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婉貞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純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1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族群多元文化課程刻板印象族群接納族群互動
英文關鍵詞: new immigrant groups,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stereotypes, ethnic acceptance, ethnic inter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7下載: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設計一套以新移民族群為主題的多元文化課程教材,並進行實驗教學,以瞭解課程對於增加學生的新移民族群社會文化認知,改變學生對新移民族群的刻板印象,增進與新移民族群的接納與互動關係是否有影響,並檢討其適用性。實驗教學的對象為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實驗組30名,對照組30名,依據前、後測t考驗的統計分析,以及學生在學習單的回饋與訪問資料,歸納主要發現如下。
    實驗課程與教學的學習效果,呈現積極正向的發展,包含實驗課程與教學提昇學生對新移民文化的認知程度,幫助學生勇於承認並轉變對新移民族群負面的形象,願意以友善的態度接納新移民族群,並主動發展良好的族群關係。班上兩位新移民學生的族群文化認知與人際關係,也有明顯的進步。至於課程與教學部分,從學習意見調查表分析,得知實驗課程深受學生的肯定與喜愛。喜歡的理由包含豐富的課程內涵,增進學生對其他文化尊重與包容,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為不同族群學生擴大學習機會,小組合作表現的評分增進良好的族群互動關係。
    課程實施遭遇的困難與解決策略方面,包括:一、高難度的課程內容較難達到學習目標,在面對文化不利地區之學童,建議使用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多舉實例來說明,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族群議題的能力,建構自己的知識觀。二、少數學生在課堂上喜歡起鬨,影響他人發表的意願,影響教學成效,故培養尊重、接納他人意見的班級氣氛,還須投注更多的心力去營造。三、課程設計中社會行動的份量顯得不足,僅讓學生將上課心得投稿至校刊,未能把握機會,讓學生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如投稿至報社要求編輯改進、走進社區關懷新移民等。四、針對新移民題材作為多元文化課程設計之專業知能不足,應多進修充實多元文化知能。五、偏遠學校教學設備不足又太過老舊,若能更新添購攝影器材,對於教學過程的紀錄,會有更多的幫助。
    根據上述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項建議:首先對學校的建議,包含:一、國民中學應利用彈性課程積極推展有關新移民族群之多元文化課程。二、綜合活動、藝術與人文與社會領域教材編製應增加新移民族群相關內容。三、教師進修應納入多元文化教育提升教學專業與輔導知能。其次,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建議,包含:一、課程教材編選應重視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發展。二、教學時間應充裕可加深思考與自我反省的程度。三、教學活動設計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使學習豐富多元。四、教學資源應善用社區和家長之人力,增加課程的深度與廣度。五、課程評鑑應該採質量並重的方法,交叉驗證以確保研究結果的一致性。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ign a new immigrant communities to the theme of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teaching experiments to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for the increase in new immigrant groups of students socio-cultural awareness, to change the students to new immigrant groups stereotype , the promotion and acceptance of new immigrant groups whether it will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and a review of its applicability. The objec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the country in second-grade stud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0, control group 30, based on pre-and post-test t test statistical analysis, as well as students in single study feedback and access information, summarize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ffects, showed a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for the new immigrant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to help students to recognize and change negative groups of new immigrants to the image of a friendly attitude of willingness to accept new immigrant groups, and took the initiative to develop good relations between ethnic groups. Class two new groups of immigrant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re have been noticeable progress. As par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rom the study analysis of survey forms and was inform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programs are very popular with students definitely love. Like grounds contains a wealth of curriculum content, students of other cultures to promote respect and tolerance, a wide range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students to exp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eam performance in the promotion of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solutions strategy, including: 1, difficult course content more difficult to achieve study objectives, in the face of disadvantaged areas of school cultur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step-by-step guide the way to cite examples to show that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 and that the ability of group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knowledge concept. Second, a small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like the booing, the impact made by the wishes of other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y develop respect for and accept the views of others Class atmosphere, but also betting more energy to create. Three,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weight of social action inadequate, only allow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classes Contributors to the school magazine, failed to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ake more positive actions, such as the submission requirements to the newspaper editor improvements, new immigrants into the community care, etc. . Fourth, for new immigrants as a multi-cultural themes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inadeq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should be more multi-cultur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study further. Fifth, lack of teaching equipment in remote schools are too old, can update the acquisition of photographic equipment, for the record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re will be more help.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s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irst of all, the school's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First, 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use of a flexible curriculum of the new groups of immigrants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Second, the integrated areas of activity should be increased with a curriculum developed by the new immigrants groups relevant content. Third,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o enhanc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Secondly,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First, select and edit course materials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Second, teaching should be ample time for reflection and to deepen the degree of self-reflection. Third, the desig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must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teaching strategies, so that the rich multicultural study. Fourth, teaching resources should make the best use of human communities and parents to increas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ourses. Five,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adopt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cross-validation to ensure consistency of research findings.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族群偏見相關概念及重要理論………………………… 13 第二節 社會大眾對新移民族群偏見之分析…………………… 21 第三節 新移民族群議題及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相關研究……… 27 第四節 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原則與教學策略……………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1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68 第六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71 第七節 研究信實度……………………………………………… 72 第八節 研究者角色與倫理……………………………………… 73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教學 第一節 課程設計理念…………………………………………… 75 第二節 課程設計模式…………………………………………… 77 第三節 課程目標………………………………………………… 79 第四節 課程內容………………………………………………… 81 第五節 教學過程………………………………………………… 93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文化的認知…………………… 115 第二節 國中學生對新移民族群的印象………………………… 121 第三節 國中學生與新移民族群的接納與互動………………… 127 第四節 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的學習結果… 133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教學省思…………………………………… 13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8 第二節 建議……………………………………………………… 152 後 記 ……………………………………………………………… 15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62 西文文獻…………………………………………………………… 167 附 錄 頁次 附錄一 新移民族群關係問卷……………………………………… 170 附錄二 專家效度徵詢學者一覽表………………………………… 174 附錄三 新移民族群文化知識測驗………………………………… 175 附錄四 學生課程意見調查表……………………………………… 178 附錄五 教學觀察省思紀錄………………………………………… 181 附錄六 一般學生訪談大綱………………………………………… 182 附錄七 新移民學生訪談大綱……………………………………… 183 附錄八 訪談同意書………………………………………………… 184 附錄九 訪談回饋函………………………………………………… 185 附錄十 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關係問卷」前後測對照表 186 附錄十一 教案設計………………………………………………… 189 附錄十二 學生上課手冊(內含課程學習單)……………………… 216 附錄十三 課程活動照片…………………………………………… 270 附錄十四 學生學習單 …………………………………………… 271 表 次 頁次 表2-1 新移民女性論文各類議題統計表 ………………………… 28 表2-2 新移民子女論文各類議題統計表 ………………………… 28 表2-3 新移民女性論文研究方法整理摘要表 …………………… 30 表2-4 新移民子女論文研究方法整理摘要表 …………………… 32 表2-5 新移民女性論文研究結果摘要表 ………………………… 35 表2-6 新移民子女論文研究結果摘要表 ………………………… 37 表2-7 多元文化理論實施各學習領域課程相關研究摘要表 …… 41 表3-1 實驗設計表 ………………………………………………… 58 表3-2 新移民族群印象預試分析結果一覽表 …………………… 63 表3-3 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量表預試分析結果一覽表…… 65 表3-4 資料編碼代號一覽表………………………………………… 70 表4-1 課程單元與主要概念對應表………………………………… 90 表4-2 課程實施時間與日期一覽表………………………………… 93 表5-1 對照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文化知識測驗之前後測t考驗表 119 表5-2 實驗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文化知識測驗之前後測t考驗表 119 表5-3 實驗組學生答對題數之前後測比例分析表 ……………… 120 表5-4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新移民族群文化測驗後測t考驗表… 120 表5-5 對照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印象之前後測的t考驗表……… 125 表5-6 實驗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印象之前後測的t考驗表……… 125 表5-7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印象之後測的t考驗表 126 表5-8 對照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之前後測t考驗表… 132 表5-9 實驗組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關係之前後測t考驗表… 132 表5-10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對新移民接納與互動關係之後測t考驗表 132 表5-11 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文化知識測驗之前後測成績對照表. 134 表5-12 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印象前後測對照表……………… 136 表5-13 新移民學生對新移民族群接納與互動前後測對照表……… 136 表5-14 學生對整體課程喜愛程度調查表…………………………… 138 表5-15 學生對整體課程喜愛原因調查表…………………………… 138 表5-16 學生對整體課程不喜愛原因調查表………………………… 139 表5-17 學生對課程個別單元喜愛程度調查表……………………… 140 表5-18 學生對課程個別單元喜愛原因一覽表……………………… 141 表5-19 學生對上課方式的喜愛程度調查表………………………… 143 表5-20 學生對研究者教學態度滿意度調查表……………………… 144 圖 次 頁次 圖2-1 族群偏見相關變項之間的互動關係………………………… 16 圖2-2 多元文化課程改革的發展階段……………………………… 46 圖3-1 研究架構圖…………………………………………………… 55 圖3-2 研究實施流程圖……………………………………………… 72 圖4-1 課程架構圖……………………………………………………. 76

    參考書目
    壹、 中文參考文獻
    于世淑 (2008)。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科書音樂課程之內容分析:以多元文化 課程概念檢視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天苗 (1996)。台灣地區心智發展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21-44。
    王文科、王智弘 (2006)。教育研究法。第九版。台北市:五南。
    內政部 (2003)。外籍與大陸母親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 (2008)。國籍法實施細則。取自:http://www.immigratuon.gov.tw。
    內政部 (2008)。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七年第三週96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8年12月24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方德隆 (1998)。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模式。高雄師大學報,9,187 一205。
    白亦方、沈寶玉 (1999)。建構社會科統整課程的可能性:以「認識特殊需求兒童」的單元課程設計為例。1999 跨世紀社會科課程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69 一190 。
    李心瑋 (2006)。多元文化課程對國中生同儕接納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江雪齡 (1997)。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李秀珠 (2001)。嵌入、扭曲、覺知與行動--善用社會網絡的越南籍跨國婚姻女性。高雄師範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車達 (2003)。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呂素麗 (2003,3月18日)。越妻戾如獅,台郎悔莫及。中國時報。A17版。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林君穎 (1998)。小學社會科多元文化之族群關係課程設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明幟 (1997)。減低族群偏見方案在國小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慧(2003)。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一以一個泰雅族小學五年級社會科教教室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慧卿(2005)。外籍女性配偶母職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以臺中縣市識字學員為例。靜宜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雁筑(2007)。國小多元文化融入式課程實施之可能性初探-以台灣新移民女性族群文化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美菁(2003),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   例。私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五南。
    洪淑萍 (2007)。新移民女性親職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家有學齡兒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茗馨(2005 年4 月1 日)。〈新移民天堂〉,《中時晚報》,第4 版。
    施奈良(2004)。基隆市外籍配偶子女國民學校適應之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徐偉培(2007)。新移民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國民小學為例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97,6-27。
    夏曉鵑(2004)。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9。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陳冠蓉(2005)。越籍新移民女性自我認同形塑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明利(2004)。跨國婚姻下-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台北師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枝烈(1995)。排灣族文化之田野研究及其對國小社會科課程設計。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雪慧(2005)。我們會是一家人?。載於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頁170-173)。台北:左岸文化。
    陳蓓瑢(2007)。台南市東南亞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陳麗華(1996)。經營班級族群關係的原則與作法。國教月刊,43(1、2),56-63 。
    陳麗華(2000)。大家都是好朋友-族群關係學習手冊。台北市:五南。
    陳議濃 (2003)。鄉土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教育部(2004)。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九十六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統計。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4.xls。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 39 ),545 - 582 。
    黃政傑(1994)。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第324期,頁6-12。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越南小吃跳脫衣舞,全是越南新娘(2005,3月27日)。TVBS新聞,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50327/39/1mxjy.html。
    游君如(2001)。多元文化與藝術教育一以藝術品中的文化多元議題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婉如 (2007)。新移民女性增能培力之探究-以「南洋台灣姊妹會」成員為例。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張明慧 (2005)。「新台灣之子」之兒童發展與輔導策略。學生輔導季刊,97,38-44。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626。
    張敏華 (2005)。「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以竹北市中正國小補校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廖元豪(2005)。「我們的」法律,「她們的」命運-台灣法律如何歧視外籍與大陸配偶。載於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46-163。台北:左岸文化。
    蔡昌樺(2005)。中部地區國小普通班學生對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潘淑娟(2005)。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點融入國小五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學應用-以亞洲音樂為素材。台南師範學院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茹敏(2006)。國小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刻板印象及接納態度之研究-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梅君(1997)。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載於劉毓秀(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15-55。台北:女書文化。
    劉美慧(1999)。國民小學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設計與評鑑(Ⅲ)。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美慧(2005)。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慧 (合著),多元文化教育 (頁199-231)(初版)。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羅雅莉(2007)。新移民家庭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 
      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盧秀芳(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譚光鼎 (2005)。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慧 (合著),多元文化教育(頁113-135)(初版),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簡靜儀(2007)。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健國(2002)。社會科課程中納入泰雅族紋面文化之教學設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鐘永豐、夏曉娟(詞),林生祥(曲),日久他鄉是故鄉,菊花夜行軍專輯。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貳、英文參考文獻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MA: Anderson Wesley.
    Banks, J.A. (1991).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thnic studies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Banks, J.A. (1993).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 J. A. Banks,& C.A.M. Banks(E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 (pp.195-214).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anks, J.A. (199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3-24).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Berry, G. L. (1979). The multicultural principle: Missing from Seven CardinalPrinciples of 1918 and 1978. In Hass (1983),321-2.
    Brofenbrenner, U.(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shmore, Ellis.(Ed)(1994). Dictionary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London: Routledge.
    DeVellis, R. F.(1991).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
    Grant, C. & Slteeter, C. E. (1994).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2nd. Ed.). New York: Merrill.
    Jackson,Michael. (1989). Paths Toward a Clearing: Radical Empiricism and Ethnographic Inqui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Lynch, J. (1983). 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London: 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Lynch, J. (1987). Prejudice reduction and the schools. London:Cassell.
    Stroebe, W. & Insko, C.A. (1989). Stereotype,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Changing conception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Bar-tal, D. Graumann, C. F., Kruglanski, A. W.,& Stroebe, W. (Eds.), Stereotying and Prejudice : Changing conceptions.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