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陶麗華
Tao Li-Hua
論文名稱: 音樂與基督教崇拜風格:以浸信會臺北懷恩堂國語詩歌的宗教實踐為例
Music and Worship Style:A Case Study of the Religious Practice of the Mandarin Sunday Worship at Taipei Grace Baptist Church
指導教授: 許馨文
Hsu, Hsin-Wen
口試委員: 許馨文
Hsu, Hsin-Wen
黃均人
Huang, Chun-Zen
錢善華
Chien, Shan-Hua
口試日期: 2024/07/2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浸信會臺北懷恩堂周聯華本色化國語崇拜會眾詩歌
英文關鍵詞: Baptist Church, Taipei Grace Baptist Church, Chow Lien-hwa, indigenization, Mandarin worship, congregational hymns
研究方法: 深度訪談法田野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87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北浸信會懷恩堂自建堂之初即將音樂視為重要事工,重視透過樂以載道的方式佈道與與宣教。該堂的國語崇拜受周聯華牧師的神學理念影響,自1954年至今仍持守莊嚴肅穆風格,2008年時,考慮到將以青年為主的福音崇拜合併到第二堂後,國語崇拜的風格開始多元化。筆者在2022年開始參與一堂的國語崇拜,2023年留意到第二堂國語崇拜的音樂與第一堂「儀式強調莊嚴、肅穆正統的聖樂傳承」有很大的不同,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逐漸衍生出本研究的動機:首先、懷恩堂國語主日崇拜的會眾詩歌如何受到周聯華牧師的神學理念所影響?第二,兩堂的會眾詩歌是如何選擇的?第三,不同的詩歌在不同空間中的國語崇拜扮演何種角色?本研究以懷恩堂國語崇拜會眾詩歌為研究對象,以田野調查和網路影音資料分析為方法,透過實際多種活動來瞭解其中音樂與崇拜風格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詩歌在崇拜儀式中被用來傳達教義、促進會眾之間的連結。有些受訪者認為,音樂本身只是情感表達,信仰才是維繫教會實踐的重要呈現,但如果會眾對詩歌與文化認同產生分歧,就可能會產生抵抗情緒,選擇迴避或排斥。一般而言,年長會眾偏好傳統詩歌,而年輕會眾更容易接受當代風格詩歌。關於本研究提出的問題,首先,牧師的成長環境與教育背景直接影響崇拜風格。其次,聖樂事工可能因為主領的古典音樂教育背景而展現出嚴肅音樂風格,一般信徒的聖樂事工則多選擇敬拜讚美音樂,但其選詩仍受牧師引導。第三,當代敬拜讚美類型的音樂促使崇拜發生變化。綜合上述,本研究發現懷恩堂國語崇拜風格隨著發展而轉變;這些改變反映教會音樂的運用與接受有其歷史與文化條件,但也與時俱進。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aipei Grace Baptist Church has regarded music as a vital ministry, emphasizing evangelism and mission through the medium of music. Since 1954, the church’s Mandarin worship services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Chou Lien-hwa’s theological ideas, maintaining a solemn and reverent style. However, in 2008, the decision to integrate youth-oriented evangelical worship into the second service led to a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andarin worship style, reflecting a shift towards indigenization. I began attending the first Mandarin service in 2022 and noticed in 2023 that the music of the second Mandarin servic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first service's “emphasis on solemn and orthodox sacred music tradition.”This observation sparked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study: First, how have the congregational hymns in Grace Baptist Church’s Mandarin Sunday worship been influenced by Chou Lien-hwa’s theological concepts and the process of indigenization? Second, how are hymns chosen for both services? Third, what roles do different hymns play in the Mandarin services within different contex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gregational hymns of Grace Baptist Church's Mandarin services, employing fieldwork and online audio-visual data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worship styles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hymns are used to convey doctrine and facilitate connections among congregants during worship rituals. Some interviewees believe that music itself is merely an expression of emotion, while faith is the crucial element sustaining church practices. However, if there is a divergence between congregational hymn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t may lead to resistance, resulting in avoidance or rejection. Generally, older congregants prefer traditional hymns, while younger congregants are more open to contemporary hymn styles. Regarding answers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First, the pastor’s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directly influence the style of worship. Second, the sacred music ministry, led by those with classical music education backgrounds, often exhibits a solemn music style. In contrast, the general believers' sacred music ministry typically opts for worship and praise music, though hymn selection remains guided by the pastor. Third, contemporary worship and praise music have led to changes in worship practices.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style of Mandarin worship services at Grace Baptist Church has evolved over time; these changes reflect that the use and acceptance of church music are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the ongoing process of indigenization, yet must also keep pace with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譜例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範圍 4 第三節:研究方法、研究歷程與章節介紹 5 第二章 文獻討論 10 第一節:教會崇拜風格與音樂 10 第二節:臺灣教會的歷史發展 11 第三節:崇拜音樂與會眾 14 第一項、崇拜音樂與信徒關係的動態 15 第二項、崇拜儀式中的音樂與會眾 19 第四節:教會音樂研究 21 第一項、崇拜音樂的因應 22 第二項、會眾詩歌的挑選準則 27 第三章 研究對象 32 第一節:懷恩堂的多地視角:臺北與上海的比較研究 32 第二節:臺北浸信會懷恩堂的本色化 35 第三節:臺北懷恩堂聖樂事工的發展 41 第四節:懷恩堂聖樂事工的主要曲目 43 第四章 研究分析 50 第一節:臺北懷恩堂崇拜風格與其他教會的差異 50 第一項、浸會萬人崇拜 50 第二項、懷恩堂國語崇拜的音樂實踐與神學意涵 54 第二節:臺北懷恩堂國語崇拜的音樂差異與變化 60 第一項、大堂國語崇拜 62 第二項、二堂國語崇拜 67 第三項、《普天頌讚》詩歌集分析 74 第四項、懷恩堂國語崇拜樂章分析 75 第三節:牧者和會眾對崇拜風格與音樂選擇的影響 84 第一項、牧者對崇拜風格影響 84 第二項、環境對崇拜風格影響 86 第三項、會眾對崇拜風格的影響 88 第四項、崇拜音樂的選擇 89 第五項、國語崇拜的音樂主題 95 第五章 結論 105 參考文獻 109 附錄 117

    伊慶春、蘇國賢。《改變中的基督信仰:臺灣基督教會與基督徒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21。
    伊慶春。《基督信仰在台灣:2012年基督信仰與社會研究調查》。臺北:社團法人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2014。
    刑偉林。《浸信會信仰之根源及特色》。香港:浸信會神學院,1999。
    朱重聖、周琇環。《周聯華牧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12。
    江玉玲。《聖詩歌:臺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歷史溯源》。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4。
    何守誠。《聖詩學:啓導本》。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6。
    吳昶興、曾慶豹。《周聯華與華人教會研究論文集》。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18。
    李健安。《為何不是短歌?為何不是聖詩?》。臺北:福音文化出版,2008。
    李熾昌、陳繼容等。《基督教會崇拜的重探》。香港:基督徒學會出版,1993。
    肖安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新北:華宣出版,2013。
    周聯華。《周聯華回憶錄》。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4。
    周聯華。《信仰之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3。
    洪溫柔。《教會年曆和歲時節期》。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長老教會,2018。
    胡忠銘。《基督教禮拜學導論》。臺南:人光出版社,1998。
    胡忠銘。《禮拜的更新》。臺南:人光出版社,2000。
    唐佑之。《第五福音--巴哈之音樂神學》。香港:真理基金會出版,2012。
    唐曉峰、熊曉紅。《夜鷹之志:趙紫宸與中西思想交流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10。
    徐松石。《華人浸信會史錄》(第三輯:臺灣地區)。香港:浸信會出版部印行,1971。
    秦家懿。《儒與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張珣、江燦騰。《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二卷)》。臺北: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2022。
    郭乃惇。《台灣基督教音樂史綱》。臺北:橄欖文化,1986。
    陳詠華、沈瑞等著。《楊蔭瀏全集:第12卷普天頌讚》。江蘇:鳳凰出版傳媒,2009。
    陳詠華、沈瑞等著。《楊蔭瀏全集:第13卷普天頌讚》。江蘇:鳳凰出版傳媒,2009。
    曾浩斌。《崇拜你我祂——教會音樂》。香港:國際種籽出版社,2008。
    曾敬恩。《浸會來華150週年紀念特刊:主後1836-1986年》。臺北: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1987。
    黃大業。《聖詩人:有福確據》。香港:高示有限公司,2001。
    黃大業。《聖詩人:聖誕頌歌》。香港:高示有限公司,2001。
    黃玉順。《前主體性詮釋——生活儒學詮釋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黃伯和。《旅.轉身與啟程:神學的典范轉移》。臺南:財團法人恩惠文教,2021。
    黃均人、梁中行、李美燕。《音樂學導論》。高雄:麗文文化,2000。
    葉春榮。《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臺北:聯經出版,2010。
    臧藝兵。《成為文化的音樂》。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趙天恩。《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1919-1927)》。新北:華宣出版,2018。
    蔡怡佳。《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臺北:聯經出版,2019。
    鄧正剛。《應然社會論》。臺北:博客思出版社,2023。
    鄧智文。《道成搖滾》。香港:基道出版社,2019。
    鄭志明。《臺灣宗教的發展與變遷》。臺北:文津出版,2011。
    黎本正。《脫俗尋真——聖樂與崇拜評論集》。香港:建道神學院,1999。
    蕭克諧。《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論》。香港:道聲出版,2013。
    駱維道。《教我頌讚》。臺南:南神出版社,2002。
    璩雅文。《馬丁路德的崇拜觀與聖詩賞析》。臺北:道聲出版,2017。
    謝林芳蘭。《華夏頌揚:華文讚美詩之研究》。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11。
    謝俊逢。《民族音樂論:理論與實證》。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8。
    瞿海源。《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羅炳良。《崇拜與聖樂》。香港:天道書樓,2005。
    羅炳良。《聖樂綜論Ⅱ》。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7。
    譚靜芝。《聖樂文萃:教會敬拜》。香港:建道神學院,2002。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4/12/3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