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玉珊
論文名稱: 袁中道的「游居」辯證意涵──以《游居杮錄》為討論核心
指導教授: 黃明理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袁中道游居杮錄晚明晚明文人生活晚明旅遊晚明小品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來研究者關於袁中道日記《游居杮錄》書名中的「游居」二字的解釋,無論是視《游居杮錄》為「出游的札記」,或是將「游居」二字分別釋為「出游」與「閒居」,還是如謝斌認為《游居杮錄》的書名其實暗含了「以游為居」和「以居為游」的巧妙涵義,都無法安頓本書十年所載零散而多樣化的生活內容。袁小修以「游居」二字統攝十年生命內容的真正意涵引起筆者探究的動機。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試圖解決的問題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辯証思維,探討袁中道辯証思維的源流,並從袁中道文學觀、吏隱觀與生命之學的討論中說明其辯証的思維模式,確立「游居」二字的辯証讀法。第三章:袁中道游居思維的辯証意涵,辨明袁中道游居思維的辯証意涵應包含「身無所居,故曰游」、「心無所居,故曰游」和「游居解消超越後的閒適境界」三重成分,並從此三種成分進而解讀《游居杮錄》的命名深意。第四章:袁中道游居行動的辯証意涵,整理出袁中道游居行動的辯證意涵應包含「以居為游,故曰『游於居』」、「以游為居,故曰『游以居』」和「以『居』之閒雅生活內容做為出游行動的主體活動」三種內容,再由這三種內容解讀《游居杮錄》的命名深意。第五章:結論,綜上所述,總結袁中道的「游居」辯証意涵,並說明未來研究展望。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研究進路………………………………………… 13 第二章 辯證思維…………………………………………………………… 17 第一節 中國辯證思維的特質……………………………………… 17 一、 整體關連……………………………………………………… 18 二、 矛盾統一……………………………………………………… 20 三、 運動變化……………………………………………………… 22 第二節 佛教辯證思維的融合………………………………………… 24 一、 中道觀………………………………………………………… 24 二、 圓融無礙觀…………………………………………………… 26 第三節 袁中道的辯證思維………………………………………… 27 一、 文學觀………………………………………………………… 27 二、 吏隱觀………………………………………………………… 32 三、 生命之學……………………………………………………… 35 小結…………………………………………………………………………38 第三章 袁中道游居思維的辯證意涵………………………………………… 39 第一節 身無所居,故曰游………………………………………… 40 一、 哀生失路…………………………………………………… 41 二、 道求無生……………………………………………… 49 第二節 心無所居,故曰游…………………………………………… 52 一、 世事即是佛事………………………………………………… 52 二、 以無執涵融矛盾……………………………………………… 60 第三節 游與居的解消與超越……………………………………… 62 一、 白蘇典範的追尋……………………………………………… 63 二、 適世能閒的境界……………………………………………… 67 小結…………………………………………………………………………69 第四章 袁中道游居行動的辯證意涵………………………………………… 71 第一節 以居為游,故曰「游於居」………………………………… 71 一、 以居舟為游…………………………………………………… 72 二、 以居山為游……………………………………………… 74 三、 以居家為游………………………………………………… 76 第二節 以游為居,故曰「游以居」……………………………… 78 一、 以舟游為居……………………………………………………79 二、 以山游為居………………………………………………… 83 三、 以家游為居………………………………………………… 87 第三節 游居的生活內容…………………………………………… 90 一、 友朋講習,佛事修行………………………………………… 91 二、 讀書寫作,書畫談藝………………………………………… 94 三、 品評煙雲,考議古事………………………………………… 96 小結…………………………………………………………………………98 第五章 結論………………………………………………………………… 101 一、 研究成果……………………………………………………… 101 二、 未來研究展望………………………………………………… 103 參考書目…………………………………………………………………………105

    一、 古籍
    (一) 三袁著作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前集》明萬曆戊午(西元1618年)新安刻本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集選》明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汪從教等刊本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集》(上海:貝葉山房,1975年)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出版社,1976年)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近集》(台北:偉文出版社,1976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前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近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袁中道著:《袁小修日記:遊居杮錄第一至十三卷》(上海:上海雜誌,1935年)
    〔明〕袁中道著:《遊居杮錄》(台北:台北出版社,1956年)
    〔明〕袁中道著:《遊居杮錄》,收錄在《筆記小說大觀》七編(台北:新興出版社,1975年)
    〔明〕袁中道著,步問影校注:《遊居杮錄》(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明]袁宗道著,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二) 佛典(依朝代,再依《大正藏》冊數先後排列)
    〔吳〕優婆塞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收錄於《大正藏》第14冊。
    〔東晉〕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收錄於《大正藏》第1冊。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華嚴經》,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十,收錄於《大正藏》第2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收錄於《大正藏》第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收錄於《大正藏》第14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錄於《大正藏》第25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觀論頌》,收錄於《大正藏》第30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觀論疏》,收錄於《大正藏》第30冊。
    〔北涼〕曇無懺譯《大般涅槃經》,收錄於《大正藏》第12冊。
    〔隋〕遠法師:《大乘義章》,收錄於《大正藏》第44冊。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收錄在《大正藏》第24冊。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收錄於《大正藏》第35冊。
    〔後漢〕安世高譯:《八大人覺經》,收錄於《大正藏》第17冊。
    〔宋〕六祖慧能述,法海集:《六祖壇經》,收錄於《大正藏》第48冊。

    (三) 其他古籍(先依朝代,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西漢〕司馬遷著,馬持盈註:《史記今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魏〕王肅等撰:《百子全書》(台北:黎民文化,1996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收錄在《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十七,正史類卷四十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6年)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杜甫:《杜甫全集》(台北:台灣時代書局)
    〔唐〕李延壽:《南史》,收錄在《百衲本二十四史》第十四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2010年)
    〔唐〕孟浩然等著:《千家詩》(台南:文國書局,1984年)
    〔唐〕柳宗元著,曹明綱標點:《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袁郊:《甘澤謠》(收錄在《筆記小說大觀》第九編,台北:新興出版社,1975年)
    〔唐〕韓愈著,錢仲聯、馬茂元標點:《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收錄在《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出版社,1986年)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訓〉,收錄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一八,藝術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1986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宋〕歐陽修:《居士集》,收錄在《宋集珍本叢刊》第五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宋〕蘇軾著,傅成、穆儔標點:《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收錄在《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一編(台北:新興出版社,1980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計成著,陳植注釋:《園治注釋》(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
    〔明〕計成著,趙農註釋:《園治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明〕洪自誠:《菜根譚》(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
    〔明〕陳道潛:《淇園編》(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清康熙九年刊本,1990年)
    〔明〕陳繼儒:《晚香堂集》,收錄在《叢書集成三編》第五十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明〕蓮池大師著、蔡運辰贅言:《竹窗隨筆贅言》(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有的版本做「五雜俎」),收錄在《筆記小說大觀》第八編(台北:新興出版社,1975年)
    〔明〕鍾惺著,陳少松選注:《鍾惺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夫之:《船山遺書全集》(台北:中國船山協會、自由出版社聯合印行,1972年)
    〔清〕周承弼等修,王慰等纂:《公安縣志》清同治刊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9年)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紀昀:《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潮:《幽夢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再依出版年代排列)
    文選德:《中國辯證法筆錄》(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1972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毛妍君:《白居易閒適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仁曉紅:《禪與中國園林》(北京:商務印書國際有限公司,1998年)
    尹恭弘:《公安派的文化精神》(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
    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朱謙之、任繼愈:《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93年)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香港:中華書局,1980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金楓出版社,1981年)
    李李:《袁小修小品文論集》(台北:威秀資訊科技公司,2008年)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巫忠恕、狄雅斯(Imma Di Biase):《游道:明清旅遊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
    《明人小品集》(台北:淡江書局,1956年)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南京:蘇州文藝出版社,1990年)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東海大學中學文學系編輯:《旅遊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易聞曉:《公安派的文化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居閱時:《弦外之音──中國建築園林文化象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徐中玉主編:《藝術辯證法編》(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年)
    馬中:《中國哲人的大思路》(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張曼濤編:《佛教邏輯與辯證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張適民、陳代湘:《中國隱逸文化》(湖南:湖南出版社,1997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陸次雲編:《明人小品十六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4年)
    章彩烈:《中國園林藝術通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
    章楚藩:《易經與辯證法雜說》(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葉煙海:《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程士德:《內經》(台北:知音出版社,1994年)
    費振鐘:《墮落時代》(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2年)
    楊亮功等註譯:《四書今注今譯》(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
    趙雪倩等編注:《中國歷代園林圖文精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6年)
    劉天華:《畫境文心──中國古典園林之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8年)
    謝幼偉:《辯證法及其批評》(台北:中國新聞出版社,1955年)
    謝冰瑩等注釋:《新譯古文觀止》(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繆天華:《離騷九歌九章淺釋》(台北:東大出版社,1978年)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三、 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列)
    羊滌生:〈略論中國古代辯證思維的特點及其對世界的貢獻〉(《中國文化月刊》第123期,1980年1月),頁27-47。
    曹淑娟:〈晚明文人的休閒理念及其實踐〉(《戶外遊憩研究》,第4卷第3期,1991年9月),頁35-63。
    王可平:〈形象、辯證思維與山水文學〉(《中國文化月刊》150期,1992年4月),頁49-57。
    李志林:〈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兩重性──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的一個重要側面〉(《國文天地》第8卷第2期,1992年6月),頁94-102。
    吳顯慶:〈論中國古代的政治辯證法思想〉(《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頁58-65。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旅遊熱初探〉(《三峽學刊》,1994年第4期),頁59-65。
    趙樸初:〈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中國宗教》第1期,1995年),頁23-25。
    朱惠良:〈「七十件書畫冊頁名品特展」精選(一) — 趙孟堅致嚴堅中太丞尺牘〉(《故宮文物月刊》第146期,1995年5月),頁70。
    湯一介:〈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收錄在《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下輯》(新莊:中華民國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1995年),頁811-820。
    李明宗:〈晚明文人的休閒生活及其反映的時代意義〉(《台灣師大體育研究》第4期,1997年),頁13-24。
    王榮才:〈選擇與重構:佛教與傳統中國文化融合的內在機制〉(《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頁113-118。
    劉邦凡、石勝強:〈略論中國古代辯證自然觀與地學的產生與形成〉(《開封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頁25-26。
    龔鵬程:〈關於中國「遊」的精神〉(《文訊別冊》,1998年4月),頁7-9。
    丁亞傑:〈袁中道的情慾世界〉(《元培學報》第5期,1998年12月),頁123-134。
    黃銘:〈佛教中國化的意蘊──《佛學與儒學讀後》〉(《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47-48。
    呂友祥:〈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7月),頁25-33。
    孟祥榮、張偉:〈搖擺在心學、佛學與宗法倫理之間──論袁宗道的內在人格衝突〉(《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頁26-32。
    何國平:〈公安派副將江盈科的「吏隱」心態論〉(《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五期, 2000年9月),頁51-53。
    龔鵬程:〈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文人階層〉(《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周年校慶特刊》,2000年10月),頁271-307。
    王汝發、陳建蘭:〈論《周易》對中國古代數學思維模式的影響〉(《石油大學學報》,2001年2月),頁68-71。
    吳智和:〈明人居室生活流變〉(《華岡文科學報》第24期,2001年3月),頁221-256。
    李俊杰:〈晚明社會變遷與士人休閒活動之探究──以江南地區為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6月),頁19-24。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旅遊文化論〉(《旅遊學刊》,2001年第6期),頁64-69。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171-200。
    吳智和:〈明人習靜休閒生活〉(《華岡文科學報》第25期,2002年3月),頁145-193。
    吳智和〈明人居家休閒生活〉(《明史研究專刊》第13期,2002年3月),頁293-328。
    吳智和:〈明人山水休閒生活〉(《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01-129。
    藍東興:〈歸隱──晚明士大夫的政治退避與個性張揚〉(《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9月),頁93-96。
    孫宏安:〈中國古代科學的特點〉(《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3月),頁9-13。
    孫淑芳:〈佛老與性靈──晚明文人求道意識初論〉(《僑光學報》第21期,2003年7月),頁211-225。
    李東坡:〈淺論孫子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8月),頁10-11。
    蔣寅:〈古典詩歌中的「吏隱」〉(《蘇州大學學報》,2004年3月第2期),頁51-58。
    張再林:〈「淵明吾所師」與「出處依稀似樂天」──論蘇軾對陶淵明和白居易的接受〉(《貴州文史叢刊》,2004年第4期),頁22-26。
    謝憶梅:〈袁中道──性靈中的隱逸、疏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15卷第2期,2004年4月),頁16-19。
    劉甯、劉衛利:〈中國古代思維方式及其意義〉(《固原師專學報》第25卷第5期,2004年9月),頁62-64。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1期,2004年秋季)
    易聞曉:〈袁中道:性命憂懼與生死決心〉(《華僑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頁91-95。
    張玉璞:〈「吏隱」與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隱逸文化精神〉 (《文史哲》2005年第3期) ,頁48-53。
    申俊龍、魏魯霞:〈論中醫哲學方法的四大特徵──以《內經》為例〉(《蘭州學刊》,2005年第5期),頁66-68。
    劉尊舉:《袁中道晚年審美旨趣與文學態度轉變及成因探微》《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頁87-93。
    王鴻泰:〈明清間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第3期,2007年3月),頁1-44。
    范碧惠:〈山水與人倫之間:從《游居杮錄》看袁中道之個人反省與社會實踐〉(《中國文學研究》第26期,2008年6月),頁117-148。
    呂澂:〈佛家辯證法〉(《普門學報》第49期,2009年1月),頁429-435。
    劉亞明、胡敏燕:〈從佛教圓融思想看文化和諧之可能──以儒釋道三教文化的圓融為例〉(《求索》,2009年1月),頁119-121。
    劉娟、韓麗敏:〈功名之心與歸隱之夢──從珂雪齋集看袁中道的仕隱矛盾〉(《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3期),頁81-82。
    府建明:〈菜根譚的思想意趣與現實意義〉(《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第3期),頁55-58。
    郭慶財:〈由「舉子事業」到「聖賢事業」──關於馮夢龍思想轉捩的一種考察〉(《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09年6月),頁22-26。
    林世斌:〈旅行・隱逸・身體──閱讀《林泉高致》的旅程〉(《藝術學報》第85期,2009年10月),頁1-19。
    尚永亮:〈蘇軾與白居易的文化關聯及差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頁131-137。
    王莉:〈從《游居杮錄》看日記體游記的特徵〉(《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頁58-59。
    彭麗:〈從尺牘看袁中道思想的矛盾性〉(《孝感學院學報》,2010年7月),頁43-46。
    毛妍君:〈論蘇軾對白居易「閒適」人生觀的受容〉(《西江月》,2010年8月),頁76-80。
    謝萍:〈試析緣起論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科技創新導報》,2011年第2期),頁247。
    汪國林:〈論白居易吏隱思想及其對宋代文人的影響──以蘇軾為考察對象〉(《求索》,2011年6月),頁189-191。
    陳肖悅:〈佛教苦樂觀背景下痛苦與其解除的心理學解讀〉(《南昌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2011年第9期),頁123-125。

    四、 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邱美珍:《袁中道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吳宜芳:《智者「三諦圓融」思想之探微》(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1992年)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芳祥:《蘇軾貶謫嶺南時期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劉殊賢:《論勢與變──袁中道文學史觀之建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劉尊舉:《袁中道晚年文學思想轉變及成因探微》(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林利隆:《明人的舟遊生活──南方文人水上生活的開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雅雯:《袁中道溪遊生活研究──以《遊居柿錄》為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2004年)
    孫虎:《論袁中道的散文創作》(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蔡叔珍:《白居易「閒適」詩研究──以「情性」為考察基點》(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蘇美璇:《晚明文人旅遊生活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朱貽強:《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陳忠和:《晚明山水小品美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張漢平:《袁中道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君麗:《公安派及其「性靈說」流變研究》(陝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星星:《公安派世俗美學思想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年)龔玫瑾:《袁中道《導莊》「以佛解莊」思想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王芳:《「公安三袁」游記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
    段慧冬:《公安派「性靈」文學思想研究》(青島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賀莉莉:《袁中道入仕后文學創作考論》(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方婷:《蘇軾文學作品中的「遊」》(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謝斌:《游居杮錄與袁中道休閒旅遊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羅娟娟:《袁中道文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怡文:《晚明旅遊小品文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曾傳智:《從計成《園治》論中國園林近水美學意涵》(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然:《論公安三袁文藝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山東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9年)
    汪怡君:《袁中道散文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林芸年:《莊子〈齊物論〉之真諦》(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