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儷育
論文名稱: 一個幼稚園班級內「團體討論」之研究
指導教授: 廖鳳瑞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幼稚園班級、團體時間、團體活動時間、團體討論、討論與思考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1下載:7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以幼兒為本位」的現代幼兒教育思潮中,越來越多幼稚園的課程設計正標榜著以師生共同討論而產生的趨勢;這個現象可從團體討論活動幾乎以各樣的形式存在幼稚園的日常作息架構中得到驗證。
    因此,本研究想要瞭解幼稚園教室中團體討論活動的內涵以及實際進行的情況,包括團體討論的目的、歷程及師生互動的方式等等。
    本研究以被動參與觀察與訪談的方式來蒐集「質的資料」,再輔以文件蒐集(以教室日誌為主)來進行研究分析。研究對象是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以主題教學活動為主的一個大班班級來進行觀察。觀察期間自民國88年4月20日至同年6月24日止。
    本研究資料分析之結果如下:
    一、太陽班團體討論的情境
    太陽班團體討論的情境脈絡有三:「固定座位」、「舉手發言」以及「尊重說話者」。太陽班排排坐的 方式與強調討論以圓形為基本的形式不同;而舉手發言的彈性規則,可視為王老師經營班級秩序(如輪流 發 言)的策略;最後,王老師強調在討論中,幼兒應該學會「不要在私下講話」干擾他人。
    二、太陽班團體討論的目的
    太陽班團體討論的目的有八項,分別是:「解決問題」、「楷模學習」、「統整舊經驗與介紹新知」、 「澄清」、「傳遞訊息」、「分享」、「提醒常規」、「交代工作」;而其中,除了提醒常規與交代工作外 ,其他團體討論的目的都扮演著「貫串主題活動」的角色。
    三、太陽班團體討論的模式
    在太陽班團體討論的歷程中所呈現的模式包括:「師生IRE的對話模式」、「幼兒簡答及反問的回應」 模 式以及「老師對全體幼兒」的參與結構。
    四、團體討論與思考
    在太陽班的團體討論歷程中,王老師常使用發問的策略來刺激幼兒回憶或思考,使幼兒有機會將外界的 知識內化與統整,讓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得到發展。從認知層次的角度來看,王老師的發問常以「記憶性」 、「轉譯性」與「解釋性」的問題最多。
    論文最後,針對以上幾點發現以及在研究過程中所遇見的困難與限制提出幾點對師資培育機構、幼稚園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關鍵字:幼稚園班級、團體時間、團體活動時間、團體討論、討論與思考

    摘要………………………………………………… I 目錄………………………………………………… II 圖表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團體活動時間…………………… 3 第二節 團體討論……………………………6 第三節 討論與思考的關係………………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3 第二節 進入研究現場…………………… 30 第三節 蒐集資料的方式………………… 33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6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41 第一節 太陽班團體討論的情境………… 41 第二節 太陽班團體討論的目的………… 52 第三節 太陽班團體討論的模式………… 70 第四節 團體討論與思考………………… 95 第五章 建議………………………………………… 101 第一節 建議…………………………… 101 第二節 我的研究限制………………… 105 參考文獻…………………………………………… 107 壹、中文部分……………………………………… 107 貳、英文部分……………………………………… 109 附錄 附錄一 觀察時間表………………………………… 111 附錄二 觀察日誌…………………………………… 112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16 圖表目錄…………………………………………… IV 圖3-2-1……………………………………………… 26 表4-3-1……………………………………………… 71 表4-4-1……………………………………………… 98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北市教育局、高雄市教育局(民77)。幼稚園行政簿冊彙編。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台北市教育局及高雄市教育局。
    江怡旻(民86)。幼稚園方案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英長(民77)。國小學生小組討論運用方式之初探-以萬芳國小為例。台北:九二八文化事業。
    佳美‧新佳美幼稚園老師家長合著(民84)。與孩子共舞。台北:光佑。
    周淑惠(民88)。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院。
    周勳南譯(民77)。有效的討論。台北:幼獅。
    幸曼玲(民87)。從社會互動看幼兒的學習:Vygotsky理論的應用。發表於幼兒園教與學的對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89-107。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辦。
    林朝鳳(民83)。幼兒教育原理。高雄:復文。
    柯華葳、幸曼玲(民85)。討論過程中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發表於百年校慶學術研討會暨皮亞傑與維 高斯基百年誕辰紀念---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會議手冊。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主辦。
    徐宗國譯(民86)。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張玉成(民80)。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靜文(民86)。幼稚園教室中討論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83)。幼稚園教師手冊。台北市:教育部國教師。
    陳千惠(民87)。幼兒教保活動設計。台北縣:啟英。
    陳正乾(民85)。發展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發表於百年校慶學術研討會暨皮亞傑與維 高斯基百年誕辰紀念---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會議手冊。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主辦。
    陳淑敏(民85)。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對幼教之啟示。發表於百年校慶學術研討會暨皮亞傑與 維高斯基百年誕辰紀念---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會議手冊。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主辦。
    陳雅美(民87)。幼稚園教師實施團體討論之研究:二個不同教室之比較。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論會文集 。
    陶英琪、陳穎涵譯(民87)。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黃政傑(民76)。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淑朱(民83)。美國雅伯斯藍堤High/Scope高瞻學齡前教育課程-主動式學習方法的探討與研究。嘉義師院學報 ,第8期,頁519-538。
    漢菊德(民87)。成為一個人的教育:南海實幼對全人教育的詮釋。台北:光佑。
    劉玉燕、王文梅(民85)。佳美幼稚園主題教學-一個從無到有的生產創造過程。載於世界幼教趨勢與台灣本土經 驗言討論文集。台北:光佑。
    蔡敏玲(民85)。眾聲喧譁中,看誰在說話?幼稚園及小學教室互動方式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資料及研究,12, 頁2-19。
    蔡敏玲、彭海燕譯(民87)。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台北:心理。
    鄭秀容(民83)。資和幼兒園的High/Scope教學~介紹此一教學方式的背景和細節。新幼教,12月號,頁53-56。
    盧素碧(民73)。幼兒教育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台北:文景。
    貳、英文部分
    Auer, J. J., & Ewbank, H. L. (1974). Handbook of Discussion Lead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Bridges, D.(1979). Education, Democracy & Discussion. U.S.A.: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Clark, L. H. & Starr, I. S.(1996). Second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avies, I. K. (1981). Instructional Techniqu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Gall, M. D. (1987). Discussion method. In M. J. Dunkin (ed), Th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Housego, E. & Burns, C.(1994). Are You Sitting too Comfortably? A Critical Look at ''Circle Time'' in Primary Classroom. English in Education, 28(2), p23-29.
    Katz, G.L. & Chard, S.C.(1989)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incoln, M., & Guba, S.(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Lucia, M. & Marina, S. (1994). Argument structure and metacognition shared knowledge at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 LA. April 4-8, 1994)
    McAfee, O. (1984). Group Time in Early Children Centers: An Exploratory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Los Angeles, CQ, November 8-11, 1984).
    Rubinstein Reich, L. (1994). Circle Time in Pre-Schoo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6465)
    Schug, M., & Berry, R. W. (1987).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Wald, P. J., et al. (1994). Three Keys for Successful Circle Time: Responding to Children with Diverse 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51243)
    Zeece, P. D. & Corr, M. (1988). Grouping Time Techniques: Important for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133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