methods to Facilitate Cooperation and Instruction. NY:Longman.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Wittrock, M.C.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pp. 392-431). NY:MacMillan.
    Edwards, C. H. (1993).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NY:Macmillan.
    Emmer, E. 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M.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 437-446). Oxford: Pergamon Press.
    Hargreaves. D. J. (1986).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Music.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Miller, R. F. (1992). Affective Response. In R. Colwel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414-424). NY: Schirmer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2001). Music Standards. Retrieved April 20, 2005, from http://www.nbpts.org/candidates/guide/whichcert/15EarlyAdolYoungAdult2004.html
    Radocy, R. E. & Boyle, J. D. (1997).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 (3r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Woolfork, A. E. (199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Zimmerman. M. P. (1991).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Music Learning. In R. J. Colewll, (Ed.), Basic Concepts in Music Education II. ( pp. 157-174). Niwot, Co:Colorado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