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石竹 |
---|---|
論文名稱: |
記憶策略在華語詞彙教學中的運用 The Effects of Memory Strategies on Mandarin Vocabulary Teaching |
指導教授: | 葉德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1 |
中文關鍵詞: | 華語 、記憶 、詞彙記憶策略 、詞彙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Mandarin, Memory, Vocabulary Memory Strategies, Vocabulary Teach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3 下載:7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Oxford(1990)所提出的語言學習策略中的記憶策略,擷取七種與華語詞彙相關且能實際運用於課堂教學的策略,融入學校課程中,期藉以了解記憶策略在課堂詞彙教學的效果。
研究方法採準實驗分析,比較兩次複習測驗及問卷調查,並訪談使用詞彙記憶策略教學之實驗組學習者。研究對象為兩班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之初級學習者,實驗組進行詞彙記憶策略教學;控制組採用傳統式教學法。兩組學習者一週上課五天,每天兩堂課,每一堂課五十分鐘,實驗教學為期八週。
研究發現:1.在接受詞彙記憶策略教學後,實驗組學生認為策略教學對其記憶詞彙有所幫助。2.策略使用情形根據個人喜好及認知有不同的選擇。(1)最常使用的策略是為「語境法」、「圖像法」及「分類法」;(2)最有趣的是「聯想法」、「圖像法」及「動作感官法」;(3)最有效的以「語境法」、「分類法」及「聯想法」為多數。3.在教學實驗中及實驗後,對實驗組及控制組進行兩次複習測驗,測驗結果,實驗組的平均分數都高於控制組,但以t檢定兩組的平均數差異,未達顯著差異水準。
最後,研究建議華語教師能引導學生獨立使用各種詞彙記憶策略,並鼓勵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交際中運用及鞏固詞彙記憶。
中文部分
丁邦新 譯(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Chao,Yuen-ren (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文秋芳(1996)。傳統和非傳統學習方法與英語成績的關係。現代外語,第1期,37-43頁
方緒軍(2008)。對外漢語詞彙教與學。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得杏等譯(1990)。語言教學分析。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Mackey, W. F. 1965. Language teaching analysis. London : Longman.
王寧 鄒曉麗(1998)。詞匯。香港:海峰出版社。
田意民、曾志朗、洪蘭(2002)。漢語分類詞的語義認知基礎:功能語法觀點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1,101-132頁
朱玉文(2009)。記憶研究與記憶策略。現代教育科學,第1期,22-23頁
朱 勇(2004)。漢語第二語言詞彙學習問題芻議。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卷,第1期,12-16頁
江 新(1998)。詞彙習得研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65-73頁
安詩潔(2006)。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字彙學習策略之探究。國立嘉義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杰(2008)。高中英語詞彙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何德華(2009)。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正中書局。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 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美娟(2007)。字彙策略教學對高職生字彙學習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周 紅(2008)。對外漢語詞彙教學行為模型研究。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6卷,第4期,6-11頁
周祖謨(1953)。教非漢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問題。中國語文,第7期,25頁
周健 彭小川 張軍(2004)。漢語教學法研修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2001)。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志偉(1989)。中文詞的辨識歷程。中華心理學刊,第31卷,第1期,33-39頁
胡明揚(1997)。對外漢語教學中語匯教學的若干問題。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12-17頁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徐子亮(2000)。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崔永華 楊寄洲(2002)。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盛 炎(1990)。語言教學原理。重慶: 重慶出版社。
陳彥君(2007)。德語詞彙記憶策略應用之探討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德語系碩士論文
陳賢純(1998)。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陸儉明(200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彙教學問題。語言學問題集刊第一輯,222-230頁
郭 熙(2004)。論「華語」。暨南大學文學院學報,第2期,56-65+75頁
黃宣範 譯(1983)。漢語語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Li, C. N. & Thompson,S.A.(1981). Mandarin Chinese. Taipei: The Crane Publishing.
程 棠(2000)。對外漢語教學目的原則方法。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程曉堂 鄭敏(2002)。英語學習策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楊治良 郭力平 王沛 陳寧(2001)。記憶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楊懿麗(2006)。 國內各級英語教學的詞彙量問題。國立編譯館館刊,34卷,第3期,35-44頁。
葉德明(2005)。華語語音學(上)。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2)。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9)。漢字認讀與書寫之心理優勢。華文世界,94期,23-35頁。
葉德明(1993)。漢語詞彙結構規則與教學。美國中文教師學會年會論文。
翟乃剛(2007)。中醫漢語詞彙教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月華 潘文娛 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治 朱月珍(2000)。國外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介入性研究。國外外語教學,第4期,19-23頁
劉 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歐秀慧(2004)。語法與修辭。台北:文京出版社。
鄭昭明(2009)。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台北:正中書局。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卷,第2期,137-153頁
錢玉蓮(2004)。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現狀與前瞻。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3期,36-43頁
韓永昌(2001)。心理學。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蘇旻洵 譯(2007)。 語言學習策略手冊。臺北: 湯姆生。
英文部分
Asher, J.(1969).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53, 3-17.
Carroll, D. V.(2000). Psycholog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ohen, Andrew.(1998).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65-157
Collins, A.M.& Loftus, E.F.(1975).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Review,82 407-428
Ebbinghaus, Hermann.(1885).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Translated by Henry A. Ruger & Clara E. Bussenius (1913)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Graf. P. & Schacter. D.L.(1985). Impi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for new associations in normal and amnesic subje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Vol 11(3), 501-518.
Hatch, E.& Lazaraton, A.(1991). The research manual: Design and statistic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Boston, MA:Heinle & Heinle.
Lewis, M.(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a way forward.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Lewis, M.(1997). 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Krashen, S.D. & Terrell, T.D.(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Prentice Hall Europe.
Nation, I. S. P.(1990). Teaching &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York: Newbury House.
Nation, I. S. P.(2001).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L.(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MA: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Richards, J. C. and T. S. Rodgers.(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ehan, P.(1996).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task-based instruction. In J.Willis and D. Willis(ed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17-30). Oxford:Heinemann.
Skehan, P.(1996).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 Applied Linguistic, 17(1), pp.38-62.
Willis, J.(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Harlow: Longman.
Wilkins,D.A.(1972).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Mclboume Auckland
工具書
現代漢語頻率詞典。(1986)。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教材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二)(2008)。台北:正中書局
Oxford。(1989)。語言學習策略量表(SILL,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網路資源
現龍第二代 - 學校協作計劃 2010年3月取自:
http://www.dragonwise.hku.hk/dragon2/schools/archives/lesson_demo/demo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