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傳晧
Yang, Chuan-Hao
論文名稱: 「以道觀之」——《莊子》思想的「觀」
"View with Tao":The Thought of "Viewing" in "Zhuangzi"
指導教授: 劉滄龍
Liu, Tsang-Long
口試委員: 楊婉儀
Yang, Wan-Yi
鍾振宇
Chung, Chen-yu
劉滄龍
Liu, Tsang-Long
口試日期: 2023/06/0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莊子以道觀之吾喪我
研究方法: 敘事分析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68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2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意在探討《莊子》思想中的「觀」,這「觀」不只是「感官」或是「認知」層面,更多則是觀照於人間世的「人我關係」的相爭相軋,如《莊子》觀照到世人「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所以形成「儒墨之是非」的亂世,故〈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秋水〉「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皆闡釋如何從「自我觀之」而「以道觀之」的整全觀看「物我」,因此物我和諧。
    筆者就依照「觀照對象」推展論文,發展三個面向:「觀我」、「觀物我」、「觀命」。在「觀我」的脈絡,對於「自我」的構建,往往從「官能」的接受,進入「心知」,最後化為「成心」,看似保障一個確實的「我」,卻只是在成心之作用下固化的我,更導致物我主客關係的分野更加對立,進而闡發《莊子》「虛化」工夫,讓固化的「思維」與「彼我」得有流動容納的空間。在「觀物我」的脈絡,在於「物我溝通的和諧」,我的虛化,得以遊於物我之間,當中的接物感物,就在「氣情」的通達與否,互滲共紐,相互肯認的持續感受,才得以通向彼此物我無傷。在「觀命」的脈絡,命作為強大的他者,在於「不得已」、「不得不」、「無可奈何」的對於遭遇無所消解,然而《莊子》非言「命定」而言「命之行」,當中「命」具有「變化更新」的可能性,相應於「天」的動態性,所以筆者於此脈絡下藉以推展出「以不解解之」——「懸解」,作為與時推移的消解之道。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論文大綱 18 第二章 觀「我」之道 20 第一節 「官能」與「心知」 20 第二節 「我主體」 26 第三節 「喪我主體」 35 第四節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42 第三章 觀「物我」之道 47 第一節 遊之主體 49 第二節 情與氣感 53 第三節 溝通:達人氣、達人心 65 第四節 氣的「一」與「非一」 77 第四章 觀「命」之道 82 第一節 命之行 83 第二節 天行:天形與天刑 92 第三節 「以不解解之」的「懸解」 100 第五章 結論 108 參考書目 110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出版社,1998年6月)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臺北:七略出版社,2003年9月)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商周出版,2018年1月)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出於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林希逸著,周啓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清〕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1月)
    〔清〕宣穎著,曹礎基校點:《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方玉潤,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上、下冊)(中華書局,1986年)

    (二) 現代專著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年9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7月)
    蔣錫昌:《莊子哲學》,《民國叢書第四編》(上海:上海書局,1992年)
    楊俊光:《惠施公孫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第九冊(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加〕蒲立本著,孫景濤譯:《古漢語語法綱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
    王樹人、李明珠:《感悟莊子──象思維視野下的莊子》(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上中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楊國榮:《以道觀之 : 莊子哲學思想闡釋》(臺北:水牛出版社,2007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瑞〕畢來德著,周丹穎譯:《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象》(高雄:無境文化事業公司,2011年)
    〔瑞〕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1月)
    崔大華:《莊子歧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美〕Jeanne Ellis Ormrod著,白惠芳總校閱,白惠芳、林梅琴、陳慧娟、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學習者的發展與成長(第六版)》(第六版)(臺北:洪頁出版社,2015年1月)
    鍾振宇:《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6年1月)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2月)
    葉海煙:《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
    〔以〕尤銳著,孫英剛譯,王宇校校對:《展望永恒帝國:戰國時代的中國政治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日〕山本七平著,陳美瑛譯:《「空氣」之研究》(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12月)
    劉滄龍:《內在他者:莊子‧尼采》(臺北:聯經出版社,2022年)

    (三) 期刊論文
    潘栢世:〈莊子齊物論述解(上)〉,《鵝湖月刊》第八期(1976年2月)
    潘栢世:〈莊子齊物論述解(中)〉,《鵝湖月刊》第九期(1976年3月)
    潘栢世:〈莊子齊物論述解(上)〉,《鵝湖月刊》第十期(1976年4月)
    劉昌元:〈莊子的觀點主義〉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袁信愛:〈認同與寬容—論莊子的寬容思想〉,《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七卷第一期(2000年1月)
    牟宗三主講,劉雪崑紀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二)〉,《鵝湖月刊》第二十七卷第八期總號三二零,(2002年2月)
    蕭裕民:〈論《莊子》的「德」字意涵——個別殊異性〉,《高雄師大學報》第十八期(2005年)
    洪嘉琳:〈論《莊子》之自我觀-以「吾喪我」為探討中心〉,《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四卷第五期,(2007年5月)
    許明珠:〈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兩點倫理學義涵的補充:善惡雙遣的自由意志與利己利他的和合〉,《有鳳初鳴年刊》第三期,(2007年10月)
    王小滕:〈莊子「安命」思想探析〉,《東華漢學》第六期(2007年12月)
    龔卓軍:〈庖丁手藝與生命政治:評介葛浩南《莊子的虛構哲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卷第4期,(2008年12月)
    林文彬:〈莊子「天地一體」觀〉,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2009年6月)
    王志楣:〈《莊子》論愛探析〉,《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三期(2006年12月)
    王志楣:〈論戰國時期「情」概念的發展─以《孟子》、《莊子》、〈性自命出〉、《荀子》為範圍的考察〉,《先秦兩漢學術》(2011年9月)
    〔瑞〕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3期(2012年9月)
    林明照:〈觀看、反思與專凝-《莊子》哲學中的觀視性〉,《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2012年9月)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與倫理意涵〉〉,《文與哲》第二十八期(2016年6月)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四十九期(2018年2月)
    林明照:〈論《莊子》的心、氣關係〉,《哲學與文化》第四十六卷第八期(2019年8月)
    陳鼓應:〈莊子論情:無情、任情與安情〉,《哲學研究》第四期(2014年)
    蔡璧名:〈《莊子》的感情:以親情論述為例〉,《臺大中文學報》第49期(2015年6月)
    蕭振聲:〈莊子論行動──兼論所謂觀點主義〉,《清華學報》第四期,(2010年12月)
    曾振宇:〈「內在自由」:莊子自由思想的特點及其哲學證明——從「以道觀之」到逍遙自由何以可能〉,《哲學與文化》第43卷第6期(2016年6月)
    廖育正:〈《莊子》的策略干擾──及對「觀點主義說」的再商榷〉,《清華學報》新48卷第四期(2018年12月)
    許明珠:〈「天刑」:孔子不走逍遙路〉,興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六期,(2019年12月)
    賴錫三:〈《莊子》的童心遊戲、視點轉化、倫理呼喚〉,《文與哲》第33期(2018年12月)
    賴錫三:〈《莊子》「天、人、物」三緯交織的人像〉,《清華學報》新52卷第2期(2022年6月)
    劉滄龍:〈作為「旁觀者」的莊子——從鄂蘭與霍耐特的觀點解讀齊物思想〉,第四屆《群書治要》國際學術研討會——《群書治要》與老莊思想(2022年,9月23日發表)

    (四) 學位論文
    蔡欣樺:《《莊子.內篇》的情感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8年2月)
    林品伸:《情在莊子哲學的位分》,東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6月)
    姜伯俞:《自我、他者與世界:《莊子》的自由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2月)
    魏琪芳:《《莊子‧養生主》的身體現象學解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2年6月)
    廖昱瑋《《莊子》情感論中的價值體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22年8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