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海斐
CHAU, HOI-FEI
論文名稱: 百味人生—以港臺飲食文化為題:周海斐書畫印創作論述
The Tastes of Life—Hong Kong and Taiwanese Culinary Cultures:The Thesis on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eal Engraving Creations by Chau Hoi Fei
指導教授: 林政榮
Lin, Cheng-Jung
口試委員: 林政榮
Lin, Cheng-Jung
程代勒
Cheng, Dai-Le
林章湖
Lin, Chang-Hu
口試日期: 2024/12/2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後現代主義新文人畫身份認同社會運動飲食文化
英文關鍵詞: Identity, Food Culture, New Literati Painting, Postmodernism, Social Movements
研究方法: 風格分析法跨學科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2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香港在經歷2014及2019的社會運動後,終於在2020年開始出現大型移民潮,臺灣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移民點,香港人移居臺灣後能否適應當地,還是會出現文化衝突?飲食作為所有人每天都必須要面對的議題,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本研究以飲食為題,探討香港人自2014年起的社會運動後所導致的潮民潮及身分認同問題,以受後現代思潮所影響的新文人畫方式表現。
    本研究會跨領域探討香港社會運動及身分認同等問題,並探討文人畫自明代董其昌確立以來的演變過程,討論新文人畫出現的原因,探討新文人畫的表現手法,藉由風格分析法分析一眾新文人畫家的作品,進一步指出後現代主義如何影響新文人畫。
    透過理解香港的社會運動經歷、移民潮及身分認同等問題,並剖析新文人畫的精神和特點,理解兩地飲食文化的意涵,筆者作為離開香港的一員,以百味人生系列作品去實踐,嘗試以通俗化、生活化的食物為題材,創作結合書、畫、印,利用新文人畫風格,記錄離鄉背井的心路歷程,並探討移居臺灣兩年後所出現的差異與融合以及身份認同問題。

    Following the social movements in Hong Kong in 2014 and 2019, a significant wave of emigration emerged in 2020, with Taiwan becoming one of the main destinations. Can Hongkongers adapt to life in Taiwan, or will cultural conflicts arise? As food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daily life and closely tied to human existence, this study uses food as its central theme to explore the migration wave and identity issues caused by Hong Kong’s social movements since 2014, expressed through the postmodern-inspired style of New Literati Painting.
    This research adopt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issues related to Hong Kong’s social movements and identity. It also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Literati Painting since Dong Qichang’s establishment of the style in the Ming Dynasty, explores the emergence of New Literati Painting, and analyzes its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By employing stylistic analysis,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works of various New Literati painters and highlights how postmodernism has influenced this genre.
    Through an understanding of Hong Kong’s social movements, migration wave, and identity issues, as well as an analysis of the spiri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Literati Painting, this research aims to delve into the meanings of food culture in both Hong Kong and Taiwan. As someone who has left Hong Kong, the author creates the Food as Heaven series to document the emotional journey of displacement. Using food as a relatable and accessible subject, the series incorporates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seals in the style of New Literati Painting to explore the contrasts, integrations, and identity issues experienced after two years of living in Taiwan.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創作動機及目的 01 第二節 創作內容與範圍 03 第三節 創作限制 0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09 第二章 從文人畫到新文人畫 11 第一節 文人畫的演變歷程 11 第二節 新文人畫的表現風格及意涵 20 第三節 新文人畫的特徵 24 第三章 個人創作內涵 41 第一節 社會運動的後遺症 41 第二節 飲食文化的意涵 52 第三節 後現代主義與新文人畫 56 第四章 個人作品分析 67 第一節 百味人生系列水墨作品解析 67 第二節 百味人生系列書法及篆刻作品解析 81 第五章 結論 110 參考文獻 112

    一、中文圖書
    22 Hongkongers,《自由六月—2019年香港「反送中」與自由運動的開端》,台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19年。
    John Tomlinson,《最新文化全球化》,鄭棨元、陳慧慈譯,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年。
    卜壽珊,皮佳佳譯,《心畫:中國文人畫五百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歷史問題檔案圖錄》,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6年。
    中華廚藝學院,《老港滋味》,香港聯合書刊物流,香港,2015年。
    孔新苗,《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美學》,中國: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王仁湘,《民以食為天I》,台北:中華書局,1998年。
    王南溟,《藝術必須死亡》,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台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
    李老十,《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畫家叢書-新文人畫:李老十》,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廷華,《中國名畫家全集.趙孟頫》,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周永新,《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香港:中華書局,2016年。
    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
    林泉忠,《誰是中國人》,臺北:時報文化,2017年。
    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島子,《後現代主義藝術系譄上卷》,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
    栗憲庭,《藝見的嗚放:從國家意識形態中出走》,台北:藝術家,2010年。
    馬嶽,《反抗的共同體—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20年。
    高千惠,《出界-水墨空間的人間詩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高千惠,《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高千惠,《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康有為,《萬木草堂藏畫目》,上海:長興書局,1918年。
    張玉欣,《山味、海味、臺灣味:臺灣飲食歷史與文化》,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13年。
    梁瓊惠,梁一萍主編,《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6。
    陳玉箴,《飲食文化》,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陳綬祥,《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畫家叢書-新文人畫:陳綬祥》,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綬祥,《新文人畫藝術—文心萬象》,中國: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陳衡恪,《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台北:中華書畫出版,1991年。
    陳衡恪,《中國繪畫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年。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1990年。
    曾棗莊、曾濤編,《蘇軾彙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曾樹基,《香港與中國之間》,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4年。
    黃光男,《藝海微瀾》,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
    楊家駱主編,《蘇軾全集》(上冊),台北市:世界書局,1964 年
    葛鵬仁,《當代藝術研究書系-西方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5年。
    董其昌,周遠斌點校纂注,《畫禪室隨筆》,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趙孟頫,《松雪齋集》,黃天美點校,杭州:西泠印社出版,2010年。
    劉二剛,《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畫家叢書-新文人畫:劉二剛》,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下)》,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鄭善禧,《鄭善禧作品選集》,台北:天春社興業有限公司,1989年。
    魯虹,《中國當代中墨1978-199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蕭欣浩,《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香港:初文出版社,2019年。
    戴麗珠,《詩與畫》,台北:經聯出版公司,1978年。
    薛永年主編、邵彥編著,《中國繪畫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蘇軾,傅成、穆儔標點,《蘇軾全集》,上海: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4》,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二、期刊論文
    水中天、郎紹君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李振明,〈文人畫書法性制約的再議〉,《文人美學的當代思考》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2004年。
    陳獨秀,〈美術革命〉,《新青年》,第6卷第1號,1919年。
    薛永年,〈變古為今,引西潤中-二十世紀現代中國水墨畫的回顧與前瞻〉,《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三、 學位論文
    林政榮,《新文人畫的後現代現象-當代水墨情欲創作探微》博士論文,臺北,2015年。
    林章湖,《「後現代」與臺灣當代水墨》博士論文,北京,2013年。
    洪與城,《香港在他方:在臺港人的認同操演與網絡形構》碩士論文,臺北,2023年。
    四、網絡文章資料
    阮穎嫻,〈近期香港人口變化及移民潮比較〉,明報新聞網, <https://news.mingpao.com/ins/%E6%96%87%E6%91%98/article/20220823/s00022/1661175261010/%E8%BF%91%E6%9C%9F%E9%A6%99%E6%B8%AF%E4%BA%BA%E5%8F%A3%E8%AE%8A%E5%8C%96%E5%8F%8A%E7%A7%BB%E6%B0%91%E6%BD%AE%E6%AF%94%E8%BC%83%EF%BC%88%E6%96%87-%E9%98%AE%E7%A9%8E%E5%AB%BB%EF%BC%89>(檢索於2022年11月24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刊憲並即時生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006/30/P2020063000961.htm>(2022年1月12日檢索)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刊憲並即時生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006/30/P2020063000961.htm>(2022年1月12日檢索)
    栗憲庭,〈文化變動和水墨畫〉,《藝術中國》<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art.china.cn/voice/2010-05/11/content_3505510.htm> (2023年10月16日檢索)
    栗憲庭,〈食色性也——新文人畫運動和李津的作品〉,《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資訊網》,<https://www.cafa.com.cn/cn/figures/article/details/8320927>,(2023年10月20日檢索。)
    移民事務組,〈港澳居民近年移居臺灣人數〉,中華民國內政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0395/143266/>(檢索於2022年11月24日)
    惠楚生、吳世寧,〈中國人?香港人?從歷年數據看我城變遷—廿五年來港人身份認同比較〉,《明周文化》,<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7%A4%BE%E6%9C%83/%E6%B8%AF%E4%BA%BA%E8%BA%AB%E4%BB%BD%E8%AA%8D%E5%90%8C-%E9%A6%99%E6%B8%AF%E6%B0%91%E6%84%8F%E7%A0%94%E7%A9%B6%E6%89%80-%E7%A7%BB%E6%B0%91%E5%9F%8E%E5%B8%82-206529>(檢索於2022年11月24日)
    新華社,〈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有關普選問題的決定(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http://www.gov.cn/jrzg/2007-12/29/content_847036.htm>(2022年1月12日檢索)
    新華社,〈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4/0901/c1024-25574892.html>(2022年1月12日檢索)
    爆檸哥,〈BNO簽證近1/3申請者18歲以下—港人分亭木18個移英後殘酷現實〉,香港01,<https://www.hk01.com/article/83478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檢索於2022年11月24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