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廷婷 |
---|---|
論文名稱: |
產品塑造情境之樂趣-不合理組合文具用品之創作 Pleasure of Product design with Scenario - The unreasonable combination of Creative Stationery |
指導教授: | 伊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情境 、樂趣 、產品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scenarios, pleasure, product desig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現今社會的快速變遷及日益競爭的環境下,人們心靈上的負擔和壓力已是與日俱增。且因為教育的普及與科學發達使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於產品的欲望,也從原本的基本需求轉為更高層次的滿足,並追求它的象徵意義與價值,將情感轉向至能帶給他們樂趣的產品之中。本研究目的除了透過文獻了解情境與樂趣在人們生活周遭的重要性與其關係,並據此以網路問卷調查出年輕消費者對於富含樂趣意象商品的設計特徵之偏好;最後綜合樂趣產品圖像的分析與問卷之結果,創作出富有樂趣的辦公室文具用品。本研究分三個部份進行探討,獲得結論如下:(1)從文獻分析結果來看,情境可視為人們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事物相互作用的故事,也正因為這種相互作用,才能使物品不再孤立,而是藉由環境營造及激發人們的主觀情感之下提升產品的價值。另外,樂趣可視為使人感到快樂的情緒。隨著日益競爭的社會,人們的心靈越來越需要快樂情緒的提振,若人們能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可以使大腦更加活化,並擴展人們的智慧和行動,建立自己的生理與心理資源。(2)透過樂趣產品圖像的收集與分析,建立出樂趣意象的設計特徵並將產品分為三大類別:A. 造形與操作和象徵符號之關係、B. 象徵符號之外型、C. 不合理組合。經調查結果發現,年輕族群對於不合理組合的產品有著較高的喜好度,並對於產品造形較為注重。(3)本研究針對年輕族群設計創作出一系列相關之「辦公室文具用品」,應用「不合理組合」的設計手法,將「童年回憶之食物」元素反轉成為辦公室文具用品。期望使用者能藉由這系列產品,回憶童年點心的記憶,喚起內心的情感,使產品有更多想像空間與情境上的樂趣,以撫慰人心。
Under the rapid change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the modern society, people are with the burden and pressure increased day by day. Because of universal education and science improvement, the living standard is up-graded. Therefore, people expect more for the product to fulfill their basic need up to the satisfaction on a higher level, and people pursue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value, transfer their affection to the product which bring them the pleasure.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and relationship of scenario and pleasure to people’s living, to connect with the result of literature review, investigate the young generation’s preference to the interesting design, and finally combine with the analysis of product image with the questionnaires via internet. Then, it will be the base of product desig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re are three parts with conclusions for this study. (1)From the result of literature review, scenario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nteraction of human feeling with the outside world.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the project won’t be isolated, but to promote the value via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stimulations to the people’s subjective feeling. In addition, the pleasure can make people experience the joyful feeling. Along with the competitive society, people need to be delighted by happiness. If the people are in happy mood, it will keep the brain active, and enhance the intelligence and activities, also set up the biological and mental resources. (2)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and image, we set up the 3 groups, based on the design factors of the pleasant images: “A. the relationship of model, operation, and symbolic image. B. the appearance of the symbols. C. the unreasonable combin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 is the younger generation prefer the product with “unreasonable combination,” and they care more for the product appearance. (3)“Stationery for Office” is to design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 applying the unreasonable combination to turn the food image of childhood memory to the office stationery. The researcher expect the users to recall their childhood memory by the series of stationery, inspire the affection, and have more fun and imagination for the product to comfort the mind.
Baudrillard, J.(1997)。物體系[Le systeme des objects](林志明譯)。臺北 市:時報。(原作出版於1968)
Bloch, P. H. (1995). Seeking the ideal form: Product design and consumer response. Journal of marketing, 59, 16-29.
Carter, R.(2011)。大腦的秘密檔案[Mapping the mind](洪蘭譯)。臺北市:遠流。(原作出版於2010)
Desmet, P. (1999). To love and not to love: Why do products elicit mixed emotions? In C. J. Overbeeke & P. Hekkert (Ed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sign and emotion (pp. 67-74). Delf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irschman, E. C. & Stern, B. B. (1999). The roles of emotion in consumer research, Advance in Consumer Research, 26(1), 4-11.
Jordan, P. W. (2000). 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human factors. London: Taylor & Francis.
Kahneman, D.(2012)。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洪蘭譯)。臺北市:天下遠見。(原作出版於2012)
Langer, K.(1991)。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臺北市:商鼎文化。(原作出版於1953)
Mullen, B. & Johnson, C.(1996)。消費者行為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consumer](游恆山譯)。臺北市:五南圖書。(原作出版於1990)
Norman, A.(2005)。情感設計[Emotional design](王鴻祥、翁鵲嵐、鄭玉屏、張志傑譯)。臺北市:田園城市。(原作出版於2004)
Norman, A.(2007)。設計&日常生活[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卓耀宗譯)。臺北市:遠流。(原作出版於2002)
Porter, M. E. (1991). Toward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ic,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95-117.
Seligman, M. E. P.(2003)。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洪蘭譯)。臺北市:遠流。(原作出版於2002)
三民書局學典編纂委員會(1991)。學典。臺北市:三民。
王文雄、楊裕富(1997)。符號學在視覺傳達上的運用-以商業廣告為例。於設計學會(編),設計:教育、文化、科技-視覺傳達設計(pp. 41-44)。臺北市:亞太圖書。
王明堂(2012)。關懷樂齡族的療癒系玩具之設計方向探討。設計學報,17(2),1-24。
何廷婷、伊彬(2013)。商品插畫之功能與分類探討。明志科技大學技術與教學研討會(電子版C08)。新北市: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余德章、林文綺、王介丘(2001)。劇本導引-資訊時代產品與服務設計新法。 臺北市:田園城市。
吳珮瑜(2007)。隱喻手法在造形創新設計上的應用-以生活用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李彥毅(2009)。情感導引模式運用於產品造形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李維菁(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商品.消費。臺北市:藝術家。
林淑媛(2004)。台灣小學低年級國語教科書插畫風格演變之探討—以民國三十九年至九十年版本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雲林縣。
林榮泰、蕭銘芚、凃良錦(2005)。情境故事法應用在創意學習文化產品設計之研究-以台灣原住民服飾文化之數位典藏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劃編號:NSC-94-2422-H-144-001與NSC-94-2422-H-144- 003)。
林銘富(2005)。可依情境調整之消遣性產品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林慧雅(2005)。1987年至2003年信誼基金會以外台灣民間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與時代意義(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金蘭都(2012)。疼痛,才叫青春[아프니까 청춘이다](徐若英譯)。臺北市:圓神。(原作出版於2011)
柯常中、許超鳳、鄭建啟(2010)。情境之於設計。包裝工程,31(4),39-42。
徐素霞(1996)。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302,10-17。
翁鵲嵐(2005)。愉悅的設計:建立一個愉悅感產品的資料(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臺北市:心理。
曹葦舫(2004)。兒童詩的情感表述與情境創造。浙江社會科學,2004(5),216-219。
陳乃文(2011)。運用創作性戲劇方案於國小中年級學童正向情緒輔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陳永晶(2012)。繪本元素應用於周邊商品之創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黃啟誌(2010)。以詩句情境意涵作為產品設計的構想展開-以手部數位設計產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漆梅君(2007)。透視消費者:消費行為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學富文化
蔡宗勳(2007)。歡愉性商品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雲林縣。
鄭明進(1981)。從身邊的插畫談兒童讀物的插畫。兒童圖書與教育雜誌,1(1),20-22。
鄭昭明(200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新北縣:桂冠。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運用。臺北市:五南圖書。
鄧建國、莊明振(2008)。應用情感喚醒的造形聯想設計模式探討。設計學報,13(3),81-98。
蕭坤安、陳平餘(2010)。愉悅產品之認知與設計特徵。設計學報,15(2),1-17。
顏淑美(2006)。國內商品插畫之個案分析-以當代插畫創作者張曉萍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顏淑美、伊彬(2005)。國內商品插畫之形成探討。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主辦:第四屆國際視覺設計研討會-設計教育的跨域與重建論文集 (pp. 21-30)。臺南市: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
羅竹風(1997)。漢語大辭典。臺北市:東華。
鐘承智(2004)。插畫在文化創意產業應用研討會。臺中市: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