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仁傑
Zen-chieh, Lin
論文名稱: 一段跨時代的故事:台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
A cross-decade story: research on history of Taiwan student movements
指導教授: 林玉体
Lin, Yu-T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台灣教育史動員學生野百合學運學生運動學術迫害
英文關鍵詞: history of Taiwan education, mobilizing students, Wild Lily Student Movement, student movements, academic persecu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57下載:19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台灣從日治時期到解嚴之後的學生運動發展。時間斷限則是從1920年(謝春木駕機返台)到1994年(文化大學草山學運)為止。本論文採用文獻分析,運用史料來書寫這段歷史,並加入筆者觀點來加以批判。關於「學生運動」的意涵,則是採用林玉体提出學運的三種抗爭對象來加以探討,並在最後結論一章嘗試從台灣學運發展當中,歸納出「學生運動」應具備的條件:
    壹、學生應當具備「主體性」
    貳、學生成員數佔總人數多寡的問題
    參、學運所發揮改造學校、社會的影響力
    肆、學運訴求的解決之道與層次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壹、分析從日治時期到解嚴之後(1920-1994),台灣這段時間一波波學生的校園、校外抗爭行動,論證「台灣有無學生運動」。
    貳、藉由史料的運用,嘗試建構日治時期學生抗日運動(1920年代)、國民黨政府統治初期的四六事件(1940年代)、釣魚台事件後的台大校園(1970年代)、1991年野百合運動以及之後的校園抗爭(1980-1990
    年代),串連成一部「台灣學生運動史」。
    參、將台灣各時期的學生運動,與同時期的國外學運作一初步比較、探討。
    肆、從林玉体對學生運動抗爭的三種層次分析,檢視台灣學運發展過程當中,學運所呈現的層次、代表性,以及意義。
    伍、探究台灣各時期的學運發展之後,歸結成「民族主義」、「左翼思想」、「社會力」三種論述,分析學運興起的歷史背景以及發展的主軸。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aims at exploring development of student movements from Japanese ruling period(1920) to the revocation of martial law(1994).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thesis are documental analysis, writing this history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adding my opinion to criticize. The definition of ‘student movements’ analyzed with Lin Yu-tee’s opinion about three kinds of students’ offensive objectivities is generalized in the last chapter that the term formed needs four assumptions:
    First of all,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ir subjectivity.
    Secondly, how many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ent movement?
    Thirdly, how great influence does this student movement have on school and society?
    Fourthly, this student movement’s solving ways and level.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defensing ‘Are there any student movements occurred in Taiwan?’ by analyzing students’ offensive actions in school and society from 1920 to 1994.
    Secondly, trying to construct ‘history of Taiwan student movements’ by historical materials including 1920, 1940, 1970, 1980-1990 decades.
    Thirdly, comparing Taiwan student movements with foreign ones in the same period.
    Fourthly, checking the level, representation, and meaning of student movements in the process with Lin Yu-tee’s opinion.
    Finally, generalizing three discourses of ‘nationalism’, ‘left thinking’, ‘social power’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student movements.

    第 一 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文獻回顧、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12 第 二 章 始於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台灣學生運動---21 第一節 學運的緣起與發軔-----------------------------------21 第二節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背景-------------------------------26 第三節 風起雲湧的海內外學運-------------------------------34 第四節 日治時期的台灣學運:民族主義的延展-----------------45 第 三 章 時代更迭下的悲劇--1940年代的四六事件----51 第一節 斷裂的1930年代,「消失」的學運---------------------51 第二節 政權更迭下的教育背景-------------------------------59 第三節 「一齣荒謬的悲劇」--四六事件的始末-----------------67 第四節 學運的輓歌:灰飛煙滅的民主火苗---------------------76 第 四 章 美麗與哀愁--1950-70年代的台大校園運動---87 第一節 戒嚴時期(1950-70年代)的黨化教育------------------87 第二節 黑暗時代‧灰色心靈‧白色恐怖-- 缺頁的1950-70年代學運---------------------------------------102 第三節 保釣‧民主自由‧杜鵑城-- 1970年代台大的校園事件--------------------------------------111 第四節 學生運動?「動員學生」的年代----------------------124 第 五 章 我們來創造歷史--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135 第一節 1980年代的校園抗爭運動----------------------------136 第二節 「憤怒之愛」--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 (3月16日至22日)------------------------------------------151 第三節 後續的餘波盪漾-----------------------------------158 第四節 1980年代以來學運的「風起雲湧」與「眾聲喧嘩」-----167 第 六 章 分析與結論----------------------------------------179 第一節 台灣有學生運動嗎?--------------------------------179 第二節 一部扣人心弦的學運史------------------------------185 第三節 省思:拿筆的人哪!---------------------------------189 參考文獻----------------------------------------------------191 表 次 表2-1 文化協會成立之初加入會員的各校學生人數----------------35 表2-2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學生署名調查表--------------------40 表4-1 1970年代台灣重大的外交事件---------------------------112 表5-1 1986年後學運萌芽的社團-------------------------------150 表5-2 1990年代前期各大學台灣研究性質社團簡表---------------163 圖 次 圖1-1 台灣學生運動時間簡圖----------------------------------13 圖4-1 戒嚴體制結構系統--------------------------------------93 圖5-1 1980年代國民黨政府的內外在挑戰-----------------------137

    參 考 文 獻
    (※除史料部分按照時間先後排序之外,其餘皆按照姓氏筆畫排列。)
    壹、史料
    一、機關檔案
    師院公文檔案教務第1卷第37號,民國37年8月17日。收於吳文星採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頁19-20。
    師院公文檔案訓導第11卷第9號,收文第257號(民國38年4月5日,特字第貳號)。收於吳文星採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21。
    師院公文檔案訓導第11卷第10號,收文第258號(民國38年台灣省政府卯魚府綜機字第20252號代電)。收於吳文星採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22-23。
    二、調查報告書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95。
    台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台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件資料小組總結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97。
    三、當時的報章雜誌報導
    〈六四天安門事件〉,無日期,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 E5%9B%9B%E5%A4%A9%E5%AE%89%E9%96%80%E4%BA%8B%E4%BB
    %B6(2004.6.9)
    〈政府決心整頓學風,拘捕首謀違法學生〉,《中央日報》,1949.4.7,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中央日報社,1980.4。
    〈家長協助整頓學風,昨集會討論將發表宣言〉,《中央日報》,1949.4.7,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中央日報社,1980.4。
    〈台大師院學潮,參會發表談話〉,《中央日報》,1949.4.8,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中央日報社,1980.4。
    〈家長會為整頓學風書告同學:各安本位努力學業勿受外界誘惑,勿以感情用事讀書以外心勿他求〉,《中央日報》,1949.4.8,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中央日報社,1980.4。
    〈師院昨日成立整頓學風委會:劉真任主委兼代院長,謝東閔辭兼院長獲准〉
    ,《中央日報》,1949.4.8,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
    中央日報社,1980.4。
    〈省教育會:擁護整頓學風,發表告教育界同仁書〉,《中央日報》,1949.4.9
    ,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中央日報社,1980.4。
    〈師院積極整頓學風:整委會昨開第一次會議,劉兼院長定十一日接事〉,《
    中央日報》,1949.4.10,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中央日報社,1980.4。
    〈台大教授應陳主席宴,一致贊同整頓學風,陳主席明邀宴師院教授〉,《中央日報》,1949.4.10,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中央日報社,1980.4。
    〈陳主席宴師院教授,說明整頓學風實非得已,希望迅速登記早日復課〉,《中央日報》,1949.4.12,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中央日報社,1980.4。
    〈限制入境‧整頓學風:市各工會通電擁護,予奸徒單幫致命打擊,珍愛台灣教育光榮史〉,《中央日報》,1949.4.14,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中央日報社,1980.4。
    〈國家正面臨強烈的憂患,青年要負起救亡的重擔--台大政大師大學生社團昨熱切呼籲:支持政府改革把國家民族連根救起〉,《聯合報》,1971.12.8,
    3版。
    謝公秉訪談,〈謝東閔:我從頭到尾沒有把學校關掉〉,《聯合報》,1977.6.19
    ,4版。
    〈學生運動與勞工運動座談會〉,《中國論壇》,24卷3期(1987.5.10),頁16-24。
    編輯部,〈南方朔、錢永祥、王復蘇三角鼎談--回首當年話保釣〉,《南方》11期(1987.9),頁33-39。
    江瑞添,〈那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世界:專訪邱義仁談鄭南榕的精神境界〉,原載《自由時代周刊》273期,自由時代周刊編,《焚而不燬‧台灣魂:
    台灣建國烈士鄭南榕紀念集》,台北:自由時代周刊,1989,未出版,頁
    86-93。
    〈五人教授顧問團專訪〉,《中國論壇》30卷1期(1990.4.10),頁53-61。
    賴澤涵、許雪姬,〈彭孟緝先生訪問記錄〉,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第5期:日據時期台灣人赴大陸經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323-357。
    李青霖專訪,〈劫後餘生,趙制陽憶四六亂象〉,《聯合報》,1997.6.11,6版。
    〈師大學風保守,四六事件的錯!師大學生會建議將四六訂為師大學生紀念日〉,《自立早報》,1997.6.19,4版。
    〈「四六」報告提出,是否能平反?趙制陽:應比照二二八補償〉,《聯合報》,1997.6.19,4版。
    吳寧馨,〈兩份四六事件報告書都在指控一樁悲劇〉,《新新聞周報》,1997.7.6
    ,頁78-81。
    〈柏楊回憶調查局的套供、逼供、刑求,驚心動魄!〉,《民眾日報》,1998. 7.
    16--7.17,7版。
    〈劉真談四六:未開革學生;當事人趙制陽則表示:不僅是學生,教師亦受其害〉,《台灣日報》,1999.1.3,3版。
    〈有人讀馬克吐溫入獄,有人唱愛國歌曲被抓〉,《中國時報》,2001.1.12,
    5版。
    〈受難者話當年:「傅斯年組聯誼會救學生」〉,《聯合報》,2001.1.12,5版。
    〈30年冤屈平反,台大哲學系事件落幕〉,《自由時報》,2003.12.25,11版。
    〈誰該致歉?陳鼓應:應該是教長〉,《自由時報》,2003.12.25,11版。
    貳、專書
    方永泉譯(P. Freire著),《受壓迫者教育學》,高雄:麗文,2002。
    王乃信等譯註,《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之治安狀況(中
    卷)--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2冊:政治運動》,台北:創造,
    1989。
    王乃信等譯註,《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之治安狀況(中卷)
    --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3冊:共產主義運動》,台北:創造,1989。
    王乃信等譯註,《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之治安狀況(中卷)
    --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4冊:無政府主義運動、民族革命運動、農民運動》,台北:創造,1989。
    王乃信等譯註,《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之治安狀況(中卷)
    --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5冊:勞動運動、右翼運動》,台北:創造,1989。
    王詩琅譯註,《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之治安狀況(中卷)
    --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1冊:文化運動》,台北:稻鄉,1988。
    丘為君等編著,《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台北:龍田,1977。
    台大自由之愛編輯群編,《自由之愛--台大學生「自由之愛」運動記實》,台北:南方,1987。
    何金山、官鴻志、張麗伽、郭承啟,《台北學運:1990.3.16-3.22》,台北:時報,1990。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2001。
    吳文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8):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1995。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1995。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玉山社,1999。
    周全譯(I. A. Scholl著),《白玫瑰:一九四三》(Die Weisse Rose),台北:左岸,2003。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89。
    周憲文譯(矢內原忠雄著),《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帕米爾,1985。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1980。
    林玉体,《台灣教育面貌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林玉体編,《師生之吼:1987台灣教育批判》,高雄:敦理,1988。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1999。
    林玉体,《台灣教育史》,台北:文景,2003。
    林玉体譯(J. S. Brubacher著),《高等教育之哲學》,台北:高等教育,2003。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臺原,1993。
    林美挪編,《憤怒的野百合:三一六中正堂學生靜坐抗議記實》,台北:前衛,1990。
    胡慧玲,《我喜歡這樣想你》,台北:玉山,1995。
    范雲編,《新生代--自我追尋》,台北:前衛,1993。
    連溫卿著(翁佳音、張炎憲編校),《台灣政治運動史》(原題「台北市志初稿:社會志--政治運動篇」),台北:稻鄉,1988。
    郭紀舟,《7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1999。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單德興譯(E. W. Said著),《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1997。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前衛,1995。
    楊渡,《強控制解體》,台北:遠流,1988。
    楊默夫編譯(周策縱著),《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1981。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2000。
    趙天儀編,《台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台北:花孩兒,1979。
    蔡培火、林柏壽、陳逢源、吳三連、葉榮鐘,《臺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
    時報,2001。
    鄧丕雲,《8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1993。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前衛,1989。
    蕭新煌,《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1989。
    薛曉華,《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1996。
    謝春木,《台灣人の要求》,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1。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1991。
    藍博洲編著,《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台北:時報,1993。
    藍博洲計畫主持,《五0年代白色恐怖:台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台北: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藍博洲,《天未亮:追憶1949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台中:晨星,2000。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1949年四六事件(台大部份)》,台中:晨星,
    2001。
    羅珞珈譯(賴澤涵、馬若孟(R. H. Myers)、魏萼著),《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1993。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
    1969)》,台北:稻香,1999。
    參、專題論文
    文德,〈殷海光教授年譜簡編--紀念殷海光教授逝世十週年〉,《八十年代》1卷5期(1979.10)。收於四季出版事業公司編輯部編,《中國自由主義的領港人:殷海光先生紀念集》,台北:編者,1981,頁243-263。
    甘得中,〈獻堂先生與同化會〉,羅萬俥等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三:追思錄)》,台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60,頁24-40。
    吳乃德,〈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發表於國史館主辦:「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9.25。
    林玉体,〈一隻看得見的手--學術自由與政黨之運作〉,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辦:「廿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研討會」,
    台北:淡江大學城區部,1989.11.19。
    林玉体,〈序〉,林逢慶編,《知識份子與反對運動》,台北:前衛,1993,頁3-4。
    林玉体,〈二十世紀教育發展的重大事故〉,收於林玉体主編,《跨世紀的教育演變》,台北:文景,1998,頁161-199。
    林呈祿,〈六三問題の歸著點〉,《臺灣青年》第5期(第1卷第5號),1920.
    12.15(大正九年)。收於蔡培火主編,婁子匡校纂,《臺灣青年(1)》(
    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頁24-41。
    林宗義,〈林茂生與二二八----他的處境與苦悶〉,收於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1989,頁21-45。
    林逢慶,〈編者序〉,收於林逢慶編,《知識份子與反對運動》,台北:前衛,
    1993,頁5-7。
    姜添輝,〈教師是專業或是觀念簡單性的忠誠執行者?文化再製理論的檢證〉
    ,《教育研究集刊》49輯4期(2003.12),頁93-126。
    施正鋒,〈編者序:台灣民族主義的意義〉,收於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1994,頁5-8。
    施國勳譯(S. Appleton著),〈沈寂的學生與台灣的前途〉,收於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工業的社會》,台北:巨流,
    1986,頁193-208。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70年代台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93。
    省立鳳山高中,〈高中加強三民主義思想教育功能實驗報告〉,《教育資料文摘》
    5卷3期(26期)(1980.3),頁56-65。
    徐鍵,〈學生運動的導師--馬庫色〉,收於沈清松主編,《時代心靈之鑰--當代哲學思想家》,台北:正中,1990,頁74-93。
    張旭成,〈二二八事件的政治背景及其影響〉,收於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1989,頁111-130。
    張炎憲,〈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分裂〉,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頁131-159。
    陳少廷,〈導論:學運在台灣民主運動中的角色--台灣學生運動七十年〉,收於洪三雄著,《烽火杜鵑城:七0年代台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93,頁4-18。
    陳伯璋,〈台灣四十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反省與檢討〉,收於賴澤涵、黃俊傑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頁171-203。
    陳芳明,〈殖民地革命與台灣民族論--台灣共產黨的1928年綱領與1931年綱領〉,收於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1994,頁287-316。
    陳新,〈日治時期台灣學生運動〉,《南方》11期(1987.9.1),頁28-32。
    楊國樞,〈台灣知識份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代序〉,收於中國論壇編委會編,《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聯經,1989,頁1-16。
    楊渡,〈拿筆的人哪!--代序〉,《解體分裂的年代》,台北:三民,1991,頁1-11。
    楊憲宏,〈呼吸著充滿反叛與反省的空氣--我看台灣學生運動的過去與未來〉,
    《文星雜誌》,1987.7。收於林玉体編,《師生之吼:1987台灣教育批判》,
    高雄:敦理,1988,頁99-106。
    葉啟政,〈現代工業社會中的知識份子〉,原載《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13期(1979),收於葉啟政著,《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1984,頁137-173。
    編輯部,〈九十年代學生運動簡表〉,收於《蕃薯地上的反叛種子:第二屆學生運動研討會‧1994台北篇》,台北:前衛,1995,頁187-194。
    蔣廷黻,〈中國自由黨組織綱要草案〉,《自由中國》2卷1期(1950.1.1),頁33。
    戴寶村,〈動員學生與學生運動--一九五0年代至九0年代的學生運動〉,發表於國史館主辦:「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9.26。
    譚光鼎,〈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輯(1998.1),
    頁23-50。
    肆、學位論文
    王峙萍,《暴動與抗爭的迷思--論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與學生反抗運動》,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王秋絨,《弗雷勒批判的成人教學模式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1989。
    王啟明,《1960年代反叛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朱珮琪,《台灣日治時期菁英教育的搖籃--以台中一中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吳介民,《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89。
    吳春成,《日據下台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台灣民報--台灣民報(1920-
    1927)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李泰翰,《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周婉窈《日據時代台灣設置請願運動之研究(1921-193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1。
    孟繁忠,《臺灣地區解嚴後學生運動之研究》,桃園:國立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碩士論文,1991。
    林淑芬,《日治時期台共對台灣社會運動的影響》,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徐文祥,《台灣地區學生運動之研究(民國38-83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張正昌,《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0。
    彭琳淞,《政府遷臺後臺灣學生運動變遷之探討----以四個重要因素之互動關係》,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88。
    曾靜悅,《臺灣地區學校反共教育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4。
    黃樹仁,《日據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意識型態與角色之研究(1920-1927)》,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80。
    戴振豐,《葉榮鐘與台灣民族運動(1900-194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
    薛曉華,《八0年代中期後臺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5。
    簡炯仁,《日據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抗日運動--台灣民眾黨之研究》,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77。
    龔宜君,《移入政府的滲透能力(1950-1969):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與鞏固》,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1994。
    伍、短論
    〈法紀與治安〉,《中央日報》,1949.4.7,3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1)》,台北:中央日報社,1980.4。
    〈敬呈畢業生諸君〉,《台灣民報》第51號(第3卷第11號),(大正14年)1925.4.11,1版。收於婁子匡主編,《臺灣民報(2)》,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
    七七,〈我要做一個中國人〉,《中央日報》,1986.7.24,9版。中央日報全文
    影像資料庫。(2004.4.19)
    朱桂譯,〈南海血書〉,《中央日報》,1978.12.19,10版。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2004.4.19)
    朱復良,〈南海血書的激盪〉,《中央日報》,1979.1.9,6版。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2004.4.19)
    李永熾,〈我看學運〉,《中國論壇》30卷第2期(1990.4.25),頁2。
    李筱峰,〈莫那魯道vs.武士道〉,《自由時報》,2004.2.9,15版。
    孤影,〈一個小市民的心聲〉,《中央日報》,1972.4.4--4.9,9版。收於《中央日報縮印本(62)》,台北:中央日報社,1978.8。
    林玉体,〈為台灣的國家定位--台灣教授協會成立的意義〉,《民眾日報》,1990.
    9.12。收於林玉体著,《老師請妳走出洞外》,台北:前衛,1993,頁26-28。
    林玉体,〈台灣教授協會成立的歷史意義〉,《自立晚報》,1990.9.12。收於林玉体著,《老師請妳走出洞外》,台北:前衛,1993,頁29-31。
    林玉体,〈「小蜜蜂」的微過與大功〉,《自由時報》,1991.7.8。收於林玉体著,《老師請妳走出洞外》,台北:前衛,1993,頁95-97。
    林玉体,〈路見不平挺身而出的台灣教授協會〉,《自立晚報》,1991.12.25。收於林玉体著,《老師請妳走出洞外》,台北:前衛,1993,頁123-126。
    林呈祿,〈對蔡惠如氏平生的感言〉,《臺灣民報》第262號,1929.5.26(昭和四年),3版。收於婁子匡主編,《臺灣民報(9)》,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
    林忠正,〈追究「再造白色恐怖」的責任〉,《民眾日報》,1991.5.19。收於林逢慶編,《知識份子與反對運動》,台北:前衛,1993,頁67-69。
    林忠正,〈「520」是民主運動的轉捩點〉,《民眾日報》,1991.5.21。收於林逢慶編,《知識份子與反對運動》,台北:前衛,1993,頁89-91。
    林碧堯,〈「項莊舞劍,意在社運!」--審視獨台會事件〉,《自立晚報》,1991. 5.12。收於林逢慶編,《知識份子與反對運動》,台北:前衛,1993,頁54-57。
    林碧堯,〈學生們靜候民主列車〉,《自立晚報》,1991.5.16。收於林逢慶編,《知識份子與反對運動》,台北:前衛,1993,頁70-72。
    邱垂亮,〈再見孤影〉,《台灣日報》,2004.3.18。取自:http://www.taiwandaily.com.
    tw/news.php?news_id=16930&A4text=孤影#(2004.5.28)
    韋政通,〈三月學運的檢討和期待〉,《中國論壇》30卷第1期(1990.4.10),
    頁2-3。
    殷海光,〈社論(二):「今日的問題之二」--反攻大陸問題〉,《自由中國》17卷3期(1957.8.1),頁7。
    殷海光,〈社論(一):「今日的問題之十三」--我們的教育〉,《自由中國》18卷2期(1958.1.16),頁3-4。
    張炎憲,〈獨台會事件與國民黨心態〉,《自立早報》(1991.5.12)。收於林逢慶編,《知識份子與反對運動》,台北:前衛,1993,頁51-53。
    劉方,〈大江東流擋不住--為軍訓教官退出校園進一言〉,《民眾日報》,1987. 11.
    22,3版。收於林玉体編,《師生之吼:1987台灣教育批判》,高雄:敦
    理,1988,頁86-89。
    蔣渭水,〈今年之口號「同胞須團結 團結真有力」〉,《台灣民報》第138號,1927.1.2(昭和二年),11-12版。收於婁子匡主編,《臺灣民報(5)》,台
    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
    陸、英文文獻
    Mosei, L., 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Ph. D. Dissertation(NY: Columbia University, 1968).
    Tsurumi, E. P.,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MA: Harvard University,
    197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