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馬若涵
Ma, Ruo- Han
論文名稱: 集集地震序列之P波震源時間函數探討
Study of P-wave Source Time Function from Chi-Chi earthquake sequence
指導教授: 陳光榮
Chen, Kuang-J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複數解載衰減構造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ES.010.2018.B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6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由花蓮地區測站資料解算車籠埔斷層構造震源加速度時間函數變化,使用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自由場強地動觀測計畫,運用複數解載(complex demodulation)、P波速度模型與QP三維衰減構造,將花蓮地區原始地震加速度紀錄,進行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的解算,從而瞭解集集地震序列之車籠埔斷層的震源特性。
    震源時間函數可以看到地震事件發生當下,從震源產生地震波的加速度絕對物理量值隨著時間的變化,藉由函數解算結果得到地震事件的發震過程與地震加速度形式。本研究以解算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的方法,排除地動加速度的影響因子,逐一消去場址與儀器效應、路徑衰減效應等問題,而獲得集集地震序列斷層構造的震源函數特性與震源錯動模式,並挑選兩個獨立的地震事件解算震源時間函數,進行地震序列的分類。
    透過解算結果推論,地震事件受到相異的應力模式,能夠解算出不同的震源函數特性。因此震源時間函數能夠清楚辨識不同地震事件的受力過程與震源特性,將來如果要判斷獨立的地震事件是否屬於地震序列,震源時間函數是一種度量與輔助判斷的標準。

    摘要 I 致謝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文獻回顧 3 1.3 論文內容簡述與架構 7 第二章 研究方法 8 2.1 複數解載(complex demodulation) 8 2.2 計算震源P波各頻率加速度時間函數 11 2.3 解算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 13 第三章 資料處理 15 3.1 資料來源 15 3.2 資料選取 16 3.3 資料處理 1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討論 22 4.1 集集地震序列之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 22 4.2 花蓮測站解算地震事件I、J之震源時間函數 26 4.3 非集集地震序列之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 29 4.4 震源機制解與震源時間函數的比較 33 第五章 結論 37 參考文獻 39 附錄A 地震事件A~J平均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 41 附錄B 原始地震紀錄與震源解算結果 51

    Chen, K.J., Y.H. Yeh and C.T. Shyu (1996). Qp structure in the Taiwan area and its correlation to seismicity.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vol.7, no.4, p.409-429.

    Huang, C.H. , C.Y. Lee , Y.C. Kao and K.J. Chen (2017). Using Complex Demodulation and Attenuation Structure to Resolve P Wave’s Acceleration Source Time Function. 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 Vol.15, WPES0282, P.1-21.

    Kao, H. and W.P. Chen, (2000). The Chi-Chi Earthquake Sequence: Active, Out-of-Sequence Thrust Faulting in Taiwan. Science 288 (5475), 2346-2349.

    Roecker, S.W., Y.H. Yeh and Y.B. Tsai (1987).Three-dimensional P and S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beneath Taiwan: deep structure beneath an arc-continent collis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92(B10), 10547-10570.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Retrieved from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

    江準熙(2005)。1999年集集大地震前後地震活動、震源機制及地殼應力分佈與變化之研究(博士)。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

    吳相儀(2000)。台灣地區中大型地震震源參數分析(碩士)。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

    高毓琦(2017)。集集地震P波震源加速度時間函數之研究(碩士)。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丞皥(2017)。臺灣地區震源P波加速度特性之研究(博士)。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貞伶(2009)。以複變解調法分析竹子湖強震站最大地動加速度的異常放大現象(碩士)。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顧宏鈞(2011)。1999年10月22日嘉義地震序列之重新定位(碩士)。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工程地震學研究室(2017)。國立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
    檢自:http://www.eq.ccu.edu.tw/lab/lab520/introduction.html

    中央氣象局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2017)。自由場強地動觀測網。
    檢自:http://gdms.cwb.gov.tw/gdms-freefield.ph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