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欣襄
Chen, Hsin-Hsiang
論文名稱: 嘉慶朝(1796-1820)詞臣山水的風俗化現象:以董誥(1740-1818)為例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by Scholar-court Officials of the Jiaqing Reign (1796-1820): Take Dong Gao (1740-1818)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邱士華
Chiu, Shih-hua
口試委員: 邱士華
Chiu, Shih-hua
馬雅貞
Ma, Ya-chen
賴毓芝
Lai, Yu-chih
口試日期: 2025/01/1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董誥嘉慶朝詞臣風俗十萬圖
英文關鍵詞: Dong Gao, Jiaqing reign, scholar-court officials, folk custom, Ten Myriad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歷史研究法風格分析法圖像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9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嘉慶朝時,詞臣畫家開始繪製以山水襯托風俗人物活動的「風俗化山水」,並透過「集慶冊頁」的形式將這類作品作為獻給皇帝的節慶禮物。這類畫作與過往以山水為主角、並以筆墨強調自然動勢的詞臣進獻山水,在主題、風格與形式上皆呈現顯著差異。本文聚焦這一轉變的主要推手──董誥,探討他如何透過山水結構、物象佈置、與筆墨表現,使山水成為展演風俗人物活動的舞台。董誥與皇帝、同僚、幕賓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是本文關注的重心,檢視位極人臣的他,如何在嘉慶朝的文化氛圍中發揮影響力,推動「風俗化山水」成為清宮繪畫的新風格。

    首先,透過董誥的仕途與交遊,理解他在兩朝政治與文教職責的變化下,與兩位皇帝的書畫互動在內容與頻繁程度上的差異──這可能是導致其改變進獻作品畫風的背景。其次,通過董誥作品的分析,論述他如何脫離其於乾隆朝的正統派山水風格,將風俗活動納入山水畫的表現中,逐步形塑風俗化山水的特徵。而後,進一步探討董誥的同僚與幕賓如何響應其嘗試,促成風俗化山水在宮內的擴張,並觀察這類作品因應不同的重要節令,呈現的多元風俗圖像。

    最後,透過檢視風俗化山水與十萬圖的關係,說明嘉慶朝詞臣畫家以集慶冊頁包裝風俗化山水的意涵。這類冊頁既延續了十萬圖作為節慶賀禮的傳統用途,又在風格上融入風俗主題,使得嘉慶朝詞臣畫家在呈現風俗主題時,能降低過往風俗畫在清宮脈絡下同情百姓的勸戒性質。另一方面,嘉慶皇帝透過在風俗化山水上題寫發揚風俗意義的御製詩,顯現他不只是一位理解賢臣心意,並願意在百忙之中賞鑑、回應其畫作的勤勉君王,也是一位深諳地方風俗、關切百姓生活的聖主。

    總而言之,本文試圖說明,風俗化山水是在詞臣畫家的積極參與、皇帝觀者的充分回饋下,而得以發展的新宮廷繪畫類型。對於這類繪畫的研究,或許有助於理解過往少有人討論的嘉慶朝繪畫,並從中反思詞臣繪畫在清宮繪畫中的文化與政治意涵。

    During the Jiaqing reign, the scholar-court officials began to create the "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in which landscape scenes are used as a backdrop for depicting scenes of folk activities. These works were presented to the emperor as festive gifts in the form of "Celebratory Album." These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previous landscape works by scholar-court officials, which emphasized natural movement through brushwork, with landscapes as the central subject.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featured a notable difference in theme, style, and form.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key figure driving this transformation—Dong Gao (1740-1818)—and explores how he used landscape structure, the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and the brush techniques to turn the landscape into a stage for showcasing folk activiti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ong Gao and the emperor, his colleagues, and court officials are also a central focus of this study. It examines how he, as one of the highest-ranking officials, exerted his influence within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Jiaqing era to promote the "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 as a new style of Qing court painting.
    First, by examining Dong Gao's career and social connections, we can understand how hi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sponsibilities evolved across two reigns, and how his interactions with the two emperors in terms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differed in both content and frequency level—this may provide the background for the change in the style of the works he submitted. Nex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Dong Gao’s works, the study discusses how he moved away from the orthodox landscape style of the Qianlong era and gradually integrated depictions of folk activities into landscape paintings, shaping the features of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Furthermore, the study explores how Dong Gao's colleagues and attendants responded to his efforts, contributing to the expans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within the palace, while observing the diverse folk images presented in these works during different important festivals.
    Finally,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and the Ten Myriad in the Qing court, the study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Jiaqing-era court painters using Celebratory Album to package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These album leaves continued the traditional use of "Ten Thousand Images" as festive gifts while incorporating folk themes in their style, which allowed the painters of the Jiaqing era to reduce the advisory nature of traditional folk paintings in the Qing court context.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imperial poetry inscribed on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folk customs, Emperor Jiaqing demonstrated not only his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intentions of his loyal ministers, but also his role as a diligent monarch who was deeply familiar with local customs and concerned about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llustrate that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Folk Customs emerged as a new court painting style, developed throug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court painters and the ample feedback from the emperor. Research into this type of painting may help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less-discussed Jiaqing-era painting and reflect on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scholar-court-official painting within the Qing court paintings.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清宮詞臣畫家研究 4 二、董誥研究 7 三、風俗圖像研究 11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9 第一章 詞臣畫家董誥的生平與交遊 21 第一節 嘉慶朝以前詞臣在清宮的發展 21 一、詞臣在清宮的角色 21 二、詞臣畫家與院畫家的差別 23 三、初步檢視董誥的詞臣畫家身分 27 第二節 董誥於乾隆朝的仕途與書畫活動 29 一、初入翰林的官二代 29 二、從文學侍從到軍機大臣 30 三、進入軍機處後進獻書畫減少的現象 34 第三節 董誥於嘉慶朝的仕途與書畫活動 39 一、受新帝重用的前朝老臣 39 二、在朝政與軍事上的重要功績 45 三、暗潮洶湧的政治環境 47 四、集結人才的董誥府邸 50 五、嘉慶皇帝親政後進獻書畫增加的現象 53 第二章 從董誥進獻作品看詞臣山水風俗化的伏流與迸發 56 第一節 乾隆朝董誥作品中的風俗人物 56 一、初見對風俗人物活動的興趣:乾隆三十八年的《萬有同春》 56 二、御製詩意圖中的風俗人物活動:乾隆三十八年與三十九年的雪後詩意圖 58 三、以推近鏡頭凸顯風俗人物活動:乾隆四十年的《四景山水》 62 第二節 嘉慶朝董誥進獻山水的風俗化現象 64 一、董誥最早的風俗化山水:嘉慶三年的《清音薈景》 64 二、逐步調整山水構圖的風俗化山水:嘉慶七年的《萬春集慶》與嘉慶十一年的《履端紀麗》 66 三、山水被簡化的風俗化山水:嘉慶二十一年的《開韶集慶》與《餞臘迎祥》 70 四、山水參與風俗活動敘事的風俗化山水:嘉慶二十二年的《壽寓登豐》 72 五、觀察董誥將蘇州村慶圖結合正統派山水的作法 74 第三節 董誥風俗化山水的筆法特色 76 小結 79 第三章 從嘉慶朝詞臣進獻山水看詞臣山水風俗化的擴張 81 第一節 董誥幕賓與同僚的風俗化山水 81 一、學習風俗化山水風格的董誥幕賓 81 二、繪製風俗化山水的董誥同僚 86 第二節 風俗化山水的在宮中的發展 93 一、詞臣畫家繪製風俗化山水之原因 93 二、從風俗化山水到風俗人物畫 94 三、非於歲末年初進獻的風俗化山水 97 第四章 從「十萬圖」思考集慶冊頁中風俗化山水的意義 102 第一節 「十萬圖」的開創與流傳 102 一、「十萬圖」的由來 102 二、「十萬圖」在清宮脈絡下的意涵 104 第二節 嘉慶朝繪製與蒐羅「十萬圖」的熱潮 106 一、《石渠三編》中的「十萬圖」 106 二、嘉慶朝詞臣繪製的「萬」字冊頁 107 第三節 集慶冊頁風俗化山水上君臣的詩畫互動 108 結論 113 參考文獻 116 圖版目錄 127 圖版 135 表次 201 附表 202

    一、傳統文獻
    (先秦)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漢)班固,《漢書》,臺北市:明倫,1972。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宋紹興本。
    (宋)不著撰人,《宣和畫譜》,臺北市:臺灣商務,1982。
    (宋)朱熹,《論語》,收入(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宋)范致明撰,《岳陽風土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91,明刻增訂古今逸史本。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6。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臺北市:新文豐,1984,十萬樓卷樓叢書本。
    (元)長春真人,《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經》,收入(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市:藝文,1985,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元至正本配補明成化本。
    (元)陳秀明輯,《東坡詩話錄》,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六安晁氏排印本。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72-1173》,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明天啟二年刻本。
    (明)劉若愚,《酌中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録》,收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1262》,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清道光二十六年受宜堂刻本。
    (清)馮金伯,《墨香居畫識》,收入《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7》,臺北市:明文,1985。
    (清)《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1986。
    (清)《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1986。
    (清)《欽定清涼山志》,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山水248》,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
    (清)王芑孫,《淵雅堂全集》,揚州市:廣陵書社,2017。
    (清)王杰等編,《景印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清)吳其濬撰,《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二輯》,臺北縣:文海,1976(清)李佐賢,《書畫鑒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1085-1086。
    (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揚州市:廣陵書社,2007。
    (清)阮元,《兩浙輶軒續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1685-1686》,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艸堂錢塘陳氏種榆僊館刻本。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等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編》,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清)周凱,《內自訟齋詩文集》,收入郭秋顯、賴麗娟主編《清代宦臺文人文獻選編‧第四種》,新北市:龍文出版社,2012,道光二十年愛吾盧刻本。
    (清)侯方域,《壯悔堂集》,上海市:中華書局,1936。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湖北第2刷,1997。
    (清)姚文田,《邃雅堂文集續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清道光八年刻本。
    (清)昭槤,《嘯亭雜錄》,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29》,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1705》,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清光緒三年授經堂刻洪北江全集本。
    (清)胡敬,《胡氏書畫考三種》,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清)英和等編,《景印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清)英和等編,《欽定石渠寶笈三編》,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子部‧藝術類‧書畫450-460》,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
    (清)席吳鏊,《內閣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751》,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清嘉慶張氏刻借月山房彙抄本。(清)徐世昌,《韜養齋筆記》,收入傅謹主編,《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8‧筆記及其他》,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1。
    (清)秦祖永,《桐陰論畫》,收入王立人主編《無錫文庫‧第4輯》,南京市:鳳凰出版,2011。
    (清)秦瀛,《小峴山人集》,收入王立人主編《無錫文庫‧第4輯》,南京市:鳳凰出版,2011。
    (清)屠倬,《是程堂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517》,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清道光元年潛園刻本。
    (清)張廷玉,《澄懷主人自訂年譜》,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229》,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清)張祥河,《小重山房詩詞全集‧詩舲詩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513》,上海:上海古籍,2002,清道光刻光緒增修本。
    (清)張祥河,《關隴輿中偶憶編》,收入《叢書集成三編‧文學類‧故事68》,臺北市:新文豐,1997。
    (清)盛大士,《谿山臥遊錄》,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8)》,臺北:明文書局,1985,邑後學繆朝荃重校刊本。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清)清仁宗,《清仁宗御製詩》,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
    (清)清高宗,《清高宗御製詩初集至五集》,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清代御製詩文集‧淸高宗御製詩550-568》,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
    (清)清高宗敕編,《清朝文獻通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清高宗敕編,周憲文編輯,《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788年原刊。
    (清)清高宗敕編,《欽定廓爾喀紀略》,清內府朱絲欄寫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故善004284-004341。
    (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1083-1084》,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清道光五年吳門尚志堂彭氏刻本。
    (清)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纂,《(同治)蘇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臺北:成文,1970,清光緒九年刊本。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時令類885》,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清乾隆刻本。
    (清)蔣廷錫,《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合肥市: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
    (清)蔣寶齡,《墨林今話》,收入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9》,臺北市:明文書局,1975。
    (清)震鈞,《國朝書人輯略》,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1。
    (清)錢儀吉,《衎石齋記事稾》,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508-1509》,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清道光刻咸豐四年蔣光焴增修光緒六年錢彝甫印本。
    (清)應祖錫,《增廣尚友錄統編》,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一編5-6》,臺北市:新興書局,1978,清光緒壬寅十一月鴻寶齋刊本。
    (清)董誥輯,《皇清文穎續編》,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清代詩文總集652》,海口市:海南,2000。
    (民國)李放,《皇清書史》,收入金毓紱編,《遼海叢書》,瀋陽市:遼瀋書社,1985。
    (民國)徐珂,《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
    (民國)趙爾巽,《清史稿》,臺北市:鼎文,1981,關外二次本。
    (日)中川子信,《清俗紀聞》,臺北市:大立出版社,198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內務府活計檔 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北京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5。

    二、專書、圖錄
    大余縣文史工作委員會編,《大余文史資料》,贛州市:大余縣文史工作委員會,1986。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研究叢書‧繪畫卷‧風俗畫》,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天津博物館,《天津博物館藏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王正華,《藝術、權力與消費: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一個面向》,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王加華、鄭裕寶,《海外藏元明清三代耕織圖》,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22。
    王朝聞,《中國民間美術全集(9)裝飾篇‧年畫卷》,臺北市:華一出版,1993。
    王潮生,《中國古代耕織圖》,北京市: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白文煜,《民族融合與發展:紀念八旗制度創建4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市:遼寧民族出版社,2016。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市:石頭出版,2017。
    石守謙、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余輝主編,《晉唐兩宋繪畫‧人物風俗》,香港:商務,2005。
    呂少卿,《大眾趣味與文人審美:兩宋風俗畫研究》,天津:天津人美,2014。
    林莉娜,《明清宮廷繪畫藝術鑑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
    周宗楊,《臺南請水儀式研究》,臺北市:蔚藍文化,2019。
    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明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林莉娜,《京華歲朝特展》,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
    金衛東,《明清風俗畫》,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
    侯輝,《董誥萬有同春冊》,杭州市:西泠印社出版,2009。
    政協會富陽市委員會編,《丹青傳相業:清董邦達、董誥書畫精品集》,杭州市:西泠印社出版,2013 。
    故宮博物院,《清宮圖典,內務卷》,北京市:故宮出版社,2019。
    故宮博物院,《清宮圖典,文化卷》,北京市:故宮出版社,2019。
    故宮博物院,《清宮圖典,禮儀卷》,北京市:故宮出版社,2019。
    袁燦興,《軍機處二百年》,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童文娥,《畫琳瑯─貨郎圖》,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21。
    馮明珠、陳龍貴主編《嘉慶君遊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
    萬依、王樹卿、陸燕貞,《故宮與黃家生活》,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
    葉大兵、烏丙安,《中國風俗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00。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09。
    趙琰哲,《茹古涵今─清乾隆仿古繪畫研究》,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7。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
    聶崇正,《宮廷藝術的光輝─清代宮廷繪畫論叢》,臺北市:三民,1996。
    聶崇正,《清代宮廷繪畫》,上海市:上海科技技術出版社,1999。
    聶崇正,《清宮繪畫與「西畫東漸」》,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2008。
    聶崇正,《清宮繪畫與畫家(上下)》,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2019。
    關文斌,《文明初曙:近代天津鹽商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三、專書、期刊論文
    方愛龍,〈董邦達、董誥父子生平考略〉,收入《丹青傳相業:清董邦達、董誥書畫精品集》,杭州市:西泠印社出版,2013,頁1-8。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50期,2005 年12月,頁 115-184。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錄於氏著,《藝術、權力與消費: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一個面向》,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頁397-446。
    王亦旻,〈乾隆皇帝御筆書法中的代筆現象初探〉,《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年12期,頁13-33。
    王政松,《清宮珍秘別藏畫錄》,臺北:倦勤齋藝術有限公司,1999。
    王振忠,〈《太平歡樂圖》:盛清畫家筆下的日常生活圖景〉,《讀書》, 11、12期,2006 ,頁 122-129、59-68。
    王琥,〈入妙清娛 兩朝知遇 董誥和他的奉敕繪畫藝術〉,《收藏》,2013年09期,頁48-53。
    王雲松,〈從順康政局看清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11期,頁102-106。
    王潮生,〈古代宮廷《耕織圖》〉,《紫禁城》,2000年3 期,頁 21-22。
    王潮生,〈清代耕織圖探考〉,《清史研究》,1998年1期,頁 107-112。
    王潮生,〈幾種罕見的《耕織圖》〉,《古今農業》, 2003年1期,頁 70。
    王耀庭,〈元人集錦卷研究〉,《蘇州文博論叢》,2011年00期,頁199-212。
    王耀庭,〈乾隆書畫:兼述代筆的可能性〉,《「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1-17。
    史庭榮,〈三董相承 畫家正軌──董邦達、董誥繪畫淺述〉,收入《丹青傳相業:清董邦達、董誥書畫精品集》,杭州市:西泠印社出版,2013,頁9-24。
    石守謙,〈以筆墨合天地:對十八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新理解〉,《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6期,2009年03月,頁1-36。
    何炎泉,〈陳淮的書畫收藏與嘉慶皇帝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故宮學術季刊》,32卷3期,2015,頁139-179。
    余輝,〈從晉唐風韻到兩宋世情〉,收入氏主編,《晉唐兩宋繪畫‧人物風俗》,香港:商務,2005,頁12-24。
    李岱玲,〈初探黃鉞《沃壤歌康冊》〉,《議藝份子》,第37期,2021年10月,頁23-42。
    李岱玲,〈萬趣歸疏:清代十萬圖發展芻議〉,即將發表。
    李思潔,〈〈十萬圖冊〉由來考據及近代〈十萬圖冊〉賞析〉,《大觀》,100期,2018年01月,頁6-17。
    周安慶,〈第一金陵明秀山—清代畫家董誥及其《栖霞十景圖冊》品覽〉,《收藏界》,2012年02期,頁88-91。
    周宗楊,〈迎春牛探源與製作〉,《臺南文獻》,第七卷,2015年07月,頁50-76。
    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十三卷三期,2002年9月,頁1-20。
    金衛東,〈明清風俗畫要覽〉,收入氏主編,《明清風俗畫》,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頁14-26。
    林莉娜,〈清董誥繪高宗御筆甲午雪後即事呈詠詩〉,收入林莉娜主編《京華歲朝特展》,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頁36。
    邱士華,〈清董誥畫履端紀麗〉,收入馮明珠、陳龍貴主編《嘉慶君遊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頁220。
    邱士華,〈獻繪徵祥瑞‧披圖存治功:嘉慶朝宮廷繪畫新象〉,收入馮明珠、陳龍貴主編《嘉慶君遊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頁438-447。
    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第13卷,第3期,2002年9月,頁1-20。
    施靜菲,〈從「器」到「禮」的實踐:乾隆朝《皇朝禮器圖式》中的祭器〉,《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十七卷第四期,2020年09月,頁1-82。
    畏冬,〈中國古代風俗畫概論(上、下)〉,《故宮博物院院刊》, 3、4期,1991 年,頁 14-26、53-65、68。
    胡懿勳,〈略論中國古代風俗畫的名意問題〉,《史物論壇》,1期,2005年8月,頁15-33。
    范金民,〈官宦生涯與書畫賞鑒─顧文彬過雲樓的收藏〉,《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06期,頁27-35。
    韋賓,〈「小景」再考〉,《中國美術研究》,2018年04期,頁104-107。
    馬雅貞,〈中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盛世滋生圖》的雙重性格〉,《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4期 ,2008年3月,頁259-322、327。
    馬雅貞,〈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5期,2011年01月,頁141-194。
    馬雅貞,〈送禮高手張宗蒼和其恭迎巡覽的〈吳山十六景〉〉,《故宮文物月刊》,409期 ,2017年4月,頁42-49。
    馬雅貞,〈商人社群與地方社會的交融:從清代蘇州版畫看地方商業文化〉,《漢學研究》,28卷2期,2010 年,頁 87-126。
    夏耘,〈從圖像的角度分析明清三件《耕織圖》〉,《議藝份子》,第三十期,2018年4月,頁1-17。
    張華芝,〈蘇州臘月風俗談──從清院畫家繪高宗御題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圖說起〉,《故宮文物月刊》,382期,2015年1月,頁50-64。
    張震,〈探析乾隆朝兩幅《是一是二圖》的使用與意涵〉,《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2期 ,2022年3月,頁71-125、240。
    許兆宏,〈乾隆御筆添裝於書畫之裝裱問題探討〉,《書畫藝術學刊》,第三十四期2023年6月,頁21-48。
    陳欣襄,〈明代宮廷畫家呂文英《四季貨郎圖》考證〉,收錄於《王秀雄教授藝術理論學術論文獎論文集》,即將出版。
    陳欣襄,〈「昊天有命,眷我皇清」─談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的繪製意圖〉,《故宮文物月刊》,486期,2023年9月,頁94-105。
    陳亞娜,〈董邦達、董誥父子與西湖十景圖〉,收入《丹青傳相業:清董邦達、董誥書畫精品集》,杭州市:西泠印社出版,2013,頁25-31。
    陳葆真,〈康熙和乾隆二帝的南巡及其對江南名勝和園林的繪製與仿建〉,《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第3期,2015,頁1-62。
    陳葆真,〈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二十八期,2010年03月,頁123-163、165-184、270。
    陳樹升,〈臺灣年畫藝術探究〉,《臺灣美術》,39期,1998年01月,頁35-39。
    陳韻如,〈山川煥彩:再議王原祁的應制山水與清宮繪畫〉,《故宮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5期,頁158-173。
    陳韻如,〈時間的形狀-〈清院畫十二月令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4期,2005夏,頁101-184。
    陳韻如,〈畫院運作機制對清代宮廷繪畫的形塑與作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1期 ,2021年09月,頁101-155、157-184、348。
    喬曉勤,〈《耕織圖》的版本與源流〉,《中國研究圖書館員學會學刊》,4 卷,2014年3月,頁 73-84。
    馮明珠,〈玉皇案吏王者師─論介乾隆皇帝的文化顧問〉,收入石守謙、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241-256。
    馮明珠,〈瓊圃霏香‧寶章集喜─董誥論介〉,《故宮文物月刊》,263期,2005年02月,頁4-14。
    黃玉琰,〈從《倪雲林十萬圖記》看侯方域論藝旨歸〉,《名作欣賞》2009年17期,頁28-30
    黃倩佩,〈「春牛圖」民俗儀禮探源及其造象法則〉,《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3期,2006年05月,頁107-126。
    楊桂思,〈清初翰林畫家初探〉,《藝術百家》,2013年第2期,頁217-219。
    葉志如,〈嘉慶十七年長蘆鹽砝舞弊案〉,《歷史檔案》,1989 年第 4 期,頁 20-35。
    趙琰哲,〈茹古涵今─乾隆朝畫院仿古繪畫活動與仿古觀念〉,《美術》,2017年09期,頁114-117。
    劉文鵬,楊菊麗,〈詞臣久任:清中期中樞權力格局特點探析(1735-1861)〉,《學習與探索》,2024年第2期,頁166-175。
    劉世珣,〈論嘉慶初政─以嘉慶四年洪亮吉上書為中心〉,《故宮文物月刊》,406期,2017年1月,頁70-81。
    劉迪,〈乾隆朝臣工參與內府書畫鑒賞活動之研〉,《榮寶齋》,2014年10月,頁242-255。
    劉容箏,〈清代兩個重要的中央中樞機構─南書房和軍機處〉,《歷史學習》,2006年04期,頁32-33。
    劉潞,〈論清代宮中書房〉,《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3期,頁12-20。
    樓秋華,〈董誥與乾隆皇帝的代寫佳話-兼談書畫代筆〉,《故宮文物月刊》,387期,2015年06月,頁98-106。
    潘中華,〈「煉雪齋中弟繼兄」─清代詞臣畫家之父子、兄弟相承〉,《藝術工作》,2017年05期,頁48-55。
    鄧淑蘋,〈璧與有領璧──乾隆皇帝的篤信與困惑〉,《故宮文物月刊》,第384期2015年03月,頁80-101。
    盧宣妃,〈統理人倫以成王教:清宮風俗圖與中國風俗觀〉,《故宮文物月刊》, 270期,2005 年09月,頁 54-63。
    賴惠敏,〈崇實黜奢:論嘉慶朝內務府財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8期,2010年06月,頁1-53。
    賴毓芝,〈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藝術學研究》,第31期,2022年12月,頁1-106。
    薛永年,〈戴本孝三題〉(續),《藝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85年01期,頁11-17。
    Lothar Ledderose. “Subject Matter in Early Chinese Oainting Criticism.” Oriental Art 19(1973): 69-83.
    Roslyn Lee Hammers, “Regarding the People in ‘Genre Painting’ or Fengsu Hua in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Pride of China: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of the Jin, Ta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from the Palace Museum. Hong Kong: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2007: 87-95.
    Wen C. Fong. “Monumental Landscape Painting,” in Wen C. Fong and James C. Y. Watt, eds., Possessing the Past: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6: 120-137.
    Wen-chien Cheng. “Antiquity and Rusticity: Images of the Ordinary in the “Farmers’ Wedding.”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No. 41(2011): 67-106.

    四、碩博士論文
    王倩倩,《明代人文風俗的圖像表現─呂文英《貨郎圖》之研究》,金華市: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2。
    朱福春,《乾嘉名臣戴衢亨研究》,蘇州市:蘇州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
    吳佳燕,《董邦達與乾隆朝巡幸地景畫—以盤山圖繪為中心的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李岱玲,《嘉慶朝詞臣黃鉞(1750-1841)藝壇師友與繪畫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
    姜又文,《一個清代詞臣畫家的「科學」之眼?─以鄒一桂(1686-1772)為例,兼論考據學對其之影響》,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黃瑋玲,《畫圖留與人看:由王原祁的仕途與畫業看清初宮廷山水畫風的奠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9。
    鄧釵,《清中期書畫家董邦達、董誥父子書法研究》,杭州市:杭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韓聰慧,《錢維城繪畫風格研究》,濟南市:山東師範大學藝術學碩士學術論文,2022。
    蘇庭筠,《乾隆宮廷製作之西湖圖》,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蘇雅芬,《蔣廷錫(1669-1732)《畫群芳擷秀冊》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Fang-mei Chou. “The Life and Art of Wen Boren (1502-1575).”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1997.
    Wen-chien Cheng. “Images of Happy Farmers in Song China (960-1279): Drunks, Politics, and Social Identi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h.D. Dissertation, 2003.

    五、電子資料庫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目與數字文物庫
    漢籍全文資料庫
    觀箴清宮檔案資料庫
    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
    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庫
    SEARCH OXFORD LIBRARIES ONLINE
    INTERNET ARCHIVE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30/02/0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