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欣卉
Lai-Hsin-Hui
論文名稱: 國中生知覺的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之相關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among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erceived b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ir Self-Efficac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指導教授: 陳李綢
Chen, Li-Ch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情緒智能
英文關鍵詞: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0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所知覺之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之間的差異與關係,研究過程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以調查研究法進行問卷資料收集,共抽取臺北縣、市共9所公立國中(含完全中學國中部)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800人(男生共404人,女生共396人)。研究工具包括「家庭教養態度量表」、「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及「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的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教養態度尚未達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因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與自我效能,因出生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出生序的國中生在情緒智能上未達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之間具有正相關。家庭教養態度可預測自我效能,兩者之間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
    五、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情緒智能之間具有正相關。家庭教養態度可預測情緒智能,兩者之間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
    六、國中生的自我效能、情緒智能之間具有正相關。自我效能可預測情緒智能,兩者之間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中生實務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among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erceived b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ir self-efficac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adopted in the research, and a survey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Seventh, eighth, and ninth grade students from nine public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includ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complete secondary schools) were sampled. There are 800 effective samples (404 boys and 396 girls). The tool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Inventory of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Adolescent Multi-Domain Self-Efficacy Sca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ventory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Data retrieved were analyzed with statistic methods like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etc.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in self-efficac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s in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erceived.
    2.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grades.
    3.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erceived by students and their self-efficacy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birth order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birth orders.
    4.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erceived b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self-efficacy.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can be used to predict self-efficacy. There are two canonical factors between these two.
    5.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erceived b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can be used to predic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re are two canonical factors between these two.
    6.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efficacy can be used to predic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re are two canonical factors between these two.

    Finally, the researcher had a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d offered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practice of guidanc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s.

    致謝辭-----------------------------------------------------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錄-----------------------------------------------------vii 表目錄----------------------------------------------------ix 圖目錄----------------------------------------------------x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家庭教養態度理論及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自我效能理論及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情緒智能理論及相關研究--------------------------24 第四節 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的關係-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38 第四節 研究程序--------------------------------------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知覺的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及情緒智能的差異情形---45 第二節 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的相關情形---51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知覺在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的差異情形---65 第二節 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的相關情形---7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5 第二節 建議----------------------------------------7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83 西文部分-----------------------------------------------93 附錄 附錄一 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使用同意書---------------97 附錄二 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使用同意書--------------------98 附錄三 家庭教養態度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99 附錄四 家庭教養態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101 附錄五 家庭教養態度預試問卷--------------------------102 附錄六 家庭教養態度正式問卷--------------------------105 附錄七 問卷施測說明---------------------------------107

    中文部分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台北市教育局(2009)。台北市教育局98年增加駐區心理師服務人次【線上查詢】。http://www.doe.taipei.gov.tw/ct.aspxitem=942229&CtNode=27381&mp=104001。
    台北縣衛生局(2009)。帶領少年維特走出憂鬱飛向藍天【線上查詢】。http://epaper.tpc.gov.tw:8080/20090810/Life-00083.asp。
    田秀蘭(1996)。自我效能預期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瑞玲(1986)。青少年心目中的教養方式。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6,617-645。
    江文慈(1997)。情緒智力(EQ)意涵的再解析。諮商與輔導,136,2-8。
    江文慈(1996)。解讀人類的另類智慧-EQ。諮商與輔導,124,39-42。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文慈(2001)。青少年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世新大學學報,11,51-81。
    吳心怡 (2007)。國中生的父母親職效能與子女知覺得親子依附、自我效能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吳秋雯 (1996) 。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梅蘭、曾哲仁(1994)。單親家庭、家庭社會動力與青少年犯罪。社區發展季刊,68,73-77。
    吳麗娟(1997)。青少年心理發展與適應之整合性研究—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方式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暨親職教育課程效果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3-H003-001G10
    呂有仁(2005)。嘉義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乙明(1999)。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函穎(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型態、自我效能、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課業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淑雅(2002)。探討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及其對小組教學中同儕互動的影響。台南師院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珮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 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美志(2009)。國中生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的差異與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林春煌(2003)。成長團體對高中生物理科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1991)。E. Terry Phares著。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林麗華(2002)。目標導向、社會比較、自我效能與課業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邱妙蟬(2008)。國中學生的父母期望與其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私立致理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侯雪香(2007)。國中資優生學業自我效能、解釋型態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菁穗(1998)。探討國中生在理化科的學術地位、自我效能與學業成敗歸因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洪錦珠(1990)。親情行為、子女感受與學校生活輔導之實施。測驗與輔導,102,2048-2051。
    洪蘭(2009)。教孩子情緒管理。親子天下【線上查詢】。第四期。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141
    胡秋萍(2004)。國小資優生家庭環境及情緒智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范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范振義(2006)。大學生身體活動、情緒智力及自尊心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倪履冰(1999)。父母管教態度與青春期子女控制知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志麟(200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世杰(2003)。論親職功能與青少年憂鬱。諮商與輔導,211,33-37。
    徐振堃(2000)。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珮旂(2009)。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康展綺(2006)。父母管教態度對子女於搖頭丸的認識及使用之影響-以國中生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惠(民85)譯。Daniel Goleman著。EQ。台北:時報文化。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瀞文(2009)。獨生子教養兩原則。親子天下,二月號,131頁。
    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有遹(1997)。情緒教育的目標與教略:情緒的了解、表達、管理與利用。台灣教育﹐559﹐2-8頁。
    陳玉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李綢、蔡順良(2006)。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編製與常模建立製與常模建立。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心理出版社。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若芝(2009)。國中生自尊情緒智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德嫻(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高雄師大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艷玲(2008)。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情緒能力、幸福感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彭立民(2005)。護校生之壓力、因應策略、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承諾相關研究。私立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游璧如 (2006)。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童心怡(2009)。國中學生情緒智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家桑(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國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惠香(2008)。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慧真(譯)(1989)。 S. W. Olds, & D. E. Papalia 著。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Human Development)。臺北市:桂冠。
    楊月棋(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依雯(2009)。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芳彰(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俐容(2009)。情緒智慧,從家庭開始-高EQ,是父母教出來的。台北:天下。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國樞、余德慧、吳英璋(1991)。台灣青少年的正常及異常徵候群-量化區辨與心理剖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260-279。
    楊瑛慧(2006)。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解決問題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幼兒教育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光輝(1999)。家庭共親職互動文化類型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33-73。
    葉碧玲(2000)。國中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顯能(2003)。雲林縣國中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趙文德(2004)。父母教養類型的一致性與國中生心理健康的關聯性分析:以憂鬱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柏原(1998)。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其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瑞美(2007)。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潘貴美(2007)。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蔣宜玫(2009)。高中生家庭支持、親子依附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嘉南地區普通高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順良(2008)。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編製與驗證。教育心理學報,39,105-126。
    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霍靜雯(2008)。青少年自我效能、情緒管理與戀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 學生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維煌(2006)。國中學生人格特質、情緒智慧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明芳(2001)。國小學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及其知覺教師權力類型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藝庭(2009)。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生命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鍾保明 (2003)。以自我效能理論、能力動機理論及目標取向理論探討活動者之自覺能力。大專體育,68,134-140。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綵思(2004)。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南。
    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態度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譚春虹譯(2006)。(Morth, K.著)。世界最完美的情緒智商。台北:德威。
    蘇建文(1981)。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縱貫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p.79-102。
    蘇逸珊(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蘇彙珺(1997)。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國中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及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西文部分
    Bandura&Wood(1989).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3),361-384.
    Bandura A. (1990).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e exercise of personal agency.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hy, 2, 128-163.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12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1995).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56-95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 L.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1, 169-208. New York: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Caprara, G. V. , Pastorelli, C.Regalia, C., Scabini, E., Sacro Cuore, C. R., Bandura, A. (2005). Impact of Adolescents' Filial Self-Efficacy on Quality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5(1), 71-97.
    Carroll, R. J., & Steward, M. S.(1984).The rol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feelings.Child Development , 55, 1846-1892.
    Chaplain, R. P. (2000). Beyond exam results?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s of young males and females at school. Educational Studies.26(2). 177-190.
    Coleman, P. K., & Karraker, K. M. (2000). Parenting self-efficacy among mothers of school-age children: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es. Family Relations, 49(1), 13-25.
    Cooper, R. K., & Sawaf, A. (1997). Executive 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leadership and orgamization. New York: Grosset/Putnam.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487-496.
    Dulewicz, V., & Higgs, M. (200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review and evaluation study.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5(4), 341-372.
    Eccles, J., Wigfield, A., Harold, R. D., & Blumenfeld, P. (1993).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self- and task perceptions duri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4, 830-847.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cas, V. (198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elf-efficac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5, 291
    Gnaulati, E., & Heine, B. J. (2001).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in late adolescence: An investigation of gender and ethnic difference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5(1), 59-70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Gundlach, M. J., Martinko, M. J., & Douglas, S. C. (2003). Emotional intelligence,causal reasoning, and the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11(3), 229-246.
    Hurlock, L.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6th.ed). New York: McGraw Hill
    Kear, M. (2000). Concept analysis of self-efficacy. Graduate Research in Nursing, 2(2), No pagination.
    Koczwara, A., & Bullock, T. (2009).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General Practice Update, 2(5), 47-50.
    Lewin, K. (1935). 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 N.Y.:Mcgraw-Hill.
    Luzzo, D. A. (1993a). Value of career-decision-making self- efficacy in prediction career-decision-making attitudes and skill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0, 194-199.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l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pp. 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Salovey & D. J. Sluyter (Eds.),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pp. 3-34). New York: Basic Books.
    Mayer, J. D., DiPaolo, M., & Salovey, P. (1990). 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 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4(3-4), 772-781.
    McCarthy, W. J., & Newcomb, M. D. (1992). Two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cognitive control and behavioral coping ability. In R. Schwarzer (Ed.), Self-Efficacy: 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 (pp.3-38).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ove, Utah.:Brigham University.
    Parsons, J. E., Ruble, D. N., Hodges, K. L., & Small, A. W. (1976).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factors in pectanci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2,47-62
    Rollins, B. C., & Thomas, D. L. (1979). Parental support, power, and control technique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In W. R. Burr, R. Hill, F. I.
    Ryan, A. M., & Pintrich, P. R. (1997). Achievement and social motivational influences on help seeking in the classroom. In Karabenick(Ed.), Strategic help seeking: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pp.61-94). Mahwah, NJ: Erlbaum.
    Schaefer , E. S. (1965). 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al behavior: An inventory. Child Development , 36 ,413-424.
    Schunk, D. (1984). Self-efficacy perspective on achievement behavio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 48-58.
    Sears,R.R.,& Maccoby,E.E.(1957). Patterns of Children Rearing. New York: Harper & Row.
    Shaver,P.,Schwart,J.,Kirson,D.,& O’Connor,C.(1987).Emotion Knowledge : fu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2,1061-1086.
    Simmons & Simmons, J. C. (1997).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 groundbreaking guide to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rlington Texas:The Summit Publishing Group. p.11.
    Suls, J. M. (1977).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and research: An overview from 1954. In J. M. Suls & R. L. Miller (Ed.), Social comparis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pp.1-20).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William, W. C. (1958). The PAL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 478-495.
    Woodfolk,A. & Hoy, W.(1990).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82(1),81-91.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90). Student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elating grade, sex, 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51-5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