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魯學蓮 |
---|---|
論文名稱: |
陳立夫與台灣儒家學說之發展 |
指導教授: | 黃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4 |
中文關鍵詞: | 四書道貫 、人理學 、儒 學 、人文教育 、易 學 、孔孟學說 |
英文關鍵詞: | Confucian Way, Human principle theory, Confucianism, Liberal education, Easy to learn, Confucius&Mencius theo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3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是攸關陳立夫在台灣推展儒家學說的貢獻來加以探討。
陳立夫的成長與背景,並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良師益友,為他奠立了穩固的思想基礎,更讓他確立了將來發展的志趣事業。
探討相關文獻的同時,發現到陳立夫所論著之書籍非常多,內容都有助於我們更認識中國的儒家學說,在著述的分類上可分成儒學類、易學類、倫理道德類、科學、經濟類,從以上之分類不難看出陳立夫的學識非常淵博。
從中國儒家的學說精華而言,四書是認識中國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陳立夫歷經數年的光陰,編纂了一本「四書道貫」。原本獨立的學說內容中,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加以融合,更道出儒家一貫的思想內容。相關的儒學著述還很多,在文獻中有詳細的介紹。
儒家學說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的內容,最大的貢獻是應用在教育上。因此了解儒家的教育觀,並就儒家學說在教育的實用性加以探討,就顯得有其重要性,當然陳立夫將儒家學說在教育的推展成效上,更是有不可否認的功勞。
陳立夫自幼承襲中國傳統之教育,及長接受了新式教育,即使是當時留學美國榮獲工學碩士,他仍感到儒家學說在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既深且遠,只是被國人所忽視。因此,在行有餘力的同時,對儒家學說有深化的研究,並完成了「四書道貫」的著述。編著了「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分為第一輯和第二輯。另外在教育部的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擔任主編,執筆了「人文教育十二講」。後來更是力促組成「中華文化復興推行委員會」,並成立「孔孟學會」,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
就以上的討論,分析研究心得,提出研究時所獲得的收穫,並就研究所發現的困境,希望將來在推發儒家學說時,能薄盡心力提供淺見,並就本研究未周詳之處,促使下一階段的研究能有所展望。
The motive and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ontribution which Li-Fu Chen made in propagating Confucianism in Taiwan. Not only Mr. Chen’s family background but also the great masters and good friends whom he met at school helped him solidify his thoughts and make sure what he would do in the future.
When study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 found out Mr. Chen was a very learned man because he had written many books, including Confucianism, Classic of Changes, moral ethics, science and economics. All of them are great help when studying Chinese Confucianism.
From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the Four Books is the typical book to know the Chinese culture. It took Mr. Chen several years to write a book called The Confucian Way, which made all the independent thought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nciu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ell-integrated.
Confucianism covers theories in economics, politics and society, and its great value is to apply in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Confucianism, and to take a closer look at its practical possibilities. Of course, Mr. Chen’s efforts in this aspect are definitely undeniable.
Mr. Chen had accepte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ince he was little. When he grew up, he also had the western type of education. However, even when he had a Master’s degree in Science in the U. S., he still thought Confucianism had great influence in our society, but unfortunately most Chinese people ignored it. Therefore, he used his free time to study Confucianism closely and finished writing The Confucian Way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us doctrine ,Part one and Part Two. Besides, Committee of Ministry of Liberal Education wrote the Liberal Education Twelve Chapter, and then later helped to set up Committee on
Restor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and Confucius & Mencius Society. Both organization have done their best to glorify Chinese culture.
I hope this research would give readers some insights in spreading Confucianism, and also help to improve myself in the future.
壹、中文文獻
1.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2),《國父全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2.中華民國易經學會(1998),《第十四屆國際易學大會大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易經學會。
3.王晉光(1999),《論語孟子縱言》,台北:台灣書店。
4.王輝耀(1994),《孟子的人生哲學》,台北:揚智。
5.王宗文(1995),《中國文化之深層結構》,台北:新文豐。
6.王讚源(1996),《墨子》,台北:東大。
7.王開府(1999),《四書的智慧》,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8.王雲五(1970),《先秦教學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9.田秋野、周維亮(1979),《中華鹽業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0.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1979),《新校本史記一百三十卷》,台北:鼎文。
11.江雪齡(1996),《邁向廿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12.沈宗翰、趙雅書等(1979),《中華農業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3.杜維明(1990),《儒學自我意識的反思》,台北:聯經。
14.杜維明(1998),《儒學發展的弘觀透視-新加坡1988儒學群英會輯》,台北:正中。
15.沈百先、章光彩等(1979),《中華水利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6.阮 元(1956),《曾子注釋》,台北:新興。
17.李光耀(1998),《李光耀回憶錄1923-1965》,台北:世界。
18.李光耀(2000),《李光耀回憶錄1966-2000》,台北:世界。
19.李 旭(1995),《孔子的人生哲學》,台北:揚智。
20.李恭蔚(2000),《世界史通論》,高雄:春暉。
21.李丹郎(1986),《易經哲學及應用原則》,台南:李丹郎。
22.李時珍(2000),《本草綱目》,台南:世一文化。
23.吳弘一、沈清松、趙金祁(1999),《人文社會科技的展望》,台北:台灣書店。
24.吳瓊恩(1985),《儒家政治思想與中國政治現代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25.吳 康(1967),《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6.范 曄、李 賢(1978),《新校本後漢書九十卷》,台北:鼎文。
27.周紹賢(1973),《孟子要義》,台北:文景。
28.周群振(2000),《儒家義理通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9.韋政通(1997),《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
30.韋政通(1984a),《儒學與現代世界》,台北:東大。
31.韋政通(1984b),《儒學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
32.南懷瑾(1988),《易經雜說-易經哲學之研究》,台北:老古文化。
33.馬持盈(1979),《史記今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4.徐宇辳(1998),《周易漫談》,台北:宋林。
35.高 明(1983),《儒家思想與中華文化研究論集》,台北:黎明。
36.孫小金(2001),《孔子》,香港:中華書局。
37.孫中山(1924),《三民主義》,中國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38.唐林泉(1979),《孟子政治思想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9.張廷榮(1973),《易經講義》,台北:易學研究雜誌社。
40.張善文、馬重奇,(1998),《周易漫談》,台北:頂淵。
41.陳立夫(1969),《唯生論》,台北:正中。
42.陳立夫(1975),《生之原理》,台北:正中。
43.陳立夫(1971),《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第一輯》,台北:復興書局。
44.陳立夫(1972),《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第二輯》,台北:復興書局。
45.陳立夫(1973a),《孟子之政治思想》,台北:中華書局。
46.陳立夫(1973b),《戰時教育行政回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7.陳立夫(1975),《易學應用之研究第一輯》,台北:台灣中華。
48.陳立夫等(1976a),《孔孟學說與現代思想》,台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
49.陳立夫(1979b),《四書章句速檢》,台北:世界。
50.陳立夫(1979),《孔子學說與中華文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51.陳立夫等(1980),《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52.陳立夫(1981a),《國父道德言論類輯》,台北:東大。
53.陳立夫(1981b),《人理學》,台北:台灣中華。
54.陳立夫(1982),《易學應用之研究第二輯》,台北:台灣中華。
55.陳立夫(1983a),《陳立夫儒學研究言論集》,台北:復興書局。
56.陳立夫(1983b),《人理學研究》,台北:台灣中華。
57.陳立夫(1984),《中華文化之科學解析》,台北:中華文物供應社。
58.陳立夫(1986),《孟子之道德倫理思想》,台北:正中。
59.陳立夫(1989a),《我的創造、倡建、與服務》,台北:東大。
60.陳立夫(1989b),《從根究起》,台北:三民。
61.陳立夫(1994),《成敗之鑑》,台北:正中。
62.陳立夫(1996),《四書道貫》,台北:世界。
63.陳大絡(1989),《孔子的政治思想》,台北:正中。
64.陳烈甫(1985),《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65.陳柏達(1973),《佛陀與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較》,台北:新文豐。
66.陳正茂、林寶琮(2001),《世界文化史》,台北:新文京開發公司。
67.陳 秦、裴松之(1978),《新校本三國志六十五卷》,台北:鼎文。
68.許慎著、段玉裁注(1980),《圈點段注說文解字》,台北:南嶽。
69.曹美秀校對(1994),《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
70.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1999),《儒學與工商文明》,北京:師範大學。
71.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1987),《人文教育十二講》,台北:東大。
72.黃光雄(1995),《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73.黃俊傑(1990),《沈宗翰先生年譜》,台北:巨瀛。
74.黃俊傑(2002),《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75.郭齊家(1990),《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五南。
76.郭為藩(1995),《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文化。
77.程兆熊(1985a),《道家思想》,台北:明文。
78.程兆熊(1985b),《中華園藝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79.程兆熊(1988),《儒家教化與國際社會》,台北:明文。
80.葉繼業(1981a),《孟子思想研究》,台北:黎明。
81.張鐵君(1974),《儒家學說在今日》,台北:幼獅。
82.曾文星(1996),《華人的心理與治療》,台北:桂冠。
83.董光壁(2002),《易學與科技》,台北:大展。
84.楊祖陶、鄧曉芒(2001),《康德三大批判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85.蔡仁厚(1987),《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
86.蔡仁厚(1998),《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87.劉昭民(1985),《中華天文學發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88.趙春梅(1994),《倫理精神與中國社會現代化》,北京:北京出版社。
89.鮑 風(2001),《儒家智謀》,嘉義:千聿企業社。
90.趙良五(1991),《中西數學史的比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91.鄭家棟(1995),《當代新儒學論衡》,台北:桂冠圖書。
92.閻 韜(1994),《孔子與儒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
93.蕭功秦(1988),《儒家文化的困境》,台北:五南。
94.鍾茂其(1998),《易學初階》,台北:武陵。
95.謝仲明(1986),《儒學與現代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96.台灣中華(1985),《中國歷代經籍典》一至八冊,台北:台灣中華。
97.韓福光、華仁、陳澄子(1999),《李光耀治國之鑰》,台北:天下遠見。
98.譚遠平(1991),《孔孟政治思想與我國政治民主化》,台北:眾望文化事業。
99.嚴慶祥(1999),《孔子學說與現代思想》,台北:董氏基金會。
100.金容美(2000),《論語學的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01.陳淑雲(2001),《孔子仁的思想之形成與應用》,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02.曾怡嘉(2002),《先秦至漢初儒家孝道思想之演變》,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03.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彰化師範大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第三期,10月,頁25。
104.王健文(1994)<先秦儒家的教育理念>,《通識教育季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卷4期,頁18。
貳、相關資料
1.Anthony Giddens原著,張家銘等譯(1997),《社會學上冊》,台北:唐山。
2.Chrestopher Philips 原著,林雨蒨譯(2003),《蘇格拉抵咖啡館-哲學新口味》,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3.Joseph Needham 原著,陳立夫主譯(1971),《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一冊》,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4.Joseph Needham 原著,陳立夫主譯(1973),《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二冊》,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5.Thomsa Nagel原著,黃惟郁譯(2002),《哲學入門九堂課》,台北:究竟出版社。
6.Han Sung-Ioo (1991),Changing Values in Asia:Their Impact on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新加坡:Gap Janan Co,.ltd.
7.Howard,L. Boorman(1967):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63-611)
8.Jerome Cavanaugh(1982):Who’s Who in China 1918-1950。Hong Kong: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9.北村正光(1973):Who’s Who in China Volume 4。東京:龍溪書舍。
10.梅根悟(1955),《世界教育史》,東京:新評論株式会社
11.http://www.britannica.com
12.http://www.big5.xinhuanet.com
1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