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尤嬋娟
論文名稱: 《紅樓夢》「意淫」研究
指導教授: 胡衍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紅樓夢意淫賈寶玉閨閣昭傳大旨談情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41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紅樓夢》的「意淫」在全書中雖只於第五回出現一次,然而卻是《紅樓夢》全書的核心;「意淫」是曹雪芹的創作心靈,是作家賦予《紅樓夢》主人公的思想與性格特徵,作家將「意淫」的提出落實在小說人物的創造與情節的創作中,「意淫」這種抽象的思想與性格特徵成為《紅樓夢》敘事的基點。《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以及第五回作者藉警幻之口所標舉出的「意淫」,提示了我們的閱讀及研究應當是由意淫而賈寶玉,由賈寶玉而《紅樓夢》,第五回之後,「意淫」遂從前五回的先驗性的揭示進入賈寶玉與眾芳的生活現實的書寫。曹雪芹以「閨閣昭傳」、「大旨談情」的寫作命意創造了關懷「女性」和高揚「情性」的「意淫」。「意淫」的寫作立足於作家對歷史文化的思考與掌握,托呈於女媧棄石歷劫回歸的神話結構,以寫實的筆法書寫賈寶玉和眾芳的生活真實。《紅樓夢》所寫的意淫和女性的悲劇,極端宣揚真情之存在,又寫真情的毀滅,使《紅樓夢》成為最偉大的言情著作。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第二章 意淫說的文化根源…………………………………… 17 第一節 魏晉名士風度……………………………………… 19 第二節 明清言情思想……………………………………… 25 第三節 世情小說傳統……………………………………… 34 第三章 意淫的神話意涵…………………………………… 50 第一節 女媧補天與無用棄石……………………….. 53 第二節 神瑛灌溉與絳珠還淚……………………….. 62 第三節 太虛幻境與警幻情訓……………………….. 75 第四章 意淫的立體書寫…………………………………… 88 第一節 賈寶玉其人………………………………………. 92 第二節 男性群像…………………………………………… 106 第三節 閨閣昭傳…………………………………………… 122 第五章 意淫的後設思考………………………………….. 145 第一節 空的敘事特色……………………………………. 149 第二節 色的詩性敘事……………………………………. 155 第三節 情的悲劇藝術……………………………………. 162 第六章 結論…………………………………………………….. 168 參考書目…………………………………………………………… 175

    一、 古籍與小說文本

    【周】列禦寇(撰)、【晉】張湛(注):《列子選輯三種》,《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64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

    【漢】司馬遷(撰)、王雲五(主編):《史記(上)》,《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85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

    【漢】王充(撰)、【清】惠棟(批校):《論衡 上》,《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88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

    【漢】宋衷(著)、【清】孫馮翼(集):《世本》,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第1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漢】班固(撰):《百衲本二十四史 漢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魏】何晏(集解):《宋刊論語》(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魏】王弼、【晉】韓伯康(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魏】嵇康(撰)、魯迅(輯校):《嵇康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

    【魏】阮籍(撰)、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

    【晉】張華(原著)、祝鴻杰(譯注):《博物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晉】郭璞、【清】郝懿行(注)、袁珂(譯注):《山海經》(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

    【北魏】酈道元(著)、譚屬春、陳愛平(點校):《水經注》(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沈海波(評注):《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南朝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南朝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第二冊》(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一冊》(臺北: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唐】袁郊(撰):《甘澤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秦觀(著)、徐培鈞(箋注):《淮海居士長短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李清照(著)、王學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62 年 )

    【明】吳承恩:《西遊記》(臺北:臺灣書房,2008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94年 )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馮夢龍:〈情史序〉,《情史類略》(湖南:岳麓書社,1984年)

    【明】馮夢龍:〈敘山歌〉,《山歌》(上海:中華書局,1962年)

    【明】李贄、劉東星(同撰):《明燈道古錄》(臺北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尺牘》(上海:中央書店,1935年)

    【明】蘭陵笑笑生(原著)、梅節(校訂),陳詔、黃霖(注釋):《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臺北:臺灣書局,2009年)

    【明】王實甫(原著)、【清】金聖嘆(批點)、張建一(校注):《第六才子書西廂記》(臺北:三民書局,1999 年)

    【明】天花藏主人(著)、王多聞(校點):《兩交婚》(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明】荑秋散人(編次)、馮偉民(校點):《玉嬌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清】名教中人(編次)、李書(點校):《好逑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清】隨緣下士(編輯)、于植元(校點):《林蘭香》(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清】隨緣下士(編輯):《林蘭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袁枚(著)、顧學頡(校點):《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續)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臺北:廣文書局)

    【清】曹寅:《楝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清】王夫之撰:《楚辭通釋》(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上)》(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

    【清】馬驌:《繹史》(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馮煦(著)、顧學頡(校點):《蒿庵論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清】王希廉:《王希廉評本新鐫繡像紅樓夢》(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清】護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閒人(評):《紅樓夢三家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

    【清】陳其泰(評)、劉操南(輯):《桐花鳳閣評紅樓夢輯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清】青山山農:《紅樓夢廣義》,《紅樓夢考評六種》(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2年)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陳文新、王煒(輯評):《百家匯評本《紅樓夢》》(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二、 專著

    一粟(編):《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丁維忠:《紅樓夢:歷史與美學的啟思》(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

    子旭:《解讀紅樓夢--兒女情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王永健:《但聞風流蘊藉 明清章回小說中的性情》(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汝梅:《《金瓶梅》探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

    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 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與信仰上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與信仰下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

    王國維、魯迅等(著)、苗懷明(選編):《紅樓夢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王佩琴:《《紅樓夢》夢幻世界解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王增斌、廉鋼生:《明清小說考論:脂粉神俠中的百態人生》(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5年)

    王增斌:《世態人情小說史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艾梅蘭(Maram Epstein)(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出版社,2005年)

    朱淡文:《紅樓夢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朱淡文:《紅樓夢論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5年)

    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裏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出版社,2011年)

    李正學(編著):《賈寶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何其芳:《論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何永康(主編):《《紅樓夢》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李辰冬:《紅樓夢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46年)

    李希凡、李萌:《傳神文筆足千秋--《紅樓夢》人物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李劼:《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論《紅樓夢》》(上海:知識出版社,1995年)

    李慶信:《紅樓夢敘事論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呂啟祥:《紅樓夢開卷錄》(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呂啟祥:《紅樓夢會心錄》(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2年)

    呂啟祥:《紅樓夢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

    周汝昌:《曹雪芹小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 年)
    周汝昌:《紅樓奪目紅》(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2月)

    周汝昌(著)、周倫玲(編):《紅樓夢藝術的魅力》,(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周汝昌:《紅樓夢與中華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

    周思源:《紅樓夢創作方法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周書文:《紅樓夢人物塑造的辯證藝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吳世昌:《紅樓夢探源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林景蘇:《不離情色道真如--《紅樓夢》賈寶玉的情欲與悟道》(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俞平伯:〈紅樓夢底風格〉,《紅樓夢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范揚:《陽剛的隳沉:從賈寶玉的男女觀談中國男子氣質的消長軌跡》(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社,1988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胡邦煒:《《紅樓夢》B面解讀》(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6月)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胡菊人:《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德】約翰‧克利斯朵夫‧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張玉能(譯):《席勒散文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高亨:《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6年)

    馬茂元(選注):《楚辭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孫偉科:《《紅樓夢》美學闡釋》(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孫愛玲:《《紅樓夢》本真人文思想》(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孫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新訂本》(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遜:《紅樓夢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撰)、劉述先(譯):《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臺北:文星出版社,1959 年)

    【德】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年)

    【德】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著),郜元寶(譯)、張汝倫(校):《人,詩意的安居 海德格爾語要》(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 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新店:左岸文化出版,2005年)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美玲:《紅樓夢中的寧國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陳美玲:《紅樓夢裡的小姐與ㄚ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陳玲瑩:《賈寶玉的道家生命型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陳節:《中國人情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維昭:《紅樓夢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郭一峰:《紅樓人物的神經症傾向》(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 年)

    郭玉雯:《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 年)

    郭沫若:《屈原賦今譯》(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張洪波:《《紅樓夢》的現代闡釋--以「事體情理」觀為核心》(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史(下冊)》(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出版社,2003年)

    張錦池:《紅樓夢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張檸:《文化的病症--中國當代經驗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陸揚:《死亡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許玫芳:《紅樓夢中夢的解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美】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著)、程志民(譯):《聖杯與劍--男女之間的戰爭》(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1995年)

    單世聯:《人與夢‧《紅樓夢》的現代闡釋》(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5 年)

    舒蕪:《說夢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舒憲波:《撲朔迷離的賈寶玉:賈寶玉性別之迷》(臺北:麥書國際有限公司,1999年)

    喬以鋼:《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彭毅:《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9年)

    鄒如昌:《曹雪芹傳》(臺北: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詹丹:《重讀紅樓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齊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 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楚愛華:《明清至現代家族小說流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 年)

    樂衡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端木蕻良:《說不完的《紅樓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年)

    【美】瑪倫,愛伍德(Maren Elwood)(著)、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臺北:傳記文學社, 1970年)

    聞一多:《老清華講義--神話與詩》(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魯迅(周樹人):《集外集拾遺補編‧魯迅全集第八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魯迅:《《墳》‧魯迅作品全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889年)

    蔡義江:《追蹤石頭 蔡義江論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劉大杰:《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劉上生:《走近曹雪芹--《紅樓夢》心理新詮》(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劉小楓:《浪漫‧哲學‧詩--詩化哲學的試探》(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臺北:久大出版社,1991年)

    劉季倫:《李卓吾》(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 年)

    劉夢溪:《紅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三聯書店,1996 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2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歐麗娟:《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湖北:武漢人民出版社,1997 年)

    蕭馳、柯慶明(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 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薛海燕:《《紅樓夢》:一個詩性的文本》(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2003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羅剛:《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汪躍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2 年)

    嚴明:《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釋能學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白話譯本》(高雄:新超峰寺,1981年)

    饒道慶:《《紅樓夢》的超前意識與現代闡釋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三、 單篇論文

    丁武光:〈香菱故事的多重視角〉,《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頁43。

    丁淦:〈成書過程:不容忽略的傳奇本紅樓夢〉,《紅樓夢學刊》1993年第2輯,頁233-253。

    小川環樹作、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已降)的仙鄉故事〉,林以亮等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5年),頁119。

    于植元:〈《林蘭香》論--《林蘭香》校後記〉,《明清小說論叢》第1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5月),頁191。

    王三慶:〈也談賈寶玉的意淫及《紅樓夢》的情感書寫〉,《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5輯,頁39-51。

    王永健:〈《紅樓夢》與吳文化〉,嚴明:《紅樓釋夢》(臺北,洪葉出版社,1995年) ,頁15。

    王昌定:〈賈寶玉散論〉,《紅樓夢研究集刊》第13輯,頁53-54。

    王富鵬:〈一種特殊的類型性格--論賈寶玉的雙性化性格特徵〉,《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2輯,頁99。

    王穎卓:〈平兒「不平」〉,《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80。

    朱淡文:〈賈寶玉形象探源(上)〉,《紅樓夢學刊》1996年第1輯,頁1-7。

    朱淡文:〈薛寶釵形象探源〉,《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3輯,頁2。

    朱崇儀:〈大觀園作為女性空間的興衰〉,《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1993年7月),頁70-73。

    何炳棣:〈從愛的起源和性質初測《紅樓夢》在世界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中國文化》1994年第10期,頁21-24。

    李大博:〈執著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情與愛--從寶玉的「意淫」看曹雪芹的情愛觀〉,《西藏民俗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79。

    李丹陽:〈伏羲女媧形象流變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2期,頁140-155。

    李希凡:〈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略論賈府諸爺兒們的末世形象〉,《紅樓夢學刊》1989年第3輯,頁18。

    李受珉:〈封建「淑女」的理想化與世俗化--以燕夢卿、林黛玉、薛寶釵的悲劇命運為中心〉,《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3輯,頁299-308。

    李建:〈女媧作笙簧神話的文化解讀〉,《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06-109。

    李惠儀:〈警幻與以情悟道〉,《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1993年7月),頁46。

    李曉雪:〈初論賈寶玉之意淫--好色即淫 知情更淫〉, 《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1輯,頁123.127。

    李新燦:〈賈寶玉形象研究史論略〉,《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4輯,頁320。

    李慶信:〈荒唐中尋真味--石頭與神瑛異同及其相關問題論辯〉,《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4輯,頁56-83。

    李豐楙:〈情與無情:道教出家制與謫凡敘述的情意識〉,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臺北:漢學中心編印,2003年),頁203。

    宋健:〈石頭、通靈寶玉與賈寶玉之「人生夢幻」〉,《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頁29。

    寺村政男:〈《金瓶梅》從詞話本到改定本的轉變〉,王國安、黃霖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頁226-243。

    沈治鈞:〈《金瓶梅》和《紅樓夢》之間的三段「鍊環」〉,《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1輯,頁165-179。

    沈怡鈞:〈石頭‧神瑛侍者‧賈寶玉〉,《紅樓夢學刊》2002年第3輯,頁115-132。

    吳世昌:〈石頭記疏證小引〉,《讀書》1981年第11期,頁82-83。

    貝京:〈也談賈寶玉之「意淫」與「孩子話」〉,《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1輯,頁97-111。

    肖君和:〈將美毀滅給人看--《紅樓夢》的主要美學價值〉,《紅樓夢學刊》1985年第4輯,頁65-74。

    余珍珠:〈《紅樓夢》的多元意旨與情感〉,《紅樓夢學刊》1994年第2輯,頁154。

    周義:〈紅樓夢中的意淫解〉,《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3輯,頁73-84。

    周伯乃:〈論小說中的人物刻劃〉,《文壇》第325卷(1972年4月),頁193。

    俞平伯:〈讀紅樓夢隨筆〉,《紅樓夢研究參考資選輯第二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年),頁64。

    皇甫素飛:〈試論賈政的悲劇性處境〉,《淮陽師專學報》1994年第4期,頁31。

    孫愛玲:〈意淫--人類本真情感之精魂〉,《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1輯,頁134。

    孫偉科:〈賈政其人--賈政文學形象的美學解讀〉,《平頂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2000年2月),頁20-21。

    孫遜:〈賈芸、小紅在八十回以後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重要角色?〉,上海市紅樓夢學會編:《紅樓夢之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頁238-240。

    孫遜:〈《紅樓夢》為什麼沒有完稿?說曹雪芹八十回後的原稿「迷失」了,是否可信?〉,上海市紅樓夢學會編:《紅樓夢之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頁240-243。

    夏志清:〈《紅樓夢》裡的愛與憐憫〉,胡文彬、周雷編:《海外紅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31。

    袁世碩:〈賈寶玉心解〉,《紅樓夢研究.複印報刊資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6年4月),頁59。

    涂藍云:〈論《紅樓夢》中秦可卿對賈寶玉之成長意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九期(2007年5月),頁22-23。

    高時闊:〈論賈政親子之情的異化與回歸〉,《紅樓夢學刊》1989年第1輯,頁108。

    許衛和:〈論《紅樓夢》中「意淫」一詞的出處及其幽默意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341-365。

    陳文新、余來明:〈《紅樓夢》對人情小說傳統的揚棄與超越〉,《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3輯,頁62。

    陳建華:〈質疑理性 反諷自我 張愛玲《傳奇》與奇幻小說現代性〉,林幸謙編:《張愛玲:文學‧電影‧舞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臺北市:臺灣商務總代理,2007年),頁241.261。

    陳萬益:〈賈寶玉的意淫和情不情--脂評探微之一〉,《中外文學》第12卷第9期(1984年9月),頁14.22.31。

    陳維昭:〈「釵黛合一」與「意淫」主體性的消解〉,《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2輯,頁123-136。

    梅向東:〈閨閣文化與《紅樓夢》〉,《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2期(1997年2月),頁20-21。

    梅新林:〈「石」、「玉」精神的內在衝突--《紅樓夢》悲劇的哲學意蘊〉,《紅樓夢研究複印報刊資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2年5月),頁40-43。

    曹立波:〈《紅樓夢》的清代小說創作時尚特徵〉,《北方論叢》2001年第4期,頁67-79。

    曹軍黎:〈從《三言》中男子形象的弱化談開去--兼與《紅樓夢》對比〉,《池州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10年4月),頁67。

    盛志梅:〈淺說《林蘭香》之「夢」〉,《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3期,頁182-189。

    郭英德:〈論元明清小說戲曲中的雷同人物形象〉,《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4期,頁43。

    崔瑛:〈從賈珍亂倫看紅樓夢的性變態現象〉,《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頁49。

    張冰:〈對傳統理想人格的反思--兼論賈政對曹雪芹的意義〉,《瀋陽教育學院學報》2000第4期,頁44。

    張紹杰:〈璉者,憐也--賈璉人物之我見〉,《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年第3期,頁106。

    馮文樓:〈釋意淫--與聊齋誌異的互證〉,《紅樓夢學刊》2002年第2輯,頁260-268。

    富育光:〈談《紅樓夢》中滿族舊俗〉,《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3輯,頁58。

    傅道彬:〈石頭的言說--《紅樓夢》象徵世界的原型批評〉,《紅樓夢學刊》1996年第1輯,頁152。

    黃建宏:〈試論賈瑞形象的意義〉,《紅樓夢學刊》1983年第4輯,頁220.225。

    單世聯:〈記憶的力量〉,《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4 輯,頁99。

    黃南珊:〈「情僧」‧「情悟」‧「情不情」--曹雪芹的情禪觀論略〉,《浙江大學學報》第6卷第4期(1992年12月),頁78。
    雷勇:〈明末清初社會思潮的演變與才子佳人小說中的「情」〉,《甘肅社會科學》第2期(1994年),頁91。

    雷勇:〈明末清初的才女崇拜與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2期,頁147-148。

    雷勇:〈明末清初世情小說對才女命運的關照與反思〉,《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頁75。

    雷勇:〈明末清初世情小說對《紅樓夢》的影響〉,《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3輯,頁66-78。

    雷勇:〈無葉堂‧斷腸會‧薄命司 關於「太虛幻境」的思考〉,《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4輯,頁195-196。

    裘新江:〈亦真亦假 若有若無--賈寶玉作為假寶玉的原型意義〉,《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6輯,頁207.208。

    楊儒賓:〈離體遠遊與永恆的回歸--屈原作品反映出的思想型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第1期,頁34。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96年),頁551-552。

    廖咸浩:〈說淫--《紅樓夢》的後現代沉思〉,《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1993年7月),頁86-87。

    端木蕻良:〈曹雪芹的情欲觀〉, 《紅樓夢學刊》1993年第1 輯,頁80-82。

    劉銘:〈《林蘭香》的成書年代考論〉,《阿梖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6卷第1期(2009年3月),頁29。

    劉化兵、宋祥雙:〈論青埂頑石與神瑛侍者的合一〉,《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2輯,頁310-317。

    樂蘅軍:〈文學的母親--「中國文學中的神話」座談會紀錄〉,王孝廉:《神話與小說•附錄》,頁314。

    蔡美云:〈《林蘭香》與中國士人的棄婦情節〉,《明清小說》2005年第2期,頁235-243。

    閵秀珍:〈大觀園外的賈璉〉,《安徽文學》2008年第7期,頁161。

    燕筠:〈《紅樓夢》的先行者論--《林蘭香》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53-56。

    薛海燕:〈意淫觀和《紅樓夢》性描寫的以詩寫小說本質〉,《求是學刊》第32卷第4期(2005年7月),頁95.97。

    鍾彩鈞:〈也談儒家的情慾觀--評《重讀石頭記》第二章〈情欲〉〉,《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4期,頁13。

    韓鼎:〈女媧「人首蛇身」形象的結構分析〉,《廣西民族學報》2010年第1期,頁62-66。

    聶春豔:〈性別角色轉換與文本深層內涵--解讀《林蘭香》〉,《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5期,頁69-75。

    顧平旦:〈做為戲曲家的曹寅--兼談曹雪芹的家學淵源〉,《紅樓夢學刊》1994年第4輯,頁261-268。

    顧紹炯:〈賈珍--賈府衰敗的禍首〉,《紅樓夢學刊》1986年第3輯,頁136.151。

    四、 學位論文

    王月華:《《牡丹亭》與《紅樓夢》的兩種關懷--「情」與「女性」》(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王偉志:《《紅樓夢》之「意義形式」試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梅屏:《在理想與現實的衝撞間追尋生命之真義--論《紅樓夢》之「色」、「情」、「空」》(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麗卿 :《《紅樓夢》的女性認同》,(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慧瑛:《《楚辭˙九歌》神衹結構關係淺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紀昭君:《戀慕於她/祂:《百年孤寂》與《紅樓夢》的母體回歸與母神樣貌》(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秦英燮:《《紅樓夢》的主線結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崔炳圭:《紅樓夢賈寶玉情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陳蓉萱 :《《紅樓夢》ㄚ鬟析論--以重點人物為主》(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梁瑞雅:《《紅樓夢》的婚與非婚》(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品:《情與欲的辯證:從《金瓶梅》到《紅樓夢》》(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黃怡真:《上古到中古神仙形象的轉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子純:《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範式之形成--以《玉嬌梨》、《平山冷燕》、《好逑傳》為中心》(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劉冠伶:《煉石、水域、迷宮:《紅樓夢》的逆成結構之神話詮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賴麗蓉:《魏晉「人物品鑑」研究--創造性審美活動的完成》(臺北:國立臺灣師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