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榮正
Wang, Rong-Zheng
論文名稱: 東方孝義《臺日新辭書》研究
A Study of Takayoshi Higashikata's "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指導教授: 林香薇
Lin, Xiang-We
口試委員: 江敏華
Chiang, Min-hua
吳瑞文
Wu, Rui-wen
陳淑娟
Chen, Shu-chuan
陳筱琪
Chen, Hsiao-chi
林香薇
Lin, Xiang-We
口試日期: 2023/07/19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4
中文關鍵詞: 東方孝義《臺日新辭書》《臺日大辭典》日治臺語辭書臺語假名
英文關鍵詞: Takayoshi Higashikata,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Taiwanese-Japanese Grand Dictionary, Taiwanese dictionar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wanese Kana
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觀察研究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45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7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東方孝義的臺語研究專著《臺日新辭書》(1931)為材料,探討日治時期東方孝義在臺灣語研究上所做的貢獻。《臺日新辭書》由東方孝義獨力編纂,部分內容受杉房之助《日臺新辭典》(1904)及小川尚義《日臺大辭典》(1907)影響。此外,本書為日治時期第一本收詞遍及臺灣北、中、南的臺語辭典,在音韻系統、漢字書寫、詞彙運用等層面均有開創。
    音韻方面,東方孝義具有卓越的審音能力,是日治時期最早使用第三套臺灣語假名的學者,其臺語假名系統在日本學者中獨樹一格。《臺日新辭書》的音系以廈門為主,並表現出漳、泉混合而偏漳的格局。此外,比較《臺日大辭典》(1931-32)與《臺日新辭書》的音系反映出臺灣南、北語音的落差。
    漢字方面,東方孝義具有深厚的日本漢學根柢,是日治時期第一個關注臺語漢字書寫的辭書作者。《臺日新辭書》的臺語漢字可概分為三類,與〈臺灣語之記述〉若合符節。大量使用訓讀字是本書漢字書寫「形音義不一致」與「書寫不連貫性」的主因。相較於《臺日大辭典》的漢字「典雅深厚」,《臺日新辭書》漢字展現「通俗實用」的特色。
    詞彙方面,《臺日新辭書》的詞彙來源多元、層次複雜,本書收詞特色反映臺灣的歷史、地理、語言、文化,及編者獨特的職務經歷。《臺日大辭典》收詞雖然廣泛齊全,但以臺北為主,欠缺中南部詞彙;《臺日新辭書》收詞涵蓋臺灣北、中、南,因此可補《臺日大辭典》之不足。
    《臺日新辭書》與《臺日大辭典》內容互相補足,結合二者,後人可以對日治中期臺灣閩南語的語音、詞彙建構完整的認知。因此,本文認為,《臺日新辭書》與《臺日大辭典》堪稱日治中期臺語研究的南北雙璧。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Takayoshi Higashikata’s contribution to the Taiwanese language research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light of his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1931). This dictionary was compiled by Higashikata independently, parts of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Sugi Fusanosuke’s the Japanese-Taiwanese new dictionary (1904) and Naoyoshi Ogawa’s the Japanese-Taiwanese Grand Dictionary (1907). In addition, Higashikata’s dictionary is the first Taiwanese dictionary to cover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reby making it the pioneer in the aspect of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and vocabulary usage.

    In terms of phonology, Higashikata has an excellent capability to examine sounds. He was the first scholar using the third set of Taiwanese Kan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His Taiwanese Kana system is distinctive, in sharp contrast to those of other Japanese scholars. The phonology of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is dominated by Xiamen, demonstrating a pattern of mixed Zhangzhou and Quanzhou and Bias to Zhangzhou. Moreover, comparing the phonology of Taiwan-Japanese Grand Dictionary(1931-32)and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we can differentiate the southern phonetics from the northern ones in Taiwanese.

    In light of Chinese characters, Higashikata has a solid foundation in Japanese Sinology, and was the first dictionary autho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of the Taiwanese Chinese character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Taiwanese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is roughly threefold, consistent with Description of Taiwanese Language. The extensive use of Xundu characters(訓讀字)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consistency in form, sound and meaning” and “incoherence in writing” in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is dictionary. Compared with the “elegant and profound”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Taiwanese-Japanese Grand Dictionary, those in the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indic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ity and practicality.”

    Concerning vocabulary, the sources of vocabulary in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are diverse and complex.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bulary in this dictionary reflect Taiwanese history, geography,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unique job experience of the editor. Although the Taiwanese-Japanese Grand Dictionary has a wide range of vocabulary, it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aipei and lacks vocabulary commonly us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The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on the contrary, covers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aiwan, thus augmenting the Taiwanese-Japanese Grand Dictionary.

    The contents of the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and the Taiwanese-Japanese Grand Dictionary complement each other. Combining the two, future generations can construct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nunciation and vocabulary of Taiwanese Hokkien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contends that Taiwanese-Japanese New Dictionary and Taiwanese-Japanese Grand Dictionary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north and south double Jade” of Taiwanese studies in the midst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2 第四節 本論文內容簡介14 第二章 東方孝義與《臺日新辭書》17 第一節 東方孝義的生平與著作17 一、東方孝義的生平 17 二、東方孝義的著作 19 第二節 《臺日新辭書》的內容 23 一、內容概述 23 二、《臺日新辭書》序的內容 24 三、〈臺日新辭書緒言〉之內容32 四、〈臺灣語ノ發音〉的內容 39 第三節 《臺日新辭書》的體例 56 一、標音符號與特色 56 二、編排方式 62 三、符號說明 64 四、音系標準 65 五、同義詞的處理 65 六、詞彙檢索 66 七、詞條解釋 67 第四節 前人著作對《臺日新辭書》的影響 68 一、內容之比較 68 二、標音符號之比較 69 三、編排方式之比較 71 第三章 《臺日新辭書》音系研究74 第一節 緒言74 一、廈門、泉州、漳州方言概述 74 二、日治臺語辭書的主體音系與定音原則 83 第二節 《臺日新辭書》的音韻系統92 一、《臺日新辭書》的聲母 94 二、《臺日新辭書》的韻母 97 三、《臺日新辭書》的聲調 104 第三節 《臺日新辭書》音系與今音之比較106 一、聲母比較 106 二、韻母比較 107 三、聲調比較 114 第四節 《臺日新辭書》與《臺日大辭典》的音系比較116 一、《臺日大辭典》簡介116 二、《臺日大辭典》的音系118 三、《臺日新辭書》與《臺日大辭典》音系比較122 四、《臺日新辭書》的音系——「混合部分音系」還是「綜合音系」? 125 第四章 《臺日新辭書》漢字書寫研究—用字類型與形音義的關係127 第一節 緒言127 一、東方孝義的臺語漢字研究128 二、東方孝義的臺、日漢字音比較研究132 三、今人臺語漢字類型的研究成果135 第二節 《臺日新辭書》的臺語漢字類型分析141 一、漢語字源字141 二、標義字144 三、標音字147 四、小結149 第三節 《臺日新辭書》的漢字比較研究151 一、《臺日新辭書》臺語漢字與日語漢字之比較151 二、《臺日新辭書》與《日臺新辭典》、《臺日大辭典》臺語漢字之比較 156 三、《臺日新辭書》與《臺日大辭典》的比較159 第四節 《臺日新辭書》漢字的形音義關係 168 一、漢字的特質168 二、多詞一形170 三、一詞多形179 四、用字不連貫184 五、結語185 第五章 《臺日新辭書》詞彙研究 187 第一節 《臺日新辭書》的詞彙層次187 一、臺灣閩南語的來源與層次187 二、《臺日新辭書》的詞彙層次舉隅188 第二節 《臺日新辭書》的詞彙特色207 一、文獻探討——中澤信幸、岩城裕之的研究(2018)207 二、《臺日新辭書》的詞彙特色舉隅 209 第三節 《臺日新辭書》與《臺日大辭典》的詞彙比較 222 一、詞條之比較222 二、詞條發音之比較226 三、詞條解釋之比較231 四、詞例之比較233 第六章 結語236 第一節 本文的研究成果236 第二節 本文的貢獻246

    小川尚義 1907《日臺大辭典》,《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5、6冊。臺北:武陵出版社。
    小川尚義 1931、1932《臺日大辭典》(全二冊),《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7、8冊。臺北:武陵出版社。
    中澤信幸、岩城裕之 2018〈東方孝義編《台日新辭書》所収語彙の特徴〉,《天理臺灣學報》27輯:97–118。
    戶田昌幸、黃國彥 1991《日語語音學入門》。臺北市:鴻儒堂。
    王士元 1988《語言與語音》。臺北市:文鶴。
    王育德 1957《臺灣語常用語彙》,《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9冊。臺北:武陵出版社。
    何大安 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吳守禮 1955《近五十年來台語研究之總成績》。臺北:大立出版社。
    吳守禮 1970《臺灣省通誌人民志語言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吳守禮 1987《綜合台灣閩南語基本字典初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吳守禮 1995〈談「音字脫節」及追求本字的程序──示例〉,《閩臺方言研究集(1)》:133-154。台北:南天書局。
    杉房之助 1904《日臺新辭典》。日本物產合資會社支店。
    李壬癸 2004〈臺灣語言學先驅──小川尚義〉。
    李如龍 1988〈考求方言詞本字的音韻論証〉,《方言與音韻論集》:97-10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李如龍 1988〈閩南方言和印尼語的相互借詞〉,《中國語文研究》第10期:129-151。
    李如龍 1997《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 2001〈閩方言的特徵詞〉,《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278-337,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幸真 2008〈日治初期警察臺灣語能力的推展概況(1895-1906)〉,《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58期。
    李幸真 2009《日治初期臺灣警政的創建與警察的召訓(1898-1906)》,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南衡 2020《臺灣外來語》。臺北:玉山社。
    杜曉萍 2013〈從《廈英大辭典》看泉州方言語音100多年來的演變〉,《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141-145。
    村上嘉英 1966〈日本人の臺灣における閩南語研究〉,《日本文化》45:62-108。
    村上嘉英 1981《現代閩南語辭典》。日本奈良:天理大學出版部。
    村上嘉英 1989〈日本人在十九世紀末期對臺灣閩南方言音韻的研究工作〉,天理大學學報160:27-40。
    周法高 1961〈從「查晡」「查某」說到探究語源的方法〉,《大陸雜誌》23之7:1-3。收入《中國語文論叢》頁161-168(1963),臺北:正中書局。
    周長楫 1991〈廈門方言同音字滙〉,《方言》1991年第2期:99-118。
    周長楫 1998《廈門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局出版社。
    岡本真希子 2008〈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の法院における「通訳」たち-「台湾総督府公文類纂」人事関係書類から見る台湾人/内地人「通訳」-〉,《第五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岡本真希子 2012〈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的法院通譯與《語苑》〉,「2012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譯者的培養」會議論文,臺北:臺灣大學。
    東方孝義 1925〈臺灣字音より見たる國語音〉,《語苑》V.18第6、7期。
    東方孝義 1931《臺日新辭書》,台灣警察協會,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再版。
    東方孝義 1942《台灣習俗》。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印刷。
    林佳世 2005〈日治時期的臺灣警察〉,《日新》第5期。
    林俊育 2008〈《臺日大辭典》索引羅馬字對照表〉。
    林美秀 2008〈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台湾語仮名表記の変化過程—「オ」「ヲ」表記の分析を通して—〉,《岡山大學大學院社會文化科學研究科紀要》第25號。
    林美秀 2008《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日本語‧台湾語対訳資料についての研究》。
    林香薇 2001《臺灣閩南語複合詞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香薇 2002〈竹林書局改編臺灣早期閩南語歌仔冊之詞彙觀察〉,《漢學研究》30卷2期:229-264。
    林香薇 2008〈論臺灣閩南語歌仔冊的漢字書寫——以《僥倖錢開食了歌》為例〉,《中國學術年刊》第30期(秋季號):215-242。
    林香薇 2009《臺語詩的漢字與詞彙:從向陽到路寒袖》。臺北:里仁書局。
    林香薇 2019a〈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68期。
    林香薇 2019b〈論巴克禮閩南語《聖經》的詞彙問題〉,《臺灣學誌》18期:85-112。
    林香薇 2020〈日治時期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的幾點觀察〉,《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65卷1期。
    林連通 1993《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慶勳 2001《臺灣閩南語概論》。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慶勳 2004〈論臺灣閩南語的訓讀字〉,《台灣語文研究》第2期:49–60。
    林寶卿 1992〈漳州方言詞滙〉,《方言》1992年第2期:151-160。
    林寶卿 2018〈《雅俗通十五音》與今漳州音比較〉,《閩台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60-68。
    侯精一主編 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姚榮松 1990〈閩南話書面語的漢字規範〉,《教學與研究》12期:77-94。
    姚榮松 1992〈臺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師大學報》37期:329-362。
    姚榮松 1995〈閩南語書面使用漢字的類型分析──兼論漢語方言文字學〉,《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7-192,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姚榮松 2004〈閩南語漢字書寫的檢討與文字化的方向〉,《國文天地》19卷10期:81-86。
    姚榮松 2005〈台灣閩南語的正字與俗字〉,《國文天地》21卷2期:10-21。
    姚榮松 2006〈從詞彙體系看台灣閩南語的層次〉,《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233-250,台北:萬卷樓。
    洪惟仁 1986《台灣禮俗語典》。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洪惟仁 1987《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五種語言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洪惟仁 1988〈談鶴佬語的正字與語源〉,《臺灣風物》38.1:1-49。
    洪惟仁 1992《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臺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 1993〈日據時代的臺語辭典編纂〉,《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7冊:1-30,臺北:武陵出版社。
    洪惟仁 1994〈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研究之比較──兼論小川尚義在漢語研究史上應有之地位〉。
    洪惟仁 1994《台灣方言之旅》。臺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 2009〈小川尚義對漢語研究的貢獻〉,《臺灣語文研究》第4期:33–69。
    洪惟仁 2010〈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5卷1期:81-108。
    洪惟仁 2012〈閩南語入字頭(日母)的音變潮流〉,《臺灣語文研究》7卷2期:1-32。
    胡明揚 1996《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臺北市:書林。
    翁佳音 2000〈地方會議、贌社與王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一)〉,《台灣文獻》51卷第3期:263-282。
    袁家驊 1960《漢語方言概要》。北京市:文字改革出版社。
    馬重奇 1993〈漳州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93年第3期:199-217。
    馬重奇 2002《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建人民出版社。
    馬重奇 2016〈150年前泉州兩種中西閩南方言文獻音系比較研究〉,《閩台文化研究》2016年第2期:75-86。
    馬重奇 2020〈現代閩台閩南方言音韻的一致性與差異性〉,《漢學報導》2020年第1期:2-13。
    馬學良主編 2003《漢藏語概論》。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康尹貞 2015〈日治時期臺灣戲曲之研究(1895-1937)〉,《戲劇學刊》第二十一期:47-72,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張光宇 2016《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張屏生 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論述篇》。台南市: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張屏生 2010〈閩南話辭書所列方言變體——收錄與處理〉,《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第2期。
    張屏生 2013〈東方孝義《臺日新辭書》的音系及其相關問題〉,《北方語言論叢》第三輯:227-239。
    張振興 1983《臺灣閩南方言記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曹逢甫 2013〈台灣閩南語共同腔的浮現: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探討〉,《語言暨語言學》14.2:457-484。
    梅祖麟 1995〈方言本字研究的兩種方法〉,《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1-1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許雪姬 2006〈日治時期台灣的「通譯」〉,《輔仁歷史學報》18期:1-44。
    許極燉 1990《台灣語概論》。臺北:臺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
    許極燉 1994《臺語文字化的方向》。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郭偉宸 2017《日據前期台灣日台辭書語音系統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郭獻尹、吳瑞文 2021〈台廈兩地閩南語中外來詞的語音調整與對比—以日語和印尼語為例〉,《閩台文化研究》2021第3期:74-82。
    陳君慧 2002《《訂正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音系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 2009,〈台南市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聲韻論叢》16:137-176。
    陳淑娟 2010,〈臺灣閩南語新興的語音變異—台北市、彰化市及台南市元音系統與陽入原調的調查分析〉,《語言暨語言學》11.2:425-468。
    富田哲 1998〈日本統治時代初期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語研究─国語教授研究会および小川尚義の研究についてー〉,《日本語教育》第99号,日本語教育學會。
    富田哲 1998〈日本統治開始直後の台湾での「台湾語」研究〉,《世界社会言語学会会報「不老町だより」》第3号:10-19。
    富田哲 2010〈日治初期的台灣總督府翻譯官-其設置以及他們的經歷和語言能力〉,《淡江日本論叢》21號:151-174。
    富田哲 2011〈翻譯作為統治的障礙-日治初期對臺灣總督府翻譯的批判〉,《第六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曾若涵 2014〈小川尚義《日臺大辭典》緒言所引文獻之相關問題探析〉,《台灣學誌》第九期:47-81。
    湯廷池 2014《華語詞法研究入門》。臺北市:致良出版社。
    黃幸素 2009〈伊澤修二與小川尚義的言語觀—從日語教育的觀點論述〉,《台灣語文研究》第4期:87–99。
    黃宣範 1990〈台語文字化的過去與現在〉,《台語文摘》12期:33-46。
    黃馨儀 2012〈日治時期之通譯兼掌筆試與臺語表記法之關係〉,《日治時期的譯者與譯事活動工作坊論文集》頁59-7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研究室 1982《普通話閩南語方言詞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楊秀芳 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秀芳 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楊秀芳 1995〈閩南語書寫問題平議〉,《大陸雜誌》卷90期1:15-24。
    楊秀芳 1997〈閩南語文字化問題〉,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楊秀芳 1998《閩南語字彙》(一)、(二)。台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楊秀芳 2000〈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卷18:111-146。
    楊承淑 2012〈譯者的視角與傳播:片岡巖與東方孝義的臺灣民俗著述〉,《日治時期的譯者與譯事活動工作坊論文集》頁13-4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楊承淑 2014〈譯者與贊助人:從日治時期警察通譯試題中的對話見端倪〉,《翻譯學研究集刊》17輯:261–281。
    楊承淑 2020〈從《臺灣語虎之卷》看教材中的話語與權力〉,《或問》No.37:95-104。
    楊劍橋 1996《漢語現代音韻學》。復旦大學出版社。
    葉宜婷 2010〈從「保存」到「創造」——論日治時期臺語文字書面化〉,世新中文研究集刊(6)。
    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 1957《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話》。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四,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忠司 1991〈臺北市、臺南市、鹿港、宜蘭等四個方言音系的整理與比較〉,《新竹師院學報》第5期:31-64。
    董忠司 2001《臺灣語語音入門》。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董忠司 2011〈漢字類型與詞語探源─由現階段台灣閩南語用字的發展說起〉,《臺灣語文研究》卷6第1期。
    臧汀生 1996《台語書面化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 1901《訂正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
    趙元任 1959《語言問題》。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樋口靖 1997〈日治時代臺語漢字用法〉。
    樋口靖 2015〈日治時代初期渡台日人眼中的台灣話〉,《台灣文學研究》第八期:43-96。
    樋口靖、王順隆 1999〈《日台大辭典》與《新訂日台大辭典》的比較〉,《文教大学文学部紀要》第13-1號。
    潘為欣、林俊育 2019〈論日據時期《台日大辭典》ê編纂kah典範意義〉。
    鄭良偉 1989《走向標準化的台灣話文》。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鄭良偉 1997《台語的語音與詞法》。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鄭良偉、鄭謝淑娟 1994《台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盧廣誠 1999《臺灣閩南語詞彙研究》。臺北市:南天書局。
    盧廣誠 2003《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市:南天書局。
    賴欣宜 2011《日治時期臺灣語教科書之研究-以《臺灣語教科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賴淑玲 2008《教育部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的比較分析》,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
    羅常培 1931《廈門音系》。史語所單刊甲種之4,1975年古亭書局複印。
    羅常培、周辨明 1975《廈門音系及其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臺北:古亭書屋。
    嚴 棉 1994〈從閩南話到日本漢字音〉,《中國語文》1994第2期:92-101。
    鷲巢敦哉、東方孝義 1935《語學試驗問題竝解答集》。臺北:自行出版。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站,網址:https://who.ith.sinica.edu.tw/
    《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網站,網址: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L2Mff5/main?db=pjournal&menuid=pjournal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網站,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5NEf6/main?db=book&menuid=book
    NAKAZAWA Website(中澤信幸研究室)網站,網址:http://www7b.biglobe.ne.jp/~nob_nakazawa/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網址: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