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竹中享 Toru Takenaka |
---|---|
論文名稱: |
藝企平台策略之跨國研究 -以台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日本麥賽那協議會為例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Platform Strategies For Patronage of The Arts : A Case Study of The Taiwanese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and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Corporate Support of The Arts |
指導教授: |
董澤平
Dong, Tse-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企業藝文贊助 、平台策略 、國藝會 、麥賽那協議會 |
英文關鍵詞: | Corporate Support of the Arts, Platform Strategy,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NCAF), Kigyo Mécénat Kyogikai (KMK: Association for Corporate Support of the Art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1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企業責任」逐漸受到社會與企業的重視,企業積極地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藝文活動也可見到企業的參與。而國家藝術基金會是台灣唯一以藝術獎助為主要業務的機構,扮演企業資源與文化藝術領域間的中介角色。由於世界經濟發展面臨泡沫化,企業及社會各界對藝文贊助意願大幅降低。但反觀日本企業麥賽那協議會對藝文活動贊助還是一直持續。
企業藝文贊助的跨國比較研究不多,而日本麥賽那協議會是跟台灣國藝會類似的組織,因此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為研究方法,從麥賽那協議會及國藝會的現況與企業藝文合作策略加以分析比較,了解如何加強企業與藝文團體的夥伴關係,提高互動性,發展因應策略。
研究發現相較於台灣國藝會,日本麥賽那協議會的藝企合作專案,已經發展出許多長期且持續進行的方案,藝企合作的重點比較在於推廣「地方性密集藝文活動」如何結合藝文團體資源,促進地方、市民藝文的發展的認識,最終的目的不是藝術本身,是將藝術擴大到社區與生活。而台灣國藝會的專案規劃較為短期,著重於企業端的推廣,增加企業對藝文的認識,進而擴大藝術文化消費的市場。然而台灣在藝企合作的方案中有較多元的發展,企業與藝術界的合作模式也已從以往單向的贊助模式,希望企業透過藝文消費方式藝術,逐漸開展出互利的夥伴關係,跳脫以贊助金錢為主的參與方式,以實物贊助為主的新形態專案。
國藝會未來需要強化平台功能,建立與其他組織與地方的夥伴關係。台灣獨特的藝術文化,若能加以結合,更能強化企業、藝術文化的活動與地方的連結發展長期的合作。另外以日本的經驗來看國藝會的「企業化」是必須的路,但「企業化」的時候也要以社會貢獻為基礎,並且「公益性」上要取得平衡,利益的部分要有效的運用,才能夠得到市民與企業的支持。
In recent year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come to the attention of society and companies, and they are enthusiastically putting a great deal of effort into these activities. They have begun sponsoring various public utilitie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programs in an effort to show themselves as socially responsible.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NCAF) is the only organization in Taiwan, which supervises cultural programs, subsidizes cultural undertakings, awards grants to arts professionals and implements the cultural mission set forth in the foundation's grant regulations.
Since the world’s economy entered into the current depression, corpora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ponsoring budgets for the arts. However, in Japan, Kigyo Mécénat Kyogikai (KMK: Association for Corporate Support of the Arts), a similar organization to the NCAF, has continued to sustainably support the arts and also to successfully promote and heighten awareness of corporate arts support, and to build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for the encour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and arts’ partnerships.
This thesis uses document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nalysis strategies to examine the NCAF and KMK‘s corporate support of the arts, to further examine the partnership of corporations and artists, and the platform strategy to increase interactivity, and develop coping strategies.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KMK’s corporate support focused on promoting many long-term activities, and specifically promoting local activities. In contrast, NCAF does not have programs for corporate support, and are mostly short term. However, NCAF’s cooperate model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ment in many ways, and companies can break the money-based sponsorship model.
Therefore, NCAF should improve their platform function, and build up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local community. This model can be an improbable model for corporate management. To do so, NCAF needs to more greatly apply corporat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中文部分:
1. 卜敏正(2003)。民間社團投入藝術贊助之研究-以嘉義市六大國際性社團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2. 王怡瑜、夏學理(1999)。我國表演藝術團體之經營機會研究。空大行政學報,9 期: 387-423。
3. 王頒晴(2012)。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發展藝企平台功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
4. 朱惠良(2003)。新世紀ABC-藝術企業社區三贏策略。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地方巡迴論壇會議資料。
5. 吳漢期、彭俊亨、周筱姿、許崇源(2004 年 7 月)。促進台灣藝文發展相關稅制研究—以藝文工作者、贊助者及經營投資者為面向分析。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究報告。台灣,65-66 。
6. 吳靜吉、曹先進(1991)。企業贊助藝術。民國七十九年中華民國文化發展評估與展望:69-99。
7. 李正傑(1998)。李總統籲共建文化新中原~頒發首屆『文馨獎』。期盼更多熱心社會公益人士加入推動行列,青年日報,3 月21 日,1 版。
8.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書 Earl Babbie[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 李庭姍(2010)。藝企合作平台發展的情節與運作策略(碩士論文)。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10. 邢芃玉(2011)。藝企合作中介者執行力之研究-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為個案(學位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11. 邢瑜(2005)。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企業之行銷關係研究。第十屆全國公共行政博碩士生論文發表會。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台北。
12. 東鋼藝術家駐廠創作專案2009-2011年專案紀錄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13. 林水波、陳志瑋(2003)。我國政行政機關(構)財團法人化之職性分析。收於政府改造。台北:行政院研考會:243-279。
14. 林美英(1994)。美國工商企業與文化活動之互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5. 林曼麗總策劃(2004)。藝企風華 總論篇(初版)。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16. 林瑩滋(2000)。台灣企業贊助藝文活動的動機與決策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高雄市。未出版。
17.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 期: 113-127。
18. 洪昌銘(1999)。企業捐贈大學院校行為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19. 夏學理(2003)。藝術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 根本長兵衛(2000)。廿一世紀企業贊助藝文發展之範例。跨世紀國際藝文資訊交流研討會發表,台北國家圖書館。
21. 秦雅君(2009)。台灣藝企合作案例採集:給今日企業的一份藝術提案。台北:藝術家,10-13。
22.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23.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2)。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年報2011年。台北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4.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3)。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年報2012年。台北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5. 康永華(1991)。企業公益形象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竹市。
26. 畢恆達(1996)、胡幼慧(編)。詮釋學與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27. 郭士臻(2008)。藝企間的推手-從國外藝企平台之建構探討國內藝企平台之可行模式(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28. 陳以亨(2000)。台灣企業贊助藝文活動調查研究。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9. 陳怡婷(2008)。台灣企業藝術基金會參與藝術活動之研究-以富邦藝術基金會為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之。
30. 陳嫣如 (1993)。 從企業公益贊助探討社會福利機構可行的勸募策略(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未出版。
31. 陳碩婷(2009)。中小企業主表演藝術贊助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國立師範大學。
32. 黃俊英(1989)。企業與社會。台北:管拓文化事業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33. 黃瓊慧(2006)。藝術團體與企業合作方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34. 萬榮水、李庭姍(2011)。台灣藝企平台的環境因素、平台形成與發展情境。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35. 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紀錄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36. 熊思婷(2004)。藝術與企業間的夥伴內涵與合作模式。在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著,藝企風華總論篇(頁16-18)。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37. 劉念寧(1989):大型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
38. 劉新圓(2001)。我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美國國家藝術人文基金會的初步比較(一)。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090-008號。
39. 劉新圓(2008年2月)。雲門大火。燒出了什麼?。中國時報,第A15版。
40. 蔡淵輝、黃依莉譯(2008)。SRI 社會責任投資。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 版。
41. 鄭秋霜(2008)。藝企合作 共創價值 施振榮+表演名家 打造藝企平台。經濟日報2008年3月1日,C4版,文化創意版。
42. 鄭美華(2008)。藝文贊助政策之釐訂與執行之研究。通識研究集刊第十四期。開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22。
43. 鄭展瑋(1999)。企業贊助文化藝術事業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
44. 盧焰章 (1993)。台灣地區大型企業對運動贊助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45. 謝瑩潔(2001)。我國藝術補助機制之檢討—以組織、運作及財源籌措為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公共行政組。
46. 簡瑞宏(1990)。日本文化行政。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7. 顏瓊玉(2012)。以多邊平台觀點探討線上軟體平台對外部開發者之守門機制:以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48.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
49. 蘇衍如(1999)。大眾傳播媒體贊助公益活動之決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位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台北。未出版。
中文網站資料:
1. 「藝集棒」網站,http://www.ncafroc.org.tw/artsup/about01.asp?id=1 (檢索日期:2014年1月20日)
2. 47.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關於我們,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sp?tp=About&id=1 (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
3. 工商時報(2011):國藝會改組許文創產業一個未來,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8074105 (檢索日期:2012年1月20日)
4. 中網通訊社:第十屆文馨獎特別獎揭曉,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64352.aspx#.UtbWlqXxvIU(檢索日期:2014年1月16日)
5. 文化部文化統計資料庫網站:歷年文化統計資料庫查詢。統計分類「文化與社會」,http://cscp.tier.org.tw/index.aspx(檢索日期:2014年1月16日)
6. 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日本文化產業政策概述,http://cci.culture.tw/cci/cci/law_detail.php?c=239&sn=4285 (檢索日期:2014年1月16日)
7. 文建會(2010):文馨關懷 藝企合作-第十屆文馨獎,http://www.moc.gov.tw/images/epaper/20100806/p01.html(檢索日期:2014年1月16日)
8. 吳牧青(2011)。施振榮暢談國藝會新政願景及目標。中時電子報,第224期。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7920 (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
9.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9「東鋼藝術家駐廠創作專案」秋季駐廠藝術家劉柏村成果發表會,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rtnews-content.asp?Ser_No=1562 (檢索日期:2014年1月20日)
10.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施振榮:將致力於建置藝企合作平台-以軟實力提升台灣競爭力,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rtnews-content.asp?Ser_No=1766 (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
11.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我國是否該訂文化基本法?,http://www.npf.org.tw/post/2/9174 (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
12. 新浪新聞。國藝會?文建會? 資源分不清楚。2009年6月,刊號:198。 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2500.html (檢索日期:2014年1月20日)
13. 漢寶德(2002)。國藝會的未來。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教文(析)091-002號,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B-091-002.htm (檢索日期:2014年1月20日)
14. 漢寶德(2011)。國藝會不能企業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教文(評) 100-007 號。http://www.npf.org.tw/post/1/8650 (檢索日期:2014年1月20日)
15. 遠見雜誌CSR 2012,http://www.gvm.com.tw/CSR2012/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4年1月20日)
英文部分:
1. Amato, P. R. (1990). Personality and social network involvement as predictors of helping behavior in everyday lif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3(1), 31-43.
2. Boudreau, Hagiu, A. (2008). Platform Rules: Mutil-Sided Platforms as Regulators. MIT Working Paper.
3. Churchill, G.A. Jr. (1995), Marketing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6th ed.,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4. Clark, M. S., Powell, M. C., Ouellette, R., & Milberg, S. (1987). Recipient's mood, relationship type, & helping, Journal of Psychology & Social Psychology, 53(1), 94-103.
5. Cohen, R. (1978). “Altruism: Human, cultural, or what?” , In Altruism, Sympathy, and Helping, W. Laruen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p.81-98.
6. Eisenmann, T., & Hagiu, A. (2008). Staging two-sided platforms. Case No. 9-808-004,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7. Evans, David S., Hagiu, A., & Schmalensee, R.(2006). Invisible Engines: How Software Platforms Driv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 Industries, The MIT Press.
8. Feldman, E. (1985). Varieties of visual experience,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9. Friedman, M.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3 September, 1970: 122-26.
10. Galaskiewicz, J. (1985). Professional networks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 single mind se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639-658.
11. Galaskiewicz, J. (1989).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to charity: Nothing more than a marketing strategy? Philanthropic Giving—Studies in Varieties and Goals, 246-260.
12. Gawer, A., Cusumano, M. A. (2002). The elements of platform leadership.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3(3): 51-58.
13. Hagiu, A. (2009). "Two-Sided Platforms: Product Variety and Pricing Structures,"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Vol. 18(4), 1011-1043.
14. Hagiu, A., & Wreight, J., (2011) “Multi-Sided Platform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se study no. 12-024.
15. Kuzma, J. & Shanklin, W. (1994). Corporate sponsorship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in P. G. Code(Ed.), Sport business operation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s..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pp. 82-87.
16. Maddox, R. N. (1981). “Two-Factor theory and consumer satisfaction: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8 (1), 97-102.
17. Malhotra, N. K. (1993) . 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8. McElroy, K. M., & Siegfried, John J. (1986). “The community influence on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Public Finance Quarterly, 14(4): p.394-414.
19. Miller, W. L. ,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3-28). Newbury Park, CA: Sage.
20. Porter, M.E. and Kramer, M.R. (2002).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Dec. 2002.
21. Rochet, J. & Tirole, J. (2003).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Interchange Fees in Payment Card System,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2.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Thousand Oaks, CA:Sage.
23. Yin, R.K. (1993).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Sage.
24. Zikmund, W.G. (1994).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4th Ed., Fort Worth: Dryden Press.
日文部分:
1. 「どう考える?!メセナの評価~誰をどのように支援するか?」(2004)。メセナ セミナーシリーズNo5、企業メセナ協議会。
2. メセナ協議会(2003)『メセナマネジメント-戦略的社会貢献のすすめ』。メセナ白書シリーズ。ダイアモンド社。
3. 伊藤裕夫等(2009)『アーツ・マネジメント概論』。水曜社;三訂版。
4.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06)「2005年度事業報告書」。
5.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07)「2006年度事業報告書」。
6.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08)「2007年度事業報告書」。
7.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09)「2008年度メセナレポート」。
8.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0)「2009年度メセナレポート」。
9.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1)「2010年度メセナレポート」。
10.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09)「2008年度メセナ活動実態調査」報告書。
11.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0)「2009年度メセナ活動実態調査」報告書。
12.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1)「2010年度メセナ活動実態調査」報告書。
13.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2)「2011年度メセナ活動実態調査」報告書。
14.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3)「2012年度メセナ活動実態調査」報告書。
15.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3)「2013年度メセナ活動実態調査」報告書プレリリース。
16.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09)「2008年度事業報告書」。
17.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0)「2009年度事業報告書」。
18.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1)「2010年度事業報告書」。
19.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1)「2011年度事業計画書」。
20.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2)「2011年度事業報告書」。
21.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2)「2012年度事業計画書」。
22.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3)「2012年度事業報告書」。
23.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2013)「2013年度事業計画書」。
24.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編)(2000年)『なぜ企業はメセナをするのか?-企業とパートナーを組みたいあなたへ-』。トランスアート。
25.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編)(2005 年)『いま、 地域メセナがおもしろい―企業+ア-ト +まちの実践』。東京、ダイ ヤモンド社。
26. 出口正之、角山紘一(2003)。多様な財源をもとめて。「芸術文化支援財源としてのメセナ -景気低迷下の企業メセナ-」。Arts Policy & Management No.19。UFJ総合研究所芸術・文化政策センター發行。
27. 出口正之(1993)『フィランソロピー企業と人の社会貢献』。東京、丸善ライブラリー。
28. 小林進(1994)『文化を支える―アートマネージメント―人材・財政・企画』。朝日出版社。
29. 大前研一(2001)「富は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から生まれる」『新・資本論』。東洋経済新報社、pp.57-121。
30. 平野敦士カール、アンドレイ・ハギウ(Andrei Hagiu)(2010)『プラットフォーム戦略』。東洋経済新報社。
31. 林容子(2004)『進化するアートマネージメント』。レイライン。
日文網站資料:
1. 日本企業贊助藝文協議會(企業メセナ協議会)。http: //www. mecenat.or.jp/(檢索日期:2014年1月16日)
2. 片山正夫(2010)。ネットTAM「芸術文化助成入門」。http://www.nettam.jp/learning/intro/funding/01/ (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
3. 山口洋典(2012)。ネットTAM「アーツカウンシル入門」。http://www.nettam.jp/learning/intro/arts-council/01/ (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
4. 宮崎刀史紀(2006)。ネットTAM「アートマネジメント入門」。http://www.nettam.jp/learning/intro/management/01/ (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
5. 文化行政のあらまし > 文化芸術の振興に関する基本的な方針(平成十九年二月九日閣議決定) > 第1次基本方針http://www.bunka.go.jp/bunka_gyousei/housin/kihon_housin_1ji.html 檢索:2014年1月17日)
6. 吉本光宏(2010)。国際交流基金(The Japan Foundation – Performing Arts Network Japan)。「芸靴文化に対する民間支援の現状と傾向」。http://performingarts.jp/J/overview_art/1005_02/1.html (檢索日期:2014年1月20日)
7. 独立行政法人 日本芸術文化振興会http://www.ntj.jac.go.jp/(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
8. 文化庁。「企業等による芸術文化活動への支援」。http://www.bunka.go.jp/geijutsu_bunka/08katsudoushien/shien.html (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
9. 日本文化芸術振興基本法。(平成13年12月7日法律第148号)http://www.bunka.go.jp/bunkashingikai/soukai/toushin_110131/pdf/sanko_01.pdf
10. 企業メセナ協議会GBFund,http://www.gbfund.jp/ (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