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浩維
Lyu, Hao-Wei
論文名稱: 返山日記─呂浩維水墨創作論述
Diary of Returning to the Mountains: On Lyu, Hao-Wei's Ink Painting Creation
指導教授: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口試委員: 吳恭瑞
Wu, Kung-Jui
孫翼華
Sun, Yi-Hua
口試日期: 2021/06/0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水墨創作自然崇拜都市生活複合媒材
英文關鍵詞: Ink painting creation, nature worship, urban life, composite media
研究方法: 實驗設計法行動研究法主題分析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17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在高密度都市發展的國家中,揭示現代人與古人的生活差異性,其主要聚焦在人與大自然的利害關係和山水畫自然崇拜的串聯;原始人類從對大自然的畏懼轉變為崇拜,再從現代社會的消費型態、環保議題中進行自我反省與批判,探究現代人所接觸的自然已不如過去的原始狀態,而是經由科技與人為的產物重新塑造的「自然」。本研究第二章節透過逃避主義來探討人類對自然的關係以及自然崇拜的創造動力,搜尋中國繪畫、畫論、東方與西方哲學與文學等面相來深入了解山水畫與人類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哲學智慧,梳理歷年哲學等文化資產中人類對自然崇拜的線索。而第三章節,將古代的自然崇拜與現代人面臨的身心問題找尋共通點,延伸並論證中國山水繪畫的精神與其不同創作者的時空背景與獨特意義,而現代藝術家如何應對這瞬息萬變的世代轉變,在傳達古人山水韻味與精神的同時,如何將現代產物加以借題發揮。第四章與第五章則發表筆者研究所後期的創作作品以及媒材實驗的表格整理,包括創作時間表格、紙張與創作媒介的比較、展覽發表等文字紀錄以及個人創作說明,兩個章節皆圍繞在探討工業用具的使用與水墨繪畫的定義與可能性,並在第六章總結筆者對水墨繪畫的精神與獨特的形式美感之不同看法,將現代生活中所會接觸的工業材料以及古典水墨繪畫融合為具時代象徵的創作作品,此創作形式是否能夠反應創作者的環境、社會狀態、生活模式以及人類與自然的矛盾關係。

    In a country with high-density urban development, it reveals the difference in life between modern people and ancient people, whi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man and nature and the natural worship of landscape paintings; primitive humans have changed from fear of nature to worship, and then Self-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from the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moder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modern people is not as good as the original state of the past, but the "nature" reshaped by technology and man-made product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human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the creative power of nature worship through escapism. It searches for aspects of Chinese painting, painting theory,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e idea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nd philosophical wisdom, sort out the clues of human worship to nature in cultural assets such as philosophy over the year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ncient nature worship 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problems faced by modern people are found in common, extend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spirit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e time and space background and uniqu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creators, and how modern artists deal with this ever-changing generation.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publish the author’s later creative works and media experiment table sorting, including the creation time table, the comparison of paper and creative media, the written record of exhibition publication, and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 creation. Both chapters I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use of industrial appliances and the definition and possibilities of ink painting.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2 第二節 研究內容範圍與限制 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0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07 第二章 現代都會人與山水畫的連結 09 第一節 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崇拜 12 第二節 中國山水畫的美感自覺 20 第三節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概念的抗衡 25 第三章 中國山水藝術意象的演變 29 第一節 現代社會殘破不堪的山水烏托邦 32 第二節 現代的隱逸精神與物質世界 35 第三節 當代山水畫的異變 41 第四章 創作媒材與技法 59 第一節 創作媒材 60 第二節 創作技法 62 第三節 創作進度規畫表 64 第四節 創作作品與實踐 67 第五章 作品說明 84 第六章 結論 98 參考書目 100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司馬遷,《史記》(臺北:弘道文化,1959年)。
    郭熙,《林泉高致》(臺北:美術叢刊,1968年)。

    二、專書:
    晉.王弼、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第二十五章》(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8月初版十一刷)。
    王賡,《VR虛擬現實:重構用戶體驗與商業新生態》(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
    王伯敏,《山水畫縱橫談》(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年)。
    王亞軍,《中國傳統繪畫蘊含的高適文化和人文情懷》(河南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17年)。
    史風華,《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
    沈約,《宋書》(臺北市:中華書局,1974年)。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市:雄獅出版社,1987年)。
    吳冠中,〈筆墨等於零〉《生命的畫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林朝成,《六朝佛家美學─以宗炳暢神說為中心的研究》,收錄於《國際佛學中心》第二期,(靈鷲山出版社,1992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林保堯,《敦煌藝術圖典》(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91年)。
    林志明,《歐美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三期,(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2002年)。
    段煉,《詩學的蘊意結構——南宋詞論的跨文化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09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陳傳席,〈第五章宗炳畫山水序研究〉,《六朝畫論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高千惠,《出界 水墨空間的人間詩學:意識、物質、身體、文化、政治想像的時空旅誌》,(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20年)。
    石守謙,《風格與事變: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朱良志,《石濤畫語錄》講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18年)。
    高亞軍,《中國傳統繪畫蘊含的高士文化和人文情懷》(鄭州市:河南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17年)。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徐步,《中國山水畫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荊浩,《筆法記》,錄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6年)。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文人畫之價值》(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7年12月)。
    章夕平,《兩漢博山爐研究》(濟南:山東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08年),頁49。
    陶國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商周出版社,2018年)。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
    葉郎,《中國美學史》(文津出版社,1996年)。
    楊家駱,《宋書》,新校本宋書附索引三,(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萬毓澤,《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福斯特《生態與人類自由》引(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7年)。
    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NCDR災害防救電子報,第178期,2020年)。
    蔡志忠,《六祖壇經禪說菜根譚》(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劉綱紀,〈第十四章宗炳的畫山水序〉,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盧輔聖,《中國文人畫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
    羅嗣澤、馬金玉,《康熙字典》(激光照排本),(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翻譯書: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丹席勒,《信息拜物教:批判與解構》,(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沙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
    沙特,《存在與虛無》,(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
    段義孚(Yi-Fu Tuan),《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Space a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周尚意 張春梅譯(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視覺藝術心理學(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滕守堯 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羅伯特‧霍普克(RobertH.Hopcke),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
    1997年)。
    Kuspit, Donald/ Baum, Rachel,《Hiroshi Senju》,(洛桑:Skira Editore,2009年)。

    六、網路資料
    白石 幸榮,〈Curatorial Concept〉,《Diversity for peace》,http://www.diversity-for-peace.com/cn/artists/yang-yongliang/(檢索日期:2019年5月8日)
    藝倡畫廊,〈王天德〉,《藝術家》,http://www.alisan.com.hk/tc/artists_detail.php?id=10(檢索日期:2020年1月20日)
    ARTSY.NET,〈Hiroshi Senju〉,《artist》,
    https://www.artsy.net/artist/hiroshi-senju/auction-results(檢索日期:2021年6月25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