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姵君
論文名稱: 趙令畤及其《侯鯖錄》研究
指導教授: 劉漢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中文關鍵詞: 筆記詩話宗室趙令畤蘇軾蘇軾接受詞評文人生活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9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宋代,是筆記發展的鼎盛階段,大量文人、學者、官吏的參與,產生了五百多種筆記著作。其中,北宋筆記《侯鯖錄》便有如浩瀚筆記之海裡的一顆珍珠,兀自的閃爍著明澈的瑩光。本論文旨在探討宗室文人趙令畤如何成為北宋第一位宗室文人的過程及北宋筆記《侯鯖錄》一書在文化與文學研究上的價值情形。
    北宋初期,皇朝對宗室族群採取嚴格的管理制度,他們將宗室禁錮於京城,斷絕其政治發展的各種機會,而神宗熙寧新制改革卻改變了宗室的結構與生活,宗室文人趙令畤的一生亦隨之被迫改變,從而得以和蘇軾、黃庭堅……等元祐文人往來唱和,成為第一位進入北宋士大夫生活的宗室文人。
    筆記記錄,在宋代士大夫手中是一個普遍且與生活密切結合的表現方式。文人生活中的娛樂與笑談,都在「資談笑」的遊戲氛圍中展現出來。因此,宋代筆記的不經意記錄反而可以呈現出宋代士大夫最真實的生活面貌。《侯鯖錄》大量記錄哲宗元祐及其以前士大夫論詩、宴飲的軼事與詩話點滴,雖為筆記作品,實則含有北宋詩話之特性。書中又保存著大量的蘇軾記錄,並以各種具體事件去呈現蘇軾的豐富形象,這些片段都成了蘇軾歷史接受的初期記錄,是深具原創性的文字記載。
    此外,在北宋中期,文人談詩論文的記錄多偏重於詩話討論,對於詞之評論,尚不多見。蘇門文人關於詞的評論,應是文學批評史上較早的詞評資料。《侯鯖錄》中數則詞評的記錄應當是以原貌的方式保存了蘇軾、黃庭堅及晁補之等元祐文人的詞評記錄,在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價值。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與檢討.........................2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進路 ......................7 第二章 趙令畤生平及其評價........................10 第一節 貴族身份下降的悲哀 .......................10 一、趙令畤生平行跡. .............................10 二、天族的尷尬-趙令畤宗室身份之相關問題. ......... 19 (一) 宋代宗室之社會化 ..........................20 (二) 宋代宗室與文人名士之交往....................27 第二節 宋、元人對趙令畤人品議論之相關問題..........31 一、 宋、元人對趙令畤人品之議論 ..................31 二、 「頗違清議」議論的背後因素....................37 (一)《宋史》參考的史料來源,不見客觀................37 (二)北宋晚期奔競士風............................38 (三)當年宣仁太后言辭之情境 ......................40 (四)譚稹事件 ..................................42 (五)黨爭對趙令畤的影響..........................44 三、趙令畤評價的餘波..............................46 第三章 《侯鯖錄》內容、特色與詩話價值...............48 第一節 《侯鯖錄》內容與特色........................48 一、 內容 .......................................48 (一)命名.......................................48 (二)刊刻年代與記載年代...........................49 (三)材料來源....................................50 (四)分類及內容..................................51 二、《侯鯖錄》特色 (一)主要特色 ...................................54 (二)時代風貌 ...................................57 (三)異於當代筆記之特色...........................58 第二節《侯鯖錄》的詩話價值…........................60 一、 宋人詩話外,可資參考之重要論詩筆記..............60 二、 保存北宋詩話特色..............................63 三、 再現北宋中期文人生活意趣與論詩面貌..............66 四、 大量的東坡詩話記錄 ...........................67 五、 保存早期詞評原貌 ............................68 六、《商調蝶戀花》詞之價值 .........................80 第四章 趙令畤與蘇軾 ...............................82 第一節 趙令畤與蘇軾的關係 .......................82 一、 趙令畤對蘇軾之向背問題........................82 (一)忘年之交....................................82 (二)變節之說 ...................................84 二、 蘇軾對趙令畤之影響 ..........................88 (一)士大夫的人生定位 ............................88 (二)命運的影響 .................................88 第二節 汝陰生活之追懷...........................89 一、 趙令畤對蘇軾的汝陰追懷 .......................90 (一)趙令畤的追懷行為 ............................91 (二)潁州唱和是一生的精華.........................91 (三)《侯鯖錄》之汝陰唱和畫片 .....................91 二、 東坡對醉翁的汝陰追慕.........................93 (一)聚星堂之時空交流.............................93 (二)歐陽脩與蘇軾之關係 ..........................96 (三)蘇軾的追慕 .................................96 第三節 趙令畤眼中的東坡 ........................99 一、超曠之襟懷:曠達與諧謔 .......................101 (一)曠達磊落有器度 ............................102 (二)諧謔中有真性情 ............................104 二、用世之志意:投身地方,廢寢忘食................106 三、優遊書齋 ..................................109 第四節 《侯鯖錄》東坡詩話與蘇軾之歷史接受..........112 一、《侯鯖錄》東坡詩話..........................112 二、 蘇軾之歷史接受.. ..........................115 (一)蘇軾之歷史接受略說.. .....................115 (二)《侯鯖錄》在接受史的源頭地位...............117 第五章 從《侯鯖錄》看宋代文人生活風貌.............121 第一節 仕宦生活.. ............................121 一、朝中仕宦生活...............................122 (一)士人應制 ................................122 (二)館閣宿直................................ 123 (三)館閣曝書會賦詩............................124 (四)薦舉人才.................................127 (五)朝臣殿外爭事..............................128 (六)無禮之臣與反覆之士.........................128 二、地方仕宦生活................................129 (一)矢志救災的富弼 ............................129 (二)閒雅從容的歐陽修...........................130 (三)傷逝的蔡確................................131 (四)多種面貌的王安石 ..........................131 (五)黃庭堅的生活片段...........................134 (六)元祐文人點滴..............................135 第二節 燕游生活................................138 一、文人笑謔...................................138 二、好論鬼詩與神異之事...........................139 三、歌伎侑觴勸酒................................140 第三節 文藝生活................................142 一、書畫收藏...................................143 二、東坡書墨古器品評............................143 三、音樂涵養 ..................................144 四、品茗生活...................................144 第六章 結論 ..................................147 附錄 .........................................152 【附錄一】趙令畤年表 ..........................152 【附錄二】《侯鯖錄》分類表......................157 【附錄三】《侯鯖錄》分類比重統計.................162 【附錄四】宋代常見筆記詩話之東坡記錄統計表........163 【附錄五】東坡形象紀錄統計表 ...................168 【附錄六】《侯鯖錄》宋人生活統計表 ..............169 【附錄七】元祐文人與趙令畤之潁州唱和詩作一覽表.....170 參考書目......................................173

    一、主要研究專書(依作者時代)
    宋‧趙令時撰:《侯鯖錄》,見《百部叢書集成》輯《知不足齋叢書》本,第146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趙令畤撰,民‧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

    二、 古籍(依作者時代)
    (一)經籍
    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漢.鄭玄注、唐.陸徳明音義、唐.孔穎達疏:《禮記註疏》,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1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史籍
    唐‧李延壽撰:《南史》,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見《宋史要籍彙編》,上海:古籍社出版:新華發行,1986年。
    宋‧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王應麟輯:《玉海》,影印本,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宋‧趙汝愚編:《宋名臣奏議.帝系門.宗室》,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31-432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脫脫:《宋史》,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0-2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脫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三版。
    明‧陳邦瞻編:《宋史紀事本末》,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陳邦瞻編:《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宗室》,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33-4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畢沅編著:《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黃以周等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王斂福等纂修:《潁州府志》,據清乾隆十七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紀昀;永瑢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紀昀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出版社,1997年。
    清‧永瑢等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三)筆記、雜史
    漢‧劉歆:《西京雜記》,見《四部叢刊正編‧子部》,第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唐‧劉恂:《嶺表錄異》,見《筆記小說大觀.十七編1》,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唐.韋絢:《劉賓客嘉言錄》,見《筆記小說大觀.六編》,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五代‧孫光憲撰,民‧林青、賀軍平校注:《北夢瑣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 : 中華書局,1961年。
    宋‧錢易撰,民‧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006年重印)。
    宋‧司馬光撰:《涑水記聞》,見《百部叢書集成》,第27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9年。
    宋‧司馬光撰,民‧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006年重印)。
    宋‧歐陽修撰,民‧李偉國點校:《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蘇軾撰,民‧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008重印)。
    宋‧蘇轍撰,民‧俞宗憲點校:《龍川略志‧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湖北第二刷。
    宋‧文瑩撰,民‧黃益元校點:《湘山野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李廌撰:《師友談記》,見《百部叢書集成》據宋咸淳左圭輯刊本原刻景印,第41冊,臺北市:藝文出版社,1967年。
    宋‧李廌撰,民‧孔凡禮點校:《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王闢之撰,民‧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006年重印)。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見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四》,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魏泰撰,民‧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006年重印)。
    宋‧蔡絛撰:《鐵圍山叢談》,見《百部叢書集成》輯《知不足齋叢書》本,第29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蔡絛撰,民‧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006重印)。
    宋‧葉夢得撰:《石林燕語》,見《百部叢書集成》據《稗海》原刻景印,第14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葉夢得撰、宇文紹奕考異,民‧侯忠義點校:《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006重印)。
    宋‧葉夢得撰:《避暑錄話》,見朱易安,傅璇崇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證:《夢溪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張邦基撰,民‧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重印。
    宋‧朱弁撰,民‧孔凡禮點校:《曲洧舊聞》,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008重印)。
    宋‧何薳撰,民‧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2007年重印)。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宋‧周煇撰,民‧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洪邁撰:《容齋隨筆》,見《四部叢刊.續編三編》,第90-92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洪邁撰,民‧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邵伯溫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008年重印)。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5-32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見《叢書集成續編》,第6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3年。
    宋‧李心傳撰,民‧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
    宋‧羅大經撰:《 鶴林玉露》,見《百部叢書集成》據《稗海》原刻景印,第14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羅大經撰,民‧王瑞來點校:《 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王明清:《揮麈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宋‧王明清《揮麈後錄餘話》,見《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四冊。
    宋‧陸游撰:《老學庵筆記》,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陸游撰,民‧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見《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四冊。
    宋‧陸游撰,民‧孔凡禮點校:《家世舊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范公偁撰,民‧孔凡禮點校:《過庭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重印。
    宋‧張知甫撰,民‧孔凡禮點校:《可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重印。
    宋‧姚寬撰,民‧孔凡禮點校:《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莊綽撰,民‧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004重印)。
    宋‧方勺撰,民‧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陳鵠撰,民‧孔凡禮點校:《西塘集耆舊續聞》,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008重印)。
    宋‧吳處厚撰,民‧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彭□撰:《墨客揮犀》,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重印。
    宋. 曾敏行:《獨醒雜志》,見《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卷五。
    宋‧趙彥衛撰,民‧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007年重印)。
    宋‧劉昌詩撰,民‧張榮錚、秦呈瑞點校:《蘆浦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岳珂撰,民‧吳企明點校:《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袁文、葉大慶撰,民‧李偉國點校:《甕牖閒評.考古質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趙與時撰:《賓退錄》,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翌撰;朱凱,姜漢椿整理:《猗覺寮雜記》,見《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三編十,2008年。
    宋‧周密撰,民‧吳企明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004年重印)。
    宋‧周密撰,民‧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2004年重印)。

    (四)詩話、詞話
    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梁‧鍾嶸著,郭紹虞集解、輯注:《詩品集解.續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宋.歐陽脩:《六一詩話》,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006重印),上冊。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蘇頌著,王同策等點校:《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阮閱編,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重印。
    宋‧胡仔:《漁隱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見《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五編,臺北:新興書局印行,1985年。
    宋‧蔡正孫:《詩林廣記》,臺北:新宇出版社,1985年。
    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見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006重印)。
    宋.蔡絛:《西清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初版。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初版。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006重印),卷第五。
    宋.吳幷:《優古堂詩話》,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006重印)。
    宋‧呂本中:《童蒙訓》,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重印。
    明‧楊慎:《升庵詩話》,見丁保福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006重印)。
    清‧況周頤著;民‧王幼安校訂:《蕙風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重印。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006重印)。
    民‧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臺北:文泉閣出版社,1972年再版。
    民‧朱道序編:《詩話叢刊》,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1年。
    民‧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006重印)。
    民‧程毅中主編:《宋人詩話外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民‧張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2006印刷)。

    (五)詩文集及其他
    梁‧劉勰著,民‧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梁‧劉勰著,民‧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唐 ‧韓愈著,宋.魏仲舉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 ‧韓愈著,民‧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宋.姚鉉編:《唐文粹》,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3-134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方平著;民‧鄭涵點校:《張方平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歐陽修撰:《歐陽文忠公集》,見《四部叢刊正編‧集部》,第O四四-O四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歐陽永叔著:《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出版;新華書局發行,1986年。
    宋‧蘇軾撰:《蘇軾全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7-11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軾撰,民‧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008
    年重印)。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註,民‧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重印。
    宋.蘇轍;民‧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宋‧蘇軾撰,民‧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宋‧黃庭堅撰:《山谷題跋》,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見《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O四九冊。
    宋‧黃庭堅撰:《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晁補之:《雞肋集》,見《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第O五O冊。
    宋‧李廌:《濟南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廌:《德隅齋畫品》,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耒:《張耒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耒撰,民‧李逸安等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重印。
    宋‧陳師道:《後山先生集》,見《宋集珍本叢刊》,第28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陳師道撰;民‧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冒懷辛整理:《後山詩注補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009重印)。
    宋‧賀鑄著:《慶湖遺老詩集》,見《宋集珍本叢刊》,第28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賀鑄著;民‧王夢隱、張家順校注:《慶湖遺老詩集校注》,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晁說之:《景迂生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過:《斜川集》,見《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六輯.第九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59冊。
    宋‧黃 :《黃山谷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宋‧毛滂著;周少雄點校:《毛滂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鄧椿:《畫繼》,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宋‧魏了翁:《鶴山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汪藻著,王智勇箋注:《靖康要錄箋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宋.趙鼎臣:《竹隱畸士集》,見四庫善本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宋‧樓鑰:《攻媿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許翰:《襄陵文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敞:《公是集.墓誌銘》,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南:《山房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宣和官修:《宣和畫譜》,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方回:《桐江集》,見《叢書集成三編》,續聚珍版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民‧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三、近人論著(依出版年份排列)
    (一)年譜
    孔凡禮撰:《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二)傳記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臺北:德華出版社,1981年。
    李一冰著:《蘇軾新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三)文化、思想、政治、社會、歷史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臺灣:大通書局,1976年。
    勞榦:《秦漢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再版。
    禚夢庵:《宋代人物與風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1967年。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馬茂軍、張海沙著:《困境與超越──宋代文人心態史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諸葛憶兵:《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玉璞:《淺斟低唱──宋代詞人的文化精神與人生意趣》,濟南:濟南出版社,2002年。
    余英時著:《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其南 范立舟主編:《宋代社會文化研究續編》(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及研究所編),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黃杰:《宋詞與民俗》,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5年。
    王鏡輪:《那一代風流 : 宋代士大夫生活》,香港 : 和平圖書公司,2005年。
    (美) 賈志揚著 趙冬梅譯:《天潢貴胄 : 宋代宗室史 Branches of heaven : 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clan of Sung China》,南京 :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張再林:《唐宋士風與詞風研究──以白居易、蘇軾為中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年。
    張邦煒 :《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孔凡禮:《宋代文史論叢》,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龔延明:《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蕭慶偉 :《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祝尚書:《宋代科舉語文學考論》,鄭州 : 大象出版社,2006年。
    游彪:《宋代特殊群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略述》,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戴建國:《宋代刑法史研究》,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陳振:《宋代社會政治論稿》,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汪聖鐸:《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孔凡禮:《孔凡禮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四)筆記史述及研究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張暉:《宋代筆記硏究》,武昌 :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鄭憲春:《中國筆記文史》,長沙 : 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房銳:《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嚴杰:《唐五代筆記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五)近人詩話詞話論著類編
    朱道序主編:《詩話叢刊》,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1年。
    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臺北:文泉閣出版社,1972年再版。
    郭紹虞:《宋詩話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常振國、降雲編:《歷代詩話論作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德重、章寅彭:《詩話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張葆全:《詩話和詞話》,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程毅中主編:《宋人詩話外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蔡鎮楚著:《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
    吳文治:《五朝詩話概說》,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珍本》,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4年。
    蔡鎮楚、龍宿莽著:《比較詩話學》,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6年。
    崔成宗著:《宋代詩話論詩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7年。
    鍾仕倫:《南北朝詩話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六)詩學、詞學、文學、美學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張健:《中國文學批評論集》,臺北:天華出版社,1979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005年重印)。
    葉嘉瑩、缪鉞合撰:《靈谿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俞平伯:《俞平伯詩詞曲論著》,臺北:長安出版社,1988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
    王潤華:《司空圖新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臺北:群玉堂,1991年。
    蕭水順:《從鍾嶸詩品到司空圖詩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程千帆 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惠民:《宋代詞學審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尚學鋒等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振甫:《詩詞例話‧周振甫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施蟄存編:《詞學》,第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錢鍾書著:《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重印。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諸葛憶兵:《徽宗詞壇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王水照主編:《新宋學》(第一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諸葛憶兵:《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彭國忠:《元祐詞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莫礪鋒主編:《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諸葛憶兵、陶爾夫:《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吳熊和主編:《唐宋詞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張少康:《司空圖及其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劉少雄:《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重印。
    沈松勤主編:《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詞學思想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朱靖華、劉尚榮、冷成金主編:《中國蘇軾研究》第三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潘殊閑:《葉夢得研究》,成都 : 巴蜀書社,2007年。
    張學松:《唐宋代文學探微》,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載麗珠:《蘇東坡詩畫合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赫廣霖:《宋初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張明華:《徽宗朝詩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四、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月先後為序)
    (一)台灣地區
    衣若芬:<一樁歷史的公案--西園雅集>,《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年3月。
    崔可思:〈清雅風尚--宋代士人的生活文化〉,《典藏古美術》,2000年4月。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 2000年7月。
    黃端陽:〈歐陽脩歐陽脩《六一詩話》研究〉,《東方人文學誌》,2003年9月。
    黃啟方:<在資訊環境建構宋人筆記資料對宋代文學研究的意義──以釋惠洪《冷齋夜話》與胡仔《漁隱叢話》中蘇軾之相關述論為例>,羅鳳珠主編:《語言,文學與資訊》,第一屆文學與資訊科技會議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基倫:<蘇軾對史事本意的追求——從《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談起>,
    《長江學術》,武漢大學文學院,2007年第1期。

    (二)大陸地區
    沈祖棻:<蘇軾與詞樂>,《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78.01。
    陳師旅:〈漫談蘇軾重視人才的發現與培植〉,《惠州學報學院》,第一期,1984年。
    張惠仁:<古代筆記文初探>,《四川師院學報》,1984年,第二期。
    張邦煒:<宋代對宗室的防範>,《北京師院學報》,1988年,1期。
    張暉:<試論南北宋筆記的不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年1月。
    張暉:〈略述宋筆記的幾點文學史料價值〉,《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2月。
    汪聖鐸:<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文史》,第33輯,中華書局,1990年。
    于翠玲:〈從北宋時代特徵論秦觀的生活道路〉,《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五期。
    孔凡禮:<趙令畤的生年>,《文學遺產》,1994年,第5期。
    江冰:〈重文輕武與精神衰微──論宋代文人的社會地位及其精神狀態〉,《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一期。
    苗書梅:<宋代宗室、外戚與宦官任用制度述論>,《史學月刊》,1995年,第五期。
    張希清:<宋代應舉制度述論>,《臺北會議》, 1995年12月。
    王洪:〈論東坡詞的雅化及其對詞史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一期。
    陳忻:〈曠達與怨怒─論南北宋政治鬥爭對文人心態及創作的影響〉,《重慶師院學報》,1996年,第4期。
    鄭憲春:〈筆記文的本色及其流變〉,《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1月。
    廖延唐:〈試論《容齋隨筆》〉,《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年,第一期。
    劉石:<試論「以詩為詞」的判斷標準>,施蟄存編:《詞學》,第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都樾:<略論宋代宗室的宗法文化特徵>,《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00年3月。
    都樾:<宋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響>,《中國典籍與文化.文化廣角》,2000年,第2期。
    楊勝寬:〈論蘇門門風〉,《樂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期。
    蕭慶偉:〈論紹聖以來元祐黨人的心態特徵〉,《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第二期。
    張海鷗:<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的疏狂心態>,見《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王友勝:<關於蘇詩歷史接受的幾個問題>,《文學評論》,2002年,第6期。
    易小平:〈試論北宋文人的人格矛盾〉,《四川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三期。
    郭學信:〈略論北宋初期的士人風貌〉,《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二期。
    陶敏、劉再華:〈筆記小說與筆記研究〉,《文學遺產》,2003年,第二期。
    羅炳良:<從宋代考據史學到清代實證史學的發展>,《宋代歷史文化研究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郭學信:〈略論北宋後期士風的變化〉,《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4月。
    丁海燕:〈宋代史料筆記研究──從《四庫全書總目》對宋代史料筆記的評價談起〉,《中州學刊》,2004年,第一期。
    王作良:〈趙令畤鼓子詞《商調蝶戀花》簡論〉,《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楊勝寬:〈趙令畤與蘇軾交往述評〉,《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1期。
    李峰:〈論北宋不殺士大夫〉,《史學月刊》,2005年,第12期。
    方建新:〈宋代圖書展覽會-「曝書會」考略〉,《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5期,2005年9月。
    何兆泉:<論宋代宗室的法律管理>,《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
    田金霞:<毛滂人品之再評價>,《淮陰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06年6月。
    張秋娟:<法度去前軌 天下耳目新-淺談蘇軾對詞壇的革新>,《蘭州學刊》,第二期,2006年。
    余才林:<唐詩本事與宋代早期詩話>,《文史哲》,2006年,第6期。
    廖弘泉:<論北宋前期詞勃興與詞人群體性的關係>,《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7年,第一期。
    鄭繼猛:<近年來宋代筆記研究述評>,《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四期。

    五、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月先後為序)

    (一)台灣地區
    李居取:《蘇門四學士詞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徐信義:《碧雞漫志校箋》,臺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81年。
    王年雙:《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7年。
    蔡君逸:《宋人筆記中的汴京人民生活風尚》,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張上翡:《宋人筆記所見北宋科舉制度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薰:《周密及其韻文學研究 : 詩詞及其理論》,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年。
    王啟屏:《北宋士人生活》,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慷玲:《山谷詞及詞其詞論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
    譚傳永:《至味與知味─趙令畤及其〈侯鯖錄〉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蓋琦紓:《蘇門與元祐文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陳美玲:《〈夷堅志〉之民間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雅筑:《新舊黨爭與北宋詩話—黨爭影響論的重新評估》,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月琪:《蘇軾〈東坡志林〉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金周映:《〈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楊貞莉:《北宋士大夫的城居與生活》,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王秀珊:《東坡「以詩為詞」之論述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二)大陸地區
    李洪波:《周密筆記研究》,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張勁:《從更化到紹述—宋哲宗朝的時代與政治》,暨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1年。
    房銳:《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鄭暋暻:《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02年。
    關冰:《〈夷堅志〉神鬼精怪世界的文化解讀》,寧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王作良:《兩宋宗室詞研究》,陜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何兆泉:《宋代宗室研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
    汪家華:《〈湘山野錄〉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安芮叡:《宋人筆記研究-以隨筆雜記為中心》,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鄒志勇:《宋人筆記中的詩學討論熱點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王才新:《〈容齋隨筆〉思想、學術綜論》,南昌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劉靜:《周密研究》,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彭波:《從宋人筆記看北宋士人風貌》,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娟紅:《宋代筆記中訓詁學問題研究》,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胡豔紅:《百種宋人筆記所見飲食文化史料輯考》,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駱曉倩:《兩宋宗室文學研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