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于菁 |
---|---|
論文名稱: |
國中成績優異學生放學後的學習世界 |
指導教授: | 劉美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1 |
中文關鍵詞: | 成績優異學生 、學習世界 、補習教育 、自律學習 |
英文關鍵詞: | outstanding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2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作為蒐集資料的方法,並以圓滿國中(化名)1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國中成績優異學生放學後的學習世界,瞭解國中成績優異學生放學後所呈現出的各種學習途徑與學習經驗,進一步理解學生各種學習經驗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本研究的結論為:國中成績優異學生受限基本學力測驗的升學考試,呈現放學後必須延續學校學科學習,爭取頂尖成績的學習世界。因此國中成績優異學生必須與時間競賽,以各種學習策略編織綿密的學習網,網住基測考題。而基測成績的高低,決定下一站的學習場域,學生在競爭激烈的考試舞臺上,磨練處變不驚的應考能力。他/她們置身競爭又合作的學習情境,有好的競爭對手,激盪出更強烈的學習動力。而學校好的教學品質與學生想拼的心,是足夠讓學生面對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除此之外,社經背景不高的家長,透過文化資本中家長楷模與閱讀習慣的培養,可提升子女的學業成就。家長用心參與孩子的教育與優質的親子互動,更可催化父母期望,進而提升子女學業成就。
本研究最後針對學校、老師、家長、學生與後續的研究提供幾項建議。
This study adopts in-depth interviews as the data collecting method, aiming at draw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after-school learning reinforce- ment applied by outstanding students and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involved. The students ranked PR 99 on Basic Competence Test (BCtest) from YuanMan Junior High School (fictitious) are the study participants for exploring the after-school learning variety of outstanding students. The conclus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ed: First, restricted by BCTest, outstanding students strive their way to higher grades by expanding their classroom learning. Second, due to the time pressure from the day-by-day approaching BCtest, outstanding students try hard to make use of every exploitable minute for efficiently getting familiar with the test contents. Third, the fact that BCTes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enior high school application has been well aware by students and parents. BCTest has been placed in such a vital position that students put tremendous efforts into practicing answering various testing questions. Fourth, peer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motivate outstanding students highly. Next, schools’ encouraging attitude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ers’ effective teaching and students’ determination jointly assist students to tackle the challenge of BCTest. Sixth, outstanding students from middle socio-financial background can be advanced through the influences of their parents who have engaged in parental supporting groups and build up a reading habit on a regular basis. Finally, derived from 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quality time spent with their children, parents’ expectation can be perceived by their children. That helps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to schools, teachers, parents,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and further research based on the drawn conclusions.
一、中文部份
2007年TASA資料分析課後活動對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之影響(2010年1月15日)。「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4。2010年3月27日,取自:http://tasa.naer.edu.tw/uploadfiles/file/TASAePaper/TASANEWS20100115.pdf
心測中心發表 2010年國中基測研發成果(2010年12月27日)。師大新聞。2010年12月27日,取自:http://pr.ntnu.edu.tw/news2.php?no=9245
不熬夜、不懂就問 榜首秘訣(2009年7月22日)。聯合新聞網。2010年3月27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04667
王怡琦(2001)。一位高教師效能感之國中教師。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市政統計週報(第280號)(2003年5月28日)。台北市政府主計處。2010280年3月27日,取自:http://w2.dbas.taipei.gov.tw/news_weekly/S4_2/92208.htm
朱瑞玲(1995)。青少年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方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 0103-H74-038)。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江芳盛(2006)。國中學生課業補習效果之探討。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1),131-148。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27(1),233-261。
吳麗君(2007)。推開課程與教學的窗牖看高等教育階段的補習學生補習現象。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5-2413-H-152-002)。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李欣頻(2008)。非寫不可,不寫會死─寫作.創意.旅行與人生的50問。台北:方智。
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 以台中市國中學生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威伸、何信慧(2003)。誰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 檢視文化資本的效果。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2),66-79。
李敦義(2006)。補習有助於升學嗎?分析補習多元入學與教育取得間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9(3),489-516。
沈君翰(2007)。城鄉地區高中生補習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平(2004)。諸法皆空:質性研究與知識想像。收錄於林本炫、何明修主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頁223-261)。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心理。
周新富(2006)。社會資本理論在台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4),1-28。
明星高中門檻 提高3到5分(2010年8月11日)。蘋果日報。2010年11月7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728626/IssueID/20100811
林大森、陳憶芬(2006)。台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林心茹(譯)(2000)。B. J. Zimmerman, S. Bonner, & R. Kovach著。自律學習(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台北:遠流。
林民程(2010)。科舉文明:被視為臺灣教育改革阻力的文化。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0(1),227-276。
林亮雯(2004)。James S. Coleman社會資本論及其教育應用 ─ TEPS之檢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
林建平(2005)。自律學習的理論與研究趨勢。國教新知,52(2),8-25 。
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天助(1993)。Bourdieu 文化再製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2版)。台北:桂冠。
姜添輝(1997)。反思批判教學對社會科教師在理論與實務的啟發性。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花蓮師院。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查修傑(譯)(2006)。 D. H. Pink著。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台北:大塊文化。
洪仁進、簡成熙、徐振邦、朱盈潔(1999)。台灣升學機制與升學競爭之簡介。教育研究資訊,7(6),1-20。
為什麼美國、香港的閱讀現場都在談「自學力」的重要?(2008年12月4日)。親子童書電子報。2010年4月17日,取自:http://www.cwbook.com.tw/template/epaper/cwkids/081204.htm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孫國華(1993)。高雄縣市國民中小學學生之課外補習實況與成因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1(1),135-153。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孫智綺(譯)(2002)。P. Bonnewitz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remières leç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台北:麥田。
書讀不好誰的錯 ─ 家長有話要說!(2006年5月5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56。2010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56.pdf
書讀不好誰的錯 ─ 家長說完學生說!(2010年5月19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57。2010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57.pdf
高宣揚(2004)。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M. Van Manen著。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嘉義:濤石。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國中二次基測 嘉義最高406分(2009年7月21日)。大紀元電子報。2010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7/21/n2596980.htm
國中學生入學考試相關壓力初探(2010年1月)。飛揚雙月刊,61。2010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flying/flying61-70/flying61_7.html
基測滿分 張博鈞堅持挑戰自我(2009年7月21日)。大紀元電子報。2010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dajiyuan.com/b5/9/7/21/n2596940.htm
培養學習熱忱 越早越好(2009年2月23日)。商業周刊,1109。2010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35902
張建成、陳珊華(2006)。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兼論家庭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教育研究集刊,50(1),129-161。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收錄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頁149-178)。台北:師大書苑。
您的孩子補過頭了嗎?(2006年2月24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51。2010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51.pdf
許宏儒(2004)。Bourdieu的「文化資本」概念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解釋。教育研究資訊,12(3),75-102。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
許綺婷(2002)。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之表現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紅葉文化。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收錄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49)。高雄:麗文。
陳志恆(2009)。自我調整學習理論對學生課業學習外部干擾的處理與啟示。台灣心理諮商季刊,1(4),1-13。
陳怡靖、鄭燿南(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 ─ 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易甫(2000)。父母教養行為與子女教育抱負之關聯性研究。東吳社會學報,9,31-76。
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79-98。
陳順利(1999)。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 ─ 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 ─ 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黃芳銘(1998)。社會階級在家庭教育中控制結構與資源分配差異的探究。社會文化學報,6,43-73。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雪萍(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校外數學補習之背後因素與對數學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慧貞、黃光國(1981)。升學補習班問題。中國論壇,11(10),8-24。
黃毅志(1996)。台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 ─ 共變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213-248。
黃毅志(1999)。工作特質,工作報酬,與階級意識及工作滿意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7-2412-H-143-00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 ─ 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楊深坑(1998)。理論、詮釋與實踐 ─ 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書苑。
楊慧美(2002)。分析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自然科之表現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 ─ 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靳建國(譯)(1991)。B. Russell著。教育論(Education and The Good Life)。台北:遠流。
翟本瑞(1999)。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 ─ 兒童讀經運動的教育社會學反省。第二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論文集,59-89。
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
賓靜蓀(2008)。全球正在進行的學習革命 ─ 自學力。親子天下,3。2010年4月17日,取自: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888&p=2&fp=1。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劉美慧(譯)(2009)。bell hooks著。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台北:學富。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 : 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 ─ 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淑華(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1。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 McLaren著。校園生活 ─ 批判教育學導論(Life in School :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台北:巨流。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謝敏青(2006)。國中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 以屏東縣中正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洪寶蓮(1990)。國中學生個人及環境因素與其學習行為的關係之研究。測驗年刊,37,187-194。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23-50。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台北:學富。
關秉寅、李敦義(2008)。補習數學有用嗎?一個「反事實」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41,97-148。
嚴長壽:找到自己的第一名(2010年6月18日)。中時電子報。2010年11月7日,取自: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00304+172010061801064,00.html
蘇意茹(2008)。行動。台北:春光。
二、西文部份
Blake, J. (1985). Number of siblings and education mobi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1), 84-94.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 Karabel & A. H. Halsey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pp. 487-51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64/1979). The inheritors : French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culture (R. Nice, tr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77/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 Sage.
Carroll, J. B. (1963).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4(8), 723-733.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 Graaf, P. M. (1986).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4), 237-246.
DiMaggio, P. (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 189-201.
Downey, D. B. (1995). When bigger is not better: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5), 746-761.
Entwisle, D. R., Alexander, K. L., & Olson, L. S. (1997). Children, schools and inequalit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Finn, J. D. (1998). Parental engagement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11), 20-24.
Gadamer, H. G. (1994). Truth and method (J. Weinsheimer & D. Marshall, Trans.) . New York: Continuum.
Hao, L., & Bonstead-Burns, M. (1998). Parent-child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3), 175-198.
Ho, E. S. C., & Willms, J. D. (1996).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grade achieve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126-141.
Kalmijn, M., & Kraaykamp, G. (1996). Race, cultural capital,and schooling: 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1), 22-34.
Katsillis, J., & Rubinson, R. (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The case of gree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2), 270-279.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4), 73-85.
Lin, N. (1994). Action, social resour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structure: A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dvanced in group process. In K. H. Markovsky & J. O'brien (Eds.),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 (pp. 67-85). London, England: JAI Press.
Scott-Jones, D. (1995).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In B. Ryan & G. Adams (Eds.), The family-school conne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75-107). Newbury Park, CA: Sage.
Yan, W. (1999). Successful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The role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68(1),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