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鶴鄅 He-Yu Wang |
---|---|
論文名稱: |
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快速棲地生態評估方法內涵的環境教育意義 Rapid Habitat Ecological Evaluation Protocol in the Connotation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rom the observer-as-participant |
指導教授: |
汪靜明
Wang, Ching-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快速棲地生態評估方法 、環境教育參與者 |
英文關鍵詞: | Rapid Habitat Ecology Evaluation Protoc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articipant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3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全球氣候變遷及災害防救已成為臺灣生態環境及水資源管理之重要議題。近年來臺灣水患治理、生態評估及保育措施,透過系統化方式整合河川流域管理,其中快速棲地生態評估方法已應用臺灣流域及水庫保育治理。本研究目的為初探快速棲地生態評估方法的發展歷程(2008年迄今),及其推動相關環境教育課題與參與者角色功能。
研究者研究期間(2012.10~2014.07)以參與的觀察者角度,WHO-IDEA方法思議建構研究架構,藉由參與觀察、文件分析、內容分析及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環境教育課題相關事件資料蒐集彙整分析。探討快速棲地生態評估方法之發展背景及內容歷程,將河川棲地生態系統的要素整合,並分析環境教育參與觀察者之環境教育歷程包含:覺知、知識、態度、技能、行動的轉變,以及探討環境教育參與者在其保育治理方法與工作,融入相關有意義的生態環境素養之環境教育參與者分析。
本研究參與者角色分析探討出專家學者在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扮演上,發揮供給者及中介者之角色功能,運用環境政策化及環境教育化之雙向策略,增進政府機關及研究團隊之專業成長;政府機關參與者,在研究歷程中扮演環境教育中介者角色功能,行政作業與溝通協調,輔以專業資訊;民間團體則扮演環境教育中介者及接受者角色,在發展歷程中,參與相關研習與會議,直接或間接影響大眾,最後達到參與者角色之移轉。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者以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參與快速棲地生態評估方法推動,於環境教育平台上之環境教育學習,以參與環境行動類型為主軸,依據其重要行動事件分析環境教育學習內容,進一步提升並轉化自我本身環境覺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技能、環境行動,內化為環境素養。
Global climate changed rain, showers, heavy rain become the norm, water, drought frequency and scale far beyond the past, climate regulation mechanism imbalances, natural disasters around the world constantly, environmental issues has evolved into a global problem and affecting each other.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issues implicated in river should include water (hydrological, water quantity, water quality), soil (topography, geology, silt), animal (wildlife), people, forests (forests, waterfront vegeta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apid Habitat Ecology Evaluation Protocol will integrate elements of river habitat ecosystem and analyz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tent: Awareness, Knowledge, Attitude, Skill, Action.
Keywords:Rapid Habitat Ecology Evaluation Protocol、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articipants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鑫(1989)。自然資源與保育。環境教育季刊,(1),48-1。
王順美﹙2004﹚。環境教育領域中的對話。環境教育研究,1﹙2﹚,p.58。
行政院環保署(1998a)。環境影響評估業者評鑑。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臺北市,393頁。
行政院環保署(1998b)。環境白皮書。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臺北市,517 頁。
經濟部水利署(2009)「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之水庫集水區保育」第4次評鑑水庫集水區保育評鑑受評單位自評表之治理成效項目。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13a) 棲地生態資訊整合應用於水利工程生態檢核與河川棲地保育措施總報告書,社團法人中華生態資訊暨環境教育協會。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13b) 河川情勢調查總檢討及作業規範研擬(1/2)成果報告書,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4)。野生動物保育法,83.10.29.華總(一)義字第6525號令公布。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a)。建立生態工程案件檢核評估作業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b)。公共建設專業人員生態工程講習河溪水域班。臺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8)。永續公共工程-節能減碳政策白皮書(核定本)。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臺北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9)。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生態檢核表研商會議會議紀錄。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月十六日。
朱達仁(2012)河川情勢調查之生態觀點及實務,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快速棲地生態評估及影像紀錄研習。
呂光洋(1995)。臺灣地區生態環境特色,自然保育教育研討會專集,45-74,行政院農委會主辦。
李三畏(1990)。我國自然保育工作現況,第二屆自然保育研習會論文暨會議記要,1-11,行政院農委會主辦。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臺北:胡氏圖書。
李玲玲、楊育昌(2002)全球變遷通訊雜誌。臺灣水資源政策之檢討。頁36-40
吳定(2002)。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
吳俊宗、郭振泰、陳弘成、吳先琪、朱達仁、楊明德、柳文成(2008)。石門水庫水質監測、水域生態環境及非點源污染調查研究95-97年成果報告書。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汪靜明(1989)。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之理念基礎。環境教育季刊第4期。pp:15-22。
汪靜明(1993)。社會環境教育。科學知識,(37),98-125。
汪靜明(1994)。河川生態保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市。
汪靜明(1995)。自然保育內涵及其教育特徵。環境教育季刊(26):23-36
汪靜明(1999)。河川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8),頁34-44
汪靜明(2001)。河川治理與管理的生態觀。水資源管理會刊第3卷第4期。pp:30-39。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第2期。pp:9-46。
汪靜明(2006)。集水區水土生態保育的新思維。水土保持思維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59-70。中華水土保持學會主辦。
汪靜明(2007)。非工程措施納入綜合治水計畫之生態觀點。第332至337頁於與水共舞:面對治水問題與Master Plan。時報文教基金會。臺北市。654頁。
汪靜明(2008a)。國家永續發展中集水區環境治理之生態保育作法。研習論壇月刊第87期。pp:8-14。
汪靜明(2008b)。為落實生態工法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生態檢核機制催生。第1-1~A1-13於教育部「97年度生態工法暨生物多樣性人才培育計畫」生態工法及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綜合災害研究中心主辦。
汪靜明(2009)。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的生態檢核。第12-38頁於河川生態與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指導 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主辦。
汪靜明(2009)。永續公共工程的生態保育落實方案~生態檢核。第99-115頁於永續公共工程與節能減碳研討會-落實方案篇論文集。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臺灣營建研究院、臺灣混凝土學會主辦。
汪靜明等(2009)。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平台推動歷程及教育成果。第191-226頁於98年度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執行成果研討會,經濟部水利署主辦、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協辦。
汪靜明編(2009)。石門水庫保育治理工程之生態檢核表網路操作手冊。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汪靜明(2009)。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概念-以WHO-IDEA思議方法建構為例。發表於臺灣鮭魚與櫻鮭國際研討會。國科會、臺灣海洋大學。
汪靜明、朱達仁、賴仟定 (2011) 工程生態檢核制度應用於流域管理 第1頁至第24頁於第七屆永續水環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辦,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臺大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執行。
汪靜明(2012)。生態檢核機制實務探討。發表於水利工程人員之河川重點水利工程之生態檢核機制研習。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主辦、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協辦。
何炎殷(2009)。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於公部門訓練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金恆鑣(2000)。生命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2000年臺灣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教育討會資料集4-1。
吳明清(1994)。師資培育變通方案之規劃與實施。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開創師資培育的新局(頁109-122)。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沈奐均(2007)。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第一階段歷程及其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周儒﹙1999﹚。八十八年度中澳環境教育研習會結案報告—邁向廿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臺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臺北市:五南。(David C. Engleson, & Dennis H.Yockers , 1994)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俊成、陳麗琴、薛怡珍、王培蓉(2008)。遊客對福山植物園解說需求與解說效果之研究。《臺灣林業科學》。
郭良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七卷第四期, 頁1-14。
陳德禹(1996)。「論行政裁量中有關行政倫理之運用」。網址:http://politics.soc.ntu.edu.tw/old/empa/0417/07.pdf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卷2期,p122-136。
陳綺鄉(2006)。東華大學生環境素養評估與環境行動預測變項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亮全、林李耀、陳永明、張志新、陳韻如、江申、于宜強、周仲島、游保杉(2011)。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頁311-312。
米高.奎因.巴頓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年)
曾文齡(2006)。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設計歷程及其參與者角色。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書禮(2000)。生態土地使用規劃。臺北:詹氏書局。
經濟部(2006a)。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核定本)。臺北市。22頁。
經濟部(2006b)。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第1階段執行計畫(核定本。臺北市。
經濟部(2009)。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推動小組第六次會議紀錄。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經水字第09802606630號。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1)。棲地生態資訊整合應用於水利工程生態檢核與河川棲地保育措施1/3。社團法人中華生態暨環境教育協會。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2)。棲地生態資訊整合應用於水利工程生態檢核與河川棲地保育措施2/3。社團法人中華生態暨環境教育協會。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3)。棲地生態資訊整合應用於水利工程生態檢核與河川棲地保育措施3/3。社團法人中華生態暨環境教育協會。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13)。河川情勢調查總檢討及作業規範研擬(1/2)
報告書,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楊冠政(1991)。環境價值的策略研究。環境教育季刊, 10:12-25。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19,2-12。
楊冠政(1995)。環境價值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0),55-82,國立教育資料館,臺北市。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
楊冠政、汪靜明、張子超、周儒、王順美(1999)。為永續環境而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歐用生(1988)。價值澄清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199-215)。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鄭時宜(2003)。影響環保團體成員三種環境行為意向之因素的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新煌(1990)。環境意識。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臺北市,28 頁。
蕭武桐(1993)。行政倫理。華視出版。p.158
蕭武桐、黃新福(1999)。「行政倫理觀點論行政裁量權的運用」。銓敘部主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13輯。頁349-376。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Ajzen, I. (1988).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Stony Stratford: Milton Keynes.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Fishbein, M. and I.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Marcinkowski,T.J.(1988).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ion 49(12):3677-A.
Rillo, T. J. (1974). Basic guideline f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6(1):52-55.
Taylor, S. J. and R. Bogdan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 York: Wiley
Triandis, H. C. (1977). Interpersonal Behavior. CA: Brooke/Cole, Monterey.
UNESCO,(1977).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Pa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bilisi Conference. Paris,France: Author.
Bogdan,R.C and Biklen,S.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a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3rd ed. Allyn&Bacon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1980 A paradigm for citizen responsibility: environmental action. The yearbook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173-192
Jensen, B. & Schnack, K. 1997 The action competence approach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3(2), pp. 163-178.
Richmond, G., & Striley, J. (1996). Making meaning in classroom: Social processes in smallgroup discours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build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 (8), 839-858.
Tanner, T. 1980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a new research area in environmental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4), pp.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