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愷軒 Lin,Kai-Hsuan |
---|---|
論文名稱: |
張岱志人散文負面描寫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明理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張岱 、負面描寫 、志人散文 、褒貶意識 、疵癖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02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6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晚明以後尚真、主情的思潮中,文人對科舉考試與道學的僵化感到不滿,在思想與文學上都主張回歸本心和解放自我情感,抒發生活中靈性與真情的趣味。張岱不僅跟隨著這一時代風氣,更打破常人固有的欣賞品味,指出「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具有特殊癖好、特殊行為的人,以其對某方面的堅持為生命鮮活靈動的證明。從張岱作品中可以看到,對於具有疵癖者、性格畸狂者、行為叛逆者,他比其他文人賦予了更多關注與欣賞。傳統文人價值觀中,以仁義道德為認知準則,推崇具有美好品格的聖賢偉人,張岱的志人散文中卻有反其道而行的傾向,這些不那麼符合道德與常理、不夠積極正面的人物描寫,筆者統稱為「負面描寫」,即是本研究要討論的主題。
本文從三個進路討論張岱志人散文中的負面描寫。首先探討其寫作性格的形成,張岱的人生以明代的滅亡為分水嶺,兼有紈褲文人、書香子弟與落魄遺民等多重面向,從張岱的人生際遇分析他寫作負面描寫的影響因素。接著,本研究整理歷代涉及寫人的文學體裁,觀察歷代以來文獻中表現的褒貶意識變化,並從中了解張岱受到的前人影響,及自我新創的成果。最後回歸文本的探討,深入探析張岱作品中的負面描寫,有些是有意而為、強調負面的性格行為,有些則是從現代觀點產生是非正負的價值異讀。張岱的負面描寫,是其作品中相當有趣的部份,筆者希望透過本研究的探索與梳理,能夠呈現張岱獨樹一格的品賞品味。
一、古籍
王雲五等註:《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毛亨 傳,竹添光鴻 箋注,《毛詩會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任峻華 注釋:《韓非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禮記》,長沙:嶽麓書社,2001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魏﹞劉邵 著,關瑞至導讀:《人物志》,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明﹞朱元璋主編:《大明律/附 大明令 問刑條律》,瀋陽:遼瀋書社,1990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李贄:《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明﹞徐渭:《徐渭集》(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
﹝明﹞徐渭著,張汝霖等編:《徐文長逸稿》(上下冊),臺北:淡江書局,1956年。
﹝明﹞袁宗道:《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隨筆》,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明﹞張岱:《石匱書 : 石匱書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臺北:漢京文化,2004年。
﹝明﹞張岱:《瑯嬛文集》,臺北:淡江書局,1956年。
﹝明﹞張岱:《沈復燦鈔本瑯嬛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明﹞張岱:《古今義烈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
﹝明﹞張岱:《快園道古》,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全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王之賓:《紹興府志》(影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詩律蒙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歸莊:《歸莊集》(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二、專書
山木:《徐文長傳》,臺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2006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王仁祥:《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臺北:明代學會,2001年。
尹恭弘:《明代詩文發展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田素蘭:《袁中郎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沈從文:《抽象的抒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余崇生:《閱讀明清──明清文學的文化探索》,臺北:萬卷樓,2013年。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吳梅:《詞學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47年。
李枝樞 選註:《明代傳記選粹》,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李健章:《袁宏道集箋校志疑;袁中郎行狀箋證;炳燭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林素娟:《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周作人:《藥味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周荷初:《晚明小品與現代散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胡益民:《張岱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徐朔方、孫秋克:《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常新:《明清時期關中文人生存境遇與文學型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商傳:《明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夏咸淳:《明末奇才——張岱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夏咸淳:《明代學術思潮與文學流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年。
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郭杰、秋芙:《明代文學》(上下策),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郭英德:《明代文學史演講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預衡、郭英德主編《中國散文通史》(十二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
張則桐:《張岱探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陳光蕪:《中國古代散文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陳飛:《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
黃明理:《儒者歸有光析論:以應舉為考察核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黃桂蘭:《張岱生平及其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趙毅衡 編:《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鄧裕華:《史傳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駱玉明、賀聖遂:《徐文長評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錢基博:《明代文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謝正光:《明遺民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1990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三、學位論文
王芹:《張岱女性交遊與文學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史婷:《張岱著史情結研究》,重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年。
江佩怡:《張岱小品文由雅入俗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肖艷平:《張岱文學創作中的美學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9年。
吳儒芳:《張岱的妙藝觀及其妙藝書寫》,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15年。
林怡宏:《獨抒性靈的生命對話─論袁宏道的文學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段正怡:《張岱、李漁飲饌小品之考察》,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馬桂珍:《名士與遺民雙重人格的展示──論張岱的散文》,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許若菱:《異境/藝境:徐渭詩文中的疾病與自我》,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郭榮修:《張岱散文理論及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郭秉融:《張岱及其散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語言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陳進泉:《晚明張岱「陶痷夢憶」戲劇資料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陳麗明:《張岱散文美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忠和:《從劉勰『六觀』論張岱小品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儀玲:《張岱的夜晚書寫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秀梅:《論張岱散文的藝術特徵》,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竑:《張岱遊歷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曾敬宗:《《世說新語》的溯源與評詮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8年。
賀文峰:《張岱「小品」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張水堂:《李贄「童心說」與袁宏道「性靈說」文學觀之比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張君:《張岱史學研究》,昆明:雲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4年。
張志帆:《論張岱遊記中人文精神之體現》,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雅函:《何良俊《語林》之文化意蘊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毓晏:《奇優:以李漁、曹雪芹為例的明清人物審美新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張海新:《張岱及其詩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89年。
黃靜瑜:《袁宏道與張岱的西湖書寫---從外緣到文本的考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曾淑娟:《張岱小品中的旅遊休閒》,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曾麗陵:《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中的遊藝人生》,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班論文,2013年。
靳新電:《張岱小品文本真意趣論》,山東: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蔡營源:《徐渭之生平及其文學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蔡麗玲:《從晚明「世說體」著作的流行論張岱的《快園道古》》,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蔣靜文:《論張岱小品:從生命模塑到形式意義的完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盧杰:《張岱散文中的日常生活美學思想》,揚州:揚州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年。
賴俐妤:《張岱旅遊小品之美學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簡瑞銓《張岱四書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四、單篇論文
王慧穎:〈張岱傳記文學創作初探〉,《浙江師大學報》,2000年第6期,頁83-85。
余崇生:〈張岱人物小品的書寫特色〉,《國文天地》第27卷第10期,2012年3月,頁16-20。
李艷、朱令軍:〈試論張岱《陶庵夢憶》的文化情韻與蘊涵〉,《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8年3月,頁68-72。
高上雯:〈兩漢人物評價之傳統與創新──以《論語》、《左傳》、《史記》、《漢書》為例〉,《淡江史學》第29期,2017年9月,頁35-55。
郭乃禎:〈文人的自我獨白──解析自祭文與自撰墓誌銘〉,《北市大雨文學報》第7期,2011年12月,頁83-103。
陳秋宏:〈〈自為墓誌銘〉的自我書寫——以徐渭、張岱為探討對象〉,《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年10月,頁175-185。
黃惠菁:〈論張岱西白山時期和陶詩的遺民心緒〉,《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41期,2013年9月,頁23-44。
趙佳麗:〈張岱《陶庵夢憶》的審美意識〉,《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2007年12月,頁84-88。
劉彥彥:〈袁宏道心路歷程與詩風嬗變〉,《中國文學研究》2017年第2期,頁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