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玉葉
論文名稱: 桃園縣高職學生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指導教授: 呂昌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使用保險套行為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使用保險套障礙自我效能結果期待社會支持
英文關鍵詞: behavior of using condom,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using condom, barrier of using condom, self-efficacy, outcome expectancy, social suppor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1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高職學生使用保險套的行為意圖,探討個人背景因素、使用保險套的各社會心理因素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關係,並找出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有效預測因子。以立意取樣桃園縣六所高級職業學校,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進行自擬問卷的填答,共獲得有效問卷2758份,以其中有性經驗者343名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如下:
    一、自覺使用保險套障礙愈低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愈強。自覺使用保險套自我效能愈高、使用保險套的結果期待愈正向、使用保險套的社會支持愈高,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愈強。
    二、能有效預測未來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因素為:自覺使用保險套障礙、過去半年內使用保險套頻率、自覺使用保險套自我效能、過去半年性行為的頻率-每個月至少1次,總共可以解釋52.1%的變異量。其中以自覺使用保險套障礙對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解釋力最强。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學校教育上應採取多元化的教學介入策略,以降低使用保險套障礙和危險性行為的發生,並提昇使用保險套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的來源與質量,以達到提昇未來使用保險套的行為意圖,減少性傳染病、愛滋病和不預期懷孕的發生。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using condom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using intention, and to find effective factors to predict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using condoms. This study uses a draw up questionnaire to gather purposive sampling data from six vocational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Totally acquires 2758 valid questionnaires. Among these samples 343 people who have had Sex experience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research. Study results as follows:
    1. The research objects that having the lower barriers of using condom have stronger intention to use it。The research objects have stronger intention to use condom when the self-efficacy is more higher, the outcome expectancy is more positive, and the social support is more higher.
    2. This research can predict effectively the factors of the using condom intention in the future. The factors include the barriers of using condom, frequency of using condom in the past half year, self-efficacy, the frequency of having sex in the past six months-at least one time per month. Above factors can explain 52.1% amount of variation altogether. The barriers of using condom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explain the intention of using condom.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result, the suggest is as follow:School should have diversified teaching strategy in the future to decrease the obstacle of using condom and the risk of unsafe sexual behavior, to raise the self-efficacy of using condom and the support of social resource, and to increase the intention of using the condom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ch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AIDS and unexpected pregnant.

    目 次 書名頁……………………………………………………………………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 iii 授權書…………………………………………………………………… v 中文摘要 ………………………………………………………………vii 英文摘要 ……………………………………………………………… ix 誌謝 …………………………………………………………………… xi 目次 ………………………………………………………………… xiii 表目次 ………………………………………………………………… xv 圖目次……………………………………………………………… x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青少年愛滋病感染及懷孕現況 …………………………… 9 第二節 青少年性行為現況與使用保險套情形…………………… 12 第三節 影響青少年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相關因素探討………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各類變項之描述性統計……………………………………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使用保險套各社會心理因 素間的關係………………………………………………… 64 第三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使用保險套社會心理因素 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關係…………………………… 78 第四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使用保險套社會心理因素 對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之預測力…………………………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 10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105 英文部份 …………………………………………………………… 108 附錄 附錄一: 開放式引導問卷………………………………………… 113 附錄二: 問卷初稿………………………………………………… 114 附錄三: 效度考驗專家名單……………………………………… 122 附錄四: 高職學生使用保險套行為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24 附錄五: 高職學生使用保險套行為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31 表 目 次 表3-2-1 各校人數、百分率、抽樣人數與抽樣班級數…………… 37 表3-3-1 開放式引導問卷結果……………………………………… 39 表3-3-2 預試與正式問卷各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 43 表3-3-3 結構式問卷修訂方式與內涵……………………………… 44 表3-3-4 正式問卷內容架構………………………………………… 45 表3-5-1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 48 表4-1-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之「性別、年級」分佈情形…… 50 表4-1-2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之「性經驗」的分佈情形……… 51 表4-1-3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之「性伴侶」的分佈情形……… 53 表4-1-4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之「使用保險套經驗」的分佈情 形…………………………………………………………… 54 表4-1-5 研究對象自覺使用保險套障礙的分佈情形……………… 55 表4-1-6 研究對象自覺使用保險套自我效能的分佈情形………… 56 表4-1-7 研究對象使用保險套的結果「可能性」分佈情形……… 57 表4-1-8 研究對象使用保險套的結果「重要性」分佈情形……… 58 表4-1-9 研究對象使用保險套的「結果期待」分佈情形………… 59 表4-1-10 研究對象使用保險套的「父母家人」支持分佈情形…… 60 表4-1-11 研究對象使用保險套的「性伴侶」支持分佈情形……… 60 表4-1-12 研究對象使用保險套的「老師」支持分佈情形………… 61 表4-1-13 研究對象使用保險套的「一般同學朋友」支持分佈情形 62 表4-1-14 研究對象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分佈情形……………… 63 表4-2-1 「性別」與使用保險套各社會心理因素的t-test………65 表4-2-2 「年級」與使用保險套各社會心理因素的變異數分析… 66 表4-2-3 「第一次性行為時的年齡」與使用保險套各社會心理 因素間的變異數分析 ………………………………………67 表4-2-4 「過去半年內性行為的頻率」與使用保險套的各社 會心理因素間的變異數分析……………………………… 68 表4-2-5 「過去半年內的性交方式」與使用保險套各社會心 理因素間的t-test:………………………………………70 表4-2-6 「性伴侶數」與使用保險套各社會心理因素間的變 異數分析…………………………………………………… 72 表4-2-7 「與性伴侶的關係」與使用保險套各社會心理因素 間的t-test…………………………………………………73 表4-2-8 「過去性行為時是否使用過保險套」與使用保險套 各社會心理因素間的t-test………………………………75 表4-2-9 「第一次性行為時是否使用過保險套」與使用保險 套各社會心理因素間的t-test……………………………75 表4-2-10 與性伴侶發生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的頻率」與使 用保險套各社會心理因素間的變異數分析 ………………77 表4-3-1 連續變項偏態及峰度之情形……………………………… 79 表4-3-2 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 圖的t-test與變異數分析…………………………………80 表4-3-3 個人背景因素「性經驗」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 t-test與變異數分析………………………………………81 表4-3-4 個人背景因素「性伴侶」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 t-test與變異數分析………………………………………83 表4-3-5 個人背景因素「使用保險套經驗」與使用保險套 為意圖的t-test與變異數分析……………………………84 表4-3-6 使用保險套的社會心理因素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 的相關矩陣………………………………………………… 86 表4-3-7 自覺使用保險套障礙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之相關 係數表……………………………………………………… 87 表4-3-8 自覺使用保險套自我效能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之 相關係數表………………………………………………… 88 表4-3-9 自覺使用保險套的結果期待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 之相關係數表……………………………………………… 88 表4-3-10 使用保險套的社會支持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之相 關矩陣……………………………………………………… 89 表4-3-11 使用保險套的社會支持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之相 關係數表…………………………………………………… 90 表4-4-1 進行迴歸分析前類別變項轉換為虛擬變項表 ……………95 表4-4-2 研究變項與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之積差相關 ……………96 表4-4-3 研究對象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主要影響因素之共線 性分析表 ……………………………………………………97 表4-4-4 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圖的重要影響因子 ……………………98

    一、中文部份
    丁志音(2000)。保險套的使用宣導及行銷與愛滋病及性病的預防。行政院衛生署。
    丁志音、陳欣欣(2000)。預防為最上策--民眾的愛滋病性病防治信念與對保險套的看法。中華民國公共衛生雜誌,19,180-191。
    牛憶先(2000)。影響未成年懷孕母親生育後復學之家庭、經濟與社會規範因素。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媞、王瑞霞(2000)。以PRECEDE模式探討五專生愛滋病預防行爲意圖。護理研究,8(3)期,349-361。
    王淑芳(1999)。影響婦女孕期運動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瑞霞、王秀紅、許敏桃 (1999)。女性青少年懷孕及避孕行為因素的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NSC88-2314-B037-005)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青少年健康促進。2008年5月30日摘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file/ThemeULFile/2007082000000011/5%e9%9d%92%e5%b0%91%e5%b9%b4%e5%81%a5%e5%ba%b7%e4%bf%83%e9%80%b2.pdf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2008)。愛滋病。2008年5月30日摘自: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disease/disease_content.asp&id=798&mp=1&ctnode=1498#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2008a)。HIV/AIDS統計月報表。2008年5月30日摘自:http://www.cdc.gov.tw/public/Attachment/861117184671.xls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2008b)。全球疫情報導。2008年5月30日摘自:http://data.unaids.org/pub/EPISlides/2007/2007_epiupdate_en.pdf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2008c)。安全性行為。2008年5月30日摘自: http://www.cdc.gov.tw/ct.asp?xItem=14295&ctNode=1078&mp=220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2008)。95年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婦幼衛生工作。2008年5月30日摘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公務統計報表/年報/4/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婦幼衛生工作/95年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婦幼衛生工作.xls
    江育惠(2007)。影響婦女參與乳房攝影檢查意圖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三芝鄉婦女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德芬、周才忠、林美珍、陳嘉鳳(2004)。青少女懷孕對其生理、心理社會之衝擊。台灣性學學刊,10(2),93-109。
    李選、蔡麗雅、黃正宜(2005)。電腦輔助教學計畫介入對大學生執行ABC 安全性行為 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之成效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何嘉雯(1998)。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與婚前性行為、同居行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二版)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公司。
    林秀娟(1998)。南區大學生依附類型與其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霞、林怡礽、葉昭幸(2002)。台灣北部地區高中職以上學校學生性行為之探討。長庚護理,13(4),309-319。
    林惠生(2002)。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台灣性教育協會第五屆第二次年度大學暨學術研討會會刊。
    林燕卿、張利中(2001)。大學院校學生保險套使用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以高雄地區為例。臺灣性學學刊,7(2),54-67。
    林燕卿、朱元祥、黃松元(2004)。全台灣大學院校學生使用「保險套」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燕卿、朱元祥、賴貞玉(2005)。運用跨理論模式分析青少年保險套使用情形。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四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研究報告。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署男士計畫網站(2007)。安全性事。2007年10月21日摘自:http://www.hkmenshealth.com/b5/lifestyle/sex.asp#4
    洪秀珍(199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珍琳(1998)。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有關性知識性態度和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學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8)。高級中等學校科別資料。2008年4月5日摘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6_base2.xls
    陳秀屏(1993)。五專學生預防愛滋病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文(2003)。青少年父母婚姻關係知覺、父母控制知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品儒(2004)。民眾對愛滋病及保險套態度,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華(2002)。高雄市國中學生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馨(2003)。台北地區大學生保險套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馨、晏涵文(2004)。大四學生持續使用保險套之影響。台灣性學學刊,10(1),53-70。
    郭靜靜(2004)。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莊小玲、郭青萍、劉恩琪、葉昭幸(2006)。以理性行為論探討影響愛滋病毒感染高危險群保險套使用的相關因素。台灣醫學,10(1),10-19。
    晏涵文(1998)。現代青少年的感情生活與性教育。理論與政策,12(3),165-182。
    晏涵文、陳富莉、陳品儒、廖梨伶(2003)。影響及提昇民眾使用保險套其教育需求及媒體傳播策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發發展計畫。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4)。SPSS for windows (下冊)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北:松崗電腦圖書公司。
    張錦治(2006)。有性經驗大學生保險套使用行為及相關因素之探討:跨理論模式之應用。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艷鈴(2000)。桃園市某國中學生餐後潔牙行為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金裡、晏涵文(1998)。某夜二專學生與性伴侶使用保險套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4(2),50-62。
    楊金裡、晏涵文(2001)。承諾預防自己的危險性行為:愛滋病危險降低模式第二階段之應用。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1,9-20。
    傳瓊瑤、陸振翮、吳欣玫、王銘賢、陳淑貞(1999)。青少女懷孕發生低出生體重與早產的危險性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8(3),228-234。
    葉昭幸(1990)。有性經驗之高職及大專學生是否使用保險套之相關因素。長庚護理,11(4),24-35。
    葉昭幸(1998)。臺灣專科學生預防愛滋病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向之預測因素。護理研究,6(4),264-278。
    趙運植(2003)。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某單位士官兵的愛滋相關知識與保險套使用行為意向。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如卿(2006)。高中生對人工流產的生命倫理態度之質性研究—以一次生命教育小團體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坤宏(2002)。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結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廣全(1987)。最新實用心理與教育統計學。高雄:復文書局。
    蕭雅純(2005)。影響缺牙患者贋復治療意圖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縣新店市某四所牙醫診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魏慧美(1998)。高雄市高中高職學生家庭因素、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婚前性行為與態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Aras, S.,Semin, S.,Gunay, T., Orcin, E., & Ozan, S. (2007). Sexual Attitudes and Risk -Taking Behavior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urkey.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7(7), 359-366.
    Ball, H.(2007).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Condom Use Do Not Mean Safer Sex Among Youth.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Mar2007,33(1), 41-42.
    Bandura, A.(1977).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1986).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an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A.(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Belza, M.J., Llácer,A., Mora, R., Morales, M., Castilla, J., de la Fuente, L.(2001).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HIV risk behaviour patterns of male sex workers in Madrid, Spain. AIDS Care, 13(5), 677-682.
    Boer,H., Mashamba,T.(2007). Gender power imbalance and differential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intended condom use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from Venda, South Africa.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12(1), 51-63.
    Byers, A. (2000).Teen and Pregnancy:a hot issue. U.S.A:Enslow publication,Inc.
    Castro-Vázquez, G.,Kishi,I.(2007). Silence, Condoms, and Masculinity. Men & Masculinities.10(2), 153-177.
    Chedraui, P.,Van Ardenne, R., Wendte,J.F., Quintero,J.C.,& Hidalgo,L. (2007).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family planning and HIV-prevention behaviour among just delivered adolescents in Ecuador: the problem of adolescent pregnancies. Archives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 276(2), 139-144.
    Christ,M.J.,Raszka,Jr.W.V.,& Dillon,C.A.(1998).Prioritizing ducation about condom use among sexually active asolescent females. Adolescence, 33(132),735-744
    Cobb S.(1976). Presidential Address-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38 (5), 300-14.
    De Visser,R.,& Smith,A.(2001).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ual partners influences rates and correlates of condom use. AIDS Education & Prevention, 13(5), 413-427.
    DiIorio,C., Dudly, W. N., Lehr, S.,& Soet, J. E. (2000). Correlates of safer sex communi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2(3), 658-665.
    Dzwaltowski,D.A., Noble,J.M.,& Shaw,J.M.(1990).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versus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2, 388-405.
    East,L., Jackson, D., O'Brien, L., & Peters, K.(2007). Use of the male condom by heterosexual adolescents and young people: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59(2), 103-110.
    Felner, R.D.(1984). 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s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s. New York: Wiley.
    Friedman,S.R.(2001). Consistent condom use in the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of young adults who live in a high-HIV-risk neighbourhood and do not use “hard drugs”. AIDS Care, 12(3), 285-296.
    Godin,G., Fortin, C., Michaud, F., Bradet, R. & Kok, G. (1997). Use of condoms: intention and behaviour of adolescents living in juvenile rehabilitation centers.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2(3), p289-300.
    Grimley, D. M., Prochaska, J. O., Velicer, W.F.& Prochaska, G. E.(1995). Contraceptive and condom us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A stage paradigm approach.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22(1), 20-35.
    Henk, B.& Tshilidzi, M.(2005).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HIV protection motivation among black adolescents in venda, south Africa. AIDS Education & Prevention, 17(6), 590-602.
    House,J.S.,Robbins, C.,& Metzner, H.L.,(1982). The associ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activities with mortality: Prospective evidence froom the techcumseh community health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16, 123-140.
    Houston, A. M., Fang, J., Husman, C., & Peralta, L. (2007). More Than Just Vaginal Intercourse: Anal Intercourse and Condom Use Patterns in the Context of “Main” and “Casual” Sexual Relationships among Urban Minority Adolescent Females. Journal of Pediatric & Adolescent Gynecology, 20(5), 299-304.
    Kordoutis, P.S., Loumakou, M.,& Sarafidou, J.O. (2000).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condom use and safe sex practices. AIDS Care, 12(6), 767-782.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3), 88.
    Langer, L.M., Zimmerman, R.S., & Katz, J.A.(1994).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o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venting pregnancy or preventing AIDS?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26(4), 154-160.
    Maddux,J.E.(1995). Self-efficacy, adaptation, and adjuctment:theory, research,and application. New Yourk:plenum.
    Mueller,D.(1980). Social Networks : 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the social enviornment to psychiatric disorder.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4A , 147-161.
    Niyonsenga, T.,Hlaing, W.M.(2007).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exual Risk Behaviors by Gender among Multi-Ethnic Adolescents. Annals of Epidemiology, 17(9), 742-743.
    Oncale R. M. & King B. M. (2001). Comparison of Men’s and Women’s attempts to dissuade sexual partners from the couple using condom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0(4), 379-391.
    Pleck, J.H. & Sonenstein, F.L.(1993). Changes in adolescent male’s us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condoms,1988-1991.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25(3),106-111.
    Polacsek, M,, Celentano,D.D.O., Campo, P.,& Santelli, J.(1999). Correlates of condom use stage of change: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11(1),38-52.
    Poppen, P.J.(1994). Adolescent contraceptive use and communication: Changes over a decade. Adolescence, 29(115), p503-515.
    Raj, A., Reed, E., Miller, E., Decker, M. R., Rothman, E. F.,& Silverman, J.G.(2007). Contexts of condom use and non-condom use among young adolescent male perpetrators of dating violence. AIDS Care, 19(8), 970-973.
    Rodger,W.M., & Braeley, L.R.(1991). The outcome expectancies i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Jour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3,411-427.
    Rossem, R. V., Meekers, D.,& Akinyemi, Z.(2001). Consistent condom use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partners: evidence from two Nigerian surveys.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13(3), 252-267.
    Ryan, S., Franzetta, K., Manlove, J.,& Holcombe, E. (2007). Adolescents Discussions About Contraception Or STDs with Partners Before First Sex. Perspectives on Sexual & Reproductive Health, 39(3), 149-157.
    Setsuko, H.E.,Pettifor,A.,Lee,S-J.,Coates,T.& Rees,H.V.(2007).Predictors of condom use among young adults in South Africa: the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HIV Research Unit National Youth Surve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7(7), 1241-1248.
    Shelton, J.(2006). Confessions of a condom lover. Lancet,368(9551), 1947-1949.
    Turk, D.R.,& Hocking, J.E.(2005). Brief report The effects of condom insistence on the perceptions of adolescents in first time and repeated occasions of sexual intercourse. Journal of Adolescence,28(4), 589-594.
    Visser, R.O.De.,& Smith, A.M.A.,(2000). When always isn't enough: implications of the late application of condoms for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elf-reported condom use. AIDS Care,12(2), 221-225.
    Winfield, E. B.& Whaley, A. L.(2002). A Comprehensive Test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in the Prediction of Condom Use among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28(4),330-34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