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逸嫻
Chen, Yi-Hsien
論文名稱: 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音樂教師跨領域教學情形之調查研究
A Survey Study of Music Teachers’ Cross-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Status at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林小玉
Lin, Sheau-Yuh
口試委員: 林小玉
Lin, Sheau-Yuh
潘宇文
Pan, Yu-Wen
莊惠君
Chuang, Wuei-Chun
口試日期: 2023/06/1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Music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跨領域教學藝術領域音樂教學
英文關鍵詞: cross-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Arts domain, music teaching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14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4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北市公立國小音樂教師實施音樂跨領域教學之情形、學生學習成效及臺北市公立國小音樂教師對於音樂跨領域教學之建議。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臺北市國小音樂教師實施跨領域教學情形之調查問卷」進行,針對臺北市公立國小音樂教師實施普查,得197份有效問卷。
    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研究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以及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研究結論如下:
    一、臺北市公立國小音樂教師近八成曾實施音樂跨領域教學,大多採藝術領域進行音樂跨領域教學,但仍主要為單一教師授課,並以高年級為主要實施對象。
    二、在未實施音樂跨領域教學之教師中,「學校規模」和「教師音樂教學年資」對於未實施音樂跨領域教學之原因有顯著性的影響 。
    三、音樂教師對於實施音樂跨領域教學能使學生產生知識、能力與態度的成效,表達出高認同度。
    四、臺北市公立國小音樂教師認為學校多給予教師支持,能提升教師實施音樂跨領域教學之意願。
    研究者根據結論,分別針對國小音樂跨領域教學、教育行政單位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cross-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status,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s well as music teachers’ suggestions for cross-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in Taipei City. A consensus survey study was conducted targeting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using the self-developed research instrument “A Survey Questionnaire on Music Teachers’ Cross-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Status at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 total of 19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purposes and questions, this study utiliz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frequency, percentag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as well as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for data analysis to come up with research findings for reaching conclusions and proposing recommendations. The conclusions were stated as follows:
    Firstly, about 80% of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ever implemented cross-disciplinary music instruction. Among them, they mostly conducted within-domain cross-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to integrate the music subject with other arts subjects. The cross-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was mainly taught by single teachers and mostly instructed to upper-grade students.
    Secondly, for those music teachers who did not ever conduct cross-disciplinary music instruction, the factors of “school size” and “music teaching year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tial.
    Thirdly, music teachers strongly agre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oss-disciplinary music instruction would help students to obtain the effect in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Lastly,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believed that the support from schools could elevate their willingness to conduct cross-disciplinary music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for elementary cross-disciplinary music instruction,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for future stud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謝 辭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跨領域教學之理論 13 第二節 音樂跨領域教學實例 33 第三節 跨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6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基本資料 69 第二節 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實施音樂跨領域教學之現況 74 第三節 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對於實施音樂跨領域教學之建議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7 一、中文部分 107 二、外文部分 114 附錄 117 附錄一 問卷初稿 117 附錄二 專家效度評定用表 129 附錄三 臺北市國小音樂教師實施跨領域教學情形調查預試問卷 144 附錄四 臺北市國小音樂教師實施跨領域教學情形調查正式問卷 155

    STEAM教育懶人包,(2018)。取自http://120.127.161.35/STEAMforDummies/STEAM

    王為國(2001)。多元智慧教學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何雅芬(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國民中小學種子講師培訓計畫: 總綱種子講師實地宣講問題解析Q&A第一輯至第七輯精華統整輯(初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曉盈(2013)。音樂劇運用於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余蔚萱(2021)。音樂劇元素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藝術領域統整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小玉(2002)。音樂創造力之內涵與研究趨勢探討。音樂藝術學刊,2,87-118。

    林小玉(2016)。跨領域美感課程之評量方式與學習反應。載於趙惠玲(主編),薈美.融藝:跨領域美感課程之理論與實務(頁3-31)。新北市:華藝。

    林小玉(2007)。音樂創造力─概論、教育心理學觀與實徵研究。臺北市:五南。

    林詠萱(2020)。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舞蹈與音樂跨領域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琇慧(2002)。國民中學國文與音樂課程統整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級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崇德(2001)。關於創造性學習的特徵。中國教育和科研機算機網。2001年12月25日,取自https://www-educn.translate.goog/edu/ji_chu/zong_he/ji_chu_zhuan_ti/chuang_xin_jiao_yu/200603/t20060323_21808.shtml?_x_tr_sl=zh-C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E3%80%82。

    金繼春(2016年7月28日)。跨領域教學的理念及課程設計。28期。取自https://www.google.com/url?sa=i&rct=j&q=&esrc=s&source=web&cd=&ved=0CAIQw7AJahcKEwj4gIaynpf_AhUAAAAAHQAAAAAQAw&url=http%3A%2F%2Fwww.tane.org.tw%2Fdownload%2F%25E7%25AC%25AC28%25E6%259C%259F%25E8%25B7%25A8%25E9%25A0%2598%25E5%259F%259F%25E6%2595%2599%25E5%。

    周珮儀(2000)。課程統整與課程分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頁3-26)。臺北市:揚智。

    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載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課程統整與教學(頁233–251)。臺北市:揚智文化。

    周淑卿、王郁雯(2019)。從課程統整到跨領域課程:台灣二十年的論述與問題。教育學報,47(2),41-59。

    周淑卿、吳璧純、林永豐、張景媛、陳美如(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卓淑惠(2005)。國小六年級藝術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音樂與視覺藝術共通的藝術形式為主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心怡(2007)。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主題式統整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洪詠善(2016)。學習趨勢:跨領域、現象為本的統整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34。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134&content_no=2671

    洪詠善 (2018)。素養導向教學的界定、轉化與實踐。載於蔡清華(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二輯(頁58–74)。臺北市: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紀雅真(2007)。國民中學音樂教學評量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儉民(1972)。音樂科教材教法。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姚經政、林呈彥(2016)。STEM教育應用於機器人教學─以6E教學模式結合差異化教學。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3(1),53-75。

    翁惟真(2018)。海洋議題融入國小藝術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麗紗(2008)。音樂教育篇—臺灣近現代音樂教育綜觀。載於鄭明憲(編),臺灣藝術教育史(1-104)。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高震峰(2013)。數位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以臺灣中小學為實踐場域。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玉芳(2016)。視覺藝術與現代音樂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太保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佩英(2017)。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初階工作坊實踐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皓薇、林逢祺、洪仁進(2014)。課程統整與教師知識的轉化─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9(1),103-122。

    陳奕璇(2018)。「跨領域學習」在數位設計課程之教學實踐。三聯技術,110,2-7,97-126。

    陳玟樺、劉美慧(2022)。芬蘭赫爾辛基一間學校的現象為本學習個案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30(1),039-084。

    曹雅筑(2016)。運用跨領域教學探索國中學生自我認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張祐綺(2019)。融合生態議題之國小音樂跨領域美感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張麗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冊)(頁 579-636)。臺北市:桂冠 。

    郭芳玲(2021)。十二年國教之中學音樂科教學理論與教學法。載於林小玉(主編),中學音樂教材教法(83-98頁)。臺北市:教育部。

    郭重吉(2008)。介紹跨領域的研究與教育。研究與創新,7,5-6。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

    許慧寧(2002)。以德國民謠探討音樂與地理之統整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跨領域或跨科目協同教學參考原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礎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 年-107 年)。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宣講〈國小課綱公播版─完整篇〉【簡報】

    曾祥榕(2016)。跨領域統整的教與學。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祺惠、洪詠善(2020)。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素養導向教材及教學模組之設計與發展。教科書研究,13(1),1-33。

    黃政傑(1990)。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2002)。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鄒慧英(譯)(2003)。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 臺北市:洪葉。

    游自達(2019)。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深化學習的開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6-12。

    楊俊鴻(2016)。導讀:《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35。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1&edm_no=135&content_no=2675

    喻薈融(2017)。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課程教學案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喻薈融、趙惠玲、林小玉、李其昌(2015)。美力跨界:跨領域美感教育之課程理論與實務初探。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2,1-1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8)。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教師跨領域跨科目協同教學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局。

    廖婉君(2009)。台中市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對視覺藝術融入音樂欣賞教學課程統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惠玲、黃純敏(主編)(2018)。這堂什麼課─跨領域美感課程的想像與實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趙惠玲(2016)。跨領域美感課程之理念、類型與發展策略。載於趙惠玲(主編), 薈美.融藝:跨領域美感課程之理論與實務(3-31頁)。新北市:華藝。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清濱(2001)。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潘宇文(2014)。教案教學概念與實施策略~藝術與人文領域。取自http://etweb.tp.edu.tw/fdt/fle/frmfleget.aspx?CDE=FLE20140928220923ALJ。

    潘宇文(2016)。「閱讀」與「樂賞」的交融─音樂跨領域示例。論文發表於「因應十二年國教之音樂跨領域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大學。

    鄭方靖(2015)。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臺中市:古韻。

    鄭慧鈴(2004)。主題式統整課程對國中學生音樂學習態度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明憲(2021)。十二年國教國民小學藝術領域《領綱》內涵與教學特色。載於鄭明憲(主編),國小藝術教材教法(頁83-98)。臺北市:教育部。

    劉英淑(1997)。達克羅茲音感訓練知理念與教學方法。研習資訊,14(2),55-61。

    歐用生(1999)。從「課程設計」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盧姵綺(2019)。STEAM跨領域美感教育專題教學設計之探討。藝術教育研究,37,49-82。

    簡君儒(2022)。中等學校音樂跨領域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蘇金輝(2010)。創造力在音樂通識教育的探討與應用。通識學刊,2(1),161-188。

    蘇金輝(2020)。跨領域音樂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翰蘆。

    Blythe, M. (1996).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raining handbook for developing integrated unit of study through a systematic approac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ansas, Lawrence.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9714475)

    Boyle, J. D., & Radocy, R. E. (198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s. New York, NY: Schirmer.

    Burrows, D. (1990). Sound, speech, and music. Amherst,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Burton, J. M., Horowitz, R., & Abeles, H. (2000). Learning in and through the arts: The question of transfer.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3), 228-257.

    Dann, R. (2002). Promoting assessment as learning: Improv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London, UK: Routledge Falmer.

    Drake, S. M., & Burns, R. C. (2004). Meeting standards through integrated curriculum. Alexandria, VA: ASCD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ynneson, T. L., & Gross, R. E. (1999).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for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2016).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2014. Helsinki, Finland: Next Print Oy.

    Guay, F., Ratelle, C. F., & Chanal, J. (2008). Optimal learning in optimal contexts: The role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education. Canadian Psychology, 49(3), 233–240.

    Gullatt, D. E. (2008). 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arts integr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fession. High School Journal, 91(4), 12-25.

    Hart, D. (1994). Authentic assessment: A handbook for educators. Menlo Park, CA: Addison-Wesley.

    Holley, K. A. (2009). Special issue: Understanding interdisciplina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ASHE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35(2), 11-30.

    Hibbard, K. M., & Wagner, E. A. (2003). Assessing and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pre-writing K-3.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Irwin, R., Gouzouasis, P., Leggo, C., & Springgay, S. (2006). Investigat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 arts and diverse learning environ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World Congress on Arts Education, Lisbon, Portugal. Retrieved from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files/30192/11415092521irwin_gouzouasis_leggo_springgay_grauer.pdf/irwin%2Bgouzouasis%2Bleggo%2Bspringgay%2Bgrauer.pdf

    Jantsch, E. (1972). Towards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transdisciplinarity in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Innov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Center (Ed.), Interdisciplinarity: Problem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pp. 97-121). Paris, French: OECD.

    Jensenius, A. (2012). Disciplinarities: Intra, cross, multi, inter, tra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rj.no/2012/03/12/disciplinarities-2/

    Klein, J. T. (2006). A platform for a shared discourse of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5(4), 10–18. doi:10.4119/UNIBI/jsse-v5-i4-1026

    Krug, D. H., & Cohen-Evron, N. (2000).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Reston, V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Maeda, J. (2013). STEM + Art = STEAM. The STEAM Journal,1(1),1-3.

    Male, B., & Waters, M. (2013). The secondary curriculum design handbook. London:Continuum Press

    Oliva, P. F.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Rolling, J. H. Jr. (2016). Reinventing the STEAM engine for art + design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69(4), 4-7.

    Yarker, M. B., & Park, S. (2012). Analysis of teaching resources for implemen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the K–12 classroom.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8(4), 223–232. doi: 10.12973/eurasia.2012.841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