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杏彩 Hsin-Tsai Huang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行為相關性研究─以台中市某國民中學為例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Health Behavior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
指導教授: |
姜逸群
Chiang, I-Ch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生 、社會人口學變項 、健康行為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Health Behavio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94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生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行為之相關性。以台中市某國中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一至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比率機率抽樣,採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404人。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中,年級、學業成績及母親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研究對象的飲食情況。
二、社會人口學變項中,年級、性別、運動性社團及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
三、社會人口學變項中,父親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研究對象的吸菸情況。
四、社會人口學變項中,性別、年級、學業成績、運動性社團、服務性社團及母親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研究對象的事故傷害預防情況。
五、社會人口學變項中,性別、同儕關係、服務性社團及母親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研究對象的壓力調適情況。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針對不同族群,發展不同重點規劃之衛生教育活動。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health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 98th school year, among the student population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The PPS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the samples. A total of 404 vali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Among the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used in this study, grades, academic scores and parenting styles of the subjects’ mother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situations of the subjects’ diets.
2. Among the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used in this study, grades, gender, sports clubs and peer relationships can effectively foresee the exercise situations of the subjects.
3. Among the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used in this study, parenting styles of the subjects’ fathers can effectively anticipate the smoking situations of the subjects.
4. Among the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used in this study, gender, grades, academic scores, sports clubs, service clubs and parenting styles of the subjects’ mothers are able to foretell the situations that the subjects prevent from the accidents.
5. Among the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used in this study, gender, peer relationships, service clubs and parenting styles of the subjects’ mother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situations of the subjects’ stress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findings, it is suggested to develop health educational activities with different major intentions for different groups in the future.
尤秀菁(2008)。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2007b)。運動處方上的內容最重要的是什麼。2010年6月4日,取自http://www.exercise.org.tw/Excercise_Journal/Excercise_Journal_1_page.asp?file=D206040002.htm
王秀紅(2000)。老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19-23。
王建楠、吳重達(2006)。青少年之身心發展及行為表現。基層醫學,21(11),326-332。
王國川(1996)。青少年健康行為潛在結構之探討。師大學報,41,177-208。
王國川(1997)。台灣地區青少年非致命性事故傷害之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中等教育,48(3),104-120。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2002)。台灣概況。2009年8月14日,取自http://www.hps.pro.edu.tw/AboutTaiWan.aspx
石曜堂(1992)。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衛生報導,2(7),2-7。
行政院主計處(2000)。青少年狀況調查。2009年7月18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5231843771.doc
行政院衛生署(1998)。國民營養現況-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北: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青春營養秘笈(2002)。給我「好」身材。2009年6月30日,取自http://food.doh.gov.tw/young/body.html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健康數字123(2006)。學生健康調查查詢。2010年6月2日,取自http://olap.bhp.doh.gov.tw/search/ListHealth1.aspx?menu=1&mode=3&year=95&sel=0&mid=3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2008台灣菸害防制中文年報。2009年7月16日,取自http://tobacco.bhp.doh.gov.tw/doc/2008ch.pdf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公布欄(2008)。死因結果統計分析。2009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isplayStatisticFile.aspx?d=71700&s=1
史璦溱(2008)。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承曉(1995)。青少年壓力因應之探討。學校衛生,26,33-37。
江淑娥(1996)。青年學生騎機車冒險行為。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維村(1995)。心理危險因子與青少年藥物濫用。中華心理衛生雜誌,8(1),3-5。
李秀珍(2006)。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為例。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李明禹(2000)。台灣地區13-17歲青少年飲食型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建和(1998)。台北縣國中學生冒險行為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淑靜(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零食飲料消費狀況以及與父母和學校態度相關性之探討-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景美(1990)。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男生吸菸行為之情境及家庭狀況因素分析研究,學校衛生,17,38-47。
李景美、林秀霞、劉雅馨(1995)。台灣地區國中、高中及高職學生之藥物濫用認知、態度及教育需求調查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李景美、苗迺芳、黃惠玲(2000)。青少年物質使用之社會學習及社會連結因素研究─以在學生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0,17-34。
李蘭(1991)。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衛誌,10(5),1-13。
李蘭、晏涵文(1997)。公共衛生學。台北市:巨流。
李蘭、翁慧卿、曾東松、孫亦君(1999)。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十六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26(2),75-90。
吳文琪(1999)。臺北市國中生之暴力行為與溝通技巧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姿瑩、卓俊伶、馮木蘭(2001)。青少年身體活動及其人際影響,認知變項及和當時行為競爭需求之關聯分析─健康促進模式之應用。大專體育學刊,3(1),39-53。
吳嫦瑜(2006)。國中學生校園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英忠(2004)。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佩玲(2005)。臺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三維、張思敏(2005)。國中生課後規律運動與健康體適能研究─以台北縣林口國中為例。載於張思敏(主編),2005台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論文集(頁153-168)。桃園:台灣運動教育學會。
林子淳、郭富舜(2008)。花蓮縣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運動傳播學刊,1,51-61。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
林杏真(2002)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昱伶(2009)。台南縣某國中學生早餐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嫺(2006)。臺灣地區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桂英(2004)。台北縣高中、高職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姜逸群、黃雅文、黃春太(2003)。台灣地區國中生成癮物質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0,89-109。
柯姍如(2002)。家人及好友對高中生吸菸行為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女玉(2005)。高中生對無菸校園之意見及相關因素研究- 以大明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姚博文(2005)。大高雄地區青少年學生吸菸盛行率與其影響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淑貞(1999)。菸害防治之文獻回顧與展望。行政院衛生署計畫,計畫編號:DOH88-TD-1121。
馬藹屏(2000)。臺灣地區青少年對菸害防制法之認知、遵行意願及遵行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藹屏、黃松元、陳政友、嚴道(2000)。臺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自我概念、親子適應及友伴關係與其吸菸行為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3,37-52。
袁智芬(2005)。某醫校護理科學生每日吃早餐意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素菁(2009)。台北市國中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與社會影響因素、風險知覺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97)。學校衛生工作指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快活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教育部98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99年6月3日,取自http://140.122.72.62/Census/980330B.pdf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09)。95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2009年7月19日,取自http://140.111.1.166/下載專區/92-95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95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pdf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曹乃怡、劉麗容(2005)。狂飆少年:引導青少年遠離危險行為。台北:遠流出版社。
許秀鳳(2004)。中和地區國中肥胖與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恩慈(2008)。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身體意象、運動社會心理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縱貫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杏容(2001)。青少年因應壓力行為之探討─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妍伶(2008)。彰化縣國中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君(2005)。台灣地區12 歲以上居民的健康狀態與健康行為之相關性分析,嘉南學報,31,311-322。
陳秀娟(2006)。運用跨理論模式於屏東縣某國中生運動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政友(2001)。探討台灣高中職與大專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昭(2005)。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伶(2004)。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真、王淑珍、李淑桂、周明智(2004)。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5(2),119-136。
陳隆彬(2001)。台中縣太平國中學生拒絕吸菸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敏麗(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認知、自我效能及行為初探-以北縣某國小為例。長庚科技學刊,4,23-45。
陳筱惠(2007)。影響某中學學生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玓玲(1990)。國中階段學生的健康行為研究-現況、變化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超澤(1995)。社會人口學。台北:五南。
黃百如(2009)。台北市國中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個人因素、認知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松元、余玉眉、江永盛、陳政友、賴香如(1991)。台灣地區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研究,學校衛生,19,30-47。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胡益進、洪華君、張富琴(1999)。我國國民健康促進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學校衛生工作新模式-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59,59-71。
黃松元、陳政友、呂昌明、姜逸群、楊慕慈、胡益進、馬藹屏、林美伶(2006)。台北市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及相關因子調查-衛生教育活動計畫。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九十四年度委託工作計畫。
黃淑貞(1998)。他們為何吸菸?-大學生樣本質性研究。學校衛生,33,3-14。
黃淑貞(2000)。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吸菸之流行病學研究。台北:國家衛生研究。
黃淑貞、姜逸群、賴香如、洪文綺、陳曉玟、邱雅莉、袁寶珠(2003)。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現況及其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相關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9,155-177。
黃璉華、左如梅、尹祚芊、楊瑞珍、黃子庭(1996)。國民中學學生吸菸知識、態度與行為之探討,護理雜誌,43(2),35-45。
黃錫美(2006)。潘德氏健康促進模式之介紹。北市醫學雜誌,3(9),17-22。
曾守誌(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曾美娟(2006)。國中生體型意識、身體活動及飲食行為相關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氏基金會(2000)。菸害防制相關調查:吸菸率參考資料。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jtf.org.tw/JTF06/06-02.htm
溫宜芳(2004)。菸品廣告的成效與挑戰---大學生背景變項、媒體接觸對反菸態度與吸菸行為的影響。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溫密欣(2008) 。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玉枝(1995)。高雄市某國民中學學校傷害事故之流行病學研究。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淑杏、曾弘富、楊淑帆、黃怡棻、趙雅琪、蔡怡珊、李淑宜(2005)。高雄市青少年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福爾摩沙醫務管理雜誌,1(1),76-86。
趙麗雲(2008)。臺灣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之綜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政策論壇。2009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php?sid=4094&topic=2
蔡淑芳(2004)。青少年飲食問題與建議。健康城市學刊,2,33-44。
潘正憲(2006)。中高年級國小學童對校園遊戲場之遊戲行為與遊戲安全認知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潘輝勳(2002)。屏東縣望嘉國小兒童早餐習慣的研究。國教天地,137,50-60。
劉俐蓉(2003)。台北市立士林國中學生中重度身體活動量、運動階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建廷、卓俊伶(2007)。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中華體育季刊,21(4),68-74。
劉慧茹(2008)。國中生校園事故傷害與其人格特質、預防知識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明美、李燕鳴、劉秋松、林正介(1997)台中市某國中國一學生體位與飲食習慣之關係,中國醫藥學院雜誌,6(1),55-61。
韓玉柑(2003)。吸菸與不吸菸高職進修學校女學生吸菸行為之探討-PRECEDE模式的應用。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介瑞(2003)。某國小學童對父母飲食教養方式的認同和同儕團體的認同與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沁芳(2003)。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雅玲(2004)。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暐翔(2009)。國中學生發展性資產與吸菸意向及吸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嚴道、黃松元、馬藹屏、蕭惠文、周曉慧(1994)。台灣地區青少年對吸菸、飲酒、嚼檳榔之認知、態度、行為與其心理特質調查研究。台北: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
蘇郁惠(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9,1-32。
Andersen, R.M. (1995) 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Does it matter?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 1-10.
Black, D., Marris, J.N., Smith, C., & Townsend, P. (1988) The Black Report. Inequalities in Health. London : Penguin.
Bonow, R.O., Smaha, L.A., Smith, S.C., Mensah, G.A. and Lenfant, C. (2002). World Heart Day 2002-The Internation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ponding to the Emerging Global Epidemic. Circulation, 106, 1602-160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08).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2007 Morbidity &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57(SS-4),24-25. Retrieved July 17, 2009, from http://www.cdc.gov/HealthyYouth/yrbs/pdf/yrbss07_mmwr.pdf
Gillis, A.J. (1993). Determinants of a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8, 345-353.
Gore, G. C., Magdalions, H., & Pless, I. B. (2004). School injuries and preventive policies and programs.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5(6), 424-428.
Harris, D., & Guten, S.(1979). Health proective behavior-adolescent health.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14, 495-498.
Jay, E., Maddock, A. S., & Bill, R. N.(2008). Formative Research to Develop a Mass Media Campaign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Nutrition in a Multiethnic State.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3(3), 208-215.
Kasl, S.V., & Cobb, S.(1966). Health behavior, illness behavior, and sick role behavior.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12(2), 246-266.
Keresztes, N., Piko, B.F., Pluhar, Z.F., & Page, R.M.(2008). Social influences in sports activity among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for th promotion of Health, 128(1), 21-25.
Krejcie, RV., & Morgan, D.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3),607-610.
Kulbok, P. A., & Baldwin, J. H.(1992). From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to health promotion: advancing a positive construct of health.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4(4), 50-64.
Lalonde, M.(1974).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A Working document. Ottawa : Government of Canada.
Ling, W.,Shediac-Rizkallah, M.C.,Celentano,D.D.,&Rohde,C. (1999).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7(1),8-17.
McLellan, L., Rissel, C., Donnelly, N., & Bauman, A.(1999). Health behavior a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Social Science &Medicine,49(1999),611-619
Palank, C. L.(1991). 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4), 815-832.
Pender, N.J.,Walker, S.N.,Sechrist, K.R.,& Frank-Stromoborg, M.(1990). Predict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the Workplace.Nursing Research,39(6),326-332.
Petridou, E., Kouri, N., Trichopoulos, D., Revinthi, K., Skalkidis, Y., & Tong, D. (1994). School injuries in Athens : socioeconomic and family risk factors. Joru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48(5), 490-491.
Petridou, E., & Tursz, A. (2001).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 in risk. Injury Control Saf Promot 2001, 8, 139-142.
Purvis, J. M., & Burke, R. G. (2001). Recreational Injuries in Children : Incidence and Preven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Orthopaedic Surgeons, 9(6), 365-374.
Rowswell, M. (1994). The well and sick young adult. In P. Webb(Ed.), Health Promotion and patient education. New York : Chapman & Hall.
Sallis, J.F., & Owen, N.(1999). Physical activity & behavior medicine. London : Sage.
Samuelson, G.. (2000). Dietary habits and nutritional status in dolescents over Europe.An overview of current studie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54 Suppl 1:S, 21-8.
Soori, H. (2000). Children’s risk perception and parents’ view on levelsof risk that children attach to outdoor activities. Saudi Medical Journal, 21(5), 455-46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About youth and tobacco. Retrieved October 18, 2009, from http://www.who.int/tobacco/research/youth/about/en/index.html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2008). Health Behavio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2005/2006 Survey. Retrieved July 14, 2010, from http://www.euro.who.int/__data/assets/pdf_file/0005/53852/E9141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