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榮智 Zhu, Rong-Zhi |
---|---|
論文名稱: |
兩漢文學理論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葉慶炳
Ye, Qing-B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畢業學年度: | 63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中國文學 、文學 |
英文關鍵詞: | CHINESE-LITERATURE, LITERATU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夫中國文學批評之發展,曹丕典論論文為成篇之首,其勒為一書傳於今者,則
始於劉勰、鍾嶸。在此以前,先秦諸子祇有文學觀,兩漢學者唯見文學理論,其汎
議文意,往往問出而已。唯濫觴為江河之始,樵輪為大酪之本,兩漢之文學理論,
雖乏體密而思精,不免疏略以碎亂,然後代之文學批評,多有淵源於此者,開創之
功,豈可淹忽哉?榮智所以選此題目者。蓋有感於近人所著之中國文學批評史,其
於兩漢文學理論之論述,尚不乏可資補正之處。思效一得之愚耳!
本文計分四章,第一章先秦學者文學觀概說,所以見兩漢文學理論之淵源。第
二章兩漢文學理論產生之未定之背景,分由兩漢學者對文學之認識、漢賊之高度發
展、儒家道統之影響三端,申述其概要。第三章兩漢之文學理論家及其主張,則敘
說兩漢各家之文學理論。其中揚雄、桓譚、王充允稱大家,故各獨立一節,至於司
馬遷、班固、王逸及鄭玄諸人,歸結於一節而已。第四章兩漢文學理論於中國文學
批評史之地位,意在探討兩漢文學理論之評價,且為全文之總結。
自漢武帝用董仲舒之策疏,罷黜百家,獨尊儒家,儒家思想成為漢代學術思想
之主流。漢代,方術盛行,學者解經注往雜以陰陽五行纖緯災異之說,此雖已失先
秦儒家之真貌,而原道、徵聖、宗經之思想,仍然領導政治與學術,學者之文學理
論,猶以此為正鵠。兩漢之時,中國文學之發展,已由最早之詩三百篇、屈原之楚
辭,推衍為舖采漓文之漢賦,漢人既喜其文字華采,而又惡典虛辭無用,故託以古
詩之餘意,借諸諷諫之美名。不獨漢賦之發展因此而昌盛,即漢代學者之文學理論
:亦假此發揮也。
先秦以來,評論文學之人,多為文學家之反串,揚雄早年善於作賦,故評論辭
賦之,其論作賦方法,有「能讀千賦則善賦」之語。揚雄之文學理論,其最重要者
,則為「諷諫說」,主張辭賦宜有話諷之旨。惜乎漢代帝王提倡辭賦,旨在消遣娛
樂而已,故辭賦之中:雖有諷諫之意,卸欲諷而反勸,君主往往覽其文而忘其用,
故揚雄晚年嘗曰:「雕蟲篆刻,壯大不為。」
桓譚之文學觀,頗有可觀者焉!其所謂文,界閾已釐然劃定,與學術之文殊異
。新論一書,惜已亡佚,今所殘存者,唯嚴可均全後漢文搜輯稍多。新論載「賈誼
不左遷失志則文彩不發,淮南不貴盛富饒則不屬廣聘駿上,使著作文書」云云,頗
能闡明環境與創作之關係:又載其嘗因激一事而作小賦,思慮太甚,感動發病,曰
:「盡思慮,傷精神也。」亦能強調文章出苦心之意。
王充論文,張文貴有用,其所用者,在於勸善懲惡,此固漢代學者文學觀之共
同特質。若夫文有優劣之別,而無古今之分之文學觀,尤彌足珍賢。王充既反對貴
賤今之思想,故亦反對模擬。論衡自紀篇曰:「飾貌以疆類者失形,調辭以務似者
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類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裏,自為佳好。﹂其意
以為讀古人書,貴能變化以為己用,若徒龍諷誦,墨守章句,則如鸚鵡能言之類而
已,故超奇篇主張「文由胸中而出」,文貴創作。
司馬遷批評屈原、司馬相如之言,分別見其本傳。史遷謂屈原」其文約,其辭
微,其志絮,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云云,不僅稱美屈
原文學造詣之高深,文字之簡練,辭旨之幽微,,且強調文學作品與個性之關係。
至於批評司馬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到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亦
偏重載道思想。
班固之書,雖多因襲史記,其文學理論則頗能自立一家之言。漢書藝文志詩賦
略序闡說辭賦之源起,道理極是。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其說雖同於先
儒詩有諷諫之意,而獻賦之說,足示後人漢賊昌盛之時代背景。其離騷序對離騷之
批評,頗有褒貶,故於淮南王安離騷傳所謂「屈原之志與日月同光」,認為「斯論
似過其真」,又於屈原之露才揚己,忿懟沈江,尤有微詞;然極稱離騷文辭弘麗,
許為辭賦之宗,則褒美之意可見。
王逸楚辭章句於班固所謂「屈原露才揚己」云云,為之辯白伸冤,可稱平允,
然謂「離騷之文,依託五經以立義焉!」則不免附會穿鑿之譏。至於離騷經序曰: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臂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
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戀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
以請之比、興強調離騷之寫作技巧,王逸是第一人。
綜上所述,可見兩漢之文學理論,雖尚乏體系,而其影響於後代者,固極深遠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