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妤
CHIEN YU
論文名稱: 棲隱、人脈、話語權—陳繼儒活動軌跡研究
Seclusion, connections, and voice--a study of Chen Jiru's activity trajectory
指導教授: 黃明理
Huang, Ming-Li
口試委員: 黃明理
HUANG, MING-LI
范宜如
FAN, YI-RU
陳英傑
CHEN, YING-JIE
口試日期: 2025/01/0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5
中文關鍵詞: 陳繼儒晚明標榜形象塑造社交策略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歷史研究法文件分析法敘事分析社會網路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40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繼儒(1558-1639)作為晚明著名的「徵君」,不但以文學家、書畫家、評論家的形象,在晚明文學場域之中有一定的地位及話語權。同時又兼具隱士、儒者等多重、複雜又矛盾的形象。而這樣的矛盾形象,也成為他在清代受到抨擊的主要原因。《四庫全書總目》以及蔣士銓《臨川夢》之中,皆針對陳繼儒展現出來的文士形象,以及陳繼儒以布衣身處權貴之中的舉動展開抨擊。對於陳繼儒「翩然一隻雲中鶴,飛來飛去宰相衙」這樣名不符實的「行為」感到不齒。為了探討陳繼儒的「行動」與「形象」之間的關係,本文擬從陳繼儒的「遊」與「棲」兩個面向著手,探討陳繼儒在行游及棲居兩個不同的樣態之下,如何呈現自己的面貌,進而塑造不同的形象特質,並取得相應的名聲。晚明是一個對名聲極其要求且狂熱的年代,「塑造名聲」,又或者是說「取得名聲」,是晚明文士藏在行為背後的具體動機。因此,本文擬透過陳繼儒的行動軌跡,建構出陳繼儒的人脈建立模式,透過陳繼儒與不同文士所展開的「集體活動」,覺察陳繼儒展開的社交策略。並且藉由分析陳繼儒展開的社交活動,在了解陳繼儒在其中扮演的腳色同時,也透過分析人物關係、人物形象,了解「名聲」在晚明文人之間的流動現象;並且以陳繼儒在棲居處的生活經營,探討陳繼儒如何透過標榜「文人文化」,塑造出自己獨特的生命態度。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陳繼儒「山人」爭議 1 二、陳繼儒的人際網路 6 第二節  文獻探討 8 一、以晚明山人及社會為中心 9 二、以陳繼儒為中心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他人印象與自我認同 23 第一節  文獻下的陳眉公 23 一、從出生到棄青衿 24 二、棄青衿後 26 三、晚年 31 第二節  時人眼中的陳徵君 36 第三節 眉公筆下的空青先生 47 第三章 行遊與訪友 67 第一節 人脈之形成 67 第二節 北不渡揚子,南不渡錢塘 83 一、與朋友交 86 二、眉公訪友 94 第三節 交遊之道 105 一、文士間的集體活動 108 二、經世濟民的君子形貌 115 第四章  棲居與生活 124 第一節  從小崑山到東佘 124 一、乞花場與婉孌草堂 126 二、終老於東佘 130 三、隱者中的名人 137 第二節  閒、雅、隱的隱士人設 141 一、自我標榜的幽居生活 144 二、有客自遠方來 158 第三節  棲居與名聲 161 一、處士虛聲盡力誇 161 二、集名聲之大成 165 第五章 結論 181 參考文獻 188 附錄一〈陳眉公先生全集〉壽序一覽表 197 附錄二 陳繼儒壽序書寫年代表 213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8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北宋]邵雍:《擊壤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0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釋贊寧撰:《東坡先生物類相感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11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南宋]洪邁:《夷堅支乙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2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第2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4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明]方應選:《方眾甫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7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81-12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衡:《緱山先生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7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佚名:《崇禎長編》,中國歷史研究社,1982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91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李日華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軒日記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明]洪應明,吳家駒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菜根譚》,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明]徐渭:《徐渭集》,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明]徐𤊹:《筆精》,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明]屠隆:《白榆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8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張岱著,欒保群注:〈自為墓誌銘〉,《嫏嬛文集》,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
    [明]陳繼儒:《晚香堂小品》,上海:貝葉山房發行,上海雜誌總經銷,1936年。
    [明]陳繼儒:《陳眉公先生全集》,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間(1628-1644)華亭陳氏家刊本。
    [明]陳繼儒:《陳眉公集》,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乙卯吳昌史氏刊修補本。
    [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第10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第1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第2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第3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第4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第5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第6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第7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陳繼儒著,陳廣宏主編:《陳繼儒全集》第9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明]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03冊-145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董其昌:〈白石樵真稿敘〉,收入[明]陳繼儒《白石樵真稿》,上海:上海雜誌出版社,1935年。
    [明]董其昌:《容臺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9年。
    [明]薛岡:《天覺堂文集》卷十八,明崇禎刻本,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六輯25冊。
    [明]鍾惺著,李先耕、催重慶標校:《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明]譚元春、鍾惺撰:《唐詩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明]讀徹著‧喬立智、王國旭選注:《蒼雪詩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清]王應奎撰:《柳南隨筆 續筆》,臺北:中華書局,2006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李左賢編:《書畫鑒景》上冊,台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301-30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清世宗選:《悅心集》,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
    [清]陸時化撰,徐德明校點:《吳越所見書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劄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蔣士銓著,邵海清校注:《臨川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Jamie Greenbaum, Chen Jiru(1558-1639):The Background to,Development and Subsequent Uses of Literary Personae (Leidon;Boston : Brill, 2007).
    Kai-Wing Chow,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卜正民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增訂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考》,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王家誠:《明四家傳》,臺北:故宮博物院,1999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朵雲編輯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巫仁恕、狄亞斯:《遊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杜聯喆編:《明人自傳文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法‧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L.D Wacquant)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1998年。
    法‧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 : 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市 : 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
    美‧艾爾曼著,高遠致,、夏麗麗譯:《晚期帝制中國的科舉文化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出版中心,2022年8月。
    美‧霍爾、尼茲等著,周曉虹、徐彬譯:《文化:社會學的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英‧柯律格著,劉宇珍等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張德建:《明代山人文學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及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費振鐘:《墮落時代》,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2年。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丁亮:〈《老子》文本中的自我觀〉,《清華學報》新49卷第4期,2019年12月,頁577-609。
    大木康:〈山人陳繼儒とその的出版活動〉,《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都:汲古學院,1990年,頁1233-1252。
    牛建強:〈明代山人群的生成所投射出的社會意義〉,《史學月刊》,1994年2期,頁30-36。
    王鴻泰:〈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0期,2018年11月,頁115-162。
    王鴻泰:〈明清間士人的閒隱理念及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第3期,2007年,頁1-44。
    王鴻泰:〈浮游群落──明清間士人的城市交遊活動與文藝社交圈〉,《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4期,頁113-158。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一期,2004年,頁69-97。
    吳承學、李斌:〈明清人眼中的陳眉公〉,《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2003年第1期,總181期,2003年1月,頁1-7。
    呂春海:〈長眠者的自畫像—中國古代自撰類墓誌銘的歷史變遷及其文化意義〉,《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1999年8月,頁87-93。
    李玲珠:〈從傳統文人的喪葬書寫反思現代生死教育〉,《高醫通識教育學報》2009年第4期,2009年12月,頁169-188。
    李菁:〈陳繼儒嘉興詩文交遊考〉,《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四期,總134期2012年7月,頁3-4+29。
    杜娟:〈史家鑒藏—王世貞書畫鑒藏中的史觀意識及特點〉,《故宮文物月刊》第479期,2023年2月,頁15-25。
    邱仲麟:〈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新史學》第11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01-156。
    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動及其來源〉,《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1月,頁37-42。
    徐林:〈明代中後期隱士與山人文化分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4其,2004年7月,頁137-141。
    袁媛:〈明中後期出版領域中的山人現象〉,《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17年5月,頁78-83。
    張致苾:〈從自撰墓誌銘看唐代文人之生命關懷〉,《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四期,2015年,頁1-15。
    張德建:〈末世的名士風度—陳繼儒芻議〉,《中州學刊》2006年第一期,總第151期,2006年1月,頁224-227。
    張德建:〈明代山人群體的生成演變及其文化意義〉,《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2003年2月,頁80-90。
    張靜秋:〈陳繼儒的文化性格及其成因〉,《南通師範學院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00年3月,頁91-94。
    陳支平,張金林〈晚明的地方人際網絡與書籍出版——以《寶顏堂秘笈》為中心〉,《江海學刊》,2022年第4期,2022年7月)頁179-189。
    陳秋宏:〈自為墓誌銘的自我書寫──以徐渭、張岱為探討對象〉,《有鳳初鳴年刊》第三期,2007年10月,175-185。
    陳鴻麒:〈流行與消費—論晚明尺牘商品的接受及生產〉,《中極學刊》第七輯,2008年6月,頁45-69。
    陳寶良:〈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史學集刊》,2000年5月,頁34-39。
    黃自鴻:〈為生者而創造:唐宋墓誌銘文體特徵一隅〉,《東華漢學》第32期,2020年12月,頁183-212。
    鈴木正:〈明代山人考〉,《清水博士追悼紀念明代史論叢》,東京都:大安出版社,1962年,頁357-388。
    趙軼峰:〈山人與晚明社會〉,《東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總189期,2001年1月,頁8-16。
    蔡毓智:《社會網路:社會學研究的新取向》,《思與言》第46卷第1期,2008年4月),頁1-33。
    韓玉峰:〈明代中後期山人出版活動探微——以陳繼儒為例〉,《名作欣賞》2022第8期,2022年3月,頁67-69。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王燕燕:《晚明山人群體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朱冬芝:《一個明末士紳的社交生活:祁彪佳的交遊、社群與地方活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况克彬:《陳繼儒的造園活動與造園思想探析》,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李菁:《晚明文人陳繼儒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李微微:《繼儒旅遊活動初探》,東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2011年。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
    凃柏辰:《清閒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高明:《陳繼儒研究:歷史與文獻》,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扈幸偉:《陳繼儒與園林》,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陳怡安:《應酬與聲名:晚明李維禎,1547-1626的交遊網路與文藝活動》,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陳鴻麒:《晚明尺牘文學與尺牘小品》,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游凱任:《歸隱與入世──陳繼儒的隱逸生活與文化活動》,臺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黃湘云:《晚明文人的應酬書寫—以李維禎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趙楠:《陳繼儒-晚明士風的一項個案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蕭敏材:《晚明吳中布衣文人王百穀新探》,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卷32,CBETA,T22, no. 1425, p0387b,網址: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425_032。檢索日期:2024年11月28日。
    [明]陳繼儒:〈明陳繼儒行書五言古詩一首〉,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Collection/Detail/15418?dep=P。 檢索日期:2025年2月9日。
    [明]陳繼儒:〈明陳繼儒梅花〉,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Collection/Detail/11133?dep=P。 2025年2月9日。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30/02/1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