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樺蓁 |
---|---|
論文名稱: |
李商隱詩的象徵藝術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4 |
中文關鍵詞: | 李商隱詩 、象徵藝術 、迷離惝怳 、隱晦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李商隱詩以多義的詮解,迷離的詩境,造成詩義的指涉意涵多面向的發
展。本研究從相關研究中彙整出李商隱詩辭彙穠麗、意境朦朧,詩義朝多義性趨勢發展。
第一章研究資料梳理,在前人原有的研究基礎上加以歸納、聯繫,援引西方文論,深化李商隱詩與西方象徵主義表現藝術的會通。
第二章:文章風格之型塑與生活感受、生命際遇、時代氛圍緊密相連的,故從家庭生活背景、交誼、生活遇合到仕宦的爭逐,結合時代背景。以瞭解生活面向各種衝擊考驗予詩人於思維上之淬鍊。就傅時經書教育對詩人在儒、道、釋思想表述於作品上的闡發,感知生命之忻喜憂怖,融各家之思想於作品。文學風格的承繼先賢,轉益多師化為色彩絢麗,富迷離惝恍之個人色調之衍化歷程。
第三章從西方文學發展脈絡著手,現實主義蓬勃發展,從作品的書寫發現其狹隘,需力圖修正,經一番改動後,逐漸形成另一種文學風華,象徵主義的興起、衍化。以表彰個人主觀思維,翻轉藝術的表現手法,呈現象徵主義藝術在文學、戲劇作品、繪畫表達的面貌。
第四章以李商隱詩隱晦的創作特性分別探討個人生命思維的表述,以文學作品達到美刺諷喻的政治教化及對家國的悃悃忠愛之情,彰顯個人特殊形制的無題詩。聯繫象徵表現藝術就時代消息與文學風習的共性、題材抉擇使用都以神話事象、女性形象、自然物象、色彩形象,在內容意蘊的呈示都能互相發明會通,在象徵藝術表現上有高度的吻合。
第五章融會李商隱詩與象徵藝術演譯作品的共性,析理其共性中的殊性,融合象徵藝術的表現手法以觀念表述、象徵手法、綜合模式、主觀描繪、裝飾詩化將詩作加以解析,突顯個人生命思維,因物起興,洩導生活中憂怖忻喜之情緒,為煩悶蹇困的際遇,尋求暫時安頓的所在,以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融鑄時代、生活、生命境遇開展作品更寬廣的生命輻度。
第六章 結論,對第二章到第五章的研究彙整作一總合論述,呼應研究目的符合的狀況,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
◎、參考書目
一、古籍(含今人箋注,依年代排序)
(一)經
原著不詳、袁愈荌譯詩、唐莫堯譯注《詩經》(臺北市: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1996年 )。
余培林著《詩經正詁》(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9年10月修訂五版)
(二)史
夏禹、伯益記/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月 )。
(東漢)揚雄《蜀王本紀》,收入繆鉞等編《中國野史集成》(四川:巴蜀書社,2000年1月 )。
(東漢)班固著《漢武故事》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代不詳)。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卷之三,收入《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12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一)(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 )。
(後晉)劉昫《舊唐書》卷四十五(臺北:中華書局四庫備要,)。
(唐)魏徵《隋書》卷十二,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史部二二 正史類》(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 月)。
沈約撰《宋書》(臺北:啟明書局,1962年3月)。
李延壽撰《南史》(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1年5月)。
(三)子
(戰國)墨翟著/(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3月再版 )。
(戰國)莊子著/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
(西漢)東方朔《海內十州記》,收入羅愛評主編《百子全書》第十三冊(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
(西漢)劉向《列仙傳》,收入《神仙‧列仙‧疑仙傳》(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9
年12月 )。
(漢)劉安撰、高誘註《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 )。
(漢)郭憲撰《洞冥記》,收入《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12月 )。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市:里仁書局,1982年9月)
(晉)張華撰《博物志》收入《百子全書》(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12月 )。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12月 )。
(梁)任昉撰/王軼群校《述異記》卷上,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10月再版 )。
(四)集
(西漢)劉向編集/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883年9 月)。
屈原等著/黃壽祺、梅桐生譯注《楚辭》(臺北市: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
(梁) 蕭統編/唐 李善注《文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梁) 鍾嶸撰《詩品》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40年)。
(宋) 孫光憲撰《北夢瑣言》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 朱弁撰《風月堂詩話》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 嚴羽撰《滄浪詩話》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謝榛《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3月三刷)。
(清)況周頤/王國維著《惠風詞話人間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重印〉。
(清) 吳喬撰《西崑發微》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 劉熙載撰《藝概》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山西:山西兩級師範學堂排印版,清宣
統三年,1911年)。
馬自毅注譯《新譯人間詞話》(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五版六刷)。
張采田撰《玉溪生年譜會箋》(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0年)。
二、李商隱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唐 )李商隱著、(清 )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8月 )。
(清)朱鶴齡箋註、沈厚塽輯評《李義山詩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5月初版)。
(清)朱鶴齡箋注、程夢星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臺北縣: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8月再版)。
(清)姚培謙箋注《李義山詩集箋注》(清乾隆四年姚氏華亭松桂讀書堂刊本,1739年)。
(清)紀昀撰《玉溪生詩說》(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1年)。
方蓮華《李商隱不圓滿詩境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初版)。
吳調公著《李商隱研究》(臺北市: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9月)。
吳晶、黃世中《古來才命兩相妨─李商隱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
張淑香著《李義山詩析論》(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7年3月)。
張仁青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縣:天工書局,1996年)。
張采田撰《玉溪生年譜會箋》(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0年)。
黃侃評《李義山詩偶評》(臺北市:學海出版有限公司,1974年)。
劉學鍇、余恕誠著 《李商隱詩歌集解上、中、下》 (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2年10月)。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李商隱文編年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2年 )。
劉學鍇著《李商隱傳論〈上、下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劉學鍇著《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2月初版)。
歐麗娟著《大唐詩魁李商隱詩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歐麗娟著 《李商隱詩歌》(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5月)。
顏崑陽著《滄海月明珠有淚-李商隱詩賞析》(臺北市:偉文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
三、今人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序)
※中西文論批評
王孝廉撰,收入《永恆的巨流〈夢與真實─古代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王孝廉撰《中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方瑜著《唐詩形成的研究》(臺北市:牧童出版社,1975年5月)。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8月再版)。
朱文斌著《跨國界的追尋─世界華文文學詮釋與批評》(北京市:新星出版社,2006年3月)。
呂正惠編著《唐詩論文選集》(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初版)。
何欣《現代歐美文學概述──二次大戰後至六0年代》(臺北市: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何欣著《西洋文學史下冊》(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4月)。
沈秋雄著《詩學十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吳曉東著《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房日晰著《唐詩比較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孟二冬著《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周嘯天著《唐絕句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祖保泉,張曉雲著《王國維與人間詞話》(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6月)。
胡曉明著《中國詩學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俄哈斯《詩藝》,朱光潛譯(臺北:文學出版社,1962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 臺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3月 )。
亞里士多德著《詩學》,姚一葦譯著《詩學箋著》(臺北:中華書局,1996年)。
孫潔編著《繁花盛開的文學花園─外國文學知識精華》〈台北縣:雅書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許總《唐詩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二刷)。
張少康/劉三富著《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
月)。
陳炳良/王宏志/李小良/程雲峯/劉燕萍/蘇彩英合譯《神話即文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初版)。
陳良運著《中國詩學批評史‧第一部詩論專著─《詩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3三版)。
陳太勝著《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74年4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75年)。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考據篇》(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76年)。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年5月四版)。
黃世中《唐詩與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
黃晉凱、張秉真、楊恒達編《象徵主義‧意象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
黃慶萱著《修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劉潔著《唐詩題材類論》(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葉嘉瑩著《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7月)。
葉嘉瑩著《迦陵論詩集稿》(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 1月)。
葉嘉瑩著《迦陵談詩》(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二版一刷)。
葉嘉瑩著《好詩共欣賞─葉嘉瑩說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
葉維廉著《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初版二刷)。
葉維廉著《比較詩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二版一刷)。
傅錫壬著《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9月初版)。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 月)
潘師麗珠《現代詩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3二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
錢鍾書著《管錐編第( 一、二 )冊》(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8月出版)。
錢鍾書著《談藝錄》(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月二版)。
豐華瞻著《中西詩歌比較》〈臺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4年3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市:里仁書局,2005年)。
鄧小軍著《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市:東大圖書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二版一刷)。
蘇雪林《唐詩概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34年)。
豐華瞻著《中西詩歌比較》〈臺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4年3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0年1月初版)
※美學及藝術鑑賞
尼采著/周國平譯《尼采美學文選》(臺北市:萬象圖書公司,1993年5月初版)。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縣:天工書局,1988年)。
李明明著《古典與象徵的界限》(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李美蓉《揮不走的美──文藝復興到象徵主義名畫欣賞》(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3月三版四刷)
高階秀爾作;潘襎譯《法國繪畫史: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末 Histoire de la peinture Francaise》(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
郭宏安評、【法】波特萊爾著《惡之華-插圖本》(湖南:漓江出版社,1992年8月第1次印刷)
曾祖蔭編著《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曾昭旭《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臺北市: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曾啟雄《色彩的科學與文化》(臺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
黛安‧歐思本(Diane K.Osbon )編/朱侃如譯《坎伯生活美學(A Joseph Campbell Companion)》(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楊文玄編《象徵主義SYMBOLSME》(臺北縣:縱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初版)。
劉海粟編《中國繪畫上的六法論》(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
賴瓊琦《設計的色彩心理》(臺北: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5月 )。
※ 學位論文
方復華《李商隱詩『不圓滿』情境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
吳榮富《李商隱詩用典析疑》(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1年)。
李文鈺《嫦娥神話的形成演進及其意象之探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介文《由十九世紀法國象徵主義之表現形式談自我創作》(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淑媛《李義山詩神話題材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楊儀君《論牛李黨爭與李商隱政治詩的關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4年)。
趙路得《李賀與李商隱詩歌中的通感表現手法研究》(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鄧文南《樊南四六文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賴佳玉《小李杜詩歌色彩運用比較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 期刊論文
何蟠飛〈李義山詩的作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市:天工書局,1996年)。
林淑慧 《李商隱(無題)二首舊箋商榷及詩作賞析》(國文天地19卷8期,
2004年1月)。
林惠蘭 《李商隱之詩學》(蘭陽學報第三期,2004年7月)。
姚一葦〈李商隱詩中的視覺意象〉《幼獅文藝》(臺北:幼獅文藝,二0九期)。
夏敬觀〈李商隱詩説〉《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市:天工書局,1996年)。
陳素貞 《李商隱無題詩(鳳尾香羅)文本詮釋再折兼論其多義性閱讀趣味》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2003年3月)。
陳靜芬《李商隱審美觀之形成及其理論初探》(明新學報31期,2005年10月)。
陳樺蓁〈我的美麗與哀愁話〈錦瑟〉詩〉(中國語文第623期,2009年5月)。
黃雅莉 《李商隱神話詩歌原型初探》(國立編譯館刊第二十八卷第二期,1999年12月)。
森岡緣 《近代日本京都學派漢學者鈴木虎雄之李商隱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十三卷第四期,2003年12月)。
劉燕富〈詩與音樂〉見《幼獅文藝》(臺北:幼獅文藝,一八六期 )。
謝明輝 《咀嚼一首李商隱(無題詩)的趣味》(中國語文,2003年5月)。
※網路資料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網址: http//datas.ncl.edu.tw/cgi-bin/theabs/1/flyweb.cgi?p
http://www.googl.tw
http://tw.myblog.yahoo.com/Easy-get/article?mid=1108&prev=1109&next=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