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淑枝
論文名稱: 郊區新社區的形成與居民生活滿意度分析-以台北都會區的新店安坑地區為例
The formation of new suburban communities & the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their residents-A case of Taipei metropolis, Ankeng Sindin city.
指導教授: 鄭勝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郊區化住宅區人口遷移生活空間安坑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8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的發展為背景,探討郊區新社區的發展脈絡,並以台北都會區新店市安坑地區為例,瞭解安坑地區住宅空間形成因素,如都市化、房屋市場背景及都市計畫的實施,導致安坑地區住宅蓬勃發展的關鍵因子,如交通建設,易達性的提高與人口集居規模逐漸擴增等。透過問卷訪查,驗證住宅郊區化形成之機制,影響社區居民遷移之主要因素、社區生活空間、社會關係及環境品質等。依據區內地理空間特性,劃分母體為三區:太平區、新和區及公崙區,以比較方式分析三區及全區居民對生活空間及環境品質之看法:
    一. 影響社區居民遷移之主要因素,由問卷調查得知由他地移入安坑地區者比例高達九成以上;遷入者的來源地,以台灣北部地區81.22%比例最高;其原居地之縣市別,依序為台北縣 (51.71%)、台北市(22.95%);顯見本區大台北都會區居民的遷移地且來源地,集中而明顯。其遷出動機依序為購買新屋(29.58%)、尋找較好的生活環境(23.94%)及結婚因素(11.01%)等。而遷入動機依序為房價或房租較便宜(24.73%)、購買新屋(23.75%)及尋找較好的生活環境(17.86%)。可見安坑地區的遷入者在決定遷移時所考量因素以房屋、環境及家庭因素為主。
    二. 生活空間分析方面,三個分區在交通方面都有迫切改善的需求。工作通勤網絡分析,三個分區皆以縣外通勤的臺北市比例最高,其次為居住地區附近工作,太平區和公崙區以新店市為其次,新和區以中和、板橋為其次。購物、教育、醫療等機能有相當程度須仰賴更高一級的中地的趨勢,太平區和公崙區有仰賴新店市和台北市的情形;新和區有仰賴中和南勢角和台北市的趨勢。社會關係網絡方面,鄰居的熟識程度、參與社區活動的次數、參與社區活動的類型等方面而言,除了安坑地區傳統舊公寓外,三區的差異並不大,多半屬於有組織的住宅社區,透過社區內舉辦的活動之參與以增加彼此熟識程度。
    三. 關於生活網絡的滿意度方面,受訪居民在上班通勤、購物、教育、醫療等方面,不滿意程度較高於滿意;休閒活動網絡滿意度方面,整體而言滿意程度遠高於不滿意,但三個區域產生區域差異,太平區因位於碧潭風景區內,故對於休閒活動空間滿意程度較高。新和區的滿意度是三個區域中最低,因本區腹地狹小,住宅密度較高,綠地空間較為不足是主因。公崙區的滿意度超過五成,大型住宅社區內休閒空間充足,社區外又有安康森林公園、安康蝶蝴館及規畫興建中的二叭子植物園等,故整體而言,休閒活動空間較為充足,居民的滿意程度為三區之冠。
    四. 環境品質滿意度方面,受訪居民在環境安寧、空氣品質、治安情況方面,滿意程度高於不滿意;對外交通易達性、停車空間、郵政設施等方面,不滿意程度較高。在整體環境品質的滿意程度上,受訪居民的滿意程度高於不滿意。三個分區有區域差異,新和區環境品質滿意程度在三區中最低;公崙區的環境品質滿意度是三個分區中最高的區域,更進一步由各里和滿意度的交叉分析,可發現大型住宅社區的里民,較之區內其他各里之里民,其滿意度較高。
    五. 至於再遷移的傾向分析,全體受訪居民在短期內並無遷移他地的想法達83.15%,可見本地居民遷移傾向並不高;若以遷移傾向和環境品質滿意度做交叉分析比較,太平區的不滿意及非常不滿意合計達25.23%,而遷移傾向為18.68%;新和區的環境品質不滿意及非常不滿意達35.23%,遷移傾向為26.42%;公崙區的環境品質不滿意及非常不滿意達12.97%,遷移傾向為12.03%;由此可見新和區是三區之中,不滿意環境品質者最多,想搬家者也最多,皆超過1/4的比例;而公崙區則是較穩定的,僅1/10強的人想搬家,不過其環境品質仍有改善之必要。
    關鍵字:郊區化、住宅區、人口遷移、生活空間、安坑

    The formation of new suburban communities & the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their residents-A case of Taipei metropolis, Ankeng Sindin ci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a study of a new suburban community, Ankeng,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of Taipei metropolis, Sindien, based on its developing backgrou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lements of the formation of a residential space, such as urbanization, marketing background of housing, and the practice of urban planning that result in a prosperous developed residential area with traffic construction, convenience, increasing population, we take Ankeng as an example.

    From sample measures, it is proved that functions of a residential community such as living space, social relationship,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effect the decision of migration.

    According to its geographic situation and space, we divide Ankeng into three sectors: Taiping, Sinhe, Gongren.

    1.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sidents moving: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its residents are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81.22 percent of the new comers are from north Taiwan (51.71 percent of them are from Taipei county, and 22.95 percent are from Taipei city). The motivations of moving out of Ankeng are buying new houses (29.58%), searching for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23.94%), and marriage (11.01%). The motivations of moving to Ankeng are because of lower price of the housing (24.73%), buying new houses (23.75%), and searching for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17.86%). The above three reasons are mean motivations of migration. Obviously, Ankeng residents are the source of Taipei metropolis and vice versa.
    2. The analysis of living space: the three sectors mentioned above have urgent needs in traffic improvement. The number of commuters between the three sectors to Taipei city occupies the highest ratio, followed by to the near-by areas: the residents of Taiping and Gongren areas commute to Sindian city, and the residents of Sinhe and Ghongho areas to Changhe and Bangcho. To get a better function of shopping, education, medical quality, the residents of Ankeng go to the higher class areas: Taiping and Grongren depend on Sindian city and Taipei city. Sinhe depends on Changho city, Nansusciao and Taipei city. On the aspect of social relation net, the degree of familiarity between neighbors, times of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the kinds of activities are similar among the three sectors except the old residential apartment in Ankeng.
    3. On the aspect of satisfaction with living net: the residents show the degree of dis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atisfaction with traffic, shopping, education, and medication. About leisure activities,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dissatisfaction. Among the three sectors,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Residents in Taipian have high satisfaction with the space of leisure activities because it is located in Pi-Tang scenic spot. Residents in Sinhe have lower satisfaction because it occupies less territory, less green land, but higher density of housing. The satisfaction of Gongren is over 50 percent because it has affluent leisure space and Ankeng forest park, butterfly museum, Ru-ba-tsu plant garden. On the whole, it is the best area among the three sectors.
    4. On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quietness of environment, air quality, and security. Dis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an satisfaction with traffic availability toward outside, parking space, and mail system. General speaking, the 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an dissatisfaction with environment quality.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sectors: Sinhe is the least, Gongren is the best in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from further cross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 people who live in a larger community get higher sactisfaction than those in smaller ones.
    5. For the analysis of remigration tendency: 83.15 percent of the interviewees have no plan to move out of Ankeng in the near future. So it is easy to see the willingness of moving out is not high. If we make a cross analysis between moving tendency and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degree of dissatisfaction and strong dissatisfaction is 25.23% for Tai-Ping and out-moving tendency is 18.68 percent; Sinhe reaches 35.23% and 26.42%; Gongren reaches 12.97% and 12.03%. From above statistics, we can see that the residents of Sinhe are the most dissatisfactory ones with their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want to move out, both over 1/4. Gongren is most stable: only 1/10 residents want to move out, but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ts environmen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2 第三節 研究區範圍-------------------------------------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8 第二章 臺北近郊住宅的發展脈絡 第一節 臺北都會區的發展脈絡-------------------------22 第二節  臺北近郊住宅的發展歷程-----------------------32 第三節  安坑地區住宅的發展沿革-----------------------36 小結------------------------------------------------------41 第三章 安坑地區新社區住宅空間形成與社群移入之影響 第一節 安坑地區的環境分析與主要分區------------------- 41 第二節 安坑地區新社區住宅空間的形成與區位特性----------52 第三節 安坑地區新社區社群移入趨勢及影響因素------------70 小結------------------------------------------------------88 第四章 安坑地區新社區居民屬性與生活網絡之探討 第一節 居民的社經屬性--------------------------------90 第二節 居民生活網絡分析------------------------------93 第三節 居民的社會關係-------------------------------103 小結-----------------------------------------------------105 第五章 安坑地區新社區居民的生活網絡與環境品質滿意度分析 第一節 居民生活網絡之滿意度分析----------------------- 108 第二節 居民環境品質滿意度與再遷移傾向分析-------------114 小結-----------------------------------------------------12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4 第二節 建議與檢討---------------------------------126 參考文獻-------------------------------------------------128 附錄1. 「擬定新店安坑地區主要計畫」----------------------132 附錄2.問卷內容-------------------------------------------134 附錄3.問卷分析-------------------------------------------138 附錄4.安坑住宅社區照片-----------------------------------147 圖 次 圖1-2-1 都會區形成過程圖----------------------------------3 圖1-2-2 Everett.S.Lee 影響人口遷移因素圖------------------8 圖1-2-3 本研究遷移動機架構圖----------------------------11 圖1-2-4 行動空間的概念模式(Conceptual Model of Action space)13 圖1-2-5 本研究生活空間架構圖活動空間圖-------------------15 圖1-3-1 台北都會區與研究區示意圖--------------------------17 圖1-4-1 研究架構與流程圖----------------------------------19 圖1-4-2 本研究樣本分布示意圖------------------------------21 圖2-1-1 台閩地區歷年人口數比較圖--------------------------24 圖2-1-2 台一線通過鄉鎮人口密度圖--------------------------31 圖2-1-3 鐵路線(東北線)通過鄉鎮人口密度圖------------------31 圖2-1-4 鐵路線(西南線)通過鄉鎮人口密度圖------------------32 圖2-2-1 1971~2001年一美元兌換台幣匯率變動圖 -------------35 圖3-3-1 研究區地形圖-------------------------------------42 圖3-1-2 安坑庄聚落分布圖-------------------------------- 47 圖3-1-3a 1946年安坑地區里界圖----------------------------50 圖3-1-3b 1970年安坑地區里界圖----------------------------50 圖3-1-3c 1985年安坑地區里界圖----------------------------51 圖3-1-3d 2002年安坑地區里界圖----------------------------51 圖3-1-4 2002年安坑地區里界及區域圖----------------------51 圖3-2-1 1971~2002年新店全市及安坑地區人口增加指數圖-----54 圖3-2-2 1971~2002年安坑地區人口佔新店市人口比例圖-------54圖3-2-3 安坑地區縣道日平均交通流量統計圖-----------------58 圖3-2-4 安坑地區主要道路圖-------------------------------59 圖3-3-5 安坑地區主要道路圖及規畫預定道路---------------- 60 圖3-2-6 新店安坑地區都市計畫圖---------------------------63 圖3-2-7 安坑地區大型住宅社區建成時間圖--------------------67 圖3-3-1 安坑地區1971年人口密度圖--------------------------73 圖3-3-2 安坑地區1986年人口密度圖--------------------------73 圖3-3-3 安坑地區1993年人口密度圖--------------------------73 圖3-3-4 安坑地區1998年人口密度圖--------------------------73 圖3-3-5 安坑地區2002年人口密度圖--------------------------74 圖3-3-6 安坑三區以60年為基期人口成長指數變動圖------------78 圖3-3-7 安坑三區人口總數比例變動圖------------------------78 圖3-3-8 受訪居民原居地區域別流向分析圖--------------------80 圖3-3-9受訪居民原居地縣市別流向分析圖 --------------------82 圖3-3-10受訪居民原居地為台北都會區內(台北市、縣)各鄉鎮市區別統計圖--84 圖4-2-1 安坑地區工作通勤型態圖----------------------------94 圖4-2-2 安坑地區學校分布圖--------------------------------97 圖4-3-2 安坑地區重要商業設施分布圖-----------------------100 圖5-2-1 安坑地區安康焚化爐和台北煙廠與聚落關係圖---------116 表 次 表1-4-1 研究區內各里的抽樣樣本數--------------------------20 表2-1-1 台北都會區發展沿革示意表--------------------------23 表2-1-2 台閩地區歷年人口統計資料--------------------------24 表2-1-3 台北市、台北縣歷年人口統計資料表------------------25 表2-1-4 台北市分區人口統計--------------------------------26 表2-1-5 台北縣衛星市鎮及都會郊區人口統計------------------26 表2-1-6 台北市各行政區人口統計資料表----------------------27 表2-1-7 台北縣歷年人口數及人口成長率表--------------------28 表2-1-8 台北都會區內鄉鎮市區2002年人口密度表-------------29 表2-1-9 台北都會區內鄉鎮市區人口密度變遷表---------------30 表2-2-1 1971-2001年一美元兌換台幣匯率表------------------34 表2-2-2 台北縣空屋概況與五年間成屋價格變動表--------------36 表2-3-1 台灣住宅市場的分期發展----------------------------37 表2-3-2 1971~2001年新店市及安坑人口數及人口增加率概況表--39 表3-1-1 新店市行政區清治、日治與光復後對照表--------------48 表3-1-2 新店市安坑地區村里名沿革表------------------------50 表3-2-1 新店市及安坑地區歷年人口變化表--------------------53 表3-2-2 全國房地產建築景氣波動----------------------------53 表3-2-3 全國政經情勢發展與房地產業相關表------------------54 表3-2-4 安坑地區縣道日平均交通流量統計表------------------57 表3-2-5 「擬定新店安坑地區主要計畫」土地使用面積分配表----62 表3-2-6 安坑地區的大型住宅社區一覽表---------------------66 表3-2-7 受訪居民住宅自有比率分析表------------------------68 表3-2-8 受訪居民住宅形式分析表----------------------------69 表3-2-9 受訪居民住宅坪數分析表----------------------------69 表3-2-10 受訪居民房屋使用型態分析表-----------------------70 表3-3-1 安坑各里歷年人口密度變化表------------------------72 表3-3-2 安坑各里歷年人口成長率表--------------------------75 表3-3-3 安坑三區歷年人口成長趨勢表------------------------77 表3-3-4 受訪居民原居住地分析表----------------------------79 表3-3-5 受訪居民原居地區域別分析表------------------------79 表3-3-6 受訪居民原居地縣市別分析表------------------------81 表3-3-7 受訪居民原居地為台北縣各鄉鎮市別統計表------------83 表3-3-8 受訪居民原居地為台北市各區別統計表----------------83 表3-3-9 受訪居民遷出原居地之遷出動機分析表----------------86 表3-3-10受訪居民遷入安坑地區之遷入動機分析表--------------87 表4-1-1 受訪居民性別分析表--------------------------------90 表4-1-2 受訪居民年齡分析表--------------------------------91 表4-1-3 受訪居民教育程度分析表----------------------------91 表4-1-4 受訪居民職業分析表--------------------------------92 表4-1-5 受訪居民家庭人數分析表----------------------------92 表4-1-6 受訪居民家庭收入分析表----------------------------93 表4-2-1 受訪居民工作地分析表------------------------------94 表4-2-2 受訪居民工作通勤經常使用交通工具分析表------------95 表4-2-3 受訪居民住家與工作地通勤時間分析表----------------96 表4-3-1 受訪居民在安坑地區定居的時間--------------------103 表4-3-2 受訪居民與鄰居的熟識程度------------------------104 表4-3-3 受訪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次數分析表----------------104 表4-3-4 受訪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類型分析表----------------105 表5-1-1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上班通勤網絡滿意度分析表-------109 表5-1-2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的早餐活動網絡滿意度分析表-----109 表5-1-3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的晚餐活動網絡滿意度分析表-----110 表5-1-4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購買日用品活動網絡滿意度分析表-110 表5-1-5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購買服飾用品活動網絡滿意度分析表111 表5-1-6受訪居民子女國小通學活動網絡滿意度表分析表--------111 表5-1-7受訪居民子女國中通學活動網絡滿意度分析表----------112 表5-1-8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休閒活動網絡滿意度分析表-------112 表5-1-9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整體醫療活動網絡滿意度分析表---113 表5-1-10 受訪居民對住宅內部空間滿意度分析表--------------113 表5-1-11 受訪居民對鄰里關係滿意度分析表------------------114 表5-2-1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環境安寧滿意度分析表-----------115 表5-2-2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空氣品質滿意度分析表-----------115 表5-2-3 公崙區內各里受訪居民對空氣品質滿意度分析表-------115 表5-2-4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治安情況滿意度分析表-----------116 表5-2-5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交通易達性滿意度分析表---------117 表5-2-6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停車空間滿意度分析表-----------117 表5-2-7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郵政設施滿意度分析表-----------118 表5-2-8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銀行金融設施滿意度分析表-------118 表5-2-9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整體環境品質滿意度分析表-------119 表5-2-10 受訪居民各里對安坑地區的整體環境品質滿意度分析表119 表5-2-11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應增設何種教育文化設施分析表--120 表5-2-12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應增設休閒活動設施分析表------121 表5-2-13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應增設公共設施分析表----------121 表5-2-14 受訪居民對安坑地區遷移傾向分析表----------------122

    參考文獻

    一.論文、專書
    1. 柯文勝(2001),都會區內非核心都市遷入人口之研究,彰化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左大康主編(1990),現代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頁674。
    3. 台北縣政府(2000),「修訂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部門發展計畫 第二篇 」,台北縣政府,頁3-1。
    4. 嚴敏蕙(1996),台北都會郊區化與郊區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
    5. 謝元入(1994),台南市都市發展與郊區化之研究-以仁德鄉及永康鄉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頁10~12。
    6. 陳伯中(1980),都市地理學,台北,三民,頁242。
    7. 謝英俊(1982),新店地區都市化現象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吳家彧(1983),台北都會區外圍市鎮的發展-樹林鎮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李文朗(1979),台灣都市化與人口遷移,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蔡勇美•郭文雄,巨流,頁81-87。
    10. 管志明(1990),台北市郊區發展的地理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1. 林育平(1990),三重市都市發展及其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台大地理系碩士論文。
    12. 余銘家(1991),板橋地區聚落發展與生活環境之演變,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陳靜珮(1992),高雄都會區外圍聚落生活空間變遷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陳宜君(1993),台北都會區經濟空間結構之變遷,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苗文耀(1996),台北都會區衛星市鎮之都市化-板橋市的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蔡宏進(1991),社區原理第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17. 莊朝權(1994),新店市住宅社區及其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8. 專業者都市改良組織(1993),台灣地區社區住宅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9. 馬立文(1995),社區環境權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頁93~110。
    21. 張善余(1999),人口地理學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2. 張育銘(1998),台灣地區人口遷移與地區發展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頁13。
    23. 吳欣修(1993),城鄉人口遷移型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頁6~10
    24. 江雅美(1983),三重市人口遷移及其決策行為,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9。
    25. 邊瑞芬(1991),台灣地區縣經發展與人口遷移的關係,人口學刊第六期,頁83~108。
    26. 王文良(1981),宜蘭市移入人口之空間決策行為,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9。
    27. 陳源在(1988),新莊市人口遷移及其決策與適應,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7。
    28. 許道欣(1992),人口遷移決策及其影響因素-台灣地區人口內部遷移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1~15。
    29. 莊秀娟(1992),陽明山區山仔后坪頂居民活動空間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洪振平(1985),農村聚落居住活動與住宅空間之研究-以鹿谷聚落為個案,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童慶瑜(1996),去榕仔腳盪袋子-一個關於宜蘭東港榕檥河堤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謝品華(1997),新區域地理學的發展分析-兼以花蓮市大陳新村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歐家瑜(2000),都市社區居民空間識覺形成之研究-以台北市成功國宅婦女活動空間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李宜瑾(2002),居民生活圈與城鄉關係變遷之研究-以三峽鎮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論文,頁2-1~3-5。
    35. 葉文虎、樂勝基(1996),環境品質估學,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6. 孫青雯(1994),台中市生活環境品質估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陳志倫(1984),交通道特定區土地使用對生活環境品質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李鈴玉(1995),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之研究(1961~1993),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頁38~77。
    39. 王秋原、趙建雄(1993),地方生活圈與區域均衡發展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報第16期,頁35-59。
    40. 柯惇貿(1998),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論文,頁11。
    41. 薛惠珍(1989),台北市新興地區居住環境現況之探討-忠孝東路四段之實例探討,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頁11~15。
    42. 李瑞麟(1982),都市及區域規劃學,台北:茂榮圖書公司。
    43. 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89),台北都會區實質規劃初步整體發展模式,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44. 內政部營建署(1994),台北都會區住宅建設計畫之規劃整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
    45. 馮正民(2003),台北都會區整體發定位與建設發展構想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46. 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3),台北都會區空間結構與土地使用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47. 張郁旎(2001),都會區產業空間分佈遷及區位選擇因素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48. 內政部營建署(1986),臺北都會區發展課題及建設方案之研究,內政部。
    49. 臺北縣政府(1993),臺北縣綜合發展計畫,台北縣政府。
    50. 內政部,中華民國45~91年臺閩地區人口統計,內政部。
    51. 台北市政府,台北市人口統計要覽中華民國60~91年,台北市政府。
    52. 台北縣政府,台北縣人口統計要覽中華民國60~91年,台北縣政府。
    53.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中華民國六十九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行政院。
    54. 孟靜(1986),台北都會區內一個古老聚落生活空間的演化-淡水鎮的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第十三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5. 陸惠如(1988:17),都市近郊社區土地利用之研究-以台北小城及玫瑰中國為例,政大地政研究所。
    56. 莊朝權(1993:77),新店市住宅社區及其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57. 張珩(1987),台灣地區居住品質訴求重點變遷及其趨勢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8. 張瓊文(2001),土地、社會與國家:新店地區的空間性轉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9. 林朝棨(1966),台灣之河谷地形,台灣銀行。
    60. 尹章義(1994),新店市誌,新店市誌編纂委員會。
    61. 王世慶(1977),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
    62. 李順仁(2001),新店生態文史一百點,拳山堡文史工作室。
    63. 新店市公所(1999),戀戀碧潭情-尋找新店塯公圳開拓史,新店市公所。
    6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65. 許欣芳(2001),高雄市凹子底區域發展之地域性結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66. 羅明琪(1995),區域發展結構下中、小型城市功角色之研究-以北部區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67. 高盟詢(1991),台北都會區近郊市鎮發展機能之研究-以台北縣汐止鎮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8. 林靜慧(1993),山坡地社區開發社會層面影響衝擊指標,國立成功大學都市都劃研究所碩論文。
    69. 劉振男(1987),山坡地社區環境品質評估-以「大台北華城」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二)期刊
    1. 江文顯(1987),台北都會區衛星市鎮都市化過程之研究-以板橋為例(上)(下),台北文獻第82期,頁81-145;第83期,頁81-121。
    2. 陳建忠、曾國雄(1984),都會地區空間分佈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十卷,頁51-75。
    3. 徐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演進,社區發展季刊第6期,頁8~12。
    4. 李永展(1995),社區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
    5. 黃基森(1995),談社區與環境保護,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62-65。
    6. 鄭勝華 (2003),生態旅遊的教育價值及實踐途徑 — 以生態旅遊教學網站建構模式為例,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舉辦「第七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136~142頁。
    7. 徐美玲、王秋原(1991),安坑地區居民對山坡地社區開發所造成環境衝擊之識覺,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
    8. 陳坤宏(1999),從文化生活空間模型建構台灣農棧文化建設的理論與機制(上)(下),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6卷第1期,頁229-269。
    9. 周素卿(2003),全球化與新都心發展-曼哈頓意象下的信義計畫區,台灣大學地理學報第34期,頁41~60。
    10. 譚鴻仁(2003),民眾參與與永續發展,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38期,頁55~66。
    11. 租售報導 (2002年4月),空屋分佈和房價變動,租售報導雜誌社249期,租售報導雜誌社發行
    12. 社論(1995,3),「社論」從社區發展的觀點看社區、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九期,頁1-4。
    13. 新店市公所(2002,1,1),新店都市計畫街道圖,大輿出版社。
    14. 台灣省公路局第一區工程處,台灣省一日平均交通量調查表(60-85年)-台灣地區縣道公路各路線統計資料表,台灣省公路局。
    15.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一區養護工程處,91年度公路平均每日交通量調查表-台灣地區縣道公路各路線統計資料表,交通部。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