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明菁
論文名稱: 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學習之研究
Studies on the Learning of Elder Participants in Volunteering
指導教授: 李明芬
Li, Mjng 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6
中文關鍵詞: 高齡者高齡志工志願服務學習歷程
英文關鍵詞: elderly, elder volunteers, voluntary service, learning proc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11下載:2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探討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持續參與的因素、參與志願服務的學習內涵以及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深入瞭解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之學習歷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研究者透過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搜集各種資料,從數位研究者長期接觸的高齡志願工作者篩選五位參與志願服務工作達10到20年者進行其服務學習的研究,並以其生命故事為訪談與書寫的主軸,其家人和志工夥伴的訪談內容與其他相關資料則作為補充及驗證的參考內容。
    最後歸納整理出本研究結論為: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因參與動機多重且兼容並蓄所以其志願服務之目的顯得多元化;宗教信仰是其心靈寄託及持恆參與的動力;高齡志工較能全心全力付出,且其學習內容豐富、學習方式多樣。高齡志工乃藉由正式志工培訓、在職研修、經驗學習、觀察學習及「做中學」的過程實踐「學中覺」,藉由「做中學、學中覺」的體現豐富學習的內涵,並以其無私無我的付出影響親朋好友,因而帶動社區其他居民投入志工行列,促成許多周邊效應成為眾人學習的典範。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高齡志工、其他志工組織及未來研究者分別提出建議。(1)建議高齡志工珍惜學習機會以開展成長空間,並透過反思達到自我實現,作為年輕人的學習典範。(2)建議其他志工組織採柔性管理、鼓勵成員參與決策以凝聚共識,建立健全的培訓制度並與其他單位進行策略聯盟。(3)建議未來研究者針對不同性別的高齡志工再深入探究其差異,取樣年齡可再詳細切割並分階段深入探討。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elderly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motivations of the elderly participants in voluntary service. It also focuses on the factors of their continuous participation, the essence of their voluntary service learning, and their personal growth brought up by their voluntary services.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conducting a series of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s. Among the many elderly voluntary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five cases whose voluntary services range from 10 to 20 years. Interviews with their family and partners,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voluntary work serve as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Elder volunteers participate in voluntary service with various motives for diverse purposes. Religious belief is their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ir continuous engagement in the voluntary services. Compared to the young volunteers, the elder ones are more devoted to voluntary services with highly self-guided learning. Through formal training, on-job training,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interactive learning with the other volunteer members, and “learning by doing”, they practice volunteer services with the spirit of “Being mindful in learning”. While practicing “learning by doing” and “Being mindful in learning”, their learning is greatly enriched. They not only learn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services with an unselfish heart, but also motivate and inspire their close others to
    join volunteer services. Most significantly,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have created unexpected results, creating much peripheral effects. They become the role models in their communiti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would propos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elder volunteers,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1) For elder volunteers, each learning opportunity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to enhance personal growth. Constant introspection is essential to the elder volunteers to achieve self-fulfillment and broaden life visions for youngsters. (2) For the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soft management, encourage membe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create a good training system, and form strategic alliances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3) For the future studies: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among the elder volunte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sampling age group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and explored in various stag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高齡者的身心發展及社會參與 17 第二節 志願服務與服務學習的相關概念 25  第三節 高齡者與志願服務的相關研究 39  第四節 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之學習成長與相關研究 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取向及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及資料處理 74  第四節 研究倫理 79 第四章 個案生命故事與志願服務的學習歷程 81  第一節 苦中修習、行中悟得—堅毅隨緣的松爺爺 82  第二節 志為人文、傳承藏經—謙和善解的柏爺爺 96  第三節 歡喜服務、快樂學習—豁達包容的竹爺爺 107  第四節 多做多得、自在學習—心寬念純的菊奶奶 119  第五節 柔軟學習、感恩付出—柔順執著的梅奶奶 130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43  第一節 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 143  第二節 高齡志工持續參與志願服務的因素 151  第三節 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學習內涵 156  第四節 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學習成長與影響 16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結論 175   第二節 建議 181 第三節 後記 18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89 英文部份 197 附錄 附錄一 研究訪談邀請函 199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200   附錄三 訪談大綱設計 201 附錄四 訪談回饋函 205 附錄五 慈濟志工學習活動彙整表 206 表 表2-1 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 46 表3-2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 70 表5-4 五位受訪者資料分析綜合整理 171 圖 圖1-3 本研究步驟圖 13 圖2-2 經驗學習循環模式 35 圖3-1 研究架構圖 67 圖4-1 松爺爺的經驗學習循環模式 94 圖4-2 柏爺爺的經驗學習循環模式 105 圖4-3 竹爺爺的經驗學習循環模式 117 圖4-4 菊奶奶的經驗學習循環模式 129 圖4-5 梅奶奶的經驗學習循環模式 141 圖5-3 高齡志工經驗學習循環模式 17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07)。戶籍登記現住人口數按五歲年齡組分。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7年12月14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王文姬(2004)。女性志工意識覺醒與增能 : 以土城國小故事媽媽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順民(2005)。志願服務理念實現--志願工作與宗教關懷。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2007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cares.org.tw/
    王錦玲(2002)。成人的中途輟學。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頁199-209)。台北:五南。
    王麗容(2006)。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與滿足來源。載於內政部志願服務網。2007年11月14日,取自http://vol.moi.gov.tw/ScholarArticle_1.asp
    朱芬郁(1998)。退休老人生涯規劃初探(上)。香光莊嚴,54。2007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54/education1.htm
    朱芬郁(2004)。社區高齡智者人力資源發展及其實施策略。2006年12月1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07/29.htm
    老人福利法(2002)。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3)。九十二年人事行政研究發展公立大學行政人員參與訓練進修。台北市:作者。2008年2月23日取自ca2.cpa.gov.tw/oldweb/research92/pdf/Geok.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3)。九十二年度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社會參與。台北:行政院。2007年7月2日,取自,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index.html
    行政院主計處(2004)。對時間的認知與感受。社會趨勢調查。2006年8月29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57159374271.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世界人口老化概況。發表於國情統計通報〔專題分析〕,2008年1月6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53816437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6)。94年底社會福利志工人數增加21.1%。發表於國情統計通報【第171號訊息】,2006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7413171936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6)。9月底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9.9%。發表於國情統計通報【第216號訊息】,2006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
    行政院主計處(2007)。95年底社會福利志工人數增加29.4%。發表於國情統計通報【第67號訊息】,2007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741317193671.pdf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服務學習資源網(不詳)。服務學習特質。2006年9月28日,取自http://service-learning.nyc.gov.tw/aboutsl/concept_trait.asp
    佛教慈濟基金會樹林三峽和氣區人文真善美志工(編製)(2006)。社區人文志工大藏經【影片】。(取自受訪者,住址不詳)。
    何俊賢(2005)。台北縣國民小學女性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玉鈴(譯)(2004)。S. B.Merriam著。轉化學習與成人教育。論文發表於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舉辦之「終身學習:社群、文化與知識建構」2004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投。
    吳明烈(1999)。國際老人年與聯合國高齡者教育。成人教育,49,2-7。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吳芝儀、陳全盈、許琳琳(2004)。服務學習融入中小學課程之研究期末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輔導系。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心理。
    呂朝賢、鄭清霞(2005)。中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影響因素分析。臺大社工學刊,12,1 -50 。2006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press.ntu.edu.tw/ejournal/Files/
    宋世雯(2000)。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KNU0142004。
    志願服務法(2001)。
    李宗派(2004)。老化理論與老人保健(二)。身心障礙研究,2(2),77。
    李宗派(2005)。各國志願服務推展現況與趨勢。2005年8月28日,取自http://www.cares.org.tw/Workshop/Voluntary
    李芳銘(1989)。志願工作者對督導認知及其滿意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7THU02201001。
    李淑珺(譯)(2000)。S. McCurley, & R. Lynch 原著。志工實務手冊(Volunteer management)。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淑珺(譯)(2007)。G. D. Cohen原著。熟年大腦的無限潛能(The mature mind : the positive power of the aging brain)。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瑞金、馬逸華、陳美真(1995)。台北市銀髮族社會參與需求研究。財團法人台北市行天宮委託研究,中興大學社會學系。
    汪芸(譯) (2006) 。D. Bornstein 著。志工企業家(How to Chenge the Word)。台北市,天下文化。
    周怜利(譯)(2000)。E. H.Erikson, J. M.Erikson,&H. Q. Kivnick著。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 : 人生八大階段。臺北市 : 張老師文化。
    周業謙、周光淦譯(2005)。D.Jary, & J.Jary著。社會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林妙香(2000)。社區義工參與社區問題解決的學習及其影響之探討─ 以嘉義市王田里社區義工為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CCU00142008。
    林宜穎(2006)。美國代間學習的實施及其對我國推展代間學習的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16),33-40。
    林東龍(1998)。高雄市老人保護服務高齡志工之角色壓力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美和(2004)。高齡者參與資訊學習之動機與特性之分析-以資策會舉辦的「資訊爺爺奶奶選拔活動」為例。成人教育,78,2-9。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市:五南。
    林美雲(2005)。民間信仰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及觀點轉化歷程之研究:以一貫道信徒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CCU05142008。
    林振春(1999)。銀髪族的社會權與學習權,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銀髪族的社會權與學習權,1-24。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2)。縮短第四年紀打造金黃色的第三年紀。社教雙月刊,110,42-46。
    林振春(2006)。社區文教與志願服務。內政部志願服務網。2006.12.5取自http://vol.moi.gov.tw/ScholarArticle_1.asp
    林振春(主講)(2001)。知識社會中的高齡者學習。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清江終生學習中心主辦之「知識社會與終生學習論壇,成人教育的機會與挑戰」2006年12月25日【影片】,取自http://ceag.cyc.edu.tw/modules/smartmedia/clip.php,嘉義。
    林清山(譯)(1998)。R.E.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approach)。台北市:遠流。
    林勝義(1993)。退休後休閒和社會參與的規劃。成人教育,16,24-27。
    林勝義(1994)。國內志願服務的整體規畫—全國性義工調查綜析。社區發展季刊,65,11-16。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 : 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台北市:五南。
    林麗惠(2004)。高齡學習活動參與。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頁197-216。台北:五南。
    林麗惠(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4,1-36。2007年1月10日,取自http://libdata.nhu.edu.tw:8080/EJournal/4032000401.pdf
    孫本初、簡秀昭(1998)。公部門志工管理<下>。人事月刊,26(4):22-27。
    孫本初、簡秀昭(1998)。公部門志工管理<上>。人事月刊,26(3):11-25。
    徐淑靜(2006)。慈濟基金會社區志工管理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YZU00586006。
    袁美蓮(2005)。台灣地區老年人口安置安養機構之兩難困境。網路社會學,50。2008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0/50-27.htm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5-132)。高雄:麗文文化。
    涂建平(2002)。慈濟功德會做為集體行動邏輯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怡(2004)。社會建構下高齡者社會適應歷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SCU05201011。
    張春興(1984)。教育心理學(11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 : 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東華。
    張偉岐(2005)。長者導師的角色及意義—淺談香港的長者導師培訓。成人及終身教育,5,33-43。
    張菁芬、趙碧華、胡愈寧(2004)。92年國內青年從事志願服務暨服務學習現況調查期末報告92NYC-4-01。行政院青輔會委託研究。台北,東吳大學。
    張菀珍(1999)。老人的宗教教育需求。載於高齡者的學習權與社會權(頁158-161)。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倩譯(1999)。J. W.Rowe, & R. L.Kahn 著。活力久久(Successful aging)。台北市:天下文化。
    梁慧雯(1999)。老人居家服務志工持續參與服務因素之探討 : 以祥和計畫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C. Glesne著。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淑燕(2001)。文化脈絡中的社會行動--慈濟教聯會之社區教育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89NHLTC64500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明蕾(2004)。心理老化與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頁172)。台北市:五南。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政智(1999)。非營利組織中志願工作者之管理,從人力資源管理觀點。社區發展季刊,85,117-127。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YU0658017。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HU05698030。
    陳淑貞(1999)。文化義工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87NTNU0205005。
    陳惠英(2003)。家庭主婦參與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 : 以高雄市家庭教育志工為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儀珊(1989)。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彭敏松(2005)。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205061。
    彭駕騂(1999)。老人學。台北市:揚智。
    彭蕙仙(2006,7月20日)。美國「功能獎組織」顧問大衛.柏恩斯坦: 長青志工 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中國時報。2006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曾華源、鄭讚源、陳政智(1998)。志願服務工作發展趨向—以祥和計畫志願服務之推動為基礎,內政部社會司。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黃明月(1999)。服務性學習與婦女教育。成人教育,52,31-38。
    黃富順(1996)。老化與未來。載於黃富順、陳如山、黃慈(編著),成人發展與適應(頁341-357)。台北縣:空大。
    黃富順(2004 c)。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形塑。成人教育,77,2-11。
    黃富順(2004a)。緒論。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頁3-18)。台北:五南。
    黄富順(2004b)。高齡學習活動的發展。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頁19-55)。台北:五南。
    黃富順(不詳)。學習是開啟二十一世紀大門的鑰匙。非營利組織論壇,66。2008年2月23日取自http://www.eshare.tw/eshare_response_Text.asp?Txt_ID=316
    楊玉齡(譯)(1997)。H. Cronin著。螞蟻與孔雀。台北市:天下文化。
    楊國德(2006)。志願服務社團提供非正規學習的角色與功能。成人及終身教育,11,28-37。
    楊國樞(1994)。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頁98-110)。台北:桂冠。
    葉良琪(2000)。醫院志願服務管理內在動態系統之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CNU0210006。
    葉鄉誼(2007)。銀髮中的華冠 -參與安養機構服務的高齡志工之生命故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5NPTTC328005。
    董之林、陳燕谷(譯)(1997)。C. Taylor著。承認的政治。載於陳清僑(主編),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頁3-46)。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廖素嫺(2003)。社區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以台中縣社區長壽俱樂部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HU00201016。
    劉貞如(譯)(2002)。P. Drucker著。下一個社會(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台北市:商周。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
    蔡佩姍(2006)。參與志願服務老人之生命意義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美玉(2002)。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美蓉(2000)。志願工作者之組織社會化歷程及其關鍵影響因素:以一家宗教慈善組織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U00071002。
    蔡崇振(1995)。推展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之策略。論文發表於台灣省社會發展研究學會主辦之「台灣地區高齡化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鄭伯壎、樊景立(2001)。初探華人社會的社會取向:台灣與大陸之比較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3(2),207-221。
    鄧欣怡(2000)。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CCU00142005。
    鍾任琴(1990)。救國團基層社會團務組織氣氛與義務工作同志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癸玲(1997)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秋雲(2002)。安寧照顧志工照護經驗及其生命意義之探討。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0TCU05201005。
    英文部份
    Baines, E. M. (1986). Volunteerism and the older adult as benefactor and beneficiary: a selec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orking Paper Ser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3541)
    Becker, F. M. & Zarit, S. H. (1976). The use of older volunteers as peer-counsel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42904 )
    Brookfield, S. (1983). Adult Learner,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Milton Keynes : Open University Press.
    Eyler, J. & Giles, Jr. (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arman, J. M. (1993). The use of peer counselors in the treatment and support of the elderl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2797)
    Ilsley, P. J. (1990). 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new insights on strengthening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learning, and commit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acoby, B.(1996c).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Concepts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olb,D.A.(1984).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rager,E.(1995).The older volunteer as research colleague:Toward “Generative participation” for older adul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506060)
    Sainer, J. S. & Zander, M. L. (1971). Older volunteers in community service:A new role and a new Resour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58552)
    Scharlach, A. E. (1984). Social support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 Evaluation of a peer counselor training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4106)
    Seguin, M. M. & O'Brien, B. (1976). Releas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older voluntee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23367)
    Viens, Julie ; Kallenbach, Silja(2004).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Adult Literacy : a Sourcebook for Practitioners.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