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文綺
Lin Wen Chin
論文名稱: 從公民教育觀點初探宗教信仰課題
指導教授: 張樹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公民教育民間信仰新興宗教宗教教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鑒於台灣近年來宗教事件曾出不窮,傳出許多斂財劫色的消息,受害者從一般市井小民到高級知識份子都有,足見國人對宗教信仰的基本知識與態度有待商榷。但宗教的領域一直是學校正式課程中避免涉足的課題,卻是人類文化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場域,因此認為有必要在學校課程中探討這方面的議題,特別在國民義務教育階段,應建立正確的信仰觀念,以避免因無知而落入迷信的陷阱。
    台灣社會據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造就出功利性特別強的信仰文化,尤其解嚴之後,「人民團體法」通過,許多新興宗教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而「神通」是其招攬信徒的主因。眾多新興宗教的虔信者在信教的過程中,多有特殊的「感應」,使其信仰更為堅定。
    新興宗教組織及各種民間宗教廟宇、神壇能在台灣迅速擴張,必有某些社會條件促成;而其組織運作的方式,及動員的能力,亦不可小覷。而這些信仰在許多局外人的眼中,仍不脫迷信的色彩,若台灣宗教信仰已脫離所謂「正信」之路,揚棄了宗教應有的理想、哲思,而參與者又不乏高級知識分子,是否代表我國的教育出現某方面的缺失?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給予教師自編教材的空間,宗教課題的探討應是社會學習領域公民課程可以著墨的部分。
    本論文共分五章,以下就論文的架構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問題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公民教育與宗教課題:探討公民教育的內涵,包括公民教育的意義及公民教育的歷史發展;以及公民教育與宗教共通的理論基礎,從文化角度、道德教育角度、心理學角度、社會學角度加以分析。
    第三章 台灣宗教信仰狀況:探討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內涵、和民間新興宗教特性,以及民間宗教之功利性質。
    第四章 公民教育中的宗教課題:首先探討各國義務教育中對宗課題的處理方式,接著論述國內私校所進行的宗教教育,並從現正積極推行的九年一貫課程加以分析,針對社會學習領域的能力指標探索宗教課題在公民教育中的發展空間與實施方式。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根據前面四章的論述予以整理、歸納出結論,並針對研究期間所遭遇的問題與限制,提出建議和省思。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壹、研究背景………………………………………………………….1 貳、研究目的………………………………………………………...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7 壹、研究方法………………………………………………………….7 貳、研究架構………………………………………………………….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壹、研究範圍………………………………………………………….9 貳、研究限制………………………………………………………….9 第二章 公民教育與宗教課題………………………………………..11 第一節 公民教育的內涵…………………………………………………11 壹、公民教育的意義………………………………………………..11 貳、公民教育的歷史發展……………………………………………14 第二節 從不同學科角度探討公民教育與宗教共通之處….…………...19 壹、文化角度………………………………………………………..19 貳、道德教育的角度………………………………………………...25 參、心理學角度……………………………………………………..31 肆、社會學角度……………………………………………………..34 第三章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狀況……………………………………..44 第一節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內涵…………………………………………44 壹、傳統民間宗教觀……….………………………………………44 貳、兼容並蓄的信仰風格………………………………………….49 參、具備濃厚巫術色彩…………………………………………….58 第二節 民間新興宗教的崛起……………………………………………64 壹、新興宗教的界定與特徵………………………………………..65 貳、新興宗教發展的背景…………………………………………..74 第三節 民間宗教的功利發展趨勢………………………………………83 壹、宗教的功利本質….…………………………………………….84 貳、神通崇拜的隱憂………………………………………………..87 第四章 公民教育中的宗教課題……………………………………..92 第一節 各國在教育中對宗教課題的處理方式………………………..92 壹、將宗教教育列入正式課程的國家……………………………..92 貳、將宗教教育排除在正式課程之外的國家……………………..96 參、宗教教育的現代意義……………………………………………99 第二節 台灣私立教會學校的宗教課程………………………………..103 壹、以宗教自由為前題…………………………………………….103 貳、台灣教會學校的宗教課程…………………………………….105 第三節 宗教課題在國中公民教育的發展空間………………………..110 壹、青少年期的宗教發展歷程…………………………………….110 貳、宗教課題在我國公民課程中的發展空間…………………….117 參、公民教育處理有關宗教課題的教學法………………………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1 參考書目………………………………………………………………152

    參考書目:
    (一)書籍部分:
    中文部分:
    王靈康譯/Backer,Carl B. (1997) 《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滅》,台北:東大。
    王順民 (2001) 《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洪葉文化。
    尤淑雅譯/Mary Pat Fisher (1999) 《21世紀宗教》,台北:貓頭鷹。
    尹今黎、張蕾譯/Ronald L.Johnstone (1991) 《社會中的宗教》,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正美、邱嘉美 (1995) 〈新加坡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台北:教育部,頁51~90。
    史振鼎 (1985) 〈公民教育的新希望新藍圖〉,《公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台北:台灣省教育會,頁11~16。
    史作檉譯/Ninian Smart (1998) 《21世紀宗教》,台北:貓頭鷹。
    台灣師大公訓系編輯 (1978 ) 《建立公民訓育學理論芻議》,台北:張載宇。
    朱天順 (1986) 《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
    朱匯森 (1985) 〈公民教育發展的方向〉,史振鼎主編《公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上)》,台北:台灣省教育會,頁5~7。
    李亦園、黃智慧 (1995) 〈日本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台北:教育部,頁91~124。
    李亦園 (1998) 《宗教與神話》,台北:立緒文化。
    (1988) 〈台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文化,頁117~138。
    李季樺、陸洛譯 (1996) 《宗教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
    李曉萍譯 (1990) 《理性‧理論‧啟蒙》,台北:結構群。
    李毓章 (1995) 《人:宗教的太陽─費爾巴哈宗教哲學研究》,台北:遠流。
    呂大吉 (1993) 《宗教學通論》,台北:遠流。
    呂理政 (1992) 《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香出版社。
    何光瀘 (1988) 〈宗教與世界叢書總序〉,王孝雲、王學富譯《宗
    教社會學》,台北:水牛,頁1~3。
    何光滬、高師寧譯/John Macquarrie (1992) 《二十世紀的宗教思潮》,台北:桂冠。
    阮昌銳 (1990) 《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沈清松 (1989) 〈新時代公民教育中的文化認知〉《公民與道德教育之趨勢》,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頁11~32。
    沈 六 (1990) 〈價值澄清法在公民與道德教學的運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編撰《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價值澄清教學活動設計參考示例》,台北:教育部國教司,頁1~44。
    芮傳明等譯 (199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林本炫 (1993) 《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
    林紀東 (1970) 《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譯第一冊》,台北:三民。
    林顯宗 (1987) 《社會學概論》,台北:五南。
    吳程遠譯/費曼 (Feynman, Richard P.) (1999) 《這個不科學的年代─費曼談科學精神的價值》,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卓播英 (1980) 《現代公民教育的發展趨向》,台北:正中。
    馬德林 (1992) 《宗教,一種文化現象》,中國大陸:四川大學出版。
    洪顯祖 (1996) 〈日本的公民教育〉,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頁1~64。
    范珍輝 (1958) 〈公民教育的社會學基礎〉,史振鼎主編《公
    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上)》,台北:台灣省教育
    會,頁105~132。
    孫效智 (1999) 《當宗教與道德相遇》,台北:台灣書店。
    康樂、簡美惠譯/韋伯著 (1986) 《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
    (1989) 《宗教與世界》,台北:遠流。
    徐宗林 (1983) 〈文化學與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獅,頁187~200。
    唐君毅 (1979)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
    許大同 (1983) 《宗教學》,台北:五洲。
    郭為藩 (1993) 中國教育學會‧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之《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郭靜晃 (2002) 《心理學概論》,台北:揚智。
    梁漱溟 (1992) 〈以道德代宗教〉,黃紹倫編《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5~30。
    馮佐哲、李富華 (1994) 《中國民間宗教史》,台北:文津。
    張志剛 (1995) 《走向神怪》,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植珊 (1995) 《文化建設與文化教育》,台北:正中。
    張玉成 (1996) 〈英國的公民教育〉,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頁65~124。
    張德勝 (1993) 〈宗教〉,李明坤、黃邵倫主編《社會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頁207~236。
    張秀雄 (1996) 《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1998) . 《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張世忠 (2002)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陳光輝 (1983) 〈公民教育的意義、內涵、目標與沿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獅,頁1~54。
    陳光輝、詹棟樑 (1998) 《各國公民教育》,台北:水牛。
    陳伯璋 (1999) 〈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發展研究協會。頁10~18。
    陳郁夫 (1995) 《人類的終極關懷》,台北:幼獅文化。
    黃光雄主編 (1989) 《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 (1999)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發展研究協會。頁173~195。
    黃紹倫編 (1991) 《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文博 (1989) 《台灣信仰傳奇》。台北:台原。
    黃堅厚 (1983) 〈心理學與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獅,頁65~74。
    黃人傑 (1983) 〈社會科學的思想方法與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獅,頁461~478。
    黃德祥 (2000)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曾景來 (1938) 《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武陵。
    傅佩榮 (1984) 《宗教哲學初探》,台北:黎明文化。
    (1986) 《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
    項退結 (1985) 〈道德教育以自我實現為基礎的道德哲學〉,史鎮鼎主編《公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上)》,台北:台灣省教育會,頁27~36。
    楊 駿 (1996) 《社會學》,台北:高點文化,頁187。
    楊宜音譯/E.D.Starbuck (1997) 《宗教心理學》,台北:桂冠。
    詹火生等編著 (1996) 《社會學概論》,台北:匯華圖書。
    (1991) 《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台北:國立空
    中大學。
    詹德隆 (2001) 〈台灣宗教教育的局面〉,詹德隆等著《宗教教
    育》,台北:五南,p4~46。
    葉永文 (2000) 《宗教政治論》,台北:楊智。
    葉至誠 (1997) 《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狀》,台北:洪葉文化。
    (2000) 《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
    董芳苑 (1984)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
    (1986) 《認識台灣民間信仰》,台北:長春文化事業。
    蒲慕州 (1995) 《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鄭志明 (1986) 《中國社會與宗教》,台北:學生書局。
    (1988) 《宗教與文化》,台北:學生書局。
    (1993) 《中國意識與宗教》,台北:學生書局。
    (1999) 《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劉慶瑞 (1976) 《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
    劉純仁 (1995) 〈美國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台北:教育部,頁177~208。
    劉鋒、李秋零譯/Luhmann, Niklas (1998). 《宗教教義與社會演化》,香港: :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蔡秋東 (1994) 《公民教育教學之研究》,台北:水牛。
    蔡筱穎、郭光予譯/Jean-Pierre Durand & Robert Weil 編 (1996) 《當代社會學》,台北:遠流。
    鄧志松 (2000) 〈道德與道德的限制:涂爾幹道德社會學的再反省〉,《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公訓系,頁187~206。
    韓相敦 (1995) 〈韓國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台北:教育部,頁125~150。
    謝高橋 (1984) 《社會學》,台北:巨流。
    盧增緒 (1989) 〈新時代公民教育中的文化認知〉,《公民與道德教育之趨勢》,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頁1~10,。
    瞿海源 (1988)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
    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頁185~208。
    (1995) 《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台北:教育
    部。
    (1996) 《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羅 光 (1989) 《宗教與生活》,台北:光啟社。
    顧忠華 (1995) 〈德國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台北:教育部,頁151~176。
    顧忠華譯 (1986) 《理性化與官僚化-對韋伯之研究與詮釋》,台北:聯經。
    西文部分:
    Broom, Leonard,Selznick, Philip,Darroch, Dorothy Broom (1981) 《Sociology : a text with adapted readings》,New York:Harper & Row。
    Brezina, Paul B,Selengut, Charles,Weyer, Robert A (1989) 《Seeing society : perspectives on social life》,Boston:Allyn and Bacon。
    James A. Beckford (1986) 《New religion movements and rapid social change》,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
    Marsh, Colin., editor (1987) 《Teaching social studies》,Sydney:Prentice-Hall。
    Michael S.Bassis;Richard J Gelles;Ann Levine (1991) 《Sociology》,New York:McGraw-Hill,Inc.。
    Richard E. Gross,Rosemary Messick,June R. Chapin,Jack Sutherland (1978) 〈What is inquiry〉,《Social studies for our times》,U.S.A.:John Wiley & Sons.Inc。.
    (二)期刊部分
    王美文 (1997) 〈台灣的宗教發展與社會教育〉,《社教雙月刊》第79期,頁21~25。
    石雅玫 (2002) 〈議題中心教學法的論基礎及實施模式〉,《教育研究資訊》第十卷,頁145~163。
    呂宗麟 (1995) 〈涂爾幹宗教社會理論之分析〉,《宗教哲學》第1卷2期,頁125~131。
    李明芬整理 (1997) 〈台灣宗教活動的社會教育功能〉,《社教雙月刊》第79期,1997:8~20。
    李志宏 (1991) 〈台灣社會變遷下之民間信仰現象〉,《傳習》第9期,頁117~132。
    李志夫 (1998) 〈論宗教在新世紀所應扮演之角色〉,《宗教哲學》第四卷第三期,頁1~8。
    余光弘 (1987) 〈科學、宗教與迷信-人類學的觀察〉,《中國論壇》第281期,頁14~16。
    宋光宇 (1998) 〈試論新興宗教的起源〉,《歷史月刊》第127期,頁68~74。
    (2000) 〈為什麼會有新興宗教〉,《文化視窗》,頁12~23。
    杜維明 (1998) 〈宗教學:從神學到人類學-哈佛大學的宗教研究〉,《當代雜誌》第23期,頁22~29。
    吳寧遠 (1996) 〈後現代化社會與宗教現象〉,《東方宗教研究》新5期,頁258~268。
    邱天助 (1996) 〈邪說異端V.S.名門正教-新奧秘主義時代的反省〉,《社教雙月刊》第76期,頁36~37。
    林本炫 (1996) 〈國家、宗教與社會控制-宗教壓迫論述的分析〉,《思與言》第34卷2期,頁21~136。
    (1995) 〈世俗化社會中的宗教運動〉,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6期,頁18~21。
    林本炫、張茂桂 (1992) 〈宗教的社會意像-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課題〉,《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期,頁95~123。
    洪寶蓮 (1995) 〈宗教心理學與輔導〉,《學生輔導》第36期,頁96~103。
    張之滄 (1998) 〈後現代的宗教觀〉,《宗教哲學》第四卷第三期,
    頁25~37。
    張恭啟 (1991) 〈邁向後現代的宗教觀〉,《當代雜誌》第62期,
    頁40~53。
    (1987) 〈詮釋宗教:神秘經驗、信仰與信條〉,《當代雜誌》第13期,頁122~129。
    張新鷹 (1996) 〈台灣"新興民間宗教"存在意義片論〉,《宗教哲學》第2卷2期,頁157~165。
    張秀雄 (2002)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第十一輯,頁39~52。
    陳淑娟 (1996) 〈宗教建構世界秩序的可能性─以「國際創價學會」為例〉,《思與言》第34卷 第二期,頁67~108。
    陳鱗書 (1996) 〈現代宗教世俗化趨勢的革新意義〉,《佛學研究論文集─當代宗教的發展趨勢》,台北:佛光,頁226~241。
    曾傳輝 (1992) 〈世俗化進程中的新宗教運動〉,《宗教社會通論》,四川大學出版社,頁332。
    傅佩榮 (1989) 〈省思一些宗教現象〉,《中國論壇》第281期,頁10~13。
    程健教 (2001)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宗教活動研究初探〉,《社會科教育研究》第六期12月號,頁1~39。
    黃文三 (2000) 〈宗教心理學的意涵及其功能之研究〉,《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第一期,頁125~136。
    (2001) 〈宗教心理學與道德教育的合流之研究〉,《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第二期,頁85~105。
    楊曾文 (1996) 〈當代宗教面臨的課題〉,《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當代宗教的發展趨勢》,台北:佛光,頁88~106。
    董芳苑 (1995) 〈台灣民間信仰社會功能剖析〉,《歷史月刊》第86期,頁74~80。
    (1991) 〈解開民間宗教的糾纏〉,《當代雜誌》第59期,頁40~45。
    葉至誠 (1997) 〈社會變遷下的宗教信仰〉,《立法院院聞》第25卷2期,頁94~112。
    (1997) 《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狀》,台北:洪葉文化。
    詹火生等編著 (1997) 〈比較歷程-宗教研究態度及其方法的現象學考察〉,《宗教哲學》第3卷2期,頁11~22。
    廖文生 (1987) 〈社會變遷下的台灣宗教發展〉,《中國論壇》第281期,頁17~21。
    鄭志明 (1995) 〈台灣民間宗教的文化意識〉,《歷史月刊》第86期,頁69~73。
    (1995) 〈台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宗教哲學》第1卷4期,頁83~100。
    (1996) 〈台灣「新興宗教」的名詞界定〉,《台灣史料研究》第6期,頁42~52。
    鄭金德 (1984) 〈美國的新宗教〉,《菩提樹》第385期,頁39~42。
    劉昌博 (1998) 〈台灣社會秘密宗教的探索〉,《社會教育年刊》第46期,頁19~24。
    (1998) 〈宗教狂熱的後遺症--「台灣社會民間宗教信仰的探索」〉,《社會教育年刊》第45期,頁18~27。
    劉美惠 (1998) 〈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花蓮師院學報》第八卷,頁173~199。
    簡惠美 (1994) 〈略論教信仰與現實人生〉,《台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0期,頁13~16。
    謝銘賢 (1998) 〈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之修定與演變〉,《教育資料文摘》第246期,頁162~167。
    瞿海源 (1984) 〈世俗化與宗教變遷〉,《中國論壇》第220期,頁49-52。
    (1988) 〈台灣地區民眾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態度〉,《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專》頁239~276。
    瞿海源,姚麗香 (1986) 〈台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頁655~685。
    (三)論文部分
    李崇信 (1993)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人神崇拜-社會文化層面哲學省思》,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君 (1999) 《新聞論述建構之新興宗教語藝視野--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與
    自由時報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筠泉 (1998) 〈制度倫理與公民道德建設〉,《現代化與實踐倫理學術研討會》,南投:暨南大學。
    楊惠南 (2002) 〈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特質〉,《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鄭志明 (1991) 〈兩岸宗教教交流之問題與展望〉,《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1996) 〈台灣禪修型「新興佛教」初探〉,《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7-264。
    鍾秋玉 (2000) 《禪修型新興宗教的社會心理學分析》,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