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庭禎
Ting-Chen Hu
論文名稱: 臺灣與中國中醫師資格要求與專業教育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Qualif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Medical Doctor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指導教授: 李隆盛
Lee, Lung-She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6
中文關鍵詞: 中醫師資格要求專業教育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medical doctor, qualification requir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2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是中醫最蓬勃發展的國家,凡教育、訓練及其專業資格的制度,多為世界各國所學習仿傚,臺灣在中醫專業上仍不免須與中國有所交流,而透過這些交流也可使中醫專業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本研究目的在於進行臺灣與中國中醫師資格要求與專業教育的比較研究,藉此了解與分析比較臺灣與中國中醫的發展、中醫師資格要求與中醫專業教育,進而針對結果研擬改善的建議。為期能達到研究目的,有鑑於此,本研究採用比較研究法做為研究途徑,並運用文獻探討、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透過上述比較研究的途徑,本研究除了獲致臺灣與中國中醫師資格要求與專業教育的主要發現外,亦研提出比較後的結論包含:(1)中醫為世界各國所肯定之傳統醫學,中國國際化腳步快,臺灣需急起直追;(2)資格考試制度影響中醫師專業化之發展,臺灣推行較早,而中國重視實踐;(3)中醫教育促進中醫專業化建立,臺灣中醫教育精緻化,中國中醫教育規模大但水準參差不齊。(4)臺灣、中國與香港中醫專業已發展了許多專業團體,以提高中醫師之專業認同;(5)臺灣、中國皆有規定中醫師須接受繼續教育以確保中醫師專業成長;(6)臺灣與中國無專門針對中醫的專業倫理規範;(7)臺灣、中國皆重視專業知能以為中醫師資格要求與專業教育的基礎;(8)臺灣、中國須實施更完善證照與文憑管制措施以保障中醫師之合法權利。

    目次 謝誌......................Ⅰ 摘要......................Ⅲ Abstract .................Ⅴ 目次......................Ⅶ 表次......................Ⅸ 圖次......................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專業化和資格要求與專業教育的關係....19 第二節 中醫師應具備的資格條件.............24 第三節 培育中醫人才的教育訓練.............37 第四節 其他國家與地區中醫發展情形.........45 第三章 設計與實施.........................83 第一節 研究架構.........................83 第二節 研究對象.........................87 第三節 研究工具.........................89 第四節 研究實施.........................90 第五節 資料處理.........................92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95 第一節 中醫專業發展之探討................95 第二節 中醫師資格要求之分析比較..........122 第三節 中醫專業教育之分析比較............161 第四節 中醫師資格要求與專業教育之綜合分析..1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05 第一節 主要發現.........................205 第二節 結論............................212 第三節 建議............................216 參考文獻..................................223 壹、中文................................223 貳、外文................................238 附錄......................................243 壹、訪談大綱.............................243 貳、訪談結果.............................245

    參考文獻

    壹、中文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醫學(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 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Gudaijuan/diwuzhang/diwuzhang.html。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Xiandaijuan/mulu/dibazhang1.htm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網頁,http://www2.cmu.edu.tw/%7Ecmed/chimed/。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網頁,http://www.satc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網頁,http://www.moh.gov.cn/。
    中華中醫教育在線,http://big5.itcmedu.com。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4),臺灣中醫發展史。臺北: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網頁,http://www.uncma.org.tw/
    中醫學的發展(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Xiandaijuan/mulu/diqizhang1.htm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師大書苑。
    王廷輔(1990),台中地區居民中西醫療行為取向之研究。公共衛生,17(1),21-33。
    王明輝(1999),中醫是怎樣治病的。臺北:旺文社。
    王政彥(1995),台灣地區成人教育行政專業化之可行策略。成人教育,24,18-26。
    王承德(2001),中國中醫藥現況及未來發展。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2月21日。取自:http://olo.com.hk/paper%20review/paper%201.htm。
    王雪苔(2004),針灸的國際化與現代化。中國針灸,24(2),75-7。
    王雅慈和鄭雅慈(2005年3月17日)。濫發證照 中國中醫良莠不齊。蘋果日報。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P&showdate=20050317&Sec_ID=5&Art_ID=1648471
    王發渭和陳利平(2001),德國中醫藥研究現狀與展望。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2(1),77-80。
    王璁、吳青、楊蘇、杜文靜、童興紅和葉若舟(2004),中醫藥在英國的發展概況。中醫教育,23(3),68-71。
    王衛和徐立(2002),中醫藥在英國。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1(2),38-9。
    田振榮等(2001),臺灣高職學校專業能力標準之建構。國科會計劃成果報告。
    左言富(2004),世界衛生組織2002-2005年傳統醫學戰略評析。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5),257-60。
    申舜植和李炫知(2002),韓國韓醫學知識標準化的道路。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8(4),79-80。
    成肇智(1999),漢方醫藥研究的重要陣地-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湖北中醫雜誌,10。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0),89年醫政類衛生統計年報。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統計年報/st2_89_3.htm。
    行政院衛生署(2001),臺灣醫事人力規劃政策建言書。臺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3a),中醫行政要覽。臺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3b),中醫醫療管理法規彙編。臺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3c),臺灣中醫藥整合與前瞻。臺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4a),中華民國九十三年版公共衛生年報。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4b),臺灣中醫藥願景。臺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5a),衛生法規:專科醫師。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doh.gov.tw/law/3/law-3.1.3.html。
    行政院衛生署(2005b),衛生法規:醫師法。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doh.gov.tw/90-law/1/900306a.htm。
    行政院衛生署網頁,http://www.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網頁,http://www.ccmp.govtw/。
    江東亮(1992),公元2000 年台灣地區醫師人力的供給與地理分布之推計。台灣醫誌,91(2),109-116。
    江明修和蔡金火(1999),公務人員考試應考資格之研究。考銓月刊,18,122-149。
    朱佳卿和王笑頻(2003),國外中醫藥(針灸)的管理與立法現狀分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10(12),81-83。
    朱僑麗、薛亞聖和江東亮(2000),醫師人力供給的多寡是否會影響被保險人的門診利用?-1994年國民醫療保健調查之發現。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381-388。
    李永芝(1996),日本明治針灸大學簡介。中醫教育,15(5)。
    李卓倫(1994),台灣地區中醫師生產函數推估。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2),157-167。
    李卓倫、賴俊雄、陳太羲、游隆權和詹清旭(1990),中醫師人力及中醫醫療機構現況。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0(3),136-142。
    李淑宜(1990),中醫醫療體系及經營管理之初步探討。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震洲(1997),擴大專技人員執業資格考試範圍此其時矣。公務人員月刊,11。
    李聲吼(1997),人力資源發展的能力內涵。就業與訓練,15(2),51。
    李樹中(2001),業務人員專業職能需求研究-以某辦公室家具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宋瑞樓(1998),醫學教育改進之研議。醫學教育,2(4),369-375。
    呂玉波(2001),中國中醫藥的管理機構與法規。明通醫藥,8,35-36。
    沈燕清(2001),新加坡中醫藥業的發展。東南亞研究資料,1,29-33。
    考選部網頁,http://www.moex.gov.tw/。
    兩宋時期醫學(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Gudaijuan/diqizhang/diqizhang.html。
    林文律(1999a),校長職務與校長職前教育、導入階段與在職進修。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談第五集,306-317。
    林文律(1999b),校長職務與校長職前教育、導入階段與在職進修。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談第五集,168-177。
    林芸芸(1992),中醫醫療利用型態的文獻回顧與實證研析。家庭醫學雜誌,2,1-13。
    林宜信(2000),21世紀臺灣新中醫願景。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cgmh.com.tw/new1/new8906-201.htm。
    林宜信(2004),臺灣中醫藥發展之現況與展望。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17(2),89-92。
    林宜信(2005),強化中醫藥發展環境締造優質服務新紀元-CCMP2005 行動要點暨施政目摽。北市中醫會刊,11(1),7-28。
    林昭庚(2002),臺灣中醫藥發展。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2月21日。取自:http://nricm2.nricm.edu.tw/pages/show.php?qry_dtnbr=23&qry_dsnbr=511。
    林幸台等(1992),先進國家輔導專業人員層及及專業標準制度之分析研究。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林清江等(1980),臺北市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清江(1982),教師團體的專業化。臺灣教育月刊,374期,1-3。
    林朝鳳(1982),臺灣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科層化與專業化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24,135-151。
    林端宜、李沛和肖林榕(2004),臺灣中醫藥發展現狀研究報告。中國:福建中醫學院閩台中醫藥信息中心。
    明代醫學(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Gudaijuan/dijiuzhang/dijiuzhang.html。
    邱清華(1990),台灣地區中醫醫療狀況及需求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經建會。
    吳肖琪(1991),健康保險與醫療網區域資源對醫療利用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伯平(2003a),美國中醫藥縱橫談。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5(1),9-13。
    吳伯平(2003b),中醫藥在德國。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5(4),225-226。
    吳伯平(2004),美國中醫管理機構。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6(1),63-64。
    吳牧禮(2002),醫學繼續教育管制機制之探討—以美國、歐盟之經驗看臺灣未來之發展。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芝儀和廖梅花譯(2001),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長庚大學中醫學系網頁,http://www.cgu.edu.tw/。
    春秋戰國時期的醫學(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Gudaijuan/disanzhang/disanzhang.htm。
    胡善聯和龔向光(2001),新加坡醫院體制改革。北京:衛生經濟研究。
    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臺北:揚智文化。
    洪錦墩、藍忠孚和宋文娟(2001),台灣醫師人力研究之方法學探討。台灣衛誌,20(3),183-191。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2002),日本傳統醫藥現況考察。世界科學技術-中醫現代化,4(3)。
    段黎萍(2003),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2002-2005年發展策略。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10(12),84-85。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網頁,http://www.hku.hk/chinmed/Web_frame/index.htm。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網頁,http://www.cuhk.edu.hk/scm/scm.html。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網頁,http://www.cmchk.org.tw。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網頁,http://www.hkbu.edu.hk/~scmweb/chi/index.html。
    夏文媛(1994),餐飲服務業對廚師證照制度認知之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餐飲部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
    夏商西周時期醫學(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Gudaijuan/dierzhang/dierzhang.htm。
    秦慧嫻(2000),國民小校長專業發展需求及其因應策略-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秦漢時期的醫學(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 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Gudaijuan/disizhang/disizhang.html。
    莊永明(1996),日治時代的醫學教育。臺灣史料研究,8,20。
    莊逸洲和黃崇哲(2001),醫療機構人力資源管理。臺北:華杏。
    徐宗國譯(1997),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著。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
    孫茂峰(2002),中國地區中醫高等教育之研究。中醫藥年報,20,724-756。
    孫茂峰、黃國慶和林昭庚(2003a),臺灣學生至中國高等院校修習中醫學位(含針灸)現象之初步探討。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87-108。
    孫茂峰、黃國慶和林昭庚(2003b),中國中醫藥高等院校現況。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151。
    郝萬山(2001),台灣的中醫教育。中醫教育ECM,20(6),56-57。
    袁寶權(1999),韓國傳統醫學教育概況與思考。中醫教育,18(2)。
    康健壽、陳介甫和周碧瑟(1993),中醫門診病人選擇醫院形式的相關因素。中華醫誌,51,448-456。
    康健壽、陳介甫和周碧瑟(1994),中醫門診病人對傳統醫學的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的分析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5),432-441。
    康翠秀(1995),台北市北投區居民對中醫藥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問題。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清代前中期醫學[1644-1840](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Gudaijuan/dishizhang/dishizhang.html。
    郭玉霞(1992),美國教學專業化運動的分析。教育研究,26,65-74。
    郭素華和張暉(2002),香港中醫藥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福建中醫學院學報,12(1),64-65。
    陳介甫(1988),韓國、日本之中醫藥情況。醫院藥學,5(2)。
    陳必誠(nd),傳統中國醫藥在臺灣。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tacocity.com.tw/pbcm/27-21.html
    陳立德、陳榮洲、李采娟和賴俊雄(1999),台灣執業中醫師的養成背景分類及其分布。中國醫藥學院雜誌,8(1),89-97。
    陳永興(1997),台灣醫療發展史。台北:月旦。
    陳伯璋(1994),中等學校教師修習教育專業科目及其學分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
    陳芳芹(2005),中醫臨床教學訓練計畫起跑了。衛生報導季刊,121,33-34。
    陳尚武(2004),中西結合醫師對中西醫結合認知及其角色期望看法之探討。中國醫藥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奎熹(1982),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奎熹(1999),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秋瑩、張淑桂、紀駿輝、陳世堅、李卓倫和賴俊雄(1990),台灣地區民眾使用中醫門診服務的因素之調查。中國醫藥學院雜誌,8(1),77-87。
    陳淑紅(2004),醫療經濟與針灸。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6(3),158-159。
    陳淑娟(2004),美容證照制度改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梅生(1997),中國中醫藥教育概況。教育研究資訊,7,72-88。
    陳梅生(1995),臺灣地區中醫藥教育。中醫藥雜誌,6,75-91。
    陳涵寧(1993),不同地區中醫師執業成本研究。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隋唐五代時期的醫學[公元581-960年](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Gudaijuan/diliuzhang/diliuzhang.html。
    淺談中醫歷史(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9月1日,取自,http://www.lulala.ca/tcm/mainpage/a.html
    葉淑芬(1999),我國公務人員應考資格之探討—從行政法制之公平原則角度省思。人事管理,36(11),40-62。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網頁,http://www.hljucm.net/。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芬芬(1999),從醫院服務量看誘發性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梁坤明(1996),臺北縣國民小教師專業成長狀況之調查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梁敏全(2004),連鎖書店業門市人員專業職能之初探-以顧客價值及工作流程觀點。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符碧真(2001),美國校長培育及證照制度之初探-兼論對臺灣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12,81-89。
    傅進軍和陳華德(2001),韓國傳統醫學教育概況。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5(4)。
    張永賢(1989),介紹日本明治鍼灸大學。中國醫藥學報,114。
    張永賢(1995),台灣地區中醫醫院之現況。明通醫藥,225,8-12。
    張永賢(2002),韓國慶熙大學中西醫結合發展之現況。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2(4)。
    張永賢(2004),中國及其他國家或地區中醫醫療管理體制研究。中醫藥年報,22(1),125-196。
    張永賢等(1997),中醫醫院評鑑標準之前導研究。臺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張苙雲(1998),醫療與社會。臺北:巨流圖書。
    張鈿富(1992),教育專業問題與展望。載於教育專業,349-365。臺北:師大書苑。
    張廣運(2003),臺灣臨床心理師專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彭彥屏(200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臺灣中醫藥面對中國衝擊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褚瑞明和黃亞博(2002),江蘇省中醫藥考察團赴新加坡、馬來西亞考察報告。
    游隆權(1990),臺灣地區中醫醫療機構現況之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曾國鴻和張史如(1997),英國國家職業資格初探。技術及職業教育,39,27-31。
    區結成(2004),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3),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臺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職業資格制度的背景和目標(無日期),國家職業資格資格認證網。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fjosta.org.cn/zc13.htm
    雷允奇和陳介甫(1990),中國中醫藥現況。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新加坡中醫師公會網頁,http://www.singaporetcm.com/。
    新加坡中醫學院(2004),新加坡中醫學院50週年紀念特刊(1953-2003年)。新加坡:新加坡中醫學院。
    新加坡中醫學院網頁,http://www.singaporetcm.com/college.html。
    經濟部(2003),2003年產業技術白皮書。臺北:行政院經濟部技術處。
    經濟部(2004),2004生技產業白皮書。臺北: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
    廖家楨(1997),中醫藥在德國的現狀。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7(11),698-700。
    蕭惠來(2001),亞澳四國草藥管理狀況。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12(6)。
    楊秀儀(1999),鬆綁?更多管制?-從法律觀點看臺灣醫療法、醫師法修正草案。醫院雜誌,32(6),8-14。
    楊思標(1996),臺灣五十年來臨床醫學繼續教育之發展。衛生報導,6(1),30-38。
    楊振昇(2000),校長證照制度與校長專業發展。發表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所承辦之「現代教育論壇(二):校長證照制度與校長專業發展」研討會,臺北。
    楊國賜(1990),教育專業。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楊朝祥(1985),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三民書局。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詹長權(2004),臺灣加入WTO對中醫界的衝擊評估。中醫藥年報,22(1),1-124。
    詹棟樑(1996),教育專業人員的道德責任與專業精神。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文正和鞏佩珍(2001),中醫醫療利用成長與醫師數增加之關係。台灣衛生雜誌,20(6),463-474。
    蔡培村(1995),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及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文忠(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類型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文忠(2003),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遼夏金元時期醫學(無日期),中醫藥在線。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Gudaijuan/dibazhang/dibazhang.html。
    劉良(2003),香港發展中醫藥的現狀與展望。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aptcm.com/aptcm/21.nsf/0/19A3609288C76A0848256D04000D911A?opendocument。
    劉伯理(1988),美國圖書館事業專業化之肇始(1853-1876)-探討美國社會發展的一面。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嘉年(1995),美國醫師專業的社會變遷。生活科學學報,4,156-166。
    諸國本(2001),中國傳統醫學與西方替代醫學的選擇。世界科學技術,3(5),58-62。
    薛一濤(1998),韓國的傳統醫學。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2(1),60-62。
    歐用生(1990),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鄭肇楨(1987),教師教育。香港:中文大學。
    賴俊雄和李卓倫(1991),中醫師養成教育之評估研究。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錢信忠(1995),中國傳統醫藥學發展與現況。日本:青春出版社。
    謝文全(1996),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謝博生(1997a),醫學教育雜誌發刊詞。醫學教育,1(1)。
    謝博生(1997b),臺灣醫師教育之形塑。醫學教育,1(3),256-265。
    謝斐敦(2002),德國與臺灣教育分流制度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未出版,南投。
    闕巧婷(1999),台灣西學中醫師養成制度之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戴昭宇和趙中振(2001),2000日本傳統醫藥學現狀與趨勢。亞洲醫藥出版社。
    譚開元、鄭聰明和劉玉菁(1998),醫事人員證照制度簡介。公務人員月刊,30,33-36。
    蘇剛正(1997),回溯臺灣醫學教育。綠杏,51,21-22。
    醫藥-中醫藥專欄,http://www.wto-chimamart.com/。
    貳、外文
    Abbott, A. (1988).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nveniste, G. (1987). 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o, CA.: Jossey-Bass.
    Bereday, G. Z. F. (1964).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ereday, G. Z. F. (1967). Reflections on comparative methodology in education: 1964-1966.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3(3), 169-87.
    Bernstein, J.H. (1997). Nonconventional medicine in Isral:Consultation of the Israeli population and attitude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4(9), 1341-1348.
    Blackmore, P. (1999). A categorization of approaches to occup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51(1), 61-76.
    Boyatzis, R.E. (1982). The competence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ulter, F. (1978).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y: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8, 7-18.
    Cameron, H. (1998). The regulation of complementary medicines by 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Australian Prescribes , 21(4), 107-108.
    Cantillon, P., Jones, R. (1999). Doe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in general practice make a difference ?,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8, 1276-1279.
    Chi, C., Lee, J.L., Lai, J.S., Chen, C.Y., Chang, S.K., Hen, S.C. (1996).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aiwa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 43(9), 1329-1348.
    Chitty, K.K. (1993). Professional nursing. W. B. Saunders Company.
    Council on Medical Education. (1988). Report on medical licensure., JAMA,259(13), 1994-2001.
    David, D.A., Thomson, M.A., Oxman, A.D., Haynes, R.B. (1995). Changing physician performance a system review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strategies. JAMA, 274, 700-705.
    Donen N. (1998). No to mandatory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Yes to mandatory practice auditing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CMAJ, 158, 1044-1046.
    Eisenberg, D.M., Davis, R.B., Ettner, S.L.. (1998). Trends in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0-1997. JAMA, 280(18), 1569-1575.
    Epstein, R.M., Hundert, E.M. (2002). Defind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JAMA, 287, 226-235.
    Farrington, J.F., Felch, W.C., Hare, R.L.(1980). Quality assessment and quality assurance – the performance – review alternativ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l303(3),.154-155.
    Freidson, E. (1988). Profession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zell, J.A., Pugh, D. L. (1993). The future of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advancement, barriers, and prosp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6, 1933-1964.
    Hesketh, T., Zhu, W.X., Ultmann, J.E. (1997). Health in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BMJ, 315(7100), 115-17.
    Hoyle, E. (1983).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Janet, Parks. (1990). Directory of fitness certifi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January, 73-74.
    Jeoffrey, K.S., Thomas, J.D. (1990). A formal audit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activity for license renewal. JAMA, 264(18), 2421-2423.
    Kandel, I.L. (1959).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 Festschrift for Pedro Rossello’, 5, 270-80.
    Kelly, E. L. (1987). History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R. J. corsini(ed)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
    Knowles, M. (1980). Training as an art form.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4(3), 56-59.
    Kochanski, T. J. (1996).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on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6.
    Leddy, S., Pepper, J. M. (1998). Conceptual bases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4th). Lippincott-Raven Publishers.
    Lehnert, M., Mross, K., Schueller, J. (1998). Herbal medicine take root in Germany. CMAJ, 158(5), 637-639 .
    Liberman (1956).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Luhmann, N. & Schorr, K. E. (1988). Reflexionsprobleme im Erziehungssystem.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Luhmann, N. (1984). Soziale Systeme: Grundriβ einer allgemeinen Theorie.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Luhmann, N. (1990). Die Homogenisierung des Anfangs: Zur Ausdifferenzierung der Schulerziehung. Im , Zwischen Anfang und Ende: Fragen and die Pädagogik.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 p Verlag.
    Luhmann, N. (1997). Die Gesellschaft der Gesellschaft.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Luhmann, N. (2002). Das Erziehungssystem der Gesellschaft.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 rlag.
    Mallinson, V.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London: Heinemann.
    Mansfield, B. (2001). Link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andards and employment requirements :An international manual, 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 Retrieved May 7, 2004, from http://www.etf.edu.int.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24.
    McLagan, P. A. (1980). Competency model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4(12), 22-34.
    Nadler r, L., Nadler, Z. (1990).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
    Ornstein, A.C. (1981). The trend toward increased professionalism. Phi Delta Kappan, 63, 196-198.
    Parry, B. S. (1998).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 Training,.58-64.
    Pauly, M. (2000). Insurance reimbursement, Chapter 10 in A.J. Culyer, J.P. Newhouse, eds., 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 North 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eter, J. (1983). Profession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Petit, D.W. (1970). The physician recognition award., JAMA, 213, 1668-1670.
    Ralelin, J. A., Cooledge, A. S. (1995). From generic to organic competencie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24-33.
    Reynold, W.,Mooney, Griffith, Scott (1993). Privatizing a distressed state-owned enterprise: Lessons learned through privatization work in Argentina's steel sector.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8(1), 36-45.
    Richard, L.C., Sylvia, L.C., Sharon, E.J. (2000). Professionalism: an ideal to be sustained., Lancet, 356, 156-159.
    Schwirian, P.M. (1998). Professionalization of nursing (3rd). Lippincott-Raven Publishers.
    Shanker, A. (1985). In support of teachers: The making of a profession. NASSP Bulletin, 69(2), 89-96.
    Spencer, L., Spencer,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Y.:John Wily & Sons, Inc.
    Trow, R. (1987). Testing for teacher certification and licensing.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14(3), 93-103.
    Watts, D. (1982). Can compus-based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survive? Part iv accreditation and certifi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3(3), 35-39.
    Wilensky, H .L. (1964).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bo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IXX(2), 137-15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