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以琳 Liao, Yi-Ling |
---|---|
論文名稱: |
幼兒園教師實踐美感經驗課程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A Preschool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Curriculum |
指導教授: |
簡淑真
Chien, Shu-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3 |
中文關鍵詞: | 美感經驗 、美感課程 、美感教育 、行動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38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2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方法,探究幼教師實踐「美感經驗課程」的過程,透過「美感經驗」課程的主題選擇、教師引導幼兒獲得「美感經驗」的策略,以及教師自我對「美感經驗」詮釋的突破三個研究問題,探究個人在實踐美感經驗課程時,課程的調整、教師的引導以及自我的省思,並藉此對幼兒園美感教育有更深一層的領悟。以研究者所任教的大班班級幼兒-13位女生、17位男生為研究對象,進行3個月左右的美感經驗課程,透過拍照、錄音錄影、專業同儕會議的對話討論、幼兒作品的呈現、教師省思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一、「美感經驗」可以透過任何統整性主題課程進行。二、教師引導的策略分為討論式引導、鼓勵性引導、情境式引導、支持性引導四種。教師需提供有計畫的經驗、發展幼兒覺察與探索的能力,同時運用班群、情境建置等方式,營造一個能形成生產性美及回應性美感經驗相互交流的情境,讓回應賞析成為創作的一部份,是幼兒獲得美感經驗的關鍵。三、深度省思帶來教師引導方式的改變,教師自身先感受美才可能引導幼兒感受美,然而,不論何種課程,相信幼兒、以幼兒為中心是共同的基礎;透過省思,研究者發現「美感經驗」並非教師給予,乃是師生共創的。整體而言,美感經驗課程並不侷限於何種課程型態,教師本身的信念與經驗影響著教師的引導方式,也影響著「美感經驗」的產生,只有教師對美有更多的體會,美感經驗課程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Carr, W. & Kemmis,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Dewey J.(1958).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Capricorn
王淑芬(2011)。尋找生活課程的美感經驗-Dewey美感經驗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合建(2001)。杜威藝術經驗理念之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7,17-35。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概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李崗(2010)。豐子愷的美育思想。課程與教學季刊,14(1),1-18。
何育真(2015)。迎接美力新時代-增能美感教育的思維與實踐。台灣教育,693, 21-27。
何惠麗、曹俊德(2018)。美感教育對幼兒園發展之探究。學校行政,113,37-55。
周淑卿(2005)。課程的美學探究範疇之建構—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8(2),1-14。
周淑卿(2011)。學習歷程中美感經驗的性質—藝術與科學課堂的探究。課程與教學。14(1),19-40。
林玫君(2012)。臺灣幼兒園課綱美感領域學習指標發展初探-以戲劇指標與量表之建構歷程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0(4),1-44
林玫君(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新北市:心理。
林小玉(2015)。美感教育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性。台灣教育,7,9-15。
洪詠善(2005)。以美感經驗轉換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8(2),25-40。
陳春秀(2002)。課程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育季刊,
5(4),37-56。
陳玉婷(2007)。美感教育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上之運用:一位音樂老師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2),113-136。
陳錦惠(2005)。教學經驗中的美感特質探討-杜威美學的觀點。課程與教學,8(2), 15-24。
陳嬿庭(2015)。幼兒美感教育多感官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植物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玉婷(2017)。幼兒美感課程教學實踐之協同行動研究。教科書研究,10(1),35-64。
陳閔翔、洪仁進(2007)。追尋教學的藝術-從杜威思想演繹教師角色與教學的美感特質。教育研究集刊,53,87-118。
陳柏璋、盧美貴(2009)。「慢」與「美」共舞的課程-幼兒園新課綱美感內涵領域探源。兒童與教育研究,5,1-22。
黃文樹(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臺北:獨立作家。
單文經(譯)(2015)。經驗與教育(原作者:Dewey J.)。臺北:聯經(原著出版年:1938)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15)。行動研究的功能限制與關鍵條件。T&D飛訊,209,1-19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第二版)(原作者:E.Mills.G.E.)。臺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盧美貴(2005)。幼兒教育概論(第二版)。臺北:五南。
簡成熙(2002)。教育哲學導論(第二版)。臺北:五南。
謝佳穎(2015)。大學校園牆面彩繪活動之美感經驗探究。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3(2),61-83。
幸曼玲、楊金寶、邱嘉慧、柯華葳、蔡敏玲、金瑞芝、林玫君等人(2015)。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課程大綱的理念。新北市:心理。
喻薈融、趙惠玲、林小玉、李其昌(2015)。美力跨界:跨領域美感教育之課程理論與實務初探。教育脈動,2,1-11。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教育部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臺北: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