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玓芸
Ti-yun Chung
論文名稱: 排球不同型態發球對兩種等級接發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ERVICE STYLES ON VOLLEYBALL PLAYER’PECEPTION:A KINEMATICS STUDY
指導教授: 黃長福
Huang, Ch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0
中文關鍵詞: 不同型態發球接發球運動學
英文關鍵詞: Different serving style, receiving ball, kinema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6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兩種不同型態排球發球方式(漂浮發球、跳躍發球)對接發球員接發球動作運動學參數影響。受試對象以甲組特優級第一名球隊臺灣師範大學男子、女子排球代表隊自由球員各三名,以及乙組男子、女子排球校隊自由球員各三名。實驗儀器以兩部Fastec Inline高速攝影機(250Hz)同步擷取排球選手執行兩種不同型態發球方式之接發球動作運動學參數。運動學參數透過高速攝影機拍攝,影片以Kwon 3D動作分析軟體進行二度空間直接線性轉換(2D-DLT),得到發球球速、接球後球速、發球角度、接球後角度、發球擊到球到接到球之時間、接球前(中)上肢角度、接球前(中)下肢角度變化等參數。在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比較方面, 將得到參數資料以SPSS 13.0版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雙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定不同組別接受兩種不同型態接發球之差異顯著性,統計水準定為α=.05;此外在不同受試者間,依瞬間速度、時間、角度的個別差異採用描述性統計。
    經研究結果統計如下:
    一、兩種不同型態發球速度與角度皆達顯著差異(p<.05),回球速度與角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重心合速度達顯著差異(p<.05)。
    三、女甲乙組接球前上肢角度未達顯著差異,接球中手腕、手臂角度達顯著差異
    (p<.05),而接球前與接球中下肢角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四、男生甲乙組接球前手腕、手臂角度皆達顯著差異(p<.05),接球中手臂角度達
    顯著差異(p<.05),而接球前與接球中下肢角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kinematics on receiving players of two serving styles (overhead floating serve and jump spike serve). Twelve libero players played in Chinese Taipei University Volleyball League divisionⅠandⅡ( 6 players from divisionⅠand 6 players fromⅡ; 3 male and 3 female players represented each division)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video of serving was recorded by two synchronized Fastec Inline high-speed cameras (250Hz). Kwon 3D motion analysis system was used to analyze 2D kinematics data (2D-DLT) including serving ball speed, ball speed after receiving, serving angle, the angle between ball and both wrists after receiving, the duration of hitting the ball while serving to receiving, the angles between upper extremities before receiving and at receiving the ball, the angles between lower extremities before receiving and at receiving the ball. Two-way ANOV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data by SPSS 13.0. Significant level was set at α=.05. Furthermo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as used to descri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within subjects according to instant speed, duration, and angle.
    Results: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erving speeds and angles on different serving styles. (p<.05)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velocities of center of mass on different serving styles.
    3. Within the female group ( both division ⅠandⅡ),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angles between upper extremities before receiving and at receiving the ball, either were the angles between lower extremities before receiving and at receiving the ball.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angles of wrists and the angle of elbow at receiving the ball (p<.05).
    4. Within the male group (both division ⅠandⅡ),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angles of wrists and the angles of elbows(p<.05), and on the angles of elbows (p<.05).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on the angles between lower extremities before receiving and at receiving the ball.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X 圖次………………………………………………………………………………XI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研究對象……………………………………………………………… 6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七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排球比賽規則改變對接發球影響之探討…………………………… 10 第二節 排球發球型態對接發球影響之探討………………………………… 12 第三節 排球發球型態球速探討……………………………………………… 14 第四節 自由球員相關文獻探討……………………………………………… 17 第五節 結 語……………………………………………………………… 1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1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22 第三節 研究儀器與設備……………………………………………………… 22 第四節 實驗步驟……………………………………………………………… 22 第五節 實驗方法……………………………………………………………… 2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27 第肆章 統計結果分析…………………………………………………… 28 第一節 比較兩種型態發球離手時的出手角度、球速、接球前角度、速度以及接球後角度速度…………………………………………………………… 29 第二節 探討不同型態發球下之接發球時,觸球中期的重心合速度變化特性…36 第三節 探討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發球時,觸球前(中)期,上肢關節角度變化特性 …………………………………………………………………………… 37 第四節 探討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發球時,觸球前(中)期,下肢關節角度變化特性 …………………………………………………………………………… 4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建議………………………………………………………………… 52 參考文獻………………………………………………………… 54 附錄 附件一 受試者同意書……………………………………… 59 附件二 受試者基本資料…………………………………… 60 表1-1 國內外學者針對跳躍曲墜發球比賽績效之研究表………………… 14 表3-1女子排球選手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 21 表3-1男子排球選手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 21 表4-1-1女生甲乙組肩上漂浮發球與跳躍發球之發球速度、接球前球速及接球後球速表………………………………………………………………………… 30 表4-1-2男生甲乙組肩上漂浮發球與跳躍發球之發球球速、接球前速度及接球後球速表………………………………………………………………………… 31 表4-1-3女生甲乙組肩上漂浮發球與跳躍發球之接球前後角度表………… 32 表4-1-4男生甲乙組肩上漂浮發球與跳躍發球之接球前後角度表………… 33 表4-1-5男女甲乙組肩上漂浮發球與跳躍發球之發球~接球時間表……… 34 表4-2-1男女甲乙組接發球之重心合速度差異分析表……………………… 36 表4-3-1 女生甲乙組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前上肢各項參數…………… 37 表4-3-2 女生甲乙組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中上肢各項參數…………… 38 表4-3-3 男生甲乙組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前上肢各項參數…………… 40 表4-3-4 男生甲乙組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中上肢各項參數…………… 41 表4-4-1 女生甲乙組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前下肢各項參數…………… 43 表4-4-2 女子甲乙組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中下肢各項參數…………… 44 表4-4-3 男生甲乙組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前下肢各項參數…………… 47 表4-4-4 男生甲乙組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中下肢各項參數…………… 48 圖一 排球位置順序輪轉圖…………………………………………………… 7 圖二 接發球動作分析之三個觀察點示意圖………………………………… 9 圖三 飄浮發球(overhead floating serve)…………………………… 9 圖四 跳躍發球(Jump spike serve)…………………………………… 9 圖五 場地佈置圖…………………………………………………………… 23 圖六 接發球實驗平面圖……………………………………………………… 25 圖七 接發球研究架構圖……………………………………………………… 26 圖八 三個觀察點示意圖……………………………………………………… 28 圖九 女生甲乙組接球前後球速……………………………………………… 30 圖十 男生甲乙組接球前後球速……………………………………………… 31 圖十一 女生甲乙組接球前後角度…………………………………………… 32 圖十二 男生甲乙組接球前後角度…………………………………………… 33 圖十三 發球~接發球時間直條比較圖………………………………………… 34圖十四 男女甲乙組接發球之重心合速度直條比較圖………………………… 36圖十五 女生甲乙組接球前中手腕…………………………… 38 圖十六 女生甲乙組接球前中手臂……………………………………………… 38圖十七 男生甲乙組接球前中手腕………………………………… 41 圖十八 男生甲乙組接球前中手臂…………………………………………… 41 圖十九 女生甲乙組接球前中右髖……………………………………… 45 圖二十 女生甲乙組接球前中左髖…………………………………………… 45 圖二十一 女生甲乙組接球前中右膝………………………………… 45 圖二十二 女生甲乙組接球前中左膝………………………………………… 45 圖二十三 女生甲乙組接球前中右踝………………………………… 46 圖二十四 女生甲乙組接球前中左踝………………………………………… 46 圖二十五 男生甲乙組接球前中右髖………………………… 49 圖二十六 男生甲乙組接球前中左髖………………………………………… 49

    中文文獻
    陳麗勻(1994)發球型態發球距離與發球落點對排球發球效果影響。體育學報,第十八輯,頁137-147。
    黃娟娟(1996)女子排球比賽中不同發球位置發球距離發球型態與發球落點對發球效果的影響。台灣復文圖書公司出版。
    吳福明、王宗騰、鄭黎暉、黃紹禮(1996)不同發球型態、站立位置對排球發球效果之分析。1996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203-211。
    許樹淵(1982)。排球運動技術分析。台北市,協進圖書有限公司。
    方黃裕(1997)。排球運動選手之接發球技術評定方法的探討。台灣體育,86(9),52-57。
    馬建平(1997)。淺談一傳後進攻的可能性。中國排球,3,45-46。
    杜曉偉,楊勁蒼(1999)。每球得分制新規則對男排比賽得分規律影響的初步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2),45-47。
    林竹茂(民74)。排球跳躍扣球發球之研究。台北市知音出版社。
    林竹茂(民88)。當今排球技戰術主要特徵與展望研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5,1-28。
    湯慧娟,蔡崇濱,宋一夫(1999)。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影響的初步研究。成大體育,33,104-109。
    蔡崇濱(1999)。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的影響和對策。中華體育,51,29-36。
    趙歌,李毅鈞(1999)。98世界男排錦標賽攔、防技術運用效果的分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3),60-62。
    張恩崇(1999)。1999年世界盃歐亞男子排球前排攻擊績效分析-以中國男排為例。中華體育,14卷,3期,62-68。
    邵長專(2005)。2003年世界杯排球賽中國男排與世界強隊技戰術比較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建平、鄭金昌、莊清泉、王夢英(2007)。影響排球攻擊績效因素之探討。排球教練科學,10期,21-28頁。
    李 甯、楊成彬(2002)。論排球比賽中自由防守隊員。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2卷3期,65-66頁。
    婁 晶(2005)。談排球自由防守人的作用及對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白城師範學院報,19卷3期,92-93頁。
    吳福明、王宗騰(2004)。2002年男子世界排球錦標賽自由防守球員接發球與防守表現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卷1期,163-168頁。
    陳海輝(2004)。排球“自由人”選材初探。株洲工學院學報,18卷2期,156-158頁。
    倪 偉(2000)。從排球規則的變化看自由防守運動員在比賽中的作用。中國體育科技,36卷9期,22-23頁。
    謝春霞(2001)。高校排球比賽中自由防守隊員的作用。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5卷5期,109-110頁。
    林竹茂(2000)。新規則實施對排球比賽與訓練影響探討。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九學年度排球教練研習會講義。9(4),81-89。
    安 琪(2000)。論“自由人”在排球比賽中的應用。中國體育科技,36卷3期,24-25、42頁。
    史俊超(2001)。排球比賽中運動員發球心理淺析。21
    世紀學校體育研究,1,100-101。
    吳柏叡(2002)排球發球型態對發球效果影響之研究-以2001年亞洲男子排球錦標賽前六強為例。中華排球,100,108-112。
    張克仁,邱安和,宋雅偉(2002)。降壓後排球的技術特徵分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1),45-49。
    楊高平(2002)。強力跳躍發球在排球比賽中的重要性。中華排球,99,96。
    盧衛中(2002)。排球運動員發球的心理問題探討。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1),49-51。
    劉兆達、陳浚良(2004)2001年亞洲男子四強接發球型態與效果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183-189。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王儀祥、楊總成、劉宗德(2002)排球自由球員接發球
    表現分析之研究。淡江體育,第五期,91年11 月。
    胡林煥、吳智民、陳永祥、董惠美(2007)。優秀排
    球選手跳躍發球運動學分析:以吳智民選手為
    例。大專體育學刊,9卷1 期,37-45 頁。
    周德倫、李建毅、吳美玉(2006) 。排球跳躍曲墜發球
    特徵及訓練之探討。運動教練科學,6期,105-114
    頁。
    林光宏(2004)。世界女子排球技戰術發展之研究-
    以中華女排參加2002 年釜山亞運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江偉新、王 寧(2001)。悉尼奧運會女排比賽綜述。體育科學,3(22),44-46。
    林竹茂(民89)。競技牌球技戰術科學化訓練。2000年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203-21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孫小俐(1988)。談排球發球的攻擊性。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52-55。
    吳忠政、許壬榮(2004)。排球接發球訓練之探討。中華體育第十八卷第二期。
    陳佳琦、趙碧鳳(2007)。從基礎衝量理論探討接發球技術。大專體育,88期,148-152。
    許益芳(1995)。排球發球戰術分析及運用。浙江師大學報,18(4),52-55。
    余清芳、黎玉東(2002)。自由球員對排球運動影響之研究。大專體育,62期,64-68頁。
    廖立人、許太彥(2008)。排球跳躍發球隊排球技術表現之初探-以甲級男子排球企業聯賽為例。排球教練科學,11期,41-47頁。
    英文文獻
    Stevenson,J.(2001).Specialization:Five qualities coaches will look for as the libero becomes a bigger part of the game.Voleyball,12(5),52-56.
    Yost,H(1999).The libero rules:Emergence of defensive specialists in men’s volleyball an example of why.The NCAA News,36(4),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