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經昆 Chang, Chin-Kun |
---|---|
論文名稱: |
學校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以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hool-Community Liaison”An Example of “Community as Classroom” in Taipei County |
指導教授: |
陳奎熹
Chen, Kuei-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1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有教室」 、學校本位課程 、九年一貫課程 、社區資源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as Classroo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mmunity resourc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9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學校社區化的實務工作與理想中期望的功能,發展至目前仍有極大的落差。探究其原因除了制度上的缺憾外,人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本研究以學校社區化之理論為基礎,建構「社區有教室」方案之內涵,探討在九年一貫課程架構下,運用本方案以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可行模式,並對所遭遇之問題提供建議酌供參考。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社區有教室」方案將「學校本位課程」、「環境教育」、「社區總體營造」、及「鄉土教學」、「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做了完整的統合。
二、「社區有教室」方案在課程設計與引導上,強調將社區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使學生有具體而親身的經驗,以達成九年一貫課程之能力指標。
三、在「社區有教室」方案所發展出的課程中,教師、學生、社區人士等參與者之間形成一種「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關係。
四、發展「社區有教室」方案的課程時,教師的角色必須由傳統的「領導」與「教導」轉化為「對話」「辯論」「溝通」的任務,並兼而有之。
五、「社區有教室」方案深化了「校外教學」或「鄉土教學」的內容,其課程發展重視學生「親知的學習活動」,進而習得「動態經驗」,因此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六、「社區有教室」方案的課程重視生活實踐能力,其課程發展是一種「不斷質疑—提問—反省—再質疑—再提問」的動態循環過程,是具有累積性的課程發展歷程。
七、「社區有教室」方案在課程發展及實施的過程中,應提升教師行動研究能力,最關鍵的要素在於教師之積極性。
關鍵詞:「社區有教室」、學校本位課程、鄉土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社區資源
The liaison between school and community is a newly introduced concept. There is, however, a huge gap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An insight into the cause of the disparity proves that personal factor, together with the flaws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claim the responsibility.
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school-community liaison, will discuss the program of “Community as Classroom” in Taipei County. It also proposes a model for school-based courses in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provides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likely to be encountered in the practice. The main thesis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program of “Community as Classroom” put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homeland education into integration under the frame of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2. The program of “Community as Classroom” lays an emphasis on the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 class. Th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join the class-community activities, acquiring concrete personal experience. They are expected to achieve the ability index on the list of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3. In the curriculum devised from “Community as Classroom,” an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will be formed among all the participants such as teachers, students, and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4.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teachers should be modified in the curriculum of “Community as Classroom.” Teachers have to go from being a “leader” and an “instructor” to a “debater” and a “communicator.” Both of the traditional roles are retained, however.
5. The program of “Community as Classroom” not only involves but also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extra-curriculum and homeland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places much importance on the subject of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As long as students are truly engaged in the activities, they will gain “active experience,” which is desired to better prompt their learning.
6. The program of “Community as Classroom” takes accou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features a circulating process of “doubt-interrogation-reflection-re-doubt-re-interrogation.” It also records all the previous experiences.
7. Teachers’ capacity to do action research should be upgraded as the program of “Community as Classroom” comes into effect.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teachers is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is project.
Key words: Community as Classroo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mmunity resources.
壹、中文部分
文化環境基金會(民88)。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王如哲(民87)。教育行政學。台北:五南。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民88)。邁向課程的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一版。台北:教研協會。
台北市立天母國小(民89)。「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實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118-141,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台北市立北投國小(民89)。「話學校本位課程----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紀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204-219,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台北市立河堤國小(民89)。「傳統與創新的擺盪----河堤經驗」,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189-203,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台北市立國語實小(民89)。「九年一貫實驗課程的規劃與實做----台北事國語實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142-160,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台北市立新湖國小(民89)。「九年一貫課程之淺探」,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267-284,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成露茜(民88)。「落實基本能力教育的一個實驗方案」,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邁向課程新紀元,頁55-87,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邱天助(民83)。推展社區學校教育落實終身教育理念。教育部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承辦,教育部八十三學年度成人教育研討會論文。
余安邦(民90a)。夢中情人--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6期,頁19-22。
余安邦(民90b)。行動研究的後設認知--課程認識自身。發表於台北縣「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小組討論會。
余安邦(民90c)。知識的新詮釋。未發表論文。
李坤崇、歐慧敏(民89)。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初版。台北:心理。
李建興(民71)。社區教育的研究與推廣。載於各國社區教育,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幼獅。
李建興(民83)。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教育部、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辦八十三年度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
李崑山(民87)。「鄉土戶外教學活動設計初探」。北縣教育雙月刊,23期,頁66-70。
吳財順 (民90)。社區有教室,處處可學習。見台北縣八十九學年度「戶外教學」暨「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實務工作坊手冊。台北: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吳明清 (民83)。「學校生活與鄉土教育」。北縣教育雙月刊,23期,頁14-17。
林信華(民88)。共同體與社區生活的重建。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編輯,社區美學與研討會論文集,頁1-19。台北:文建會。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江、蔡清田(民86)。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共同原則。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教育部國教司委託專案。
林明地(民86)。家長參與--常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環。發表於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
林振春(民85)。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教師天地,86期,頁11-15。
林振春(民86)。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作法。現代教育論壇,2期,頁329-331。
施明發(民62)。公共關係在學校行政中的應用。師友,70期。
姚振黎(民89)。震災後校園重建與社區關懷-以美國學校社區化為例。中大社會文化學報,十期。中壢:中央大學。
夏林清譯(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宮崎清(民88)。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頁31-39。台北:文建會。
宮崎清、田中(民88)。內發性的鄉鎮建設。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頁44-45。台北:文建會。
高新建(民8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成功因素:綜合分析。載於: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袁汝儀(民86)。「談國小美勞鄉土教育」。八十六學年度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習資料,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其南(民89)。全球化的後現代情境----今時今日的文化與空間。典藏雜誌,10月。
陳伯璋(民88a)。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上)。台北:教研學會。
陳伯璋(民88b)。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卷,1期,頁1-13。
陳伯璋(民88c)。從近年來課程改革談教師角色的定位。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87學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國民教育革新與展望」研討會。教育部指導、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
陳奎熹(民75)。教育社會學。台北:正中。
陳奎熹(民85)。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桃縣文教,3期,頁13-15。
陳浙雲(民90)。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容—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卷,1期,頁7-17。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武雄(民87)。「從生活談國小美勞鄉土教學」。北縣教育雙月刊,23期,頁32-38。
張幸愉(民8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新松(民72)。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的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永(民84)。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65-196。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民88)。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光雄(民85)。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民88)。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政傑(民81)。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民86)。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際。台北:漢文。
黃政傑(民85)。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載於桃縣文教,3期,頁16-18。
黃政傑(民8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民85)。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銘惇、張慧芝譯(民89)。課程設計-教育專業手冊。台北:桂冠。
黃鴻文(民83)。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師大社教系承辦,八十三學年度社區發展研討會論文。
曾旭正(民85)。社區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羅欣怡整理。載於宜蘭文獻雜誌,22期,頁165-172。
游家政(民86)。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期,頁63-69。
游麗芬(民82)。學校與社區的教育資源結合。社教雙月刊,57期,頁6-31。
楊如晶(民82)。台北縣市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進(民84)。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鄧運林(民86)。開放教育新論。高雄:復文書局。
鄭熙彥(民7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
歐用生(民8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盧美貴、方慧琴、陳勤妹(民89)。「教改何價--台北市立國語實小模式—學校願景及其本位課程實踐反思」,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74-144,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盧美貴(民89)。「啐啄同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領導及其配合措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242-278,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謝文全(民82)。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蕭百興、施長安(2000)。『空間』在社區營造中的重要性----以邊陲石碇為例。北縣文化,64期,頁4-27。
貳、英文部分
Dale,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3rd Edition. New York: Dryden
Marsh, C.J.,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35745)
Skilbeck, M. (1992).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per & Row.
Stene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Heinemann.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文化環境基金會(民88)。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王如哲(民87)。教育行政學。台北:五南。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民88)。邁向課程的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一版。台北:教研協會。
台北市立天母國小(民89)。「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實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118-141,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台北市立北投國小(民89)。「話學校本位課程----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紀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204-219,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台北市立河堤國小(民89)。「傳統與創新的擺盪----河堤經驗」,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189-203,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台北市立國語實小(民89)。「九年一貫實驗課程的規劃與實做----台北事國語實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142-160,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台北市立新湖國小(民89)。「九年一貫課程之淺探」,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267-284,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成露茜(民88)。「落實基本能力教育的一個實驗方案」,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邁向課程新紀元,頁55-87,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邱天助(民83)。推展社區學校教育落實終身教育理念。教育部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承辦,教育部八十三學年度成人教育研討會論文。
余安邦(民90a)。夢中情人--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6期,頁19-22。
余安邦(民90b)。行動研究的後設認知--課程認識自身。發表於台北縣「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小組討論會。
余安邦(民90c)。知識的新詮釋。未發表論文。
李坤崇、歐慧敏(民89)。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初版。台北:心理。
李建興(民71)。社區教育的研究與推廣。載於各國社區教育,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幼獅。
李建興(民83)。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教育部、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辦八十三年度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
李崑山(民87)。「鄉土戶外教學活動設計初探」。北縣教育雙月刊,23期,頁66-70。
吳財順 (民90)。社區有教室,處處可學習。見台北縣八十九學年度「戶外教學」暨「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實務工作坊手冊。台北: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吳明清 (民83)。「學校生活與鄉土教育」。北縣教育雙月刊,23期,頁14-17。
林信華(民88)。共同體與社區生活的重建。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編輯,社區美學與研討會論文集,頁1-19。台北:文建會。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江、蔡清田(民86)。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共同原則。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教育部國教司委託專案。
林明地(民86)。家長參與--常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環。發表於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
林振春(民85)。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教師天地,86期,頁11-15。
林振春(民86)。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作法。現代教育論壇,2期,頁329-331。
施明發(民62)。公共關係在學校行政中的應用。師友,70期。
姚振黎(民89)。震災後校園重建與社區關懷-以美國學校社區化為例。中大社會文化學報,十期。中壢:中央大學。
夏林清譯(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宮崎清(民88)。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頁31-39。台北:文建會。
宮崎清、田中(民88)。內發性的鄉鎮建設。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頁44-45。台北:文建會。
高新建(民8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成功因素:綜合分析。載於: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袁汝儀(民86)。「談國小美勞鄉土教育」。八十六學年度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習資料,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其南(民89)。全球化的後現代情境----今時今日的文化與空間。典藏雜誌,10月。
陳伯璋(民88a)。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上)。台北:教研學會。
陳伯璋(民88b)。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卷,1期,頁1-13。
陳伯璋(民88c)。從近年來課程改革談教師角色的定位。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87學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國民教育革新與展望」研討會。教育部指導、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
陳奎熹(民75)。教育社會學。台北:正中。
陳奎熹(民85)。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桃縣文教,3期,頁13-15。
陳浙雲(民90)。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容—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卷,1期,頁7-17。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武雄(民87)。「從生活談國小美勞鄉土教學」。北縣教育雙月刊,23期,頁32-38。
張幸愉(民8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新松(民72)。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的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永(民84)。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65-196。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民88)。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光雄(民85)。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民88)。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政傑(民81)。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民86)。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際。台北:漢文。
黃政傑(民85)。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載於桃縣文教,3期,頁16-18。
黃政傑(民8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民85)。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銘惇、張慧芝譯(民89)。課程設計-教育專業手冊。台北:桂冠。
黃鴻文(民83)。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師大社教系承辦,八十三學年度社區發展研討會論文。
曾旭正(民85)。社區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羅欣怡整理。載於宜蘭文獻雜誌,22期,頁165-172。
游家政(民86)。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期,頁63-69。
游麗芬(民82)。學校與社區的教育資源結合。社教雙月刊,57期,頁6-31。
楊如晶(民82)。台北縣市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進(民84)。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鄧運林(民86)。開放教育新論。高雄:復文書局。
鄭熙彥(民7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
歐用生(民8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盧美貴、方慧琴、陳勤妹(民89)。「教改何價--台北市立國語實小模式—學校願景及其本位課程實踐反思」,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74-144,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盧美貴(民89)。「啐啄同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領導及其配合措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242-278,一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謝文全(民82)。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蕭百興、施長安(2000)。『空間』在社區營造中的重要性----以邊陲石碇為例。北縣文化,64期,頁4-27。
貳、英文部分
Dale,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3rd Edition. New York: Dryden
Marsh, C.J.,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35745)
Skilbeck, M. (1992).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per & Row.
Stene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Heine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