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亮清 Huang, Liang-Ching |
---|---|
論文名稱: |
白團與國軍的再教育 To Reeducation Republic of China Armed Forces by Baituan |
指導教授: |
黃自進
Huang, Tzu-Ch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9 |
中文關鍵詞: | 白團 、國軍 、蔣介石 、革命實踐研究院 、反攻大陸 |
英文關鍵詞: | “Baituan”, Republic of China Armed Forces, Chiang Kai-shek, “Sun Yat-sen Institution on Polic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turn to the Mainland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99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06 下載:1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失敗後,美國決定放棄蔣介石。失去美國援助的蔣介石,仍想要反攻大陸。他決定選擇以台灣為基地,並開始計劃如何反攻大陸。為了達成目標,他選擇秘密聘用日本教官來訓練國軍,即是「白團」(日籍軍事顧問團)。
在反攻大陸之前,蔣介石必須要先止住國軍潰敗的士氣。為此,他創辦「革命實踐研究院」,重新訓練黨政軍人才,統一彼此的思想。並讓白團於圓山訓練軍官,教育「武士道」精神和三軍聯合作戰。不過這一切卻在1951年「美國軍事顧問團」來臺以後改變,白團在美國的壓力下,改成地下化運行,繼續祕密的訓練國軍。
白團能夠持續存在,與蔣介石反攻大陸的目標有關。美國雖然因為韓戰開始援助臺灣,但並不希望蔣介石反攻大陸,更限縮國軍的自由空間。反之,白團能提供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計畫想定,與相關的戰略人才培養,讓蔣介石能夠持續得到符合他需求的軍人,亦即一批具有相同知識背景的將軍。這是在大陸時期,國軍無法實現的目標。自八年抗戰以來,國軍的將軍背景複雜,且多未受過正式的軍官教育,往往造成指揮的困擾。這也是造成丟失大陸的重要原因。
不過當1969年「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成立以後,代表著國軍有能力自主培養一名合格的將軍。白團的階段性任務也至此完結,此後,白團僅剩團長白鴻亮留在國軍服務,直到1979年因病去世,白團的30年的歷史亦告終。
In 1949 Chiang Kai-shek lost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U.S’s aid. But he still wanted to return to the mainland. He chose Taiwan as the base, planning how to return to the mainland. In order to achieve his goal, he secretly hired Japanese officer, named the " Baituan " (Japanese military advisers), to train the Military.
To return to the mainland, Chiang Kai-shek must reestablish the morale of military.he founded " Sun Yat-sen Institution on Polic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retraining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personnel and unifying each other's ideology. The Baituan trained officers in Yuanshan, educating them the spirit of " Bushido " and commanding joint operations.
However, all of this changed after the " 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MAAG" came to Taiwan in 1951.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Baituan’s system turned underground and continued to secretly trained the officers. The Baituan continued to exist because relating to Chiang Kai-shek's goal of return to the mainland.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assisted Taiwan because of the Korean War, it did not hoped Chiang Kai-shek return to the mainland and limit the free space of ROC’s military operations. On the contrary, the Baituan provided the strategic plan of returning to the mainland, and the training of relevant strategic talents, so that Chiang Kai-shek could get officers who meet his needs, thus a group of generals with the same knowledge background. A goal that the Military could not achieve before they lost the mainland. Durn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the generals of the Military have a complex background, many of them didn’t received formal military education, often causing command troubles.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why they loss of the mainland.
However, when the " Armed Forces University Of Army War College " was established in 1969, it represented the ability of the Military to independently train a qualified general. The stage mission of the Baituan was completed. After that, only Bai Hongliang, the leader of the Baituan, continued to serve the Military until his death in 1979. The 30-year history of the Baituan finally ended.
壹、檔案
《大溪檔案黨務類》(台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
《國軍檔案》(台北,國防部藏)
《陳誠副總統文物》(台北,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文物》(台北,國史館藏)
《蔣經國總統文物》(台北,國史館藏)
貳、史料彙編、報章雜誌
〈血洗台灣〉,《珠江报》,新229號(1949年7月15日)。
朱浤源編,《孫立人言論選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冊10,臺北:國史館,中正紀念堂,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冊9,臺北:國史館,中正紀念堂,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
唐振楚編,《總裁辦公室工作紀要》,臺北:中國國民黨編印,1952。
秦孝儀等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7下,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
秦孝儀等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9,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5‧文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3‧演講,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5‧演講,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6‧演講,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2‧書告,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國防部編印,《實踐檔案:國防大學日籍教官史料專輯》,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3。
郭廷以編,《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冊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
黃慶秋,《日本軍事顧問(教官)在華工作紀要》,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68。
蔡相煇編,《蔣中正在臺軍事言論集》,冊1,臺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1994。
蔣緯國編,《實踐三十年史要》,冊上、下,臺北:國防部史正編譯局,1982。
參、傳記、口述歷史、訪談紀錄、回憶錄
于豪章,《七十回顧》,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印,1993。
王文明,《老兵自傳》,臺北:帕米爾書店,1983。
朱浤源、張瑞德訪問、蔡說麗、潘光哲紀錄,《羅友倫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冊下,臺北:遠流,2010。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等紀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門田隆將著、劉崇稜、劉焜輝譯,《為義捐命:拯救臺灣的日本影武者根本博》,臺北:元神館,2011。
張玉法、陳存恭訪問、黃銘明紀錄,《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許逖,《百戰軍魂──孫立人將軍》,冊下,臺北:懋聯文化基金,1989。
陳存恭,張力訪問;張力紀錄,《石覺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陳存恭、潘光哲,《劉象山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陸寶千訪問,鄭麗榕紀錄,《黃通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彭大年編,《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臺北:史政編譯室,2005。
劉鳳翰、何智霖、陳亦榮訪問,何智霖、陳亦榮整理記錄,《汪敬煦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3
劉鳳翰訪問,許秀容記錄、葉健青編輯,《臺籍首位上將總司令-陳守山口述歷史》,冊下,台北:國史館,2002。
劉鳳翰訪問,劉海若記錄,《尹國祥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蔣緯國口述,劉鳳翰整理,《蔣緯國口述自傳》,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
薛人仰口述,遲景德、歐素瑛訪問,《薛人仰先生訪談錄》,臺北縣:國史館,1996。
龔建國訪問,鄧克雄紀錄,《陳廷寵上將訪問紀錄》,臺北:國防部部辦室,2006。
肆、專書
F.F. Liu著、梅寅生譯,《中國現代軍事史》,臺北:東大圖書,1986。
范健講授錄,《大軍統帥之理論與例證》,臺北:實踐學社,1965。
中村祐悅著,楊鴻儒譯,《白團協助訓練國軍的前日軍將領校官(協訓國軍的日本軍事顧問團)》,臺北:凱倫出版,1996。
王玉麒,《明德專案:德國軍事顧問在台工作史實(1963-1975)》台北:莊威出版社,2000。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汪浩,《意外的國父: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與現代臺灣》,臺北:八旗文化,2017。
松田康博《臺湾における一党独裁体制の成立》,東京:慶應大學出版會,2006。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縣:稻鄉,2008。
李泰翰,《一九五0年代臺灣學生軍訓之研究》,台北:國史館,2011。
李震編,《中國軍事教育史》,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林孝庭,《臺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臺灣史1949-1988》,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
林孝庭作,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新北:遠足文化,2017。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2009。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臺秘史》,臺北:時報出版,1996。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新北市:遠足文化,2011。
張瑞德,《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張瑞德,《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張瑞德,《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新北:臺灣商務,2017。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冊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野島剛著,蘆荻譯,《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臺北:聯經出版,2015。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臺北:漢世紀數位文化,2014。
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臺北:國史館,2015。
陶涵,《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冊上、下,台北:時報,2010。
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臺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楊怡祥、楊鴻儒編著,《梅樹上的櫻花:神秘的仮面部隊與太原五百完人真相》,臺北:元神館,2009。
楊碧川,《蔣介石的影子兵團-白團物語》,臺北:前衛,2000。
楊學房、朱秉一主編,《陸軍大學沿革史》,台北:三軍大學,1990。
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2009。
中華民國國家建設叢刊編纂委員會,《國家建設叢刊》,冊4:國防軍事建設,臺北:國防部,1971。
伍、論文
王文隆、管美蓉,〈蔣中正教育觀與1950年代臺灣教育〉,收入黃克武編,《重起爐灶:蔣中正與 1950 年代的臺灣》(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3),頁191–229。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近代中國》第136期(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呂芳上,〈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1949-1969)〉,《近代中國》,期153(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3)。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遷臺前後的改造與創新〉,《近代中國》第87期(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2月)。
汪國禎,〈白團對國軍之影響〉,《中華軍史學會會刊》,期14(2009年9月)。
林桶法,〈重起爐灶的落實:1950年代蔣中正在臺的軍事整頓〉,收於黃克武主編,《重起爐灶: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臺北:中正紀念堂,2013)。
許福明,〈民國三十九年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中山學術論叢》第4期(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年7月)。
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政工制度的重建〉,《國史館館刊》,期42(2014年12月)。
陳鴻獻,〈美國與1950年代的國軍整編〉,收於呂芳上主編,《國軍與現代中國》(臺北:中正紀念堂,2015)。
陳鴻獻,〈陸軍部隊整編之研究(1950-1954)〉,《軍事史評論》,期20(臺北:國防部編印,2013年6月)。
陳鴻獻,〈蔣中正與白團(1950-1969)〉,《近代中國》,期160(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5)。
鹿錫俊,〈日本軍事教官的來臺過程及蔣中正對其作用問題的評價──以蔣中正日記手稿為線索的一個考察〉,《近代東亞中的臺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13)。
黃自進,〈孫文與蔣介石的「日本經驗」:認知取徑和近代中國之形塑〉,收於黃自進、潘光哲主編,《近代中日關係史新論》(新北市:稻香,2017)。
黃自進,〈詮釋「知」、「行」關係的政治涵義:孫文與蔣中正的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50(2018年11月1日),頁119-128。
楊維真,〈蔣中正與來臺初期的軍事整備(1949-1952)〉,收於黃克武主編《遷臺初期的蔣中正》(臺北:中正紀念堂,2011)。
葉惠芬,〈蔣中正與反攻大陸計畫之制定──以「武漢計畫」為例〉,《國史館館刊》,期50(2016年12月),頁147-193。
劉維開,〈蔣中正對1949年失敗的檢討──以演講爲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29(2008年5月)。
鄭為元,〈組織改革的權力、實力與情感因素:撤臺前後的陸軍整編(1949-58)〉,《軍事史評論》,期12(臺北:國防部編印,2005年6月),頁63-100。
龔建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陸軍整編過程與成效初探(1950-1961)〉,《中華軍史學會會刊》,期14(2009年9月)。
龔建國,〈談10年反攻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始末〉,《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17期(2012年10月),頁141-200。
陸、學位論文
王良卿,〈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1945-195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
河合龍介,〈中華民國與日本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2004。
柒、網路資料
〈偕行「アーカイブス」:「白団」物語〉:http://www.kaikosha.or.jp/old/kankousi-kaiko/paidan.html。(檢索日期2018年11月26日)
〈國民黨國發院改回「革命實踐研究院」〉(2017年10月18日),《旺報》,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018005014-260407?chdtv。(檢索日期2019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