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冰清
HU, BINGQING
論文名稱: 打造節慶:東亞華人文化活動的展演與再現
Making Festivals: A Study on Performances and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ies in East Asian Cities
指導教授: 江柏煒
Chiang, Bo-Wei
口試委員: 米復國
MI, Fu-Kuo
陳國偉
Chen, Kuo-Wei
潘朝陽
Pan, Chao-Yang
張碧君
Chang, Pi-Chun
江柏煒
CHIANG, Bo-Wei
口試日期: 2022/11/25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9
中文關鍵詞: 華人社會文化再現文化建構節慶創新與創造區域文化研究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society,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Festival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Regional Cultural Studies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個案研究法內容分析法田野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564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0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節慶是人類社會中獨特的文化活動。一個節慶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鑲嵌於地域社會史中,濃縮地呈現了不同族群、地域、時代乃至階級與階層間的特殊的文化。
    本文以當代華人的文化節慶作為討論的切入點,以此洞察和理解不同地方的華人社會的地方文化特點。通過對新加坡的「春到河畔」、馬來西亞的「全國華人文化節」、金門的「城隍文化觀光季」以及「馬祖國際藝術島」,這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當代華人文化節慶加以分析。結合國家與地方社會的發展脈絡,疏理節慶的誕生背景,發展流變,以及與地方社會風氣的相互建構等問題,觀察和理解區域文化及其演變與區域間的互動,從展演中理解與詮釋其中的文化再現。
    這些短時間內被打造的當代的華人文化節慶,與經歷過漫長發展自然而然逐漸俗成的傳統文化節慶不同,它們實際上是出於一種對於地方、族群等發展需求的快速回應。正因如此,這些節慶是「被打造」的。其中,新加坡的「春到河畔」與馬來西亞「全國華人文化節」屬於國家層次的節慶的打造,更突出地涉及到國家對外的文化軟實力的建立,對內族群關係的調和文化政治的角逐。金門的「城隍文化觀光季」和「馬祖國際藝術島」是地方上的節慶打造,承載著當地社會發展轉型的企圖,是社會生活的傳承與當代文化形塑的一個面向。
    而隨著節慶的舉辦,豐富而複雜的文化因素又在節慶中被凝鍊的表達出來,逐漸影響地方與國家的社會發展。所以,節慶的打造與展演,也能夠重構地方的力量。本文希望借助這些案例的分析與對話,去歸納文化節慶在當代社會中為何又如何被打造。並思考藉由文化節慶的實踐,能夠對於當下的華人/中國社會發揮和產生哪些的功用與效益。

    Festivals are unique cultural activities in human society. Normally, a festival is imbued with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Embedded in the history of regional society, the special cultur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regions, eras, and even classes and strata are condensed and presented in festivals.
    Tak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festivals a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discussion,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ociety in different places were explored and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Four representative’s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festivals were analyzed, namely, "River Hongbao" of Singapore,
    "Na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estival" of Malaysia, " Cheng Huang Festival in Kimmen" of Kinmen and "Matsu International Art Island Event ".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e country and local society, the background of the birth of the festival, the development rheology, and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local social culture and other issues were sorted out. By observing and understanding regional culture and its evolu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regions,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in it was understood and interpreted from the exhibition.
    Being different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 festivals that have undergone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and have gradually become commonplace, thes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festivals that have been created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re actually a kind of rapid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local and ethnic groups. Consequently, these festivals are "artificially created". Among them, Singapore's "River Hongbao" and Malaysia's "Na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estival" belong to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level festivals, which involve more promin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s exter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reconciliation of internal ethnic relations and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mpetition. Moreover, the " Cheng Huang Festival in Kimmen" and "Matsu International Art Island Event " in Kinmen are local festivals, carrying the attempt of loca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an aspect of the inheritance of social life and the shaping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Meanwhile, along with the holding of festivals, abundant and complex cultural factors have been condensed and expressed in the festivals, leading to the gradual influence of local and 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due to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festival, the power of the local region can b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ialogue of these cases, why and how cultural festivals are create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expected to be summarized in this study. Moreover,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festivals, the functions and benefits that can be played and produced in the current Chinese circle or Chinese society shall be explor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從節慶理解地方/國家 1 一、何謂節慶?為何慶節? 2 二、地方節慶:「地方」特殊的文化表達方式 7 第二節(東亞)華人文化的多元流變與理解方法 10 一、華人文化的多元流變 10 二、從「小傳統」入手:理解不同社會的華人文化 11 第三節 觀察的方法:文化節慶與文化再現 14 一、晚近研究中節慶的分類與文化節慶 14 二、節慶研究所涉及的內容 16 三、節慶與文化再現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31 一、研究方法 31 二、本文章節架構 35 第二章 西化社會中華人文化的再定位:新加坡「春到河畔」發展嬗變 39 第一節 新加坡的社會文化 39 一、新加坡的西化與社會發展危機 40 二、新加坡的國家文化立場 42 第二節 從幫權政治到文化推廣:新加坡宗鄉會館的發展與宗鄉總會的成立 44 一、建國前新加坡華社的宗鄉會館的作用 44 二、新加坡宗鄉會館職能的轉變與「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的成立 45 第三節 創新傳統:「春到河畔」文化轉譯計畫 48 一、「春到河畔」的文化轉譯:從「春節」到「春到河畔(迎新年)」 48 二、「春到河畔」的組織與籌備概況 51 第四節 「春到河畔」的發展與嬗變 53 一、「春到河畔」的主要展演內容 53 二、「春到河畔」的文化實踐轉變 63 三、「春到河畔」中的公眾外交實踐 67 第五節 節慶的文化再現與國家認同的建構:新加坡華人文化的再定位 75 一、「春到河畔」的節慶效益 75 二、民間還是官方?「春到河畔」的文化實踐網絡 76 三、取向平等與多元,建構國家認同:華人文化再定位 77 小結 79 第三章 多元族群下的華人文化主體建構:馬來西亞的「全國華人文化節」 81 第一節 馬來(西)亞獨立前後至1980年代初的社會文化發展概況 83 一、二戰後至獨立前的馬來(西)亞的政治環境 85 二、獨立後至1980年代初的社會政策與華人文化的困境 89 第二節 化被動為主動:1980年代後的華人文化發展與共識推進 92 一、1983年「全國文化大會召開」與《全國華團國家文化備忘錄》《文化宣言》的發布 92 二、《全國華團國家文化備忘錄》的主要內容 93 三、「華團文化節」的誕生 94 第三節 節慶的調適:全國華人文化節的發展變化(1984-2022) 96 一、全國華人文化節的發展歷程概述 96 二、文化節在不同時期的關注重點 96 第四節 繼承、融合、創新:華人文化節的展示內容與意義 121 一、華人文化節的常規及主要展演內容 121 二、展演內容的意義與建構馬華文化 122 第五節 文化節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文化主體建構 128 一、文化共識的形成與推進 128 二、創造節慶,靈活建設與發展文化 129 三、經由表演的繼承?節慶與再现「馬華性」的困境 132 小結 134 第四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展演——金門的「城隍文化觀光季」 135 第一節 護城興市:作為地方信仰的城隍信仰 136 第二節 觀光產業導向下的地方宗教節慶發展:從「迎神賽會」到「金門城隍文化觀光季」 141 一、近代城隍信仰的式微 141 二、金門「迎城隍」的觀光化發展 142 第三節 地方文化遺產的當代再現:宗教節慶發展成為「觀光季」的實踐策略 147 一、重構傳統:對舊有文化材料的重新建構 147 二、官方規劃:從「實踐傳統」到「表演傳統」 150 三、向外延伸文化涵義:擴展文化的歷史與地理脈絡 154 第四節 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的跨境連動 156 一、「城隍文化觀光季」的發展階段與文化連結 156 二、記憶敘事下的文化遺產與文化認同 158 小結 164 第五章 社會記憶的轉譯:冷戰景觀下的「馬祖國際藝術島」 165 第一節 馬祖的區位特點與文化特性 165 一、馬祖列島的區位特點與地方開拓簡史 165 二、馬祖的文化特性 170 三、冷戰時期的地方社會發展狀況與地方文化的發展趨勢 172 第二節 「馬祖國際藝術島」計畫誕生基礎:馬祖的觀光行政與文化政策 179 一、馬祖觀光的開放與開發思路 179 二、馬祖的文化政策與地方的藝術文化根基 181 三、文藝馬祖:馬祖的地方意象建構 182 第三節 再現島嶼風貌: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發展願景與實踐成果 184 一、「馬祖國際藝術島」為何? 184 二、首屆國際藝術島的展示內容分析 186 三、地方居民與遊客的參與感受 191 第四節 藝術鄉建:地方文化的再現和轉譯 192 一、從藝術展演到地方的再現:藝術節對於地方性的凸顯 192 二、「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獨特性194 小結 198 第六章  結論:再思考「節慶」與華人社會文化變遷 201 第一節 「打造節慶」與地方/國家知識的建構 201 第二節 當代華人文化節慶的打造與推進模式 203 一、誰來打造節慶? 203 二、四種節慶的打造與推進模式 204 第三節 文化節慶的實踐與再現策略 208 一、節慶的再現實踐 208 二、節慶中的文化再現策略:展覽與博物館化 211 第四節 文化節慶折射下的「多元華人性」 213 參考文獻 217

    專書:
    《島嶼釀:馬祖國際藝術島2021-2022》,李取中等編(2022)。連江縣南竿鄉:連江縣政府。
    Chris Barker,Emma A. Jane著,羅世宏議(2018)。《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Greg Richard & Robert Palmer著(201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譯,《文化節慶管理》,台北市:桂魯。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安達雅(Andaya,B.W)等著,黃秋迪譯(2010)。《馬來西亞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Бахтин)著,錢中文譯(1998)。《巴赫金全集 第六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保羅·康纳頓(Paul Connerton)著, 纳日碧力戈譯(2000)。《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比爾納其,林·亨特(Victoria E.Bonnell and Lynn Hunt)著,方傑譯(2008),《超越文化轉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卜正珉(2009)。《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政策》,臺北:允晨大學叢書。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包亞明譯(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惠芬(2016)。《流轉的傳統:節慶創新之道》,台北:遠流。
    福建省連江縣政府(2010)。《2009馬祖研究:歷史遺產與當代關懷研討會論文集》,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福建省連江縣政府(2011),《2010馬祖研究:世界遺產與地方保存》,連江縣南竿鄉:連江縣政府。
    傅孙中,赖观福主编(1995)。《文化十年》,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会(堂联)。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鄭湧譯(2018)。《美的現實性——藝術作為遊戲、象徵和節慶》,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齊勇(2014)。《文化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
    何國忠(2002)。《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何啓良(1999)。《文化馬華——繼承與批判》,吉隆坡:十方出版社。
    許中昀(2011)。《金門浯島城隍廟會之研究— 地方廟會的文化傳統與資產價值考辨》,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榮輝、林文丹等(1995)。《總會十年》,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江柏煒、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7)。《冷戰金門——世界史與地域史的交織》,金門縣金寧鄉: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編(1992)。《金門縣志》,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2009)。《金門縣志:96年續修》,金門縣:金門縣政府文化局。
    柯木林編(2015)。《新加坡華人通史》,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2013)。《農民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對文明的一種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李光耀(2001)。《經濟騰飛路: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北京:外文出版社。
    李光耀(2013).《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南京:譯林出版社。
    李光耀(2013)。《李光耀觀天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亦園(1996)。《人類的視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廖文輝編著(2017)。《馬來西亞史》,雪蘭莪:馬來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金炎(1994)。《馬祖列島記》,台北縣板橋市。
    林水壕、何國忠編(1995)。《中華文化之路——中華文化邁向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聯合會(聯堂)。
    林水壕、何啟良等編(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三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
    林水壕等編(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一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
    林文丹等(2005)。《總會20年》,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劉宏文等(2018)。《聆聽神明的聲音——橋仔漁村的故事》,連江縣南竿鄉:連江縣政府。
    劉俊裕主編(2013)。《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化與都市文化形象》,台北:巨流。
    馬克思·霍克海姆(Max Horkheimer),西奧多·阿道爾諾(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著,渠敬東、曹衛東譯(2006)。《啟蒙辯證法:哲學片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京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
    莫尼卡-瑪麗亞•斯塔佩爾貝里(Monica-Maria Stapelberg)著,高明楊、周正東譯(2022)。《魔法、節日、動植物:一些奇異文化傳統的歷史淵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邱武德著,王國璋等譯(2004)。《超越馬哈迪:大馬政治及其不平之鳴》,吉隆坡:燧人氏事業有限公司。
    榮真(2006)。《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研究——以三皇與城隍為中心》,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施堅雅編(2000)。《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
    斯科特(Scott, J.C.),鄭廣懷等議(2011)。《弱者的武器》,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宋怡明著,黃煜文、陳湘陽譯(2016)。《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泰勒·考恩(Tyler Cowen)著,王志毅譯(2007)。《創造性破壞——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藤布爾著,歐陽敏譯(2016)。《新加坡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王志弘主編(2011)。《文化治理、地域發展與空間政治》臺北: 群學。
    蕭婓弘等(2000)。《廿四節令鼓》,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
    徐華龍(1991)。《中國鬼文化》,上海:海文藝出版社。
    楊慶堃(2007)。《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姚新光主編(2001)。《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節資料集》,吉隆坡:華總——全國華團文化諮詢委員會。
    約翰‧厄里(John Urry)、約拿斯‧拉森(Jonas Larsen)著,黃宛瑜译(2016)。黃宛瑜译(2016)。《觀光客的凝視3.0》,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約瑟夫·皮柏(Josef Pieper)著,黃藿譯(1991)。《節慶、休閒與文化》,北京:三聯書店。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1997)。《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北京:三联書店。
    張青、郭繼光著(2010)。《新加坡小國繁榮之道》,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鄭土有、劉巧林(2005)。《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鄭有土、王賢淼(1994)。《中國城隍信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鄭振滿、陳春生(2003)。《民間信仰的社會空間》,廈門: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竑主編,劉博著,(2017)。《民俗節慶與地方認同——基於廣州的多案例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維煥(1980)。《周易經傳象義闡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宗力、劉群(1987)。《中國民間諸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Donald Getz(1990).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Van Nostrand Reinhold.
    Donald Getz(1997).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 New York: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Falassi A.(1987).Festival: Definition and morphology. Time out of Time: Essays on the Festival.
    Hall, Colin Michael. (1994).Tourism and politics: Policy, power and place. John Wiley & Sons Incorporated.
    Hall, Colin Michael.(1992).Hallmark tourist events:Impacts,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Belhaven Press.
    Hall, S.(Ed.)(2003).Representation: Culture representation and signifying practice. London: Sage.
    Hall,Colin Michael(1989)."Hallmark events and planning process",
    in G.J.Syme, B.J.Shaw, D.M.Fenton & W.S.Mueller(eds.),The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Hallmark Event, Aldershot, England:Avebury.
    Judith Mair,(2019)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festivals, New York: Routledge.
    Silvanto, S.Hellman,T. Helsinki(2005).The festival city, In L. Lankinen (ed.), Arts and Culture in Helsinki, Helsinki: City of Helainki.
    Vincent E. Price(1992).Public Opinion, SAGE Publications.
    Wang, Gungwu,(2003).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 Singapore:Easten Universities Press,Pp222-225.
    Willim,F.T.(1997). 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 London:Butterworth Heinemann.
    ZHANG W Y(2016).The Internet and New Social Formation in China: Fandom Publics in the Making. Routledge: New York.
    期刊論文:
    (2012)。〈新加坡:水上城市世界港口〉,《城市形象專刊》,37,113-115。
    王海松、史麗麗,(2007)。〈「面向河道」的更新設計 ——新加坡河沿河地區城市更新解讀〉,《中華建築》,(25),7-10。
    石之瑜、李慧易、<從「華人性」到「後華人性」——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劄記>,《展望與探索》,2017,第15卷,第5期,頁49-65。
    石金滄(2004)。<二戰後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的政治參與>,《世界民族》,4,50-57。
    李元瑾(2014)。〈從文化殖民的視角重讀新加坡海峽華人的失根與尋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15-23。
    李青松、陳聖林等,(2010),<青年旅遊之媒體行銷對旅遊意象、活動吸引力與旅遊意願的影響-以馬祖地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8(3),25-43。
    李銓、林進財、張皆欣(2000)。<金門觀光產業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銘傳學刊》,11(2),1-14。
    林峰(2009)。〈縱觀新加坡河綜合更新工程〉,《合肥工業大學學報》,32(12)。
    林進財、張皆欣(2000)。<金門地區「第一屆觀光節」系列活動滿意度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2(6),119-138。
    林開忠(1999)。《建構中的「華人文化」:族群屬性、國家與華教運動》,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130。
    胡冰清(2021)。<偶像產業的文化治理實踐>,《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46-51+122。
    唐惠韻(2017)。<政府支持與國家認證的民俗節慶新傳統:「金門迎城隍」的重要民俗之路>,《民俗曲藝》,196,85-145。
    荒煙(1936)。<金門風俗座談>,《顯影》,14(3),15。(1979年重印,總刊頁2803)。
    常江(2018)。<再現之道:文化理論在全球化時代的重新政治化> ,《學習與探索》,12,167-174。
    張宏梅、陸林(2004)。<國內旅游研究方法的初步分析>,《旅游學刊》,19(3),77-81。
    張澤洪(1995)。<城隍神及其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109-116。
    章炎龍<中國崛起、中華民族復興與東南亞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當代中國研究》,2016,第3輯,第1期,頁1-11。
    許維賢,<人民記憶、華人性和女性移民:以吳村的馬華電影為中心>,《文化研究》,2015,20期,頁103-148。
    許德發(2006)。<民間體制與集體記憶--國家權力邊緣下的馬華文化傳承>,《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9,1-18。
    許德發(2007)。<華人、建國與解放馬來西亞獨立50週年的再思考>,《思想》,6,233-246。
    郭靈鳳(2007)。<歐盟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歐洲研究》,25卷,第2期,頁65-75。
    陳羿伶、王志弘(2007)。〈地域發展的空間調節與文化治理─宜蘭礁溪溫泉產業的變遷與危機〉,《宜蘭文獻》,79,4-61。
    曾玉花(2020),<島嶼創生、國際接軌、永續發展5+1>,《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8(2),84-89。
    游雅雯(2015)。<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形塑與變遷——以馬華文學為分析文本>,《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1(1),139-170。
    葉韻翠(2009)。〈新加坡華人聚落地景變遷與國族意涵〉,《地理研究》,51,67-86。
    廖小健(2006)。<馬來西亞國家利益與對華政策轉變>,《南洋問題研究》,3,7-13。
    廖勝華(2015)。<文化治理分析的政策視角>,《學術研究》,第5期,頁39-43。
    齊順利(2008)。<馬來西亞民族建構和馬來文化強勢地位的形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04),79-83。
    鄧豔(2008)。〈基於歷史文脈的濱水舊工業區改造和利用——新加坡河區域的更新策略研究〉,《現代城市研究》,8,25-32。
    戴光全、左平、肖璐(2012)。<1995至 2010 年中外節事研究的比較和啟示>,《人文地理》,2,17-25。
    戴光全、保繼剛(2003)。<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 內容, 方法與啟發 (下)> ,《旅游學刊》,18(6),111-119。
    戴光全、保繼剛(2003)。<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內容,方法與啟發 (上)> ,《旅游學刊》,18(6),26-34。
    戴光全、保繼剛(2004)。<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方法>,《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5(3),13-21。
    饒尚東(1997)。〈馬來西亞人口增長趨勢與華社發展〉。
    Hall, Stuart(1993)."Culture, community, nation." Cultural studies ,7(3) ,349-363.
    Ritchie,J.R (1984).Assessing the impact of hallmark events: Conceptual and research issu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3 (2), 2-11.
    Roche, M(1994).Mega-events and urban polic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1(1),1-19.

    學位論文及研討會論文:
    史辰蘭(2019)。《類博物館研究:一個博物館的現象》(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嘉振(2020)。《日本藝術鄉建研究及啟示——以越後妻有和瀨戶內藝術節模式為例》(博士論文),中國美術學院,杭州市。
    洪士惠(2020)。《華人社會之節慶創造與認同建構:以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歌樂節」為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董天然(2015)。《藝術節源流與當代發展研究》(博士論文),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市。
    劉強(2017)。《傳統節慶對地方認同建構的影響機制研究——以西安都城隍廟會為例》(碩士論文),西安外語大學,西安市。
    演講與論壇:
    丁荷生(2021年5月29日)。「馬來西亞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以馬來西亞華人會館、廟宇等社團研究為例」,(研討會演講),2021年第五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蛻變中的馬來西亞與東亞華人社會」。
    研究成果報告:
    江柏煒(2019)。「冷戰·島嶼」:連江縣再造歷史現場專案執行總顧問計畫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網絡文獻:
    華人,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檢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8%8F%AF%E4%BA%BA. 2022-5-2
    莊國土:華僑華人分佈狀況和發展趨勢。檢自 http://qwgzyj.gqb.gov.cn/yjytt/155/1830.shtml. 2022-5-2
    令和2年人口普查-在留外国人統計概説(令和2年末),日本出入國再留管理廳。檢自https://www.moj.go.jp/isa/policies/statistics/toukei_touroku_gaiyou.html. 2022-5-1
    소천상 기자(2020年10月29日):在韓居住外國人口超220萬人中國人超四成,亞洲日報。檢自https://www.yazhouribao.com/view/20201029135644285. 2022-5-1
    許慎,節,《說文解字》,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檢自https://ctext.org/shuo-wen-jie-zi/zhs?searchu=%E7%AF%80 2022-05-27
    江柏煒(2021年9月24日),早期新加坡金僑行業:從九八行、駁船業到教育事業,金門日報。檢自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335900/. 2022-9-27
    新加坡統計局資料。檢自https://www.tablebuilder.singstat.gov.sg/publicfacing/createDataTable.action?refId=14911.2022-4-9
    中國領事服務網-馬來西亞。檢自 http://cs.mfa.gov.cn/zggmcg/ljmdd/yz_645708/mlxy_647012/. 2022-8-9
    馬來西亞憲法第160條。檢自 https://www.lawlove.org/Top8/discovery.php?act=one&b=MYS.001. 2022-9-18
    馬來西亞統計局。檢自 https://www.dosm.gov.my/v1/. 2022-09-02
    鄭一省,葉英,《馬來西亞華人與馬來人共生態勢初探》。檢自 http://zgmh.net/Article_show.aspx?chid=5&id=36719. 2022-09-05
    26屆華人文化節。檢自 http://news.sina.com.cn/c/2009-06-30/091915873451s.shtml. 2022-9-5
    大馬‧失傳舞虎藝術重現,華人世界(2010年2月5日)。檢自http://www.mediachinese.com/node/3092.
    2022-09-05
    金門縣政府觀光處。檢自 https://kmtd.kinmen.gov.tw/Content_List.aspx?n=946041519A2D6E05.
    2022-02-01
    洪春柳(2013年4月14),叩開金門的廈門金蓮升,金門日報。檢自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222643?cprint=pt. 2022-02-16
    王一芝(2013),節慶讓你同享台式歡樂(2013)。檢自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7539. 2021-10-1
    李增汪(2012年4月28日),2012迎城隍系列專題─全國城隍廟聯誼會簡介之一,金門日報。檢自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208861/.2022-212
    沈彥舒(2012年5月22日),兩岸20家城隍齊聚金門舉行城隍遶境活動,東南網。檢自 https://taihai.fjsen.com/2013-05/22/content_11454378.htm. 2022-2-12
    赴台簽證難?不如來逛金門澎湖(2015年8月7日),中國日報中文網。檢自 http://covid-19.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5-08-07/content_14084543.html. 2022-2-16
    打造「兩岸一日生活圈」(2015年6月8日),新民晚報。檢自
    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50608/3165527.shtml. 2022-2-12
    許峻魁(2019年5月2日),陸五一長假首日小三通湧人潮創歷史單日新高,金門日報。檢自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305647/. 2022-2-16
    連江縣志。檢自 http://gov.matsu.idv.tw/lienchiang/geography.html. 2022-08-18
    社論:提升馬祖觀光旅遊環境質量(2021年12月5日),馬祖日報。檢自 https://matsu-news.towin.com.tw/news/article/194661. 2022-08-20
    講者:連江縣政府文化處處長吳曉雲(2022年1月11日),<文化治理:藝術島十年願景>,《嶼的遠見:文化治理論壇|馬祖國際藝術島》on YouTube,馬祖國際藝術島(Video file)。檢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jhQ2TesUE. 2022-06-10
    傅莞淇(2022年6月14日),馬祖10年等到3萬對的人!國際藝術島疫情交通不便為何起風了?檢自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90817. 2022-8-23
    專人訪談:
    方百成訪談,現任新加坡宗鄉總會秘書長,訪談時間:2019年5月5日,地點:新加坡金門會館。
    王堅峰訪談,霞城城隍廟管委會,訪談時間: 2021年06月16日,地點:廈門市霞城城隍廟管委會。
    吳天發訪談,廈門城隍廟主任,訪談時間:2021年06月14日,地點:廈門市城隍廟。
    林怡華訪談,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人之一,訪問時間:2022年4月7日,訪問地點:馬祖軍人紀念公園。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