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雲瑞
Yun-Ruei Lui
論文名稱: 應用數位學習與自由軟體在學習成效上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高中高二自然組學生學習奈米概念為例
Researching The Efficiency of Applying E-Learning and Freeware to Study Nanometer-Concept---Take Grade Eleven Student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洪志明
Horng, Jhy-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數位平台高二學生數位學習奈米概念
英文關鍵詞: digital-platform, grade eleven students, e-learning, nanometer-concep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以數位學習進行高二學生奈米概念的學習成效,採準實驗研究法,實驗組為Moodle網路平台數位學習組,對照組為閱讀學習組,兩組共有64名學生參與。數位課程的設計是以影音教學互動網頁以及平台中「討論區」、「共享內容物件參考模型」、「投票區」、「線上測驗」等模組,具有互動式、動靜態及影音教學化介面特色;而閱讀學習組的教材則以書面呈現及教師教學方式進行。學習成效則以自編的問卷、數位平台之學習紀錄、學習後訪談資料來評量,並佐以教師心得札記做為輔助的參考。兩組前測成績及後測成績,分別進行t考驗以檢視組間差異,組內之前後測則以成對t樣本統計,檢視其學習的進步情形。學習方式與性別的交互關係則採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質性資料則包含數位平台之學習紀錄、學習後訪談資料、教師心得札記等。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on establishing grade eleven students’ nanometer-concept. Experimental research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re were 64 students were invited in two groups. Group one was the experiment group who learned nanometer-concept with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was build with Moodle platform, and Group two was the control group who learned nanometer-concept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reading material. The scaffold theory was adopted as a framework when the e-learning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designed. On our digital-platform, there were several modules named “FORUM”, “VOTE”, and “ASSESSMENT” which all had interactive featur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was collected from questionnaires, the records on digital-platform, interviews, and teaching logs and then quantified. Quantitative data was analyzed by t-test, 2-way ANCOVA, and triangulation (cross examination).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三節 研究目的………………………………………………………………3 第四節 研究假說………………………………………………………………4 第五節 研究問題………………………………………………………………4 第六節 名詞釋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數位學習………………………………………………………………6 第二節 閱讀的理論與發展……………………………………………………12 第三節 奈米科技的發展與概念………………………………………………14 第參章 研究方法………………………………………………………………21 第一節 研究設計………………………………………………………………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30 第四節 資料分析………………………………………………………………36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8 第一節 不同學習方式對高二學生奈米科技學習成效的影響………………38 第二節 不同性別的高二學生在奈米科技學習成效的影響…………………41 第三節 高二學生對數位學習的方式及奈米科技的感受……………………4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57 第一節 結論……………………………………………………………………57 第二節 建議……………………………………………………………………59 參考文獻……………………………………………………………………………61 中文部份……………………………………………………………………………61 英文部份……………………………………………………………………………64 附錄一 奈米科技認知問卷……………………………………………………65 附錄二 Moodle 網路平台奈米課程內容表…………………………………72 附錄三 線上問答題目…………………………………………………………73 附錄四 奈米科技學習後學生訪談大綱………………………………………74 附錄五 奈米科技課程內容比較表……………………………………………75 附錄六 奈米科技問卷選擇題的難度與鑑別度………………………………76 附錄七 數位學習組問卷經後測選擇題難度與鑑別度………………………77 附錄八 線上影音教學答題率…………………………………………………78 附錄九 教學記事………………………………………………………………79 附錄十 高二學生訪談記錄……………………………………………………82

    一、中文部份

    江世勇(2004)。網路同儕互評在moodle系統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3),267-284。

    朱延平(1999)。多媒體在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2(8),15-2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5)。奈米科技定義。2007年3月31日,取自http://nano.nsc.gov.tw/。

    呂世源(2002)。奈米新世界。科學發展,359(11),4-5。

    李心緻、鍾孰捐(2000)。新世紀的閱讀趨勢。PC WORLD,135。

    李坤崇〈2004〉。修訂Bloom認知分類與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98。

    李金龍、蘇育任(2005)。鷹架理論運用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簡單機械」教學為例。論文發表於「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3-107,彰化。

    李曉嵐(2004)。非同步遠距教學鷹架學習互動模式之教學設計與探究-以國北師碩士學分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慶珩(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
    (1),139-155。

    蔡德祿(2003)。淺談 e-Learning 與SCORM標準。2007年3月13日,取自
    http://www.iii.org.tw/ICmagzine/cs276/cs2761.htm

    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 On e-Learning and Future Development ”,圖書
    館學與資訊科學,92-106。

    邱玉菁(2004)。”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果再思考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61-581。

    邱富宏、陳錦章(2002)。融入認知策略與工具的網路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0(3),261-285。

    河北師範大學信息技術學院。基於moodle平台的中學物理课網络協作学習探究。教研之
    家。2008年5月2日,取自
    http://www.teachhome.net/Integrated/jiaoshipd/keyan/200707/569.html。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朝貴(2001a)。從革奴大眾公有版權〈GPL〉看資訊產業的未來。中央研究院、行政
    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主辦「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
    會」論文。2007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5-5.htm。
    洪朝貴(2001b)。維護接駁資訊的權利,消費者自求多福。中央研究院、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主辦「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論文。2007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5-3.htm。

    馬遠榮(2002)。奈米科技。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翁培津(2002)。鷹架學習輔導在網路學習之應用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許天威(2001)。行為改變之理論與應用。彰化市:復文出版社。

    郭明志(1999)。二十一世紀兒童文學傳播形式的擴展與創作形式的多樣化。第五屆亞洲
    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105-109。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
    文學學會。

    郭玉生(2003)。理論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台中。

    陳淑思(2005)。國民小學教師奈米科技概念之現況研究。台中市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文、陳淑思(2006)。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奈米科技之認識。論文發表於「第22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張子樟(1999)。媒介互惠共榮的年代。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
    文學論文集,92-94。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張原禎(2005)。Moodle的相對優勢。台北縣教育電子報。2008年5月12日,取自 http://enews.tpc.edu.tw/document/special/20050406Moodle%E7%9A%84%E7%9B%B8%E5%B0%8D%E5%84%AA%E5%8B%A2.htm。

    張俊明、張祖亮、張永達(2004)。教學資源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簡介。科學教育月
    刊,273(10),14-20。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0)

    曾世杰(1996)。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載於曾進興編,語言病理學基礎,1,321-370。

    曾愛玲(2004)。運用繪本及資訊科技融入探討生命教育之內涵—以國小二年級豆豆班為例。發表於第二屆全球華人教師教學研討會(GCTCT 2004)。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曾國鴻、陳沅(2005)。國小師生對奈米科技之熟悉度、學習需求及其融入課程研究。科
    學教育學刊,13 (1),101-120。

    曾明勤(2002)。應用網際網路輔助建構式鷹架教學之研究-以「研究方法」課程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昭銘、張至文、汪光懿、陳淑花(2005)。創意數位學習-以「智慧存款簿之網路問題討論功能」為例。論文發表於「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4-188,彰化。

    黃武元、葉道明、李春燕(2003)。多人多媒體即時互動機制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4),373-389。

    葉安義(2004)。奈米科技與食品。科學發展,384(12),44-49。

    廖達珊、胡苓芝、潘彥宏、孫蘭芳(2004)。奈米科技交響曲-生物篇。台北市: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經濟部技術處Internet應用研究計畫/資策會ECRC-FIND(2006)。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
    調查統計。2007年3月13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disp.asp?id=131。

    潘文福(2004)。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
    (2),20-25。

    蔡鳳娥(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健華(2002)。你不可不知的奈米科技。台北:世茂出版社。

    歐展嘉、Shally(2005)。Moodle線上教學平台。台北市:松崗。

    鄭宇梁(1998)。後設認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閱讀態度及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223-259。

    鄭敬譯(2004)。私立技術學院數位學習導入之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5),7-13。

    劉寶元、林勇成、劉嘉茹(2005)。科學教育學習網網站功能與介面設計需求之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1-136,彰化。

    謝忠豪(2001)。利用網頁專題製作引導STS專題式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Goodman, K. S(1998)。談閱讀(洪月女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年)
    二、英文部份

    Bryant, K., Campbell, J., & Kerr, D.(2004). “Impact of web based flexible learn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41,41-50.

    Hall,(B) . "FAQs About E-Leaming" accessed August 15,2007. Available at
    www.brandonhall.com/public/faqs2/faqs2.htm

    Hareton K.N. Leung.(2003).“Evalu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Vol. 13,No 2.,123-136

    Hayes,B. L. (1991) .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ading.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Kekkonen-Moneta, S., & Moneta, G. B. (2002) . E-learning in Hong Kong: Comparing learning outcomes in online multimedia and lecture versions of an introductory computing cours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 (4),423-433.

    Miller, B.(2000).Comparison of Large-Class Instruction Versus Online Instruction: Age does make a difference. TCC 2000 Online Conference, 2000 Kapi olani Commun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Hawai Honolulu. Retrived 2/25/2007, from
    http://leahi.kcc.hawaii.edu/org/tcon2k/paper/paper millerb.html

    O’Tuel, F. S., & Bullard, R. K. (1993). Develop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K-12. Pacific Grove, CA: Critical Thinking Press and Software.

    Piccoli, G., Ahmad, R., & Lves, B.(2001).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 4,401-425.

    Ponzurick, T. G., France, R. F., & Logar, C. M.(2000). Delivering graduate marketing education: An analysis of face-to-face versus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oin, 223,180-187.

    Rosenberg, M. J. (2001) .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U.S.A:McGraw-Hill.

    Sawyer(1991) . Thinking in context: Teaching cognitive process across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New York, NY: Longman.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