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依寧 Lai, Yi-Ning |
---|---|
論文名稱: |
宜蘭縣茶產業地產地消食材旅遊之政策評估 Policy Evaluation of Yilan County Tea Tourism Promoting Local Production for Local Consumption |
指導教授: |
林伯修
Lin, Po-Hsi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5 |
中文關鍵詞: | 地產地消 、在地食材 、政策評估 、茶葉休閒農場 |
英文關鍵詞: | local production for local consumption, local food, policy evaluation, leisure tea garde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1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政策評估理論,探討透過食材旅遊推展地產地消的執行結果,對宜蘭縣茶產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並分析利害關係人之態度需求及未來政策延續方向。研究方法為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訪談對象為參與地產地消食材旅遊之相關利害關係人,包括農委會、宜蘭縣政府與茶葉休閒農場經營者,另有協力參與者包括農會、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旅行社,以及未參與政策之專營茶業生產小農,共19人。研究結果發現:1.宜蘭茶葉小農建立茶葉自有品牌,茶葉由代工轉為直接銷售,農家收益增加。2.宜蘭茶葉休閒農場藉著食材旅遊之體驗行銷,讓茶農與消費者原本疏離斷裂的關係,重新建立情感與信任之連結。3.農委會與宜蘭縣政府鼓勵有機農法耕作,促使生態平衡、地力恢復。4.茶葉休閒農場經營者認同食農意識,並實際融入體驗活動解說中,從消費者觀念著手影響後續購買行為。5.宜蘭茶農、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農會與旅行社均支持並將延續執行地產地消食材旅遊,但整體行銷及人力短缺是茶農主要經營困境。6.未來執行方向,政府、宜蘭茶農、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及旅行社均認為需要持續拓展國內外食材旅遊市場,歸納其作法可以結合宜蘭在地性格,發展出更為精緻或有機農村旅遊,並朝向綠色餐飲努力。結論:政策評估結果顯示,經由政府、宜蘭茶農、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農會及旅行社公私協力合作,使宜蘭縣茶產業食材旅遊方案之執行,達成幫助農民增加收益、保護環境、加強食農意識三項政策目標,未來仍需要政府在地產地消政策引導下,回應茶農之需求,透過利害關係人網絡串聯發揮綜效。
This study used policy evaluation theory to examine how a local production for local consumption program, promoted through food tourism, has affected the Yilan County tea industry, and analyzed the attitude and demands of stakeholders and the future of the polic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were used to conduct this researc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19 people, namely stakeholders participating in the local production for local consumption food tourism program, including Council of Agriculture (COA) and Yilan County Government officials, leisure tea garden owners, and third-party participants, including from the Farmers’ Association, the Taiwan Leisure Farms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TLFDA), and travel agencies. Small-sized tea farmers who had not joined the program were also interview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 Yilan tea farmers have established their own brands and are switching from selling through distributors to direct selling, thus earning more profits. (b) Yilan leisure tea gardens have used experiential marketing of food tourism to rebuild the broken relationship of trust and affection between consumers and tea farmers. (c) The COA and Yilan County Government have encouraged organic farming to promote ecological balance and soil recovery. (d) Leisure tea garden owners have promoted food and agriculture awareness by integrating it into food tours, shaping the perspectives and subsequent purchase behavior of consumers. (e) Yilan tea farmers, TLFDA, the farmers’ association, and travel agencies have supported and continue to promote local production for local consumption food tourism, but tea farmers are facing difficulties like integrated marketing and manpower shortages. (f) The government, tea farmers, TLFDA, and travel agencies agree on the need to continue expand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ood tourism market by us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Yilan to develop improved depth tourism in organic agriculture villages and strive for “green” food. In conclusion, the policy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public and privat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tea farmers, TLFDA, farmers’ association, and travel agencies has made Yilan County tea tourism a success in increasing famers' income, protect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food and agricultural awareness. However, the government must address the needs and demands of tea farmers, following the spirit of the local production for local consumption program,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resources of stakeholders and ensure its continuity.
一、中文部分
王蘊潔 (譯) (2013) 。半農半X的幸福之路。臺北市:天下遠見。 (塩見直紀,2012) 。
王育英、梁曉鶯 (譯) (2000) 。體驗行銷。臺北市:經典傳訊。 (Bernd H. Schmitt,1999) 。
方秀芬 (編譯) (2014) 。有福同享 有難同當的CSA。有機誌,84,24。 (CSA for Europe) 。
方秀芬 (編譯) (2014) 。CSA的起源 日本Seikyou的過去與現在。有機誌,84,25-27。 (Allison Wallace) 。
丘昌泰 (2008) 。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市:巨流。
朱乙真 (2013) 。全球都吹在地風 為小商家找出一條新路。遠見,325,230-231。
朱鎮明 (2005) 。公務夥伴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刊,29(3),95-108。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10) 。我國觀光發展政策之研究。臺北市:研考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2) 。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臺北市:農委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4) 。農業政策 業務報告與施政報告。臺北市:農委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5) 。農業政策 業務報告與施政報告。臺北市:農委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1) 。愛用國產農漁畜產品金句今頒獎「鮮享在地」等獲獎作品凸顯臺灣農產優點獲肯定。2015年1月5日取自農委會新聞稿網站: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coa_diamond_20110412191907
李允傑、丘昌泰 (2009) 。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
吳 定 (2000) 。公共政策。臺北市:華視。
吳芝儀、李奉儒 (譯)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縣:桂冠。 (Michael Quinn Patton,1990) 。
吳英明 (1993)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4。
吳英偉、張彥頡 (2014) 。高雄電影節與韓國釜山電影節之比較研究:公私夥伴關係觀點。休閒與遊憩研究,6(2),1-37。
吳亞蓮 (2014) 。摸索臺灣CSA之路。有機誌,84,30-33。
吳東傑 (2014) 。國際家庭農業年對臺灣農業的意義。有機誌,84,20-23。
吳紹文 (2011) 。美國CSA推手 伊利莎白在新竹:信任、分享是社區支持農業的基礎。2015年1月10日取自上下游網站: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538/
周若男 (2002) 。休閒農漁園區計畫推動情形。農政與農情,120,35-37。
金靖恩 (2014) 。面對食安,你可以有更積極的選擇-加入合作社。2015年1月10日取自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網址: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73/article/1839
林文傑 (2014) 。2014年度日本食料農業農村政策之簡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3年度9月主要國家農業政策法規與經濟動態。
林世傑 (2014) 。關於食物的想像。design設計,178,51。
林大豐 (2010) 。從協力治理觀點解析三義木雕文化產業之發展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林欣怡、陳裕鳳 (譯) (2009) 。慢食新世界。臺北市:商周。 (Carlo Petrini, 2005) 。
林鈴娜、黃馨儀、陳麗玉 (2013) 。輔導試辦「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執行方案推動成果。農政與農情,257,36-39。
林佩萱 (2013) 。悶經濟時代 「在地」一枝獨秀。遠見,325,224-229。
林佩芸 (2014) 。食物保母 社區支持型廚房。有機誌,84,37。
林秀雲 (譯) (2013)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Earl Babbie, 1975) 。
林鍾沂 (1993) 。政策評估理論之分析及方法論的重建。中國行政評論,2(2),27-96。
林麗冠 (譯) (2008) 。在地的幸福經濟。臺北縣:木馬文化。 (Bill Mckibben, 2007) 。
林惠琴、蔡穎 (2014,12月23日) 。校園食材須登錄食品雲 違者拒往來。自由時報,A9版。
宜蘭縣政府官方網站。2015年1月10日取自http://agri.e-land.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09&pageID=6579
宜蘭縣政府 (2014) 。2014年宜蘭休閒農業評鑑簡報。2015年1月10日取自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6klJCi2cvaseEt4WGltWWRYQlE/edit?usp=drive web
施美琴、羅光傑、阮淑鵬 (2013) 。日本農業體驗教育與綠色旅遊之發展。2014年11月15日取自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址: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10204312
夏業良、魯煒、江麗美 (譯) (2013) 。體驗經濟時代。臺北市:經濟新潮。 (B. Joseph Pine II, & James H. Gilmore,2011) 。
翁子琪 (2011) 。臺灣在地飲食與銷售通路之研究-以四方鮮乳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高有智 (2014) 。幸福有感 分享經濟。天下雜誌,518,136-151。
孫本初、鍾京佑 (2006) 。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網絡治理之分析。中國地方自治,59(4),33-54。
莊金谷、徐惠瑩 (2014) 。推動地產地消 農糧產品地產地消推動成果及展望。農政與農情,262,8-11。
郭華仁 (2014) 。聯合國與臺灣-從2014國際家庭農業年談起。新世紀智庫論壇,66,7-10。
張世賢 (2005) 。公共政策分析。臺北市:五南。
張宏政 (2013) 。以休閒農場之體驗推廣農業食物網絡關係行銷的理念。農業推廣文彙,58,27-31。
張宏政 (2013) 。休閒農場之體驗經濟、休閒教育與行銷管理分析。休閒產業管理學刊,6(1),71-102。
張瑋琦 (2014) 。京野菜都會中的地產地銷。農訓雜誌,295,38-40。
張大川 (2015) 。104年度農業地產地消國際研討會成果。農政與農情,274,78-80。
張秦瑞、孫同文、郭瑞坤、沈逸晴 (2013) 。地方觀光發展協力治理機制之探究:以南投縣觀光發展為例。觀光休閒學報,19(2),105-128。
陳立川 (2014) 。社區支持型農業行不行。有機誌,84,34-35。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文進、陳銘國、蘇聖珠、李世元 (2015) 。從區公所的角色觀點論北投溫泉產業治理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1,213-231。
陳志維 (2014) 。推動地產地消 開創臺灣土雞產業新展望。農政與農情,262,21-25。
陳武雄 (2011) 。全國糧食安全會議特輯。農政與農情,228,11-18。
陳美芬 (2012) 。從日本農產直賣所看生產者、消費者與遊客的地域網絡連結。農業推廣文彙,57,339-344。
陳姿伶 (2008) 。回歸在地思維的「農民市集」產銷實踐。興大農業,67,1-6。
陳依文、王玉真、周妙芳、沈杏怡、劉力嘉 (2011)。日本六級產業化政策及相關措施。2014年11月15日取自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址: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10004947
陳建宏 (2005) 。日本食育基本法概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94年度9月主要國家農業政策法規與經濟動態。
陳秋燕 (2012) 。有機農產品地產地銷可行性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舒雯 (2014) 。地產地消概念與休閒農業結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昭郎 (2000) 。臺灣農業旅遊之源起、現況與課題。農業推廣文彙,45,181-192。
陳昭郎 (2014) 。臺灣休閒農業現況與發展趨勢。2015年7月6日取自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網址:http://college.taiwanfarm.org.tw/college/classcontent.php?expno=191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 (2011) 。政策利害關係人指認的理論與實務: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國家與社會,10,1-65。
梁炳琨 (2008) 。由後生產主義的觀點來審視臺灣農業體制的轉型-以大坑地區休閒農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1(3),49-80。
梁炳琨 (2008)。農業食物在地化臺東縣池上鄉米食產業的探討。地理學報,53,85-117。
黃延聰、林奕辰 (2014) 。遊客的綠色購買行為:以旅遊當地農產品為例。觀光休閒學報,20 (1),51-80。
黃重豪 (2014) 。小農的美麗與哀愁。農訊雜誌,295,32-34。
黃雅薇 (2014) 。消費者對地產地消蔬果之認知及購買意願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馨儀、胡忠一 (2014) 。日本農產品直銷所推動策略及具體成效。農政與農情,261,72-77。
馮忠恬 (2014) 。生態食材。臺北市:麥浩斯。
曾冠球 (2007) 。評估研究的演進與挑戰:政策民主化觀點的檢視。中國行政,78,55-87。
曾竫萌、袁浩雲 (2012) 。聆聽國立中興大學萬鍾汶教授以「在地化農業之發展思維與推動策略」為題演講後記。花蓮區農業專訊,79,2-5。
游文宏、鄭雅芳 (2014) 。論述臺灣休閒農業的綠食、綠遊與綠活。休閒農業產業評論年刊,4,116-123。
楊深耕 (2006) 。地方文化產業的理論內涵分析:歷史社會與文化經濟學的視角。文化研究月報,59。2015年11月25日取自網址:http://www.cc.ncu.edu.tw/~csa/journal/59/journal_park449.htm
楊雅婷 (譯) (2013) 。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Tom Standage, 2009) 。
新周刊 (主編) (2013)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臺北市:華品文創。
詹勇雄 (2008) 。學校營養午餐秘書選用當地生產食材態度意願之探討-以中部縣市公辦公營午餐學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董時叡 (2012) 。有機農產品行銷與農夫市集。農業生技產業季刊,32,60-63。
農民市集,2014年12月9日取自農民學院網站:http://academy.coa.gov.tw/theme_list.php?theme=market_unit&WS_id=93
鄭棨元、陳慧慈 (譯) (2010) 。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臺北縣:韋伯。 (John Tomlinson, 1999) 。
蔡培慧 (2014) 。以在地經濟支持永續農業食品安全。農訓雜誌,295,10-11。
劉玫君 (2014) 。社區支持型農業在香港。有機誌,84,28-29。
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賴鳳霙 (2011) 。農民市集的形塑與發展:以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鳳霙、譚鴻仁 (2011) 。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的形成過程: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地理研究,54,19-42。
蕭照芳、戴開成、許郁文、鍾瑞芳、曾淑卿、王慧娥、彭南儀 (譯) (2010) 。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臺北市,天下雜誌。 (西村幸夫,2009) 。
蕭閎偉 (2011) 。從日本市民農園之發展及地產地消之推廣角度探討地域性永續經營。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0 (4),155-162。
顏建賢、曾宇良、莊翰華 (2011) 。以農村節慶活動促進城鄉交流與振興鄉村發展之探討:日本的案例分析。農業推廣文彙,55,13-30。
顏建賢、林育辰 (2014) 。食材旅遊遊客動機、滿意度及再參與意願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9,51-71。
顏建賢、曾宇良、張瑋琦、陳美芬、謝亞庭、臺灣農業推廣學會 (2014) 。我國食農教育推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3年度科技計畫研究報告。
蘇夢蘭、倪葆真 (2014) 。推動地產地消 食材、嚐鮮、體驗趣。農政與農情,262,16-20。
蘇夢蘭、魏勝德、黃馨儀、江秀娥、林勇信、張旻宜 (2012) 。地產地銷暨農民市集具體推動策略。2014年11月20日取自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址: 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10102948
Mintz, S. W. (2006) 。食物、歷史與全球化。中國飲食文化,2 (1),23-38。
二、英文部分
Abel, J., Thomson, J., & Maretzki, A. (1999). Extension's role with farmers' markets: Working with farmers, consumers, and communities. Journal of Extension, 37 (5) Article 5FEA4. Available at: http://www.joe.org/joe/1999october/a4.php
Blake, M. K., Mellor, J., & Crane, L. (2010). Buying Local Food: Shopping Practices, Place, and Consumption Networks in Defining Food as “Local”.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00 (2) , 409–426.
Burrows, M. E. (2008). Using local farmer's markets to promote Extension programming. Journal of Extension, 46 (6) Article 6IAW1. Available at: http://www.joe.org/joe/2008december/iw1.php
Gössling, S., Garrod, B., Aall, C., Hille, J., & Peeters, P. (2011). Food management in tourism: Reducing tourism’s carbon ‘foodprint, Tourism Management, 32, 534-543.
Ruth, A. (2012). Eating Green:Coverage of the Locavore Movement. Journal of Extension, 50 (5) Article 5FEA7. Available at: http://www.joe.org/joe/2012october/a7.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