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芷芬
論文名稱: 多元文化學校經營理念與實踐-一位女性行政主管的敘事探究
指導教授: 劉美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4
中文關鍵詞: 敘事探究多元文化教育學校管理
英文關鍵詞: narrative inquiry,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chool manag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是以「自我」為探究的主體,採「敘事探究」為研究方法,以敘說方式書寫女性學校行政主管在型塑多元文化學校經營理念與實踐的經歷中,所凸顯的多元文化教育議題。本研究目的有三:一、檢視與批判研究者於擔任主任期間,在學校型塑多元文化學校經營理念及所遭遇的問題與因應之道。二、探討研究者如何從行政經驗中,獲得型塑多元文化學校經營理念專業知能及專業實踐。三、理解此歷程對研究者的意義,及其所反映出來學校型塑多元文化學校經營理念的脈絡。
    本研究文本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就研究背景與動機及研究目的進行敘說,希望藉由對弱勢族群的發聲,進而建立研究者多元文化教育的哲學。第二章文獻探討,就學校組織文化、組織行為管理與領導、型塑多元文化教育的學校環境、角色衝突與溝通、學校行政主管工作理念的性別差異、相關研究等分別探討,當學校行政主管在具有豐富多元文化學校經營理念後,會比較清楚學校及社會結構面的限制,才能針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質、現實的差異、權力的運作及認同的問題進行反思,進而釐清相關核心問題,型塑多元文化教育的公共論述,積極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第三章研究方法,就研究取向的選擇、資料處理、如何敘說、研究倫理課題等探討,務求研究具有可信賴度。第四章翅膀下的世界-學生輔導分三部分拍動翅膀緩緩起飛、用心感受學子或剝奪學子、多元文化下的融合教育。學校中學生呈現多樣性,學校教育必須幫助多樣性的學生獲得其所需的知識、態度與技能,進而使學子具有批判、反省、分析及轉化的能力。第五章穿越空間-總務工作分三部分總務處特殊事件的處理、誠惶誠恐擔任總務主任、營造人文氣息的校園,如何由境教與環境潛在課程去落實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讓所有人能感受被尊重、照顧的溫馨情懷。第六章折翼之鳥-教務工作是研究者對自己過去二年教務經驗的反思與敘說,呈現出學校行政主管在僵化的學校制度下所經歷的挫敗。第七章結論與反思-展翅任我遨翔,就前所述的經驗的整理與反思後,由新的行動為起點,最後將行動歷程的反思與發現形成多元文化的經營理念與教育哲學的觀點,能夠在既有的結構性限制中發展。
    這趟敘事探究之旅協助我釐清個人在多元文化學校經營與管理中的處境與位置,反思與重塑行動的意義,開展我在學校場域中繼續前行的力量。我將帶著這樣的能量繼續下一階段的校長之旅。

    ABSTRACT

    This study applied narrative inquiry to explore how a female junior high school administrator dealing with multicultural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school management. This study had three purposes: First, reviewing and criticizing the difficulties the researcher as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 encountered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school management. Second, exploring how the researcher gained the profession through the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 difficulties. Finally, reflecting the meanings of the personal narrative within the context school management.
    The study was composed of seven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stat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providing the insights for this study.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methodology, different aspects of narrative inquiry were considered to increase the trustworthiness of this study. The fourth chapter began with the stories between students and me. The stories focus on how to help minority students to gain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the skills they need in the more and more diverse society. The fifth chapter stated the stories happened during the position of the director of the general affairs office. The stories focused on how I cultivating multicultural campus in terms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The sixth chapter stated the stories between teachers and me when I took in charge of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The stories reveal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under the rigid systems. In the final chapter, I deeply reflected in the meanings of the stories happened in my administrative life to concentrate the essence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narrative inquiry helps me to clarify what happened to a school administrator within the complicated school context and empowered me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a school principal in my next journe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學校組織文化、組織行為管理與領導 15 第二節 型塑多元文化教育的學校環境 25 第三節 角色衝突與溝通 33 第四節 學校行政主管工作理念的性別差異 39 第五節 相關研究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關於敘事探究 57 第二節 研究取向的選擇 59 第三節 資料處理 60 第四節 如何敘說 61 第五節 研究倫理課題 64 第四章 翅膀下的世界-學生輔導 69 第一節 拍動翅膀緩緩起飛 69 第二節 用心感受學子或剝奪學子 73 第三節 多元文化下的融合教育 77 第五章 穿越空間-總務工作 99 第一節 總務處特殊事件的處理 99 第二節 誠惶誠恐擔任總務主任 106 第三節 營造人文氣息的校園 110 第六章 折翼之鳥-教務工作 121 第一節 層出不窮的事件 122 第二節 教師教學及監考的反思 134 第三節 積極推展的工作 144 第七章 結論與反思-展翅任我遨翔 169 第一節 行政主管的困境與因應之道 172 第二節 以多元文化教育角度型塑教育使命 181 第三節 許自己一個未來 188 後記 193 參考文獻 198 一、 中文部份 198 二、 英文部份 208 附錄 210 附錄一 表1擔任主任年表 208 附錄二 表2段考作文考試現況小型調查一覽表 209 附錄三 96學年度第一學期臺北市立荷園國民中學7年級期末定期評量 210 作文比賽實施計畫 附錄四 2006年12月16日張貼於筆者部落格的文本 212 附錄五 荷園國中校園營造的點點滴滴 214 附錄六 表3承辦各項活動彙整表(1999-2008年) 220 表 次 表2-1 領導者顯性人格特質 22 表2-2 臺北市95學年度市立高國中校長與主任之性別人數統計表 41 表3-1 各項資料代號整理表 61 圖 次 圖3-1型塑多元文化學校經營理念的歷程與實踐關係圖 61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份
    方永泉(譯)(2003)。Paulo Freire著。受壓迫的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臺北市:巨流圖書。
    王大方(1996)。玻璃天花板-管理女性VS.女性領導。臺北市:時報。
    王玉崙(2003)。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1993)。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雅各(譯)(2003)。Carol Gilligan著(1993)。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In A Different Voice)。臺北市:心理。
    王順美(2003)。環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發展…綠色學校。2006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2.greenschool.org.tw/main2/2003/20030329.htm網頁。
    王瑞壎(2006)。Blumberg與Schon的論述省思學校行政專業。載於張鈿富(主編),學校行政理念與創新(頁127-152)。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麗雲(譯)(2002)。Michael W. Apple著(1979/1991)。意識型態與課程(Ideology and Curriculum)。臺北市:桂冠圖書。
    朱瑛、蔡其蓁(譯)(2004)。Patricia G. Ramsey(1998)著。多元世界的教與學。臺北市:心理。
    江逸之(2007)。全球都相信-閱讀就是競爭力。遠見雜誌,2007,8月號,254,106-112。
    何怡君(2002)。交織一片藍天-我與一位女校長投入課程改革的生命史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秋雨(1998)。余秋雨臺灣演講。臺北市:爾雅。
    余致鴻(2007)。數位學習互動模式對學習者資訊技能學習成就成效與態度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翎瑋、李韶瀛、林志能、林勇成、洪希智、徐怡詩、張簡琦麗、郭文金、陳怡靜、陳欣民、陳嘉音、楊瑞寶、劉寶元、謝妙娟(譯)(2007)。Anton E. Lawson著(2002)。學習、發展和發現的神經學基礎:科學和數學教學的啟示(The Neurological Basis of Learning, Development and Discovery: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Instr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嬪(1998)。從『仰臥起坐VS.伏地挺身』談平等的兩性休閒。兩性平等教育季刊,4,17-23。
    吳定、陳錦德、黃靖武(譯)(1991)。Robert Albanese & David D. Van Fleet著(1983)。組織行為…管理的觀點。臺北市:天一圖書。
    吳明順(2002)。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1992三版)。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增訂版)。臺北市:心理。
    吳芝儀譯(2008)。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著。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圖書。
    吳敏綺(2001)。國民小學女性主任自我概念、角色壓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0)。班級經營的基本概念。臺北市:心理。
    吳雅惠(2000)。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碧雲(譯)(1999)。K. Gibran著。先知(The Prophet)。臺北市:志文。
    李仲秋(2008)。篤志踐行,培養國之棟樑-北京匯文中學的品格教育理念及實踐。載於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舉辦之「2008品格教育論壇」研討會論文集(頁33-39),臺北市。
    李秀俐(2005)。擁抱豔陽天-一位國小女性總務主任之生命史。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宜芳、王梅香(2007)。走出寂靜:從沉默到發聲的教學之路。載於陳伯璋、張盈堃(主編)。學校教師的生活世界:批判教育學的在地實踐(頁149-179)。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美枝(1980)。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李美枝(1990)。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苹綺(譯)(1998)。Banks James A. 著(198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臺北市:心理。
    李淑婷(2004)。學校行政怎麼「行」?學校行政運作的敘事探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默(譯)(2001)。Ervin Laszlo(2001)。開始。臺北市:大塊文化。
    林妙玲(2007)。國高中圖書館資源匱乏-政府之過,還是學校無心經營?。遠見雜誌,2007,8月號,254,142-145。
    林奇伯(2007)。浜松市浜松學藝高等學校-10年晨讀強化五力與升學率。遠見雜誌,2007,8月號,254,164-165。
    林雨蒨(譯)(2005)。Anna Fels著。女人就是要有野心。臺北市:時報。
    林靜慧(2002)。國中初任女校長組織社會化之研究:以六位女校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武藍蕙(2007)。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檢視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自主-微笑與擁抱之外的幼兒教師生活。載於陳伯璋、張盈堃(主編)。學校教師的生活世界:批判教育學的在地實踐(頁99-121)。臺北市:師大書苑。
    邱溫、許桂綿(譯)(2005)。John Gray Ph.D. 著。男女大不同:職場輕鬆溝通。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事業。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6)。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1995)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圖書。
    屏師國教所研究會主編(2002)。教育名詞彙編。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
    洪淑玲(2002)。九年一貫課程之國小普通教室使用問題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瑞璇(2004)。高等教育行政體系裡的性別視域-大學女性院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4),79-113。
    胡茵夢、廖世德(譯)(2001)。Pema Chodron著(1996)。當生命陷落時。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孫秀惠(2007)。繼大前研一日本最紅企管大師神田昌典--離婚、子女罹病、夥伴自殺,他從上萬案例中發現成功者的地雷。商業週刊,1045,74-78。
    徐顯光(譯)(2000)。John C. Maxweel(2000)。領袖21特質(The 21 Indispensable Qualities of a Leader)。臺北市:道聲。
    高博銓(2007)。教學論:理念與實施。臺北市:五南圖書。
    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教育部編印。2007年02月11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DownFile/238/%B0%EA%A5%C1%A4%A4%A4p%BE%C7%B3%5D%B3%C6%B0%F2%B7%C7%2Edoc。
    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各類空間數量及樓地板面積一覽表。2007年02月11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DownFile/238/%B3%5D%B3%C6%B0%F2%B7%C7%AA%FE%AA%ED%A4%40%2Edoc:。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民國93年07月26日修正。2007年02月11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8。
    張君玫(譯)(2003)。Nancy J. Chodorow著。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臺北市:群學。
    張明輝(2005)。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初版三刷)。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春興(1982)。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美惠(譯)(2002)。Virginia Postrel著(1998)。未來大贏家-如何在動靜之間求勝。臺北市:時報。
    張鈿富主編(2006)。學校行政理念與創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教育部。教育部九十二年度施政方針(九十二年一月至十二月)。2007年09月25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Ministry of Education。http://www.edu.tw/EDU-WEB/EDU-MGT/SECRETARY/EDU8559001/guide/92guide.htm
    教育部。教育部九十三年度施政方針(九十三年一月至十二月)。2007年09月25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Ministry of Education。http://www.edu.tw/EDU-WEB/EDU-MGT/SECRETARY/EDU8559001/guide/93guide.htm
    教育部。教育部九十四年度施政方針(九十四年一月至十二月)。2007年09月25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Ministry of Education。http://www.edu.tw/EDU-WEB/EDU-MGT/SECRETARY/EDU8559001/guide/94guide.htm
    教育部。教育部九十年度施政方針(九十年一月至十二月)。2007年09月25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Ministry of Education。http://www.edu.tw/EDU-WEB/EDU-MGT/SECRETARY/EDU8559001/guide/90guide.htm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市:心靈工坊。
    莊淇銘(2005)。未來學能教你的事。臺北市:天下遠見。
    許芳菊(2007)。關鍵能力:你的孩子到底該學什麼?。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許奎鎣、李雪莉(2007)。夢想的M型階級決定機會?。錄自15至24歲關鍵十年--獨立與探索。天下雜誌2007年教育特刊。2007年11月。
    陳正芬(譯)(2003)。Maddy Dychtwald著。C型人生。臺北市:商智文化事業。
    陳正芬(譯)(2005)。Harvey Robbins,Michael Finley 合著。假如你明天當上主管(The Accidental Leader:What Do When You’re Suddenly in Charge)。臺北市:遠流。
    陳江松(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對多元文化教育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伯璋(1988)。課程、教學與意識型態。載於陳伯璋主編,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伶豔(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依萍(2001)。校長反省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宜宣(2001)。國中女校長溝通行為之研究:以兩位女校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憙(1982)。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珮芳(2004)。一位國小女性初任校長領導風格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儒晰(2006)。Henry A. Giroux著。教師是知識份子(Teachers As Intell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靜宜(2005)。一個教務主任初任歷程的自我敘說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39期。2005年09月。
    陳靜宜(2006)。如履薄冰或大歩邁進:一個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的自我敘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瓊(2005)。整理自94學年度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候用校長儲訓班標竿學習福和國中陳瓊校長所談教育理念。94年12月15日校長口述。
    傅靜(譯)(2001)。Chris Argyris等著。有效溝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臺北市:天下遠見。
    曾美蕙(1998)。超越教學技巧。臺北市:幼獅文化。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臺北市:女書文化。
    游美惠、柯伯昇(2004)。臺灣地區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性別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0(4),45-77。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圖書。
    湯志民(2002)。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圖書。
    湯志民(2006)。優質校園營造之實踐-以政大附中為例。2007年01月30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tangcm/good%20campus.doc
    湯志民(2007)。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載於群夢群(主編),學校行政(頁202-250)。臺北市:五南圖書。
    馮丰儀(2006)。意識打造學校行政倫理。載於張鈿富(主編),學校行政理念與創新(頁153-169)。臺北市:高等教育。
    馮佳怡、邱姿燕(2005年8月)。愛與理想的實踐者-專訪林山太校長。教育研究月刊,136期,19-27。
    黃乃熒(2000)。後現代教育行政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乃熒(2007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教育行政夜間班,碩一『教育行政哲學研究』課程,96年3月15日上課老師口述重點。
    黃乃熒(2007b)。教育專業倫理及其完整實踐之行動。臺北市2007年教育專業年實踐研討會,教育專業倫理,2007年6月7日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講義。
    黃志龍(2000)。研究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角色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尚文(2006)。多元文化思潮之爭議及其對臺灣多元文化教育之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3)。社會變遷中、意識型態與學校課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81-119頁)。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黃政傑(主譯)(1997)。James Lynch(1983)著。多元文化課程(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柏叡、廖貞智(譯)(2005)。Joan Wink(2000)著。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紀錄(Critical Pedagogy Notes from the Real World 2nd ed.)。臺北市:巨流圖書
    黃素菲(2006)。敘事與理解-用「說」故事來「話」生涯。教師天地,143期,4-18。
    黃純敏(2006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課程與教學領導班夜間班,碩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課程,2006年9月20日上課老師口述重點。
    黃純敏(2006b)。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課程與教學領導班夜間班,碩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課程,2006年10月4日上課老師口述重點。
    黃純敏(主譯)(2006c)。Young Pai . Susan A. Adler著。教育的文化基礎(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
    黃純敏(譯)(2002)。學生多樣性。載於溫明麗等譯,行動研究教育學(211-278頁)。臺北市:洪葉。
    黃淑君(1999)。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臺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瑞祺(1990)。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圖書。
    黃瑞慧(2000)。教師增能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園丁(2003)。學校空間革新。教師雜誌,第4期。2006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dsej.gov.mo/cre/tmag/04/topic01-10-1.htm)
    楊少強(2007)。未來數十年,贏過科技股的投資新主流-紅金新趨勢。商業週刊,1042,120-130。
    楊巧玲(2007。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振昇(2004)。近十年來教育組織變革對教學領導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2004年8月第7卷第2期。
    楊益風(n.d.)。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革新。2006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8_1.htm
    楊國賜(2004)。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
    楊深坑(1988)。意識型態的批判與教育學研究。載於陳伯璋編著,意識型態與教育(頁9-63)。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超然(2001)。企業組織與管理。臺北市: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楊瑩(1999三版)。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解志強、王霓、左琳楠、董古今、金京花、李陽娜、趙曉旭、李彬、丁蕊、崔璐、袁理、姚莎莎、王惠(譯)(2006)。Gay, G.著。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0)。臺北市:文景。
    賈馥茗(主編纂)(2000)。教育大辭書(九)。國立編譯館。臺北市:文景。
    賈馥茗(主編纂)(2000)。教育大辭書(三)。國立編譯館。臺北市:文景。
    鄒金鳳(2001)。親密戰爭?由母女關係看性別角色與認知的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臺北市95學年度公私立高、國中組長以上人員通訊錄。未出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性別統計指標。2007年3月30日,取自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性別指標/網頁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DownFile/321/%BBO%A5%5F%A5%AB%ACF%A9%B2%B1%D0%A8%7C%A7%BD%A9%CA%A7O%B2%CE%ADp%AB%FC%BC%D0%2D%2D%A5%5B%A4%BD%C5%A5%B7%7C%2Exls
    趙家麟(1998)。校園規劃的時空觀。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劉美慧(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課程與教學領導班夜間班,碩二『潛在課程研究』課程,2006年12月27日上課老師口述重點。
    劉曉萍(2000)。原住民人才培育的多元觀點-從一位神學院院長的學習歷程談起。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鄭詩釧(2004)。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進義(2003)。國民中學教務主任角色踐行之個案研究-以盧進義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4)。Peter McLaren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Life in Schools: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臺北市:巨流圖書。
    薛曉華(譯)(2002)。Ronald E, Koetzsch Ph. D.著。學習自由國度-另類理念學校在美國的實踐(The Parents Guide to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圖書。
    謝文全(2006)。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成熙(2005)。教育哲學專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偉斯(1998)。電影就是電影,為什麼會有「女性電影」?。兩性平等教育季刊,4,37-43。
    顏湘如(2005)。換個思考換種人生。臺北市:天下遠見。
    譚光鼎(2007)。革新學校文化以建立優質特色。錄自優質領航…行政篇。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等(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顧瑜君(譯)(1998)。Harry F. Wolcott著。質性研究寫作。臺北市:五南圖書。

    二、英文部份
    Adler, S. (1984). A field study of selected student teacher perspectives toward social studie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7(1), 13-30.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pectives (2nd ed. ), 2-26.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cal education(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achum, F. , & Dentith, A. M.(2004). Teacher leaders creating cultures of school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The Education Forum, 68, 276-286.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Riessman, C. K. (2008). Narrative Methods for the Human Sciences. Newbury Park, CA: Sage.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rdon, E. W. (1965).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35(5), 377-388.
    Sandra, L. B. (1974). The most famous and widely used: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2), 156.
    Tyler, L. L. (1992). Meaning and school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25(1), 53-57.
    Passow, A. H. (1990). Enriching the compensat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 ERIC/CUE Digest NO.61 ERIC 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New York NY.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