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丁淑萍
Ting Shu-ping
論文名稱: 台北市國中教師自覺疲勞感與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Fatigue, Vocational Stress and Health Life Styl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指導教授: 董貞吟
Tung, Chen-Y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教師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自覺疲勞感
英文關鍵詞: teachers, vocational stress, health life style, self-fatigu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9下載:2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國中教師的自覺疲勞感及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形態,探討其自覺疲勞感是否因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形態及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並進一步分析國中教師的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形態對自覺疲勞感的影響。本研究採群集取樣,以台北市十所國中全體教師為樣本,於95年3-4月間以自填式問卷方式進行施測,得有效樣本760名,回收率74.9%。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教師職業壓力各層面以「工作量」所感受到的壓力最大;健康生活型態程度最低分為「運動狀況」;自覺疲勞感程度最高為「身體局部異常疲勞感狀態」。
    二、在職業壓力的某些層面上會因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年資與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在健康生活型態的某些層面上會因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年資與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在自覺疲勞感的某些層面上會因性別、年齡、工作年資與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整體職業壓力與整體健康生活型態具有顯著相關,大致而言職業壓力越高者,健康生活型態越低。
    六、不同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的國中教師均顯示,高職業壓力組其自覺疲勞感高於中職業壓力,又高於低職業壓力組;高健康生活型態組其自覺疲勞感低於中健康生活型態,又低於低健康生活型態組。
    七、職業壓力與健康生活型態可解釋「整體自覺疲勞感」46.0%變異量。其中「睡眠狀況」、「工作量」、「專業不適任感」、「個人發展」與「組織氣氛」為預測自覺疲勞感之最佳因子。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乃針對教師、學校、教育、衛生機關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未來教師職場健康促進實務及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教師、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自覺疲勞感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self-fatigue, the vocational stress and the health life styl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to discuss whether the self-fatigue is affected by the vocational stress, the health life style and the demography variables. The sample was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Workload’ was the most stressful among the vocational stress of teachers. ‘Exercise’ situation had the lowest score in the health life style. And ‘body partial abnormal fatigue’ had the highest score in the self-fatigue.
    2.In the some aspect of the vocational stress, sex, age, marriage, level of education, seniority and job had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3.In the some aspect of the health life style, sex, age, marriage, religion, level of education, seniority and job had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4.In the some aspect of the self-fatigue, sex, age, seniority and job had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5.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ocational stress and the health life style. Roughly speaking, if the vocational stress score become higher, and then the health life style score would become lower.
    6.The higher vocational stress score, the higher self-fatigue score will have. And the lower health life style score, the lower self-fatigue score will have.
    7.The vocational stress and the health life style could explain the variance of the self-fatigue amount to 46.0%. The best forecast factors were workload, professional unsuitable, sleep situatio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conditions.

      Base on these finding, this study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chools, educational institutes and health institutes and would be a reference to some researches of teachers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eachers、vocational stress、health life style、self-fatigu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名詞界定 …………………………………………………………………4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疲勞之概述 ………………………………………………………………7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之相關探討 ………………………………………………17 第三節 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探討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1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各類變項之描述性統計 ………………………………………45 第二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自覺疲勞感、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之差 …異……………………………………………………………………………………53 第三節 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之關係 …………………………………………79 第四節 不同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的國中教師在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比較……………………………………………………………………………………82 第五節 國中教師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對自覺疲勞感之預測分析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100 英文參考文獻 ……………………………………………………………………106 日文參考文獻 ……………………………………………………………………109 網頁資料 …………………………………………………………………………109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110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11 附錄三 正式施測問卷 …………………………………………………………117 圖表目次 圖目錄 圖2-1-1 疲勞之原因及累積性 …………………………………………………9 圖2-1-2 覺醒與行為表現的倒U型關係圖 ……………………………………11 圖2-2-1 Kyriacou & Sutcliffe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20 圖2-2-2 Tellback、brenner & Lofgren教師工作壓力模式……………21 圖2-2-3 工作壓力的來源 ………………………………………………………24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5 圖3-4-1 研究進度Gantt Chart ……………………………………………42 表目錄 表2-1-1 各研究者對疲勞之定義 ………………………………………………8 表2-1-2 疲勞之症狀 ……………………………………………………………10 表2-2-1 教師職業壓力之定義 …………………………………………………19 表2-2-2 工作壓力所產生的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的症狀 ……………………23 表2-2-3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25 表3-2-1 問卷回收人數分配表 …………………………………………………37 表3-3-1 職業壓力量表題目形式 ………………………………………………38 表3-3-2 職業壓力量表各層面摘要表 …………………………………………38 表3-3-3 健康生活型態量表題目形式 …………………………………………39 表3-3-4 健康生活型態量表各層面摘要表 ……………………………………39 表3-3-5 自覺疲勞感量表題目形式 ……………………………………………40 表3-3-6 自覺疲勞感量表各層面摘要表 ………………………………………40 表3-3-7 各量表預試信度分析 …………………………………………………41 表3-5-1 資料處理與分析表 ……………………………………………………43 表4-1-1 基本資料分配情形 ……………………………………………………47 表4-1-2 教師職業壓力現況分佈 ……………………………………………48 表4-1-3 教師各層面職業壓力得分統計 ………………………………………49 表4-1-4 教師健康生活型態現況分佈 …………………………………………50 表4-1-5 教師各層面健康生活型態得分統計 …………………………………51 表4-1-6 教師自覺疲勞感現況分佈 ……………………………………………52 表4-1-7 教師各層面自覺疲勞感得分統計 ……………………………………53 表4-2-1 不同性別國中教師在職業壓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54 表4-2-2 不同年齡國中教師在職業壓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56 表4-2-3 不同婚姻狀況國中教師在職業壓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58 表4-2-4 不同宗教信仰國中教師在職業壓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59 表4-2-5 不同教育程度國中教師在職業壓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61 表4-2-6 不同工作年資國中教師在職業壓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62 表4-2-7 不同工作職務國中教師在職業壓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64 表4-2-8 不同性別國中教師在健康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65 表4-2-9 不同年齡國中教師在健康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66 表4-2-10不同婚姻狀況國中教師在健康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67 表4-2-11不同宗教信仰國中教師在健康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68 表4-2-12不同教育程度國中教師在健康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70 表4-2-13不同工作年資國中教師在健康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71 表4-2-14不同工作職務國中教師在健康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72 表4-2-15不同性別國中教師在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73 表4-2-16不同年齡國中教師在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74 表4-2-17不同婚姻狀況國中教師在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75 表4-2-18不同宗教信仰國中教師在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76 表4-2-19不同教育程度國中教師在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77 表4-2-20不同工作年資國中教師在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78 表4-2-21不同工作職務國中教師在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79 表4-3-1 教師職業壓力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關係摘要表 ………………………81 表4-4-1 不同職業壓力國中教師在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83 表4-4-2 不同健康生活型態國中教師在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分析摘要 ……84 表4-5-1 多元迴歸分析中各自變項間線性重合診斷分析表 …………………86 表4-5-2 教師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對「身體局部異常疲勞感狀態」之相關係數 ……………………………………………………………………………87 表4-5-3 教師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對「身體局部異常疲勞感狀態」之多元複迴歸分析表 …………………………………………………………………87 表4-5-4 多元迴歸分析中各自變項間線性重合診斷分析 ……………………88 表4-5-5 教師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對「共通性疲勞症狀」之相關係數 88 表4-5-6 教師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對「共通性疲勞症狀」之多元複迴歸分析表 ……………………………………………………………………………89 表4-5-7 多元迴歸分析中各自變項間線性重合診斷分析 ……………………89 表4-5-8 教師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對「精神不集中的疲勞狀態」之相關係數 ………………………………………………………………………………90 表4-5-9 教師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對「精神不集中的疲勞狀態」之多元複迴歸分析表 ……………………………………………………………………90 表4-5-10多元回歸分析中各自變項間線性重合診斷分析 ……………………91 表4-5-11 教師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對「整體自覺疲勞感」之相關係數91 表4-5-12 教師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對「整體自覺疲勞感」之多元複迴歸分析表………………………………………………………………………………92

    中文參考文獻:
    王以仁(1992)。教師心理衛生。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1992)。教師心理衛生。台北:心理。
    王素芸(1992)。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倦怠感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27:16-23。
    王秀慧(1999)。高職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肇齡、黃志中、楊俊毓、莊弘毅(2000)。個人疲勞強度問卷中文版之效度及信度的評估。10(4):192-200。
    王麗娟(2004)。阿美族學童飲酒預防教育介入研究。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進隆(1994)。運動與壓力處理。中等教育,45(3):53-58。
    毛義方、陳美蓮(1992)。勞動疲勞測定方法技術探討。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編印。
    毛義方、陳美蓮(1994)。勞動疲勞之調查與應用。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1):3-14。
    毛義方、陳美蓮(1996)。作業環境溫度與勞工疲勞狀況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4(1):1-12。
    尹祚芊 (2000)。學校衛生護理。台灣醫學,4(2):215-222。
    石光中(1997)。醫藥與健康--認識「疲勞」。中國語文,80(6):110-112。
    衣葉蘭(1999)。用休閒調適工作壓力。管理雜誌,302:100-101。
    江欣霓(200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嘉華(1998)。國小教師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朱嘉華、方進隆(1998)。國小教師運動習慣對睡眠品質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 (體育學會),26:217-224。
    朱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如(1990)。音樂治療對安養機構老人睡眠品質與情緒狀態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蘭 潘怜燕(1990)。臺灣地區成年人之吸菸率與吸菸行為:八十八年度之全國性調查。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6):423-436。
    李文銓(1991)。內外控、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身心健康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心理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313-332。
    李昱、張明永、許家璋、文榮光(1997)。慢性疲勞患者之精神科診斷。心身醫學,8(1):2-9。
    李明濱(1997)。壓力處理與心理輔導。醫學的人性面:情緒與疾病。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李彥君(2001)。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林幸台(1986)。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9,205-238。
    林靈宏(1992)。組織行為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林振賢(1996)。過勞死問題之初探。臺中商專學報,28:1-25。
    林純文(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百也、黃長發、顏榮宏(2002)。中州技術學院教職員工運動習慣、生活型態與健康關係調查研究。中洲學報,15:227-234。
    林明燈、李文貴、王家駿(2004)。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及治療。臨床醫學,54(2):111-116。
    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吳錦隆(2001)。影響國中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順(2002)。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宗立、林保豊(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教學報,15:193-229。
    邱從益(2004)。談教師工作壓力。菁莪季刊,16(4):35-48
    邱從益(2004)。高雄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班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3)。社會流行病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姜逸群、黃雅文(1991)。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導論。1-23。台北:文景。
    姜逸群、黃雅文、林采虹、吳欣芳(1998)。幼稚園教師疲勞感、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態之相關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姜逸群、黃雅文(2000)。國中生飲酒者與未飲酒者在生活狀況上之比較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4:17-32。
    施嫈瑜、李明濱、李世代、郭勝達(2004)。壓力與健康:生理病理反應。北市醫學雜誌,1(1):17-24。
    施文文(2004)。以健康信念模式探究大學院校教師健康狀態之影響因素。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毓秀、黃奕清(1997)。大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健康認知需求之
    調查研究。長榮學報,1(1):101-112。
    席代麟(2004)。教師工作內容與工作時間之解析。台北市教師會會訊,37:19。
    唐一寧(1998)。遽增的睡眠問題--壓力與生活型態改變會引起睡眠障礙。牛頓雜誌,16(7):82-87。
    康純怡、林文郎(2001)。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學報,9:277-289。
    梁瑪莉、林惠美(2004)。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之道探討。東南學報,27:383-392。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紘愷(1996)。市內公共巴士駕駛員之工作疲勞狀況與其尿中17-羥基皮質醇之相關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許哲彰(1998)。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之預測及影響因素之探討-驗證計劃行為理論。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泰彰(2000)。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貞芳(1996)。花東地區六班國小教師行政工作角色壓力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 湘(1996)。景文工商專科學校教師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中壢:宏泰。
    陳建志(1998)。「醫生,我覺得好疲倦」--談慢性疲倦。健康世界,147:17-20。
    陳建志 林光洋(1998)。慢性疲倦。基層醫學,13(6):110-113。
    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政友(1999)。大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衛生教育學報,12:115-135。
    陳秀卿(2000)。從契合理論來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茂(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陳素惠(2003)。我國綜合高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兆康(1998)。護理人員疲勞狀況之研究。弘光學報,31:43-59。
    溫德生(1998)。飛行疲勞的認識與預防。中華民國航空醫學會刊,12(1):16-34。
    曾吉雄(2000)。國小教師參與開放教育之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芬(1988)。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麗琪(2000)。國中與高中學校氣氛、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富貴(2002)。醫院清潔作業人員疲勞生理狀況評估及工作危害調查。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少熙(2004)。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4:83-114。
    黃宏建(2002)。台中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俐(2003)。影響某完全中學學生睡眠品質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明仁、何晵功、樊聯仁、楊美賞(1996)。工作壓力與飲酒行為。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12):670-684。
    楊君(2002)。你累了嗎﹖--定義 疲勞也是文明病,234:108-110。
    葉重新(1997)。壓力與身心健康。國教輔導,36(5):34-42。
    葉龍源(1998)。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姿岑(2002)。生命不能重來--防範過勞死留住健康留住精采人生。卓越世界,217:158-160。
    楊淑麗(2003)。國民中學學校氣氛、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蘇東平(1990)。失眠的成因、臨床歷程及治療導向。臨床醫學,45(2):123-126。
    蘇國興(2003)。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焜輝(1984)。國中教師工作壓力狀況調查表。教育資料文摘,14 (4):63-115。
    劉紘志(2004)。臺灣地區老人健康行為對身體功能之影響。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俐蓉、姜逸群(2004)。臺北市立國中教職員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型態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復刊號),12(1):21-32。
    蔡璧煌(1989)。國民中小學教師壓力之研究。師大學報,34:75-114。
    蔡崇煌、高以信(1996)。疲勞的探討。基層醫學,11(7):126-129。
    蔡塵(1997)。疲勞會減損身體的功能。漢家雜誌,54:60-64。
    蔡尚穎、葉英堃(1997)。慢性疲勞症候群--四例報告。心身醫學,8(1):10-18。
    蔡明煌(1997)。電腦顯示終端機作業人員疲勞及生理狀況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蔡忠融(1998)。電信作業人員疲勞及生理狀況評估-室內作業。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蔡金田(1998)。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297-323。
    蔡純姿(1998)。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之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澍勳(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賴志冠、蔡世滋(1994)。吸菸與健康。臨床醫學,33(4):242-248。
    鄭泰安(1986)。工作壓力的成因與適應。張老師月刊,102:51-53。
    鄭泰安(1997)。青少年藥物濫用之追蹤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研究計劃成果報告,3-5。
    鄧柑謀(1991)。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 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琇玲(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教師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蕙宜、林敏雄(1996)。簡介慢性疲勞症候群。基層醫學,11(1):5-9。

    英文參考文獻: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th Eds.Baltimore: Williams and Wilkins.
    Blase, J. J. (1982). A social-psychological grounded theory of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8(4), 93-113.
    Berkman, L. F., & Breslow, L. (1983). Health and ways of living : The Alameda County stud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Brown,J. (1984). Missouri teacher experience str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m Service No.ED 253313.
    Barr, O. (1994). Job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nurses working with people with a mental handicap.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6), 1046-1055.
    Cooper, C.L. (1983). Identifying stressors at work: recent research development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7(5), 369-376.
    Coreil, J., & Levin, J. A. (1985). A ctitique of the life style concept in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5, 103-114.
    DeFrank, R. S., & Stroup, C. A. (1989). Teacher stress and health; examination of a model: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Grandjean E. Fatigue. Am Ind Hyg Assoc J(1970), 31, 401-11.
    Glabus, Catherine L. Murry, & Klaus P. Ebmeier. (2000).Cerebral perfusion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depress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6, 550-556.
    Harris, D.M., & Guten, S. (1980).Health protective behavior: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ion. Nursing Outlook , 28, 104-108.
    Holmes GP., Kaplan JE., & Gantz NM. (1988).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working case definition, 108, 387-9.
    Huang, H.(1988). The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eacher stress and teacher burnou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49(06), 2424.
    Hansen, L., Nielsen, BK. Pedersen, & A. Wiik. (1994).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ntrolled cross sectional study. J. Rheumatology, 21, 1527-1531.
    Herrell R., Goldberg J., Hartman S., Belcourt M., Schmaling K, & Buchwald D, (2002) . Chronic fatigue and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twin control study of functional status. Qual Life Res ,11, 463-71.
    Hakan S., (2004). An analysis of burnout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Turkish special school headteachers and teachers, and the factors effecting their burnout and job statisfac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30,291-306.
    Kasl, S.V., & Cobb, S. (1966).Health behavior illness behavior and sick role behavior.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12, 246-266.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Teacher stress and psychoneurotic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 Psychology, 55, 61-64.
    Kyriacou, C. (2001). Teacher stress: Directions for future, Educational Review, 53(1), 26-35.
    Litt, M. D., & Turk, D. C. (1985). Sources of stres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teacher.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78(3), 178-185.
    Liedberg, G.M., & Henriksson CM. (2002). Factors of importance for work disability in women with fibormyalgia:an interview study. Arthritis Rheum, 47, 266-74.
    Lewis, G., & Wessely, S.(1992). The epidermiology of fatigue: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46, 92-7.
    Moracco, J.C., & McFadden, H. (1982). The Conu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ence Journal ,May ,549-552.
    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4). Comparison of perceived occupational stress between teachers who are contented and discontented in their career choi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4(1), 84-92.
    McCormick, J. (1997).Occupational stress of teachers: Bi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large School syste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minstration, 35(1), 18-38.
    Manthei, R., & Sloman, R. (1988). Teacher stress and negative outcomes in Canterbury state school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3(2), 145-163.
    Nishimura, S. (2004). Work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s. Journal of the Japan Medical Association, 47(5), 216-221.
    Powell, K. E., & Paffenbarger, R. S. (1985). Workshop on epidemiologic and public health asp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2), 118-125.
    Pender, N. J. (1987).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rd). Stamford, Connecticut : Appleton & Lange.
    Peter Manu, Thomas J. & Dale A. Mathews. (1988).The Frequency of 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Persistent Fatigue. Ann.Int.Med, 109, 554-556.
    Shuitz, C. M. S. (1984). Lifestyle assessment:A tool for practic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2), 271-281.
    Sheely, L. C. (1996). Sleep disturbance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ncer. Sleep, 23(1):109-111.
    Shearin, E. V. (1997). Pattern of stress among classroom teachers(burnout), DAI-A,57(12), 5121.
    Shields, M. (1999). Long working hours and health. Health Report, 11(2), 33-48.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International Medical Publishing.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The health —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7-81.

    日文參考文獻:
    吉竹博(1993)產業疲勞-自覺症狀之探討,日本勞動科學研究所。
    上畑 鉄之丞:過労死事例の特徴,過労死の研究,16-25,日本プランニングセンター,東京,1993
    上畑 鉄之丞:教員の労働ストレス,過労死の研究,146-154,日本プランニングセンター,東京,1993

    網頁資料: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壓力會影響食物的選擇。2005年4月29日
    取自http://www.ohayo.com.tw/event/mother/pressure_2_33.asp
    吳聰能(1990)。 酒與疾病。高醫醫訊月刊,20(5)。
    取自:http://www.kmu.edu.tw/~kmcj/data/8910/index.html.
    林憶珊。談現代文明病「慢性疲勞症候群」。當疲勞常伴左右(23
    版)第201期。2005年2月3日- 2月16日
    取自http://www.epochtaiwan.net/content_detail.asp? art_id=6196
    陳美玲。中醫藥調理 消除慢性疲勞。2005年4月29日
    取自http://335002.24hrs.com.tw/news-paper.phtml?code=14653
    陳晶瑩。戒菸方法知多少。台大醫網。2001年7月
    取自http://ntuh.mc.ntu.edu.tw/health/331.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