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麗娟 |
---|---|
論文名稱: |
台北市江西同鄉會之探究 |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同鄉會 、會館 、江西文獻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運用官方檔案、前人研究與調查資料及江西同鄉會出版之書刊,以台北市江西同鄉會進行個案研究,探究江西同鄉會在台創立之經緯和發展之歷程,以及該會的主要活動和事業,並以該會會刊《江西文獻》為素材,析論其內容特色,藉期瞭解該會組織的興衰、功能的變化,以及其與台灣社會變遷的關係。本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三章,分別探討江西同鄉會成立之經緯、組織與人事、會員消長,同鄉會之活動與事業,分別由政治、社會福利、宗教、經濟等層面探討同鄉會之活動,以及《江西文獻》之創刊、沿革及其內容特色,並介紹傑出鄉賢之事蹟和貢獻。
明清以來江西人就熱衷於成立同鄉會館。戰後江西籍移民隨政府撥遷來台,由於歷史傳統、政治因素及實際需求,在民意代表聯誼會推動下,乃有「台北市江西同鄉會」之成立。政府遷台初期對於人民團體偏重在整頓、控制,政府政策影響同鄉會的組織、層級結構及數量,以及各同鄉會之間的聯繫,台北市江西各縣同鄉會成立的高峰期在1970年代、1980年代及解嚴以後,惟台北市江西同鄉會始終扮演該省各縣同鄉會之領導角色,解嚴後在其主導下,2004年全國性的同鄉會組織「中華民國江西省旅台同鄉會總會」成立,欲以此會促進台灣各區江西鄉親之聯繫。同鄉會領導人物,早期多居黨政要職,近年多具有軍、教職背景;會員年齡偏高,而江西籍年輕世代呈現在地化的現象。
該會早期活動多以「救鄉復國」為訴求,重要聚會如「四二事件反共紀念日」,近年來則大多為聯誼互助、服務性質之活動,且在兩岸民間交流發揮其自主性;江西同鄉會的救助服務事,正可以彌補政府對社會關照的不足;許遜是江西人的鄉土神,透過祭祀神靈以凝聚會眾向心力;房舍租金收入是該會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應兩岸經貿發展趨勢,同鄉會透過跨國經貿交流以增加財政來源,最能體現會館功能之繼承與創新,其功能日趨現代化。
《江西文獻》是以江西人寫江西事之綜合性刊物,透過對該刊內容之探討、分析,顯見江西移民在台灣發展的軌跡,並反映其與政治、經濟、社會變遷之互動。該刊內容略可分為政論、藝文、傳紀、宗教、風土、探親等類,整體而言,以藝文類最多,其次為傳記類;隨時勢變遷內容亦有所轉變,政府開放探親及解嚴之後,新增探親類文字,風土類亦明顯增加,少數政論文章多以「和平統一」立論;該刊內容長期頗具政治色彩,近年大多刊載文學作品,且積極提供鄉親探親資訊服務;該刊藉著緬懷先人,以表彰忠義、發揚江西正氣精神,並啟迪後進,某些江西英雄人物與光榮事蹟不斷重覆被歌頌,以彰顯江西人獨特的傳統,並作為江西人的認知地圖與效法的道德典範;刊物中豐富的人物傳記、當代史料可供當代史研究之參考和素材;近年來,大陸文教各界投入甚多文稿,內容涵蓋項亦日趨多元化。
在時代變遷中,「江西會館」的建築象徵江西籍人士在台發展的榮耀,亦見證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就,透過「萬壽宮」祭典以凝聚會眾,藉《江西文獻》以傳播鄉情,江西同鄉會致力於發揚及維護故鄉文化及適應台灣社會,同時兼具傳統與現代性社團的特徵;近年來同鄉會成員多屬年長者,年輕會員不多,而有後繼無人之虞,理、監事等已積極策劃期使組織更加活絡健全,並發揮其獨特的文化特色。
參考書目
一、政府檔案、公報、出版品
1.內政部主計處,民國60-89年《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台北:內政部主計處,1971-2000。
2.內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各級人民團體調查報告,1997年。
3.內政部統計處編,《中華民國88年臺閩地區各級職業團體及社會團體活動概況調查報告》,內政部中部辦公室統計處,2000年10月。
4.台灣省人口統計,台灣省民政廳,1951、1956、1961、1966、1971、1976、1981年。
5.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指導委員會編印,《第二屆立法委員名鑑》,臺北: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指導委員會,1990年。
6.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編,《第一屆立法委員名鑑》,臺北: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 1953年。
7.行政院戶口普查處編,《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第一卷,台閩地區,上冊,台北市,行政院戶口普查處,1992.06。
8.國史館徵校處時政科,《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台北:該館,1988年。
9.臺灣省戶口普查處,《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南投縣中興新村: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59年。
10.臺灣省戶口普查處,《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抽樣報告書》,南投縣中興新村:編者,1969年。
11.臺灣省政府主計處,歷次《臺灣省統計年報》第37-56期,1978-1997年。
12.臺灣省政府民政廳,《臺灣省戶籍統計要覽-民國35年至47年戶籍統計年報》,台中: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59年。
二、專書
1.《中國會館志》,中國會館志編輯委員會,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11月。
2.《臺灣省通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73年。
3.《澎湖:設治七百年》,澎湖縣政府編印,第三篇宗教民俗, 1981.10.24。
4.孔東,《旅港同鄉會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5.方志遠,《江右商幫:小本商民、講究賈德》,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6.王仁興,《中國旅館史話》,中國旅遊出版社,1984年。
7.王日根,《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天津:人民,1996.5.。
8.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年。
9.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台灣商務,1997.7
10.田欣,《台灣,我唯一的祖國:一個外省新台灣人的心聲告白》,台北:前衛,1995年。
11.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台北:食貨,1935年上海版,1978年重印。
12.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史》,台北:食貨,1978年。
13.何炳棣,《中國會館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66年。
14.余伯流、陳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中華會館之研究〉,《日據時期在台「華僑」研究》,台北:學生,1991年。
16.吳相湘撰,《民國百人傳》,台北: 傳記文學,1971年。
17.李志鐘,《陸海空軍軍人釋論》,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52年。
18.李棟明,《歷來台灣人口社會增加之研究》,台灣省衛生處台灣人口研究中心出版,1968年。
19.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0.沈雲龍記錄,陳三井、陳存恭記,郭廷以校正,《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21.周宗賢,《台灣的民間組織》,台北: 幼獅,1983年。
22.姜伯彰著,魯蕩平等編,《姜伯彰先生詩文集》,臺北:編者,1981。
23.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24.徐正光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9年。
25.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1-27輯,台北:該館,1998-2003年。
26.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27.張玉法、李榮泰編,《中華民國人民團體調查錄 : 民國元年至八十四年》,國史館發行,1999初版。
28.曹伯一,《江西蘇維埃之建立及其崩潰》,臺北:政大東亞研究所,1969年
29.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30.陳文華、陳榮華主編,《江西通史》,南昌:人民出版社,1999年。
31.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32.陳其南,《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1992年。
33.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97年。
34.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5.彭澤益,《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36.楊正泰校注,《天下路程圖引》,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7.熊鈍生主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 台灣中華,1978年。
38.劉克智,《臺灣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39.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1-19冊,台北: 傳記文學,1975-1998年。
40.歐陽祖經,《南明贛事繫年錄》,南昌:江西省立圖書館,1937年。
41.瞿海源,《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基本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年。
42.魏嵩山、肖華忠,《鄱陽湖流域開發探源》,南昌:教育出版社,1995年。
43.竇季良,《同鄉組織之研究》,四川:正中書局,1943.10初版。
三、期刊論文
1. 方志遠、黃瑞卿,〈江右商的社會構成及經營方式—明清江西商人研究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第一期,1992年。
2. 王日根,〈地域性會館與會館的地域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一期,1996。
3. 王日根,〈明清基層社會管理組織系統論綱〉,《清史研究》,第2期,1997年。
4. 王甫昌,〈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1993年。
5. 王明珂,〈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
6.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7. 何振盛,〈戒嚴時期台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治變遷—一個發展途徑的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8.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9. 李文雄:〈高雄市:同鄉會多消長,在地人老架構〉,載張昆山、黃政雄主編:《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
10. 李和承,〈明清傳統商人區域化現象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11. 李效玲,〈民間社會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同鄉會組織為例〉,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12. 李棟明,〈台灣人口性狀及遷移差異之研究〉,《台灣文獻季刊》,第25卷第1期,1984年。
13. 李棟明,〈居台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台北文獻》,第11.12合刊,1956年。
14. 李華,〈明清以來北京的工商業行會〉,《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15. 李筱峰,〈台灣只有國籍問題沒有省籍問題〉,收錄於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編《外省人,台灣心》,台北:前衛,1992年a。
16. 李豐楙,〈宋朝水神許遜傳說之研究〉,《漢學研究》,第8卷,第一期,1987年6月。
17. 周宗賢,〈台灣會館的研究〉,《淡江學報》,24期,1986年。
18. 周宗賢,〈清代台灣民間的地緣組織〉,《台灣文獻》,第34卷第2期,1983年。
19. 官蔚藍,《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及土地人口統計表》,史地雜誌,1956年。
20. 東北大學鄂豫皖贛收復匪區經濟考察團編輯,《東北大學鄂豫皖贛收復匪區經濟考察團報告書》,北平:東北大學編輯部,1934年。
21. 林向愷,〈一個外省人看省籍問題〉,收錄於施正峰編《民族認同與台灣獨立》,台北:前衛,1995年。
22. 林忠正、林鶴玲,〈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
23. 林滿紅,〈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史學評論》,第一期,1979年。
24. 邱澎生,〈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台大史研所博士論文,1995年。
25.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
26. 洪煥椿,〈明清蘇州地區會館的性質及其作用〉,《中國史研究》,1980。
27.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1990年。
28. 范輝珍,〈台北市移民之社會適應問題〉,《台大社會學刊》,第8期,1972年。
29. 高子昂,〈江西文獻季刊概述〉,《中國地方文獻學會年刊》,台北市:中國地方文獻協會,1976年。
30. 張秀蓉,〈評介王日根著《鄉土之鍊: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王日根,《東吳歷史學報》,第4期,1998年。
31. 張秀蓉,〈清代會館的社會功能—地緣、商幫與祠祀〉,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32. 張崇旺,〈試論明清商人的鄉土神信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3期,1995年。
33. 陳芸娟,〈山東流亡學生研究(1945-196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4. 陳家驥,〈江西會館憶舊〉,《燕都》,第四期,1989年。
35. 陳肇男,〈台灣地區各類型遷移之選擇性與差異性〉,《人口學刊》,第13期,1990年。
36.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9:1-21,1986年。
37. 陳寬政、葉天鋒,〈日據時代以來台灣地區人口年齡組成之變遷:1905- 1979〉,《人口學刊》,6:99-113,1982年。
38. 陳靜芬,〈台北市民間組織參與社會福利服務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0年。
39. 陳麗貞,〈析論明清的商人倫理〉《宜蘭技術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
40. 馮筱才,〈中國大陸最近會館史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卷30,1990年。
41. 黃松贊,〈略論華僑愛國思想的根源及其延續〉,陳碧笙選編,《華僑華人問題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42. 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9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
43. 黃雅文,〈我國非營利組織議題倡導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44. 黃德福,〈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78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1期,1990年。
45. 萬江紅、涂上飆,〈民國時期的會館對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中國現代史》,第一期,2001年。
46. 葉俊榮,〈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常態化,台北:戡亂終止後法治重整與法治展望研討會〉,中國比較法學會主辦,1991年。
47. 詹中原,〈派系在選舉中之角色分析〉,《中國論壇》,第13卷第5期,1981年。
48. 鄭鴻笙,〈中國工商業公會及會館、公所制度概論〉,《國聞周報》2卷19期,1925.5。
49. 戴萬平、顧長永,「多種族主義與新加坡的國家認同」,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期刊(高雄),第2卷第2期,2000年。
50. 鍾豔攸,〈戰後台灣同鄉會的經濟方面資料〉,蒐入林滿紅主編,《台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5年。
51. 鍾豔攸,〈政治性移民的互助組織─台北市之外省同鄉會〉,台灣師大碩士論文,1996年。
52. 顏清湟,〈從歷史角度看新馬宗親會的發展和前途〉,潘明智編,新加坡:玲子大眾傳播中心,1996年10月。
四、 報紙、雜誌
1. 台灣省江西同鄉會臨時籌備會召開發起人會議啟示,《中央日報》,1950.11.19,版5。
2. 《江西文獻》,同鄉會出版書刊,創刊號到第2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