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欣樺
論文名稱: 再見家鄉‧再建家鄉—跨文化背景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服務之學習歷程
指導教授: 劉若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跨文化背景學生國際服務服務參與動機服務學習歷程服務學習成效
英文關鍵詞: cross-culture student, overseas service, service motive, service process, service evalu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5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2008年「再見家鄉服務隊」緬甸服務方案為研究對象,探討學生參與國際服務之動機、歷程、挫折經驗與挑戰、參與服務的學習成長與影響以及建議。

    本研究採質性訪談法進行研究,以參與該方案的六位學生志工為訪談對象。根據研究資料分析之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一、台灣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動機以利己主義為主,利他主義為輔。
    二、緬甸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動機以利他主義為主,利己主義為輔。
    三、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學習歷程可分服務前的準備階段、服務中的體驗學習、服務後的反思收穫三個階段、以及團體形成的歷程。服務前的學習歷程為社課研習與講座、教案設計與演練、經費規畫與籌募、風災評估與聯繫;服務中的學習歷程為文化體驗與學習、田野訪談與學習;服務後的學習歷程為服務撿討與反思、情感交流與互動;團體形成分為團體形成期、衝突摩合期、訂定規範期、服務執行期、曲終人不散。
    四、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挫折與挑戰為行程受阻的挑戰因應、教學狀況的危機處理
    五、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挑戰與轉折為服務帶來的蛻變與承諾
    六、台灣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成長與改變為增進生涯探索與選擇、服務中的學習與成長、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改變
    七、緬甸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成長與改變為增進生涯探索與選擇、田野調查觸發反思與了解
    八、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之建議為服務方案的規劃、以及對外來參與國際服務學生的建議。

    最後根據文獻分析,研究發現與結論,就大學生參與國際服務、規畫服務方
    案及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日後推行大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服務之參考。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2008 Go to Myanmar service team in Myanmar as the research case to explore student’s motives, service processes, frustrations and challenges when participating the overseas service action; also to observ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nd been affected by the service proces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followed.
    The research method is qualitative interview with six students in the 2008 Go to Myanmar service team.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ed,
    1.The primary motive for Taiwanes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overseas service was self-interest than altruism.
    2.The primary motive for Burman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overseas service was altruism than self-interest.
    3.Three main learning processes in 2008 Go to Myanmar service team were preparation (before service act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during the action) and reflection (after the service action); how to form a team was another part of their learning process. The 2008 Go to Myanmar service team held lectures, rehearsed teaching plan, set the budget, raised fund and did the disaster assessment as the preparat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were experienced and learned from the culture and did the field work. They reviewed the service process and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as the reflection. There were five procedures of forming the team, which were beginning, conflict, standardization, execution and endless friendship.
    4.The frustrations and challenges of these students were the response to the unexpected problem of the service timetable and the teaching plan.
    5.The challenges of these students during the whole service process turned to be the positive commitment and change of the team.
    6.The experience of overseas service provided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r Taiwanese students to their career path, learned from the service and opened up their mind.
    7.The experience of overseas service also provided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r Burman students to their career path and through the field work allowed them to rethink.
    8.The advice from these students provided a chance for service plan and served as suggestion for those future students who would take part in the overseas service.
    At last,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ree aspects of the suggestions were: 1) college students in overseas service; 2) service plan design; and 3)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價值與重要性12 第五節 研究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15 第二節 影響服務學習歷程的因素35 第三節 服務學習的成效52 第四節 我國大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概況59 第五節 「再見家鄉服務隊」服務學習方案介紹7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8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8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83 第三節 研究實施程序87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91 第四節 研究的信實度95 第五節研究倫理9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01 第一節 讓我們服務去─參與服務的動機101 第二節 當我們服務在一起─服務的學習歷程117 第三節 轉折與蛻變─跨文化背景的挑戰與轉折144 第四節 付出也是一種收穫─參與服務的成長與影響153 第五節 聽聽我們的話─對於未來參與服務的建議165 第六節 研究反思1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4 第一節 結論174 第二節 建議181 參考文獻184 中文部分184 英文部分189 附錄193 附錄一 訪談大綱193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195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197 附錄四 研究參與者訪談逐字稿及詮釋文確認回函表198 附錄五 研究參與者訪談逐字稿範例199 附錄六 2008年暑假期間教育部輔導大專校院國際志工服務215 附錄七 再見家鄉服務隊服務方案計畫書216 表 次 表2-1-1 服務學習之關係類型19 表2-1-2 Kolb學習階段與學習面向和學習週期27 表2-2-1 志工參與服務動機相關研究之整理42 表2-3-1 國內研究學習成效項目表57 表2-4-1 2008教育部補助台灣大專院校組隊參與國際志願服務團隊資料62 表2-5-1 2008再「見」家鄉服務隊培訓課程表73 表2-5-3 讀書會導讀書目表75 表2-5-4 華僑學校服務內容77 表3-1-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86 圖 次 圖1-1-1 2006~2008出團隊數、人數及服務地區受益人數2 圖2-2-1 U型文化衝擊適應歷程46 圖3-3-1 研究程序圖87 圖4-1-1 跨文化背景學生參與國際服務學習歷程圖100 圖4-1-2 影響六位研究參與者服務動機的歷程116 圖4-3-1 研究參與者參與國際服務的適應歷程152

    一、中文部分
    王雅菁(2002)。高中公民科服務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志豪(2006)。違規犯過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經驗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新閔(2008)。大學生海外教育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大學2006年海外志工服務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雪齡(1999)。服務學習與社區發展。中等教育,50,26-31。
    任凱(譯)(2005)。David W. Johnson、Frank P. Johnson.著。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立群(2006年12月3日)。全球志工日台灣學生當志工全球第四多。中時電子報。檢索日期:2008年4月10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李增錄(1998)。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婉萍(譯)(2000)。Padgett,D.K.著。資料蒐集。載於張英陣(主編),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頁87-114)。台北:洪葉。
    李法琳(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燕美(2003)。服務學習方案在大學服務性社團中實施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思含(2007)。大專學校推動服務學習之成效。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六(1999)。美國的服務學習。訓育研究,38(4),91-103。
    周富美(2002)。Kolb’s經驗學習理論之介紹─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啟示。致理學報,16。
    吳孟霖(2008)。土耳其進行曲 ─ Rick的國際志工之旅。台北:自費出版。
    吳汪易(2000)。社會福利社區化中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福利服務之行為意向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芝儀(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8)。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青輔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檢索日期:2008年4月20日。
    取自:www.nyc.gov.tw/ftp/04th/pdf/youthpolicy.pdf
    林秀珍(2001)。「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教育研究集刊,47。
    林振春(2000)。開放學習的理念與社區服務學習的實踐。社教雙月刊,97,
    42-45。
    林勝義(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個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台北:五南。
    林怡秀(2004)。大專院校服務團隊之數位服務模式探討-服務學習觀點。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櫻純(2004)。生命的蛻變與成長:服務學習。社教雙月刊,122,59-64。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台北:巨流。
    教育部(2008)。2008國際志工服務團隊。檢索日期:2009年6月10日。
    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238
    陳金貴(2002)。志願服務工作的功能與推行。人事月刊,35(1),6-14。
    陳靜宜(2005)。大學生人格類型、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及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以靜宜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幸梅(2005)。成人參與服務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印度垂死之家台灣志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倩玉(2005)。高等教育中的服務學習-靜宜大學「服務-學習」課程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雅貞(2001)。公民社會中的服務學習理念。社教雙月刊,103,21-25。
    郭芳妙(1996)。美國中小學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祥洵(2005)。服務學習融入大學勞作教育課程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明新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 玉(2000)。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新教學法之一。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1-387。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玉(2005)。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95-470)。台北:高等教育。
    黃明月(1999)。服務性學習與婦女教育。成人教育,52,31-38。
    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馮莉雅(2004)。新加坡高等教育推動服務學習對台灣的啟示。教育學刊,
    22,151-176。
    彭昱融(2008)。公益旅行停‧看‧聽。天下雜誌,410,190-194。
    張利安、賴樹盛(2008)。台灣青年走向海外服務專業之路 — 以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為例。2008 年5 月20 日,取自:http://0rz.tw/VDhbf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証研究。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瓊齡(2007)。前瞻2007 之國際參與:短期海外志願服務 開啟大眾接軌國際永續議題契機。2008 年4 月20 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8398
    楊青(2004)。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使命之實證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惠婷(2004)。影響高中職在學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立明倫高中與大安高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仕裕(2005)。大學生認知發展、靈性發展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天主教輔仁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溫健蠶(1997)。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及學生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宮凰(2004)。婦女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美玉(2001)。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正德(2004)。團體動力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翟振孝(2005)。在祖裔、地域與文化展演:近半世紀東南亞緬甸華人的社群建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盧偉林(1988)。緬甸華僑概況。台北市:正中書局。
    顏憲文(2004)。國民小學學校志工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Brown, B. L. (1998). Service learning: more than community service.
    ERIC Digest No.198,(EDO-CE-98-198).Columbus, OH: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1 640)
    Christiansen, L. K. (1994). Yesterday it was called civics; today it is service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Minneapolis.
    Corbett, J., & Kendall, A. (1999). Evaluating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discipline.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53(4), 66-76.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1995).Grant application:LSA K-12 school based programs.Washington DC.:CNS.
    Cropley, A. J. (Ed.)(1980).Towards a system of life-long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David D. Chrislip, Carl E. Larson(1994).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How citizens and civic leaders can make a difference /David D. Chrislip, Carl E. Larson; foreword by John Par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men, Louise.(1987).Culture Lear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Duckenfield, M. & Wright(1995). Pocket guide to service learning. SC:National Dropout Prevention Center.
    Eyler, J. , & Giles, D. E. Jr. (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 lear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Francies, G. R. (1983). The volunteer needs profile: A tool for reducing turnover.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1(4), 17-33. Frank, R. H. (1988). Passion with reason: The strategic role of the emotion. NY: W. W. Norton.
    Fisher, J. C. & Cole, K. M.(1993).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of Volunteer
    Progra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
    Furnham, A., & Bochner, S. (1986).Culture shock: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unfamiliar environments. New York, NY: Routledge.Gidorn, B. (1976). Rewards from sustained volunteer work: A study of volunteers in four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stitution.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Professional Schools.
    Gabelnick, F. (1997) .Educating a committed citizenry.Change,29(1),30-35.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Random House.Hoffman, M. L. (1981). Is altruism part of humor na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 121-137.
    Ilsley, P. J.(1990)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New insights
    on strengthening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learning, and commit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acoby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 Concepts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ozeracki, C. A.(2000).ERIC Review: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Community College Review, 27(4), 54-64.
    Lammers, J. C.(1991). Attitudes, motives, and 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volunteer commitment and service duration.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14(3/4),125-139.
    Markus. G. B, Howard. J. P. F., & King, D. C. (1993). Integrating community service and experimen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5, 410-419.
    McEwen, M. K. (1996). 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service-learning. In B. Jacoby & Associates, Servic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 53-9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Olney, C. , & Grande, S.(1995).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2, 43-53.
    Robinson, G. (1999/2000).Stepping into our destiny: Service learning in community colleges.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70 (3), 8-12.Scheier, I. H. (1980). Exploring volunteer space: The recruiting of a Natio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itizen Involvement. Schram, V. R. (1985). Motivationg volunteers to participate. In L. F. Moore (Ed.), Motivationg Volunteers. Vancouver, Canada: Vancouver Volunteer Centre. Schwartz, S. H. (1977). Normative influences on altruism.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pp. 221-297). NY: Academic Press.
    Sigmon & others,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 Washington, D. C.: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Delve,C,I.,Mitz,S.D.&Stewart,G.M.(1990)(eds.).Community service as values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
    Stanton(1999).Management of a sales force. Boston :Irwin:McGraw-Hill
    Susan, S., John, R., & Elsdon, K. T. (1992). Adult learning in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The Department of Adult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Taylor, M. L. (1983). The relationship of participation in Non-Credit adult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Kansas State,Kansas City.
    Waterman, A. S. (Ed.). (1997). Service-learning: Applications from the research.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Winiurcyk, E. & Long, T. (1996). Navigating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Thresholds in Education,22(2),2-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