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靖妏 Tsai, Jing-Wen |
---|---|
論文名稱: |
晚清重寫型小說的文明想像及寫作實踐 Imaginations of Civilization and Writing Practices in Late-Qing Rewriting Novels |
指導教授: |
李志宏
Li, Chi-Hung |
口試委員: |
李志宏
Li, Chi-Hung 潘少瑜 Pan, Shaw-Yu 鄭怡庭 Zheng, Yi-ting |
口試日期: | 2024/06/0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晚清 、重寫型小說 、文明 、演義 、現代性 |
英文關鍵詞: | late Qing, rewriting novels, civilization, historical romance, modernity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文本分析法 、 觀念史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01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0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吳趼人《新石頭記》、西泠冬青《新水滸》、陸士諤《新水滸》三部晚清重寫型小說為核心,探究晚清作家如何透過「重寫」策略,刻意挪用、變造前文本的情節框架、人物性格與義理價值,使重寫文本承擔起文化傳承之使命,同時折射出時空新變與家國存亡的當代問題,從而在各種新舊價值的拔河裡,釐清何謂真正的「文明」。整體而言,晚清重寫型小說的創作,既響應梁啟超「小說界革命」的號召,又突破文壇長久以來對續書「誨淫誨盜」、「狗尾續貂」的批評,更繼承「演義」的淑世作用,藉此擘畫「文明新中國」的想像藍圖,此為其價值所在。
本研究第二章以「現代化時空的創建」作為主軸,討論在「進化論」風潮下,作者對故事時空進行進化處理,讓前文本中的舊人物現身晚清,觀看與體驗以「上海」為代表的港埠都市,形成「入世-考察-歸返」新型態遊歷敘事結構,找尋改造自我與中國的可能方案。從中發現「動力機械、報時工具、照明工具」三面向為現代化時空的重要指標,甚至衍伸所謂的「上海模式」,作為建造新中國的物質要件。此外,《新石頭記》又進一步幻設烏托邦,揭示中國既有的傳統文化資源是科技發展的根源,唯有鎔舊鑄新才是通往現代化的可行方案。
伴隨西潮傳入,新空間與新制度必然對城市寓居者展開管理與改造,因此,「身體」可說是一種文化建構物,反映不同歷史文化階段的概念演變。故本研究第三章「理想文明人的形塑」著眼於故事人物不合時宜、不受管控的身體展演,從「便溺、飲食、衣著」三種生活面向,探析知識與權力的交互運作,從而掌握講究衛生、強國保種乃晚清社會的新共識,目的在於形塑一個「強健守禮法」的理想文明身體。
另一方面,晚清時人意識到中國精神文明正崩塌瓦解,亟需重新確立立身處世的核心價值,故第四章「新中國夢的反思」,聚焦討論小說通過重申「內聖外王」的儒家思想,展開「王霸之辨、義利之辨」的辯證,最後綰合儒學與西學,建構一個萬國來服的「大同世界」,可以發現晚清作家以重寫演義來打造新中國夢,不僅是對舊小說的反省與修正,更是一種文明存續與進化的具體實踐方式。
The study focuses on three late Qing dynasty rewriting novels: Wu Jianren's “New Story of the Stone,” Xiling Dongqing's “New Water Margin,” and Lu Shie’s “New Water Margin.” It explores how late Qing writers used the strategy of “rewriting” to deliberately appropriate and transform the plot frameworks, character traits, and moral values of earlier texts. This allowed the rewritten texts to take on the mission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while reflecting contemporary issue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and national survival. Through this tug-of-war between various new and old values, the study clarifies what truly constitutes “civilization.”
Overall, the creation of rewriting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responded to Liang Qichao's call for a “revolution in novels” broke through the long-standing literary criticisms of sequels as “corrupting” and “gilding the lily” and continued the “historical romance’s” role of refining the world. The significance of rewriting novel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y cultivated a blueprint for a “new civilized China.”
一、古籍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元〕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金聖嘆批;繆天華校注:《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清〕西泠冬青:《新水滸》,收入《水滸系列小說集成》,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97 年。
〔清〕吳趼人:《上海遊驂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清〕吳趼人:《新石頭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禮記(五)》,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清〕康有為:《大同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曹雪芹、高鶚:《彩畫本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清〕梁啟超:《新大陸遊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
〔清〕陸士諤:《新水滸》,收入《水滸系列小說集成》,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97 年。
〔清〕陸士諤:《新中國》,北京:中國友誼出版,2009年。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法〕米歇爾・傅柯:《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時報文化,2020年。
〔美〕Martin W. Huang. Snakes’ legs: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美〕浦安迪:《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
〔美〕葉凱蒂:《晚清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
〔美〕韓南:《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美〕羅芙芸:《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英〕Bryan S.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10年。
〔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德〕花之安:《自西徂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丁錫根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王孝儉編:《上海縣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一卷)》,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
田若虹:《陸士諤小說考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吳克岐:《懺玉樓叢書提要》,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年。
吳昊:《都會雲裳:細說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香港:三聯書店,2019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書源整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新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
汪仲賢:《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阿英:《晚清戲曲小說目》,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夏東元編:《鄭觀應集:盛世危言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徐珂:《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海虞小巫:《上海阿木林趣史》,上海:文化圖書館,1921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耿傳明:《決絕與眷念:清末民初社會心態與文學轉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馬幼垣:《水滸論衡》,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康來新:《紅樓長短夢》,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
張春興:《心理學原理》,臺北:臺灣東華書局,2002年。
曹聚仁:《上海春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平原、夏曉虹:《清末民初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湘金:《史事與傳奇:清末民初小說內外的女學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賈立元:《「現代」與「未知」:晚清科幻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熊月之、周武:《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歐陽健:《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鄭振鐸編:《晚清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顏健富:《穿梭黑暗大陸:晚清文人對於非洲探險文本的譯介與想像》,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2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魏紹昌:《吳趼人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顧炳權編:《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二)專書論文
〔日〕石川禎浩:〈近代中國的「文明」與「文化」〉,收入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日本東方學(一)》(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 322-337。
王汎森:〈時間感、歷史觀、思想與社會:進化思想在近代中國〉,收入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頁369-393。
李豐懋:〈情與無情:道教出家制與謫凡敘述的情意識——兼論《紅樓夢》的抒情觀〉,收入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頁179-211。
張瑾:〈發現生活——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重慶城市社會變遷〉,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頁329-366。
陳弱水:〈追求完美的夢——儒家政治思想的烏托邦性格〉,收入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頁219。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性別、主體與困境〉,收錄於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頁685-686。
(三)期刊論文
〔荷〕杜威・佛克馬著,范智紅譯:〈中國與歐洲傳統中的重寫方式〉,《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頁144-149。
王鑫:〈陳景韓「新水滸」系列「遊戲」與晚清翻新小說的繁榮——以《新水滸》同題小說為中心〉,《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12年8月,頁7-12。
余舜德:〈身體感與雲南藏族居家生活的日常現代性〉,《考古人類學刊》第74期,2011年6月,頁169-202。
余舜德:〈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第44卷第1期,2006年,頁5-47。
呂文翠:〈「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6期,2008年10月,頁97-138。
李歐梵:〈帝制末日的喧嘩——晚清文學重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2010 年6月,頁 211-221。
李豐懋:〈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頁85-113。
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2期,1990年12月,頁17-32。
紀俊龍:〈梁啟超與《新中國未來記》的「進化論」色彩〉,《東亞漢學研究》第6號,2016年4月,頁179-188。
胡成:〈「不衛生」的華人形象:中外間的不同講述——以上海公共衛生為中心的觀察(1860-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6期,2007年,頁1-43。
胡衍南:〈論《紅樓夢》早期續書的承衍與改造〉,《國文學報》,2012年第51期,頁179-202。
胡錦媛:〈返鄉敘事缺席:臺灣當代旅行文學〉,《文化越界》2013年第9期,頁43-74。
唐宏峰:〈日常生活、視覺經驗與文學敘事:近代文學中的新式交通工具(1870s-1910s)〉,《東華人文學報》第20期,2012年,頁107-136。
夏曉虹:〈從「誨盜之書」到「祖國第一政治小說」——晚清的「新評《水滸傳》」〉,《嶺南學報》第8輯,2017年11月,頁131-157。
耿傳明、于冰輪:〈近代「文明論」的興起與清末小說中關於「文明」的歧見——以《瓜分慘禍預言記》和《新石頭記》為例〉,《社會科學研究》2017年第4期,頁168-177。
張日郡:〈「社會達爾文主義」風潮下的新小說創作——以陸士諤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第35期,2021年,頁85-102。
張日郡:〈論吳趼人《新石頭記》的「文明境界」與「進化思維」〉,《東亞漢學研究》第11號,2021年,頁104-112。
張日郡:〈論晚清小說裡的鐘錶暨其時間再現〉,《漢學研究》第40卷,2022年,頁227-265。
張世瑛:〈晚清上海西式公園出現後的社會反應〉,《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年,頁39-96。
張世瑛:〈清末民初的剪辮風潮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國史館館刊》第22期(2009年12月),頁1-56。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第15卷第3期,1986年8月,頁78-88。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2期,1999年4月,頁29-39。
張灝:〈轉型時代中國烏托邦主義的興起〉,《新史學》第14卷第2期,頁2-41。
郭正昭:〈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晚清學會活動(1895-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1972年,頁557-625。
陳元朋:〈清末民初的上海西餐館——以「區分」、「認同」、「空間」及「失禮」為主的初步討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5期,2009年,頁165-219。
陳文新、王同舟:〈《新石頭記》的文化藍圖與清末民初的文化轉型〉《中正漢學研究》,2012年第2期,頁301-315。
陳俊啓:〈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頁309-338。
傅正玲:《從水滸傳七十回本及一百二十回本探究兩種悲劇類型》,《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6月,頁237-253。
湯哲聲:〈故事新編:中國現代小說的一種文體存在〉,《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1期,頁85-93。
黃克武:〈何謂天演?嚴復「天演之學」的內涵與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5期,頁129-187。
黃興濤:〈晚清民初現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頁1-34。
黃錦珠:〈《紅樓夢》的近代續書(1840-1918)〉,《臺北師院學報》第9期,1996年6月,頁173-195。
黃錦珠:〈一部創新的「擬舊小說」小說:論吳沃堯《新石頭記》〉,《臺北師院學報》第7期,1994年,頁265-304。
賈立元:〈人形智能機:晚清科幻小說中的身心改造敘事〉,《中國現代文學》第35期,2019年,頁3-28。
劉海燕:〈《新水滸》與清末民初的《水滸》批評〉《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頁38-46。
歐陽健:〈晚清「翻新」小說綜論〉,《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5期,頁131-136。
蔣英豪:〈晚清「天演」、「進化」二詞的消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2006年,頁73-89。
鄧嘉祺〈論晚清翻新小說的多重內蘊——以《新石頭記》、《新三國》和《新水滸》為中心的考察〉,《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第37卷第3期,2021年6月,頁1-4。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漢學研究》第29卷第2期,2011年6月,頁117-151。
顏健富:〈論晚清小說對《水滸傳》「忠義」的演繹〉,《漢學研究》第30卷第4期,2012年,頁205-239。
(四)學位論文
王珮綸:《憂患.道德.傳世——吳趼人歷史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余姒珉:《吳趼人社會小說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余欣怡:《現代的想像圖景——晚清小說的文明話語》,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吳佳鴻:《地球製作?晚清小說域外行旅敘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3年。
吳佳鴻:《從見聞到敘事——晚清小說文體革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吳澤泉:《曖昧的現代性追求——晚清翻新小說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說研究(1904-1911)》,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健群:《賽先生來之前——晚清科學小說中的科學系譜》,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張書華:《現代性的追求:晚清時間意識之轉變及其內涵》,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淑蕙:《《新石頭記》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張淑蕙:《《新石頭記》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陳芃欣:《晚清「新小說」的都市想像》,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3年。
陳啟華:《《水滸傳》的忠義論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楊蕙瑜:《遊戲・狂歡・掙扎:晚清擬舊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萬圓芝:《論晚清小說中的理想國書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談啟志:《明清之際奇書之續書敘事倫理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20年。
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三、電子資料庫
北京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電子資料庫(http://read.nlc.cn/specialResourse/minguoIndex)。
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申報》典藏版
(http://taiwannews.lib.ntnu.edu.tw/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