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思婷
論文名稱: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 采風曲目.逸詩.內豊.相邦之道研究
指導教授: 季旭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論文頁數: 548
中文關鍵詞: 楚竹書采風曲目交交鳴烏多薪內豊相邦之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5下載:7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文字考釋及釋讀為主,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六章為正文部份,分別討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的〈采風曲目〉、〈逸詩〉、〈內豊〉、〈相邦之道〉四篇簡文。其後詳列參考引用之書目,並在附錄中附上單篇論文〈說夬〉。
    本論文正文部分概述如下:
    一、〈采風曲目〉
    據原考釋說明,本篇僅殘存六簡(簡二由兩支殘簡拼接),共150字,最長的一簡為56.1釐米,上端仍有兩個字位置的斷缺長度,其他幾支簡所缺的部位都在上端,而下端較為完整。記載的內容是五聲中的宮、商、徵、羽各聲調及所屬歌曲的篇目,沒有發現角音的聲名。
    本篇包括12個宮調名、36個曲目名以及「又 」一個演奏說明。曲目的性質,有些詞句也許和今本《毛詩》的詩句十分類似,但大多數曲目的性質還不是很清楚。是否為孔子選編後未傳的逸詩,或是楚地采集的詩歌,其實也都不能確定。由於本篇的曲目都沒有歌詞,所以具體內容不易肯定,本文僅能根據曲目名稱加以推論。
    二、〈逸詩.交交鳴烏〉
    〈交交鳴烏〉現存殘簡四支,詩歌內容可據上下文擬補,估計有三章,每章十句。學者多從原考釋之說,將此詩詩旨理解為君子們互相友好。本文則據季師旭昇〈交交嗚烏新詮〉之說立論,認為此詩所謂的「豈弟君子」乃指楚國國君而言,以群 飛翔往來,聚集於梁(渚、厲),象徵人民心向統治者,全詩在歌頌國君能為民之長、努力政事、事奉天地。〈交交嗚烏〉一詩應是南方楚人模擬《詩經》而產生的作品。
    三、〈逸詩.多薪〉
    本篇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第二篇〈逸詩〉的第二首詩,共二簡,共44字,含重文八字,原考釋謂「現存者約為原詩其中二章的部份詩句」 ,非是。從殘餘簡文來看,原詩至少應有四章,其中第四章保存完整,由於重章疊句的關係,我們可以根據第四章,試補出其他缺損的詩句。原考釋以詩意名篇,並謂「〈多薪〉是歌詠兄弟二人之間親密無比的關係」,其說可從。
    〈多薪〉一詩,以柴薪來與「栗榛」、「雚葦」、「蕭荓」、「松梓」作為對比。柴薪雖然數量很多、品種很多,但是卻多而雜亂,比不上具有共同特性的「栗榛」(「雚葦」、「蕭荓」、「松梓」)等植物。這種情形,再用以比喻眾多的人群中,沒有人可以比兄弟更加親近。詩中用以象徵兄弟的「栗榛」、「雚葦」、「蕭荓」、「松梓」,以其植物特徵而言,都具有美德的象徵意義。全詩之詩義與《鄭風.揚之水》「終鮮兄弟,維予二人」、《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相似。
    四、〈內豊〉
    本篇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的第五篇,根據原考釋者李朝遠先生的說明,全篇現存完簡四支,由二支斷簡拼接的整簡三支,殘簡三支,另有一支附簡。第一簡背有篇題「內豊(禮)」,全篇內容與《大戴禮記.曾子立孝》等篇有關。
    實際上,今本《大戴禮記》中的〈曾子立孝〉、〈曾子大孝〉皆與竹簡有類似的文句記載,但精神並不完全相同。簡文中談論到君臣、父子、兄弟之間彼此對等的關係,但在〈曾子立孝〉中,所言及的僅止於臣、子、弟的片面從屬關係,這顯然和漢儒所倡言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三綱思想有關。由此段出土的〈內豊〉簡文,我們可以一窺先秦儒家倫理孝道思想的原貌。
    五、〈相邦之道〉
    本篇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第六篇,僅存殘簡四支,現共存一百零七字,其中合文五,重文一。
    本文認為簡文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簡至第三簡,乃魯哀公與孔子對於「相邦之道」及「民事」二個問題的問答。哀公向孔子詢問「相邦」之道,孔子認為欲相邦者,應以人民所欲為先,使強者順服,察知民患,等待適當時機以推行政事;其後哀公又詢問「民事」,由殘存簡文可見,孔子認為至少需做到農、工、軍事三方面的充實與準備。第二部分則為第四簡,乃孔子退出宮廷後與子貢之間的問答。在哀公的提問中,孔子特別向子貢言及了「相邦之道」,認為哀公此問失當。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采風曲目、逸詩、內豊 、相邦之道》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2 第二章 〈采風曲目〉校釋 第一節 前言--------------------------------------------4 第二節 關於「分類聲名」及「又 」--------------------------5 第三節 〈采風曲目〉簡文校釋-----------------------------29 第四節 結論------------------------------------------184 第三章 〈逸詩.交交鳴 〉校釋 第一節 前言------------------------------------------189 第二節 竹簡形制及編聯----------------------------------196 第三節 〈逸詩.交交鳴 〉簡文校釋-------------------------198 第四節 用韻-------------------------------------------278 第五節 結論-------------------------------------------280 第四章 〈逸詩.多薪〉校釋 第一節 前言-------------------------------------------287 第二節 竹簡形制及編聯----------------------------------287 第三節 〈逸詩.多薪〉簡文校釋---------------------------287 第四節 用韻-------------------------------------------313 第五節 結論-------------------------------------------314 第五章 〈內豊〉校釋 第一節 前言-------------------------------------------318 第二節 竹簡形制及編聯----------------------------------318 第三節 〈內豊〉與《大戴禮記》〈曾子立孝〉、〈曾子大孝〉-----341 第四節 〈內豊〉簡文校釋---------------------------------343 第五節 結論-------------------------------------------456 第六章 〈相邦之道〉校釋 第一節 前言--------------------------------------------459 第二節 竹簡形制及編聯-----------------------------------460 第三節 〈相邦之道〉簡文校釋------------------------------460 第四節 結論------------------------------------509 參考書目-----------------------------------------511 附錄:〈說夬〉------------------------------------523

    參考書目
    一、 傳統文獻(依作者年代排列)
    (漢)司馬遷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三國)韋昭:《國語韋昭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錄》,台北:木鐸,1982年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陳彭年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16刷
    (清)阮元戡訂:《十三經注疏》,嘉慶廿年江南昌府學開雕影印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俞樾:《春秋名字解詁補義》,台北:漢京文化,1980年
    (清)姚際恆著;林慶彰主編:《姚際恆著作集》第一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清)張玉書主編:《康熙字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年12月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世界,1962年
    (清)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卷十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清)孫詒讓:《契文舉例》,台北:藝文印書館,1963年

    二、 近人論著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于省吾主編 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王力堅︰《古典新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台北:台灣商務, 2005年
    王忠林等著:《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台北:福記,1983年
    王建輝、劉森淼:《荊楚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景琳、徐陶主編:《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2年
    王襄:《簠齍殷契類纂》,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石泉主編:《楚國歷史文化辭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向熹:《詩經詞典(修訂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朱自清:《古詩歌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湖北: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余師培林:《詩經正詁(上)》,台北:三民,1993年
    余師培林:《詩經正詁(下)》,台北:三民,1995年
    宋公文、張君:《楚國風俗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台北:萬卷樓,1999年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4月
    李慧:《台灣土著民族舞蹈音樂節奏之研究》,台北:大卷,1990年
    沈建華:《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汪中文:《爾雅著述考》,台北:編譯館,2003年
    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台北:南天,1990年
    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集成》,台北:五南,1993年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林尹:《文字學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
    林尹:《訓詁學》,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林吳素霞:《南管音樂賞析─入門篇》,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0年初版
    林義光:《文源》,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金開誠 董洪利 高路明著:《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姚際恆著、林慶彰主編:《姚際恆著作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容庚編著 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四冊《東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注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馬茂元:《楚辭注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馬驌:《繹史》卷八十六,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高亨纂著 ; 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高鴻縉:《散盤集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57年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合編,《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95年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郭店楚簡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符定一:《聯緜字典》,台北:中華書局,1964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
    陳加盛︰《野鳥觀察事典》,台北︰晨星,2006年
    陳正之:《民樂瑰寶: 臺灣的北管與南管》,台中:省新聞處,1990年
    陳初生編纂、曾憲通審校:《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
    陳師新雄:《古音學發微》,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2年
    陳夢家:《卜辭綜述》,台北:大通,1971年
    陳夢家著、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殷虛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喬繼堂、朱瑞平主編:《中國歲時節令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8年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童勉之:《中華草木蟲魚文化》,台北:文津,1997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台北:台灣文俠出版社,1973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續編》第八十三冊,台北:新文豐,1989年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3月
    楊金鼎等注釋:《楚辭注釋》,台北:文津,1993年
    楊師如雪:《文法ABC》,台北:萬卷樓,2002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大源,1997年
    楊權喜:《楚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書店經銷,2000年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劉增貴:《漢代豪族硏究 : 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台北:撰者,1985年
    潘富俊:《楚辭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2002年
    滕壬生編著:《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談遠平:《中國思想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
    魯實先先生:《文字析義》,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年6月30日
    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朮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賴炎元《韓詩外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72年
    顏重威︰《詩經裡的鳥類》,台北:鄉宇文化,2004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譚維四:《曾侯乙墓》,台北:瑞昇文化,2005年

    三、 近人論著單篇論文、會議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于省吾:〈釋古文字中附劃因聲指事字的一例〉,《甲骨文字釋林》,台北:大通,1981年
    于省吾:〈釋穆〉,《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文耀:〈曾侯乙鐘銘文之管見〉,《古文字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白于藍:〈古璽印文字考釋(四)篇〉,《考古與文物》,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 1993年第3期
    白于藍:〈郭店楚墓竹簡釋讀札記〉,《古文字論集(二)》,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2001年
    白于藍:〈釋包山楚簡中的「巷」字〉,《殷都學刊》,安陽:安陽師專〈殷都學刊〉編輯部,1997年
    年12月
    何琳儀、徐在國:〈釋 及其相關字〉,《中國文字》新二十七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何琳儀:〈仰天湖竹簡選釋〉,《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吳良寶:〈璽陶文字零釋〉,《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集》,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良寶:〈讀郭店楚簡札記三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2001年05期
    宋淑萍:〈「無違」的孝道─兼論「事父母幾諫」章〉,《孔孟月刊》,台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李守奎:〈楚文字考釋(三組)〉,《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家浩:〈釋「弁」〉,《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續釋“尋”字〉,《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第6期
    蕭毅:〈楚璽札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
    周世榮:〈從馬王堆出土古文字看漢代農業科學〉,《農業考古》,南昌:農業考古編輯部,1983年第1期
    季師旭昇:〈古璽雜識二題:壹: 」、「 」、「 」;貳,姜枼〉,《中國學術年刊》第廿二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同學會,2001年5月
    季師旭昇:〈讀郭店上博五題:舜、河滸、紳而易、牆有茨、宛丘〉,《中國文字》新二十七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季師旭昇:〈說李〉,(《文字的俗寫現象及多元性》,第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2006年5月20、21日。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聖環圖書公司出版
    季師旭昇:〈交交鳴烏新詮〉,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6年9月22---24日
    季師旭昇:〈說婁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林素清:〈釋「匱」——兼及〈內禮〉新釋與重編〉,發表於「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系所主辦,2005/05/28-30
    林素清:〈上博楚簡四〈內禮〉篇重探〉,《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主辦,2005年12月2-3日
    林碧玲:〈《上博四.逸詩.交交鳴 》研究〉,《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2月2-3日
    林澐:〈豊豐辨〉,《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林澐:〈說戚、我〉,《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邱德修:〈上博簡〈 衣〉的「 」字考〉,《儒道學術國際研會─先秦 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2年
    金立:〈江陵鳯凰山八號漢墓竹簡試釋〉,《文物》,1976年第6期
    俞志慧:〈《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校箋(上)〉,《經學研究論叢》第十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3年
    胡平生:〈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詩論》箚記〉,《上海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胡厚宣:〈釋 用 御〉,《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四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9年
    徐中舒:〈怎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徐在國:〈讀《楚系簡帛文字編》札記〉,《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合肥:安徽大學學報編輯部,1998年第5期
    徐寶貴:〈郭店楚簡研究三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2003年3月第2期
    袁國華:望山楚墓卜筮祭禱簡文字考釋四則,《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四本第二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
    張玉金:〈釋甲骨金文中的「西」和「囟」字〉,《中國文字》,台北:藝文印書館,新25期
    張桂光:〈《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文字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淺野裕一(日):〈上博楚簡《相邦之道》的整體結構〉,《「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東吳大學哲學系,2005年3月
    陳芳妹:〈晉侯 鋪─兼論銅鋪的出現及其禮制意義〉,《故宮學術季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第十七卷第四期
    陳思婷:〈說夬〉,《東方人文學誌》,台北:文津,2006年9月,第五卷第三期
    陳振裕:〈湖北農業考古概述〉,《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
    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四冊零札〉,《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湯餘惠:〈略談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湯餘惠:〈包山楚簡讀後記〉,《考古與文物》,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93年第二期
    程燕:〈「豈」、「 」同源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馮時:〈工 大 鍦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黃人二:〈讀上博藏簡第四冊內禮書後〉,發表於台灣楚文化研究會主辦「新出土戰國楚竹書研讀會」,2005年3月12日。另收錄於《出土文獻論文集》,台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另節錄發表於《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盛璋:〈包山楚簡中若干重要制度發复與爭論未決諸關鍵字解難、決疑〉,《湖南考古輯刊》,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
    黃翔鵬:〈先秦音樂文化的光輝創造──曾侯乙墓的古樂器〉,《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1期
    黃翔鵬:〈釋「楚商」──從曾侯鐘的調式研究管窺楚文化問題〉,《文藝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79年第二期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合肥:安徽大學學報編輯部,2002年第26卷第2期
    黃錫全:〈《包山楚簡》部分釋文校釋〉,《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附錄四,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楊建芳:《玉韘及韘形玉飾─一種玉器演變的考察》,《中國文物世界》47期,香港:藝術推廣中心,1989年7月
    楊樹森:〈焚巫.祭月.祈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1994年第1期
    楊澤生:〈讀上博(四)劄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裘錫圭:〈關於孔子詩論〉,《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二卷第三期,2002年1月
    裘鍚圭:〈古幣叢考讀後記〉,《古幣叢考》,合肥 :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2年
    賈繼海:〈曾子對孔子孝道觀的繼承〉,《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05年3月,第21卷第2期。
    廖名春:〈楚簡《老子》校釋〉,《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日)福田哲之:〈上博楚簡《內豊》的文獻性質----以與《大戴禮記》之《曾子立孝》、曾子事父母為比較中心〉,《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趙平安:〈釋包山楚簡中的「 」與「 」〉,《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
    羅新慧:〈曾子與《孝經》----儒家孝道理論的歷史變遷〉,《史學月刊》,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期

    四、 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林素英:《從古代的生命禮儀透視其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1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陳嘉凌學姐:《楚系簡帛字根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霖慶學長:《郭店〈性自命出〉暨上博〈性情論〉綜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靜俐:《詩經草木意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黃人二:《戰國包山卜筮祝禱簡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董妍希學姐:《金文字根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蘇建洲學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五、 網站文章(依作者姓氏筆劃、發表日期先後排列)
    田煒:〈讀上博竹書(四)瑣記〉,簡帛研究網,2005/04/03
    (日)井上亘:〈《内豊》篇與《昔者君老》篇的编聯問題〉,簡帛研究網,2005/10/16
    王貴元:〈上博五札記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站,2006/03/03
    田煒:〈讀上博竹書(四)瑣記〉,簡帛研究網,2005/04/03
    何有祖:〈上博楚竹書(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04/01
    何有祖:〈上博楚簡試讀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09/20
    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簡帛研究網,2002/01/17
    何琳儀、程燕:〈滬簡《周易》選釋〉,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站,2004/05/16
    李銳:〈讀上博(四)札記(一)〉,簡帛網2005/02/20。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02/16
    李銳:〈讀上博四札記(二)〉,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02/20
    李銳:〈上博簡《子羔》、《交交鳴烏》劄記二則〉,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6/10/02
    李學勤:〈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詩論》分章釋文〉,簡帛研究網,2002/01/16
    沈培:〈上博簡《姑成家父》一個編聯組位置的調整〉,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02/22
    林碧玲主講:「上博四〈逸詩‧多薪〉導讀」。(第八次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2006年12月09日,台大哲學系201室。)http://homepage.ntu.edu.tw/~d93124002/index-new.html
    周鳯五:〈《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簡帛研究網,2002/01/16
    孟蓬生:〈上博(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2/02/15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續〉,簡帛研究網,2005/03/06
    季師旭昇:〈上博(四)《逸詩•交交鳴烏》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02/15。
    季師旭昇〈上博四零拾〉,簡帛研究網,2005/02/15
    房振三:〈上博館藏楚竹書(四)釋字二則〉,簡帛研究網,2005/03/29
    范常喜:〈對楚簡中「喪」字的一點補充〉,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03/17
    范常喜:〈簡帛《周易•夬卦》「喪」字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5/03/14
    范常喜:〈讀《上博四》札記四則〉,簡帛研究網,2005/03/31。
    秦樺林:〈釋「 」「 」〉,簡帛研究網,2004/08/14
    秦樺林:〈楚簡逸詩《交交鳴 》劄記〉,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02/18
    秦樺林:〈上博四.逸詩.交交鳴烏》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02/20
    秦樺林:〈楚簡逸詩《交交鳴 》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02/20。
    陳思婷:〈試釋《上博(四).相邦之道》之女 〉,簡帛研究網,2005/04/03
    陳思婷:〈試釋《上博(四).采風曲目》「苟 君毋死」〉,簡帛研究網,2005/10/30
    陳斯鵬:〈初讀上博竹書(四)文字小記〉,簡帛研究網,2005/03/05
    陳劍:〈上博竹書「葛」字小考〉,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03/10
    高佑仁:〈讀上博(四)札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02/24
    曹建國:〈楚簡逸詩《交交嗚鷖》考論〉,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11/26。
    曹建敦:〈用新出土竹書校讀傳世古籍箚記一則-----上博《內豊》校讀《大戴禮記》一則〉,簡帛研究網,2005/03/06
    曹建敦:〈讀上博藏楚竹書《內豊》篇札記〉,簡帛研究網,2005/03/04
    許無咎:〈《內豊》札記一則〉,簡帛研究網,2005/03/01
    黃鳴:〈上博四《采風曲目》零拾〉,簡帛研究網。2005/12/30
    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02/20
    楊澤生:〈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03/24
    福田哲之(日):〈上博四《內禮》附簡、上博五《季康子問於孔子》第十六簡的歸屬問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03/07
    廖名春〈楚簡《逸詩•交交鳴烏》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02/12。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02/13。(後載於《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2005年第1期)
    廖名春:〈楚簡《逸詩․多薪》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02/12。清華大學簡研究網,2005/02/13
    廖名春:〈讀楚竹書《内豊》篇箚記(一)〉,簡帛研究網,2005/02/20
    廖名春:〈也說“交交鳴 ”〉,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02/21。
    劉洪濤:〈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劄記(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7/01/17
    劉釗:〈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箚記〉,簡帛研究網,2002/01/08
    劉國勝:〈上博(五)零札(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04/07
    劉樂賢:〈楚簡《逸詩․多薪》補釋一則〉,簡帛研究網,2005/02/20
    禤健聰:〈上博楚简(五)零札(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02/24。
    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札記〉,簡帛研究網,2005/03/10
    蘇建洲學長:〈楚文字考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5/03/14
    蘇建洲學長:〈《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豎刁與易牙為相」章字詞考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03/17
    蘇建洲學長:〈上博五補釋(五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站,2006/03/29
    註:1.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網址:
    http://www.bsm.org.cn/
    2.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網址: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
    3.簡帛研究網網址:
    http://www.bamboosilk.or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