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辰芳 |
---|---|
論文名稱: |
張籍樂府詩研究 |
指導教授: | 邱燮友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9 |
中文關鍵詞: | 張籍 、樂府 、張司業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8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張籍樂府繼承《詩經》六義、建安風骨的諷諫現實,以及初唐陳子昂「漢魏風骨」、盛唐杜甫「即事名篇,無復倚傍」的社會寫實詩風,進一步影響元稹白居易的現實諷諭詩,而成為杜甫至元、白間的中堅作家。白居易盛讚張籍樂府:「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元.新文房:「公於樂府古風,與王司馬自成機軸,絕世獨立。」張籍樂府除了寫實方面的傑出成就,其亦擅長描寫日常生活情事,以「俗言俗事入詩」,同時「化俗為雅」,使其樂府真誠平易卻不淺陋,在中唐詩人輩出的文壇中確有其不容忽視的成就與地位。
本論文係以張籍及其樂府詩為研究主題,根據張籍詩集及現存資料,對張籍樂府詩進行全面之探討與研究,除了著重於文學作品本身的探研,舉凡時代環境
、文學思潮等外緣研究亦闢專節討論。本論文以文本研究法、數據研究法、歷史研究法、相應對照法為主輔以篇章結構學、意象學、修辭語言學等方法,就張籍樂府詩篇的內容素材與藝術手法進行探究,對其一生經歷與成就,進行深入而完整的探討瞭解。因此,首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概述前人的研究情形,加以確立研究範疇,此乃有助於研究主題發展之銜接,更可凸顯本論文研究途徑之脈絡。另外,闡述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並先論及樂府之源流以界定張籍樂府詩的研究範圍,期使研究脈絡更為清晰。第二章論述張籍生平事蹟,包括其生卒及宦遊生涯,藉此觀其一生。第三章論張籍時代背景,論述張籍詩歌創作的政經背景與文壇背景。前者包括「藩鎮割據」、「宦官誤國」、「朋黨之爭」、「賦稅繁重」、「外寇為患」等五方面;後者除論及元結、顧況等影響張籍樂府的寫實詩人,亦提及韓孟詩派、大歷詩派、元白詩派等同時代的派別。第四章針對張籍樂府詩進行主題內涵的分析,就其大要,分為「社會內容之實」、「別離思鄉之情」與「山水風物之詠」等三大類,逐一探討其內涵思維。其中「社會內容之實」又分為「皇室權貴的驕奢專權」、「邊關將帥的貪暴無能」、「戰爭離亂的悲涼淒苦」、「苛稅重賦的人民苦痛」、「傳統婦女的悲痛不幸」、「君主求仙的虛誕愚信」等六個主題加以探討。第五章論張籍樂府詩形式體制,其中分為命題方式及其詩歌體制兩方面探究,前者就其樂府詩題的擬定分為「古題」、「變古題為
新題」以及「新題」三類,並依其形式體制製成一表,藉此了解張籍樂府不但具「古歌謠之遺」,更兼備新樂府的創作精神;後者就體制加以統整,藉此反映張籍的創作傾向與當時文壇趨勢。第六章論張籍樂府詩藝術技巧,就篇章結構、敘述角度、意象呈現、音律美感、修辭運用以及語言特色等方面進一步探究張籍如何透過這些創作技巧,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揭露時代的問題。第七章總結本文研究成果與心得,論述張籍樂府詩的價值及其對後世的影響,蓋舉前人對張籍的評價,使名實相互印證,從而肯定張籍及其樂府詩在文學史上的成就與地位。文末附錄本論文寫作期間參考的相關書目。
一、專書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陳金生主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海南島國際新聞出版中心出版,1995年),頁288。。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大申,1982年)。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1989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年)。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見《四部叢刊》集部五十,(臺北:商務印書館)。
(唐)元稹:《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事實有限公司,1983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台北:藝文書局,1971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等八種.新校唐國史補》,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唐)元結:《元次山集》(台北:河洛,1975年)。
(唐)元結撰,孫望編校:《新編元次山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新興,1970年)。
(唐)張籍:《張司業詩集》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刊本重印 Reprint of 「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刊本」(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Reprint of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張司業集》(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年)。
(唐)張籍:《宋本張文昌文集》收錄於續古逸叢書四冊第四冊(集部)(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
(唐)馮贄:《雲仙雜記》(臺北:臺灣商務,1966年)。
(唐)皇甫提:《皇甫持正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1994年)。
(唐)趙璘:《因話錄》,收錄於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新校本舊唐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歐陽修、宋祁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王溥:《唐會要》卷八十三(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78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 (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正生,1972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大立出版,1981年)。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高雄:佛光,1998年)。
(元)辛文房撰,吳汝煜校箋,傅璿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張籍〉,《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本草經》(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5年)。
(明)唐汝詢選譯、王振漢點校:《唐詩解》(保定 : 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出版社,1973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趙岐注:《孟子》(臺北:五南,1992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
王士禎撰、惠棟、金榮注《魚洋精華錄集注》(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夫之著、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1971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北:宏業出版社,1977年)。
董誥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1990年)。
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汪中編:《樂府古辭鈔》(臺北:學海,1974年)。
汪中:《樂府詩選注》(臺北市:學海,1994年)。
汪中:《樂府詩紀》(臺北市:臺灣學生,1968年)。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天華,1984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遠流,1986年)。
沈德潛撰、蘇文擢詮評:《說詩晬語詮評》卷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沈德潛選注、王雲五主編:《唐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中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方祖燊:《漢詩研究》(臺北市:正中,1967年)。
國學院大學:《漢文學會會報》第二十七輯(東京:國學院大學漢文學會,1935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唐詩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王忠林:《中國文學之聲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師範大學,1963年)。
李宗侗、夏德儀等校註:《資治通鑑今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8年)。
湯擎民:<元結和他的作品>,《唐詩研究論文集》(黑龍江:中國語文學社,1969年)。
王壽南:《唐代宦官權勢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三人行,1974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三人行,1974年)。
陳廷桂纂輯:《歷陽典錄》,收入《中國方志叢書》據清慶三年修,同治六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沈德潛:《古詩源》卷五(臺北 : 華正,1975年)。
鍾應梅:《論詩絕句甲乙集》(香港:香港崇基學院中國語文學系華國學會,1975年)。
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傅樂城:《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羅聯添:《韓愈硏究》(臺北:臺灣學生,1977年)。
潘重規:《敦煌雲謠集新書》(臺北市:石門,1977年)。
遲乃鵬:《王建研究叢稿》(四川:巴蜀書社,1977年)。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大化書局,1978年)。
江聰平:《樂府詩研究》(嘉義:興國出版社,1978年)。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日本:中文出版社,1978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出版社,1978年)。
楊倫:《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邱師燮友、王忠林:《中國文學史初編》(臺北:石門圖書公司,1978年)。
萬曼:《唐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傅璇宗:《唐代詩人叢考》(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丌婷婷:《兩漢樂府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羅聯添:<張籍上韓昌黎書的幾個問題>,《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羅聯添:<唐代詩文集的校勘問題。「自君去後交遊少」>,《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二卷第二期,1983年);《唐代文學論集、下冊》,(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張籍、王建:《張籍王建詩選》,仁愛書局編輯部選注,(臺北:新宇出版,1983年)。
張國光:<唐樂府詩人張籍生平考證-兼論張籍詩的分期>,《全國唐詩討論會論文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葉慶炳等著:《文史論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楊生枝:《樂府詩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民1985年)。
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里仁,1985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楊宗瑩:<白居易研究。交遊狀況(張籍)>,《白居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1985年)。
羅宗濤等著:《中國詩歌硏究》(臺北:中央文物,1985年)。
呂正惠:《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紀作亮:《張籍研究》(合肥市:黃山書社,1986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1986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局,1986年)。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1986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羅宗強:《唐詩小史》(西安市:陝西人民,1987年)。
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洪讚:《唐代戰爭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
傅錫壬譯註:《歷代樂府詩選析》(台北:五南圖書,1988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 1988年)。
黃浴沂:《唐代新樂府詩人及其代表作品》,(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卞孝萱:《劉禹錫叢考》(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年)。
郭文鎬:<張籍生平二三事考辨>,《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劉大杰:《校定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姚一葦:《欣賞與批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張籍著、李冬生注:《張籍集注》(合肥市:黃山書社、新華書店經銷 ,1989年)。
邱師燮友:《品詩吟詩》(臺北:東大出版、三民總經銷,1989年)。
潘重規:《樂府詩粹箋》(臺北市:學海出版、臺灣學生總經銷,1989年)。
吳汝煜:<中唐詩人瑣考>,《文學遺產》增刊十八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廖美雲:《元白新樂府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吳汝煜、胡可先:《全唐詩人名考》(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陸稼祥、池太寧:《修辭方式例解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印行,1990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羅聯添:<張籍上韓昌黎書的幾個問題>,《唐代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1991年)。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耿志堅:《中唐詩人用韻考》(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1993年)。
傅樂城:《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3年)。
徐松撰、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松浦友久著、 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市:洪葉,1993年)。
吳汝煜主編:《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1993年)。
王運熙:《漢魏六朝樂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胡傳安:《詩聖杜甫對後世詩人的影響》,(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張簡坤明:《詩學理論與詮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陳伯海主编:《唐詩彙評‧張籍》中冊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 。
吳湘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6年)。
王易:《詞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6年)。
邱師燮友、李建崑校注:《孟郊詩集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1997年)。
鍾優民:《新樂府詩派》(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曹曉宏、王碧瑤:<唐七家詩的用韻情況看〈切韻〉的性質>,《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
張簡坤明:《張籍及其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世明:《劉長卿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李建崑:《韓愈詩探析》(台中:李建崑出版,1999年)。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建崑:《張籍詩集校注》,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蔡師宗陽:《修辭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邱師燮友:《童山詩論卷》(臺北:萬卷樓出版、紅螞蟻圖書總經銷,2003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
劉熙載:《藝概‧詩概》(臺北:頂淵文化發行,2004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及黨派分野〉(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師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2005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 駱駝出版;高雄:麗文文化發行,200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2005年)。
陳師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2006年)。
傅慧淑:《張籍、白居易詩中的愛國觀探研》(中壢:宏泰,2007年)。
楊宜修:《文學概論》(臺北:鼎茂圖書,2007年)。
許連軍:《皎然《詩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7年)。
巫淑寧:《張籍及其樂府詩研究》本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現可見於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彙刊 .第七輯》(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年)。
潘梓年:《文學概論》(北京: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分會委託中獻拓方電子製印公司複印,2009年)。
蔡師宗陽:《文法與修辭探驪》(臺北:萬卷樓出版、紅螞蟻圖書經銷代理,2009年)。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方瑜:《唐詩形成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馬楊萬運:《中晚唐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張修蓉:《唐代文學所表現之婚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張國相:《唐代樂府詩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李鮮熙《兩漢民間樂府及後人擬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耿志堅:《唐代近體詩用韻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3年。
金卿東:《張籍、王建社會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金銀雅:《盛唐樂府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0年。
李建崑:《韓愈詩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博士論文,1991年。
巫淑寧:《張籍及其樂府詩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秀文:《張籍樂府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賴玫怡:《修辭心理與美感探析-以誇張、譬喻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謝慧美:《張籍詩呈現之唐代社會風情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明輝:《王建詩歌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朱我芯:《詩歌諷諭傳統與唐代新樂府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二)論文集論文:
李豐楙:<唐代公主入道詩與送宮人入道詩>,收錄於《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巿:中華民國唐代研究學者聯誼會,1989年)。
張簡坤明:<元和詩人張籍寫實詩淺探>,靜宜大學中文系第七次學術論文研討會,1991年。
李立信:<論元結在新樂府運動中的地位>,收錄於《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1995年)。
孟二冬:<論張籍的歸屬及其相問題>,收錄於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1998年。
李建崑:<從張籍樂府詩看唐代民間風情>,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1.10.19、20,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
梅家玲:〈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收錄於吳燕娜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三)期刊論文
李聽風:<談張籍樂府中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文學遺產增刊》第一輯,1957年。
華忱之:<略談張籍及其樂府詩>,《文學遺產增刊》第七輯,1958年。
卞孝萱:<關於王建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增刊》第八輯,1958年。
卞孝萱:<張籍簡譜>,《安徽史學通訊》四、五期合刊,1959年。
羅聯添:<張籍年譜上、中、下>,《大陸雜志》二十五卷四期、五期、六期,1962年。
羅聯添:<張籍軼事及詩話>,《大陸雜誌》二十七卷十期,1963年。
羅聯添:<張籍之交遊及其作品繫年>,《大陸雜誌》二十六卷十二期,1963年。
傅樂成:<唐代宦官與藩鎮之關係>,《大陸雜誌》第二十七卷第六期,1963年。
楊長慧:〈張籍及其樂府詩〉(上)(下),《大陸雜誌》第28卷第10期,1964年;《大陸雜誌》第28卷第11期,1964年。
華忱之:<略談張籍及其樂府詩>,《文學遺產增刊》第三輯。
臺靜農:<論唐代士風與文學>,《台大文史學報》第十四期,1965年。
姚一葦:〈中國詩人中的人稱問題芻論〉,《華岡學報》,1969年。
王壽南:<唐代宦官得勢原因及其對當時政局的影響之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1972年。
邱師燮友:<唐詩中使用和送聲的現象>,《中國詩季刊》卷五:三,1974年。
默公:<張籍及其樂府詩>,《古今談》一百二十卷,1975年。
邱師燮友:<樂府詩的特性及其源流>,《幼獅月刊》四十七卷第六期,1978年。
吳秀笑:<試析「節婦吟」─兼論敘事詩的情節構成>,《中外文學》第七卷第二期,1978年。
陳力:<試論張籍的樂府詩>,《昆明師院學報》第二期, 1979年。
蕭文苑:<論張籍的樂府詩>,《遼寧師院學報》第四期,1980年。
白應東:<張籍和他的樂府詩>,《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1981年。
杜若:<詩人例作水曹郎>,《臺肥月刊》,第二十二卷第八期,1981年。
潘竟翰:<張籍繫年考證>,《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1981年。
遲乃鵬:<張籍、劉禹錫相替主客郎中前後事跡考>,《南充師院學報》第二期,1983年。
潘景翰:<窮苦詩人張籍>,《文史知識》第十期,1983年。
紀作亮:<張籍的籍貫考辨>,《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一、二期,1984年。
遲乃鵬:<張籍生年考>,《溫州師專學報》第一期,1985年。
紀作亮:<張籍的思想探析>,《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二期,1985年。
高羽:<《節婦吟》的寓意>,《江海學刊》第三期,1985年。
紀作亮:<張籍詩歌的美學特色賞析>,(安徽)《社聯通訊》第六期,1985年。
杭成:<試論張籍樂府詩的思想意義>,《鹽城師專學報》(論文選),1985年。
李建崑:<元結詩試論>,《文史學報》第十六期,1986年。
謝榮福:<張籍雜考二則>,《安徽師大學報》第四期,1987年。
商偉〈論唐代的古題樂府〉,《文學遺產》第二期,1987年。
佟培基:<張籍詩重出甄辨>,《河南大學學報》第五期,1987年。
朱宏恢:<從白居易張籍的酬唱詩看他們的交往>,《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二期, 1988年。
蔣勵材:<還君明珠雙淚垂-論張籍「節婦吟」>,《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五期,1988年。
潘師麗珠:<試論古典詩歌中的音律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8年。
單書安:<「正樂府」仿「系樂府」淺說>,《江海學刊》第六期,1989年。
吳汝煜:<中唐詩人瑣考>,《文學遺產增刊》十八輯, 1989年。
紀作亮:<張籍年譜>,《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二期,1990年。
呂正惠:<元和新樂府運動及其政治意義>,《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1991年。
耿志堅:<晚唐及唐末五代近體詩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1991年。
陳師滿銘:<談運用詞章材料的幾種基本手段>,《國文教學論叢》台北:國文天地雜誌,1991年。
呂武志:<張籍散文蠡測>,《國文學報》第二十一期,1992年。
李一飛:<張籍王建交游考述>,《文學遺產》第二期,1993年。
董昌運:<以纏綿情意 表節義肝腸-讀張籍《節婦吟》>,《文史知識》第五期,1994年。
葛曉音:〈中唐文學的變遷〉(上)(下),《古典文學知識》第四期,1994年;《古典文學知識》第五期,1994年。
吳鶯鶯:<張籍的五、七言詩>,《合肥教育學院學報》第一期,1995年。
張健:<張籍的五絕>,《中國國學》二十二卷,1994年。
許總:<論文體革新潮流與元和詩風>,《貴州社會科學》第三期,1995年。
葛曉音:<新樂府的緣起和界定>,《中國社會科學》第三期,1995年。
李一飛︰<張籍行迹仕履考證拾零>,《中國韻文學刊》第二期,1995年。
白敦仁:<「焚灰吞杜甫」及其他>,《杜甫研究學刊》第四期總第五十期,1996年。
季鎮淮:<張籍二題>,《文學遺產》第一期,1996年。
高若蘭:<試論張籍詩中的婦女形象>第九十五卷第二期,1997年。
王定璋:<道教文化與唐代詩歌>,《文史哲》第三期,1997年。
劉國盈:<韓愈與張籍>,《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7年。
王國瓔:<漢魏詩中的棄婦之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六期,1997年。
徐希平:<以道得人心中事為工──張籍與白居易>,《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十八卷第一期,1997年。
陳友冰:<傳統的背叛和詩美的創新-淺論中晚唐險怪詩風的流變及其美學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卷十,1997年,
遲乃鵬:<《張籍王建交游考述》商榷>,《文學遺產》第三期,1998年。
安易:<論晚唐體與張籍>,《唐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十二卷第三期,1999年。
李祥文:<中國古代詩歌的句式選擇>,《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
李乃龍:<論唐詩與道士交游的範疇及其詩學意義>,《唐都學刊》第三期第十六卷,2000年。
李厚培:<張籍系年考辨二題>,《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六期,2000年。
邱瑰華:<唐代女性熱衷入道原因初探>,《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000年。
齊文榜:〈張籍卒年考〉,《文學遺產》第一期,2001年。
吳險峰:<張籍仕宦二考>,《周口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十八卷第一期,2001年。
吳鶯鶯:<張籍與韓愈、白居易的交游及唱和>,《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三卷第六期,2001年。
書友:<翰墨名詩-夜到漁家:張籍>,《書友》一百六十六卷,2001年。
張體云:〈張籍卒年考〉商兌,《文學遺產》第一期,2002年。
李軍:<論張籍王建體的藝術特徵>,《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
鄧大情:<張籍王建研究綜述>,《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
張佩華:<談張籍王建對新樂府運動的貢獻>,《青海社會科學》,2003年。
諸葛憶兵:<“採蓮”雜考兼談“採蓮”類題材唐宋詩詞的閱讀理解>,《文學遺產》第四期,2003年。
查屏球:<由皎然與高仲武對江南詩人的評論看大歷貞元詩風之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六期,2003年。
許總:<論張王樂府與唐中期詩學思潮轉向>,《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
梁永照:<張籍祭退之考>,《焦作大學學報》,2005年。
徐禮節、余恕誠:<張王與元白新樂府創作關係考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三十三卷第四期,2005年。
蔡振念:<李白求仙學道的心路歷程>,《文與哲》第九期,2006年。
王月華:<張籍婦女詩中的女性意識>第三百一十一期,2006年。
焦體檢:<《張司業集》版本源流考>,《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八卷第六期,2006年。
焦體檢:<《張籍詩集》七卷本揭祕>,《圖書館雜誌》第四期,2007年。
傅慧淑:<張籍詩中愛國觀之探研>,《復興崗學報》第九十期,2007年。
劉曉麗:<略論張籍詩中的象徵性>,《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
鄧大情:<張籍詩歌的貢獻與影響>,《阜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
徐禮節:<張籍故鄉與南遊考辨>,《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7年。
劉亞:<張籍詩歌用韻考>,《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三卷第二期,2008年。
焦體檢:<張籍的方外之交及佛道思想研究>,《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8年。
徐禮節:<張籍、王建生年及張籍兩次入幕考>,《巢湖學院學報》,2008年。
杜宏春:<論張籍詩歌的人文精神>,《名作欣賞》,2010年。
劉明華:<張籍節婦吟的本事及異文>,《文獻》,2010年。
黃琛:<淺析張籍的秋思>,《大眾文藝》,2010年。
方磊:<張籍詩歌中的女性題材和民俗風淺析>,《山花》,2010年。
郭超:<奇崛與平易之間-論張籍的詩歌風貌>,《滄桑》,2010年。
焦體檢,<張籍交往僧人道士考>,《漢語言文學研究》,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