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佩文 |
---|---|
論文名稱: |
臺灣當代小說中的台北圖象 |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5 |
中文關鍵詞: | 台北圖象 、台北書寫 、都市文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0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緒論。
闡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陳析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並羅列與台北書寫相關主題研究回顧。
第二章歷史中的台北。
紛陳臺灣/台北發展的外緣因素,關於政治、經濟、文化傳播、社會、外交等層面,各個重要代表事件網絡的交叉比對,呈現出台北的社會變遷。
第三章文本中的台北。
以時間縱軸呈現,分別以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及新世紀,將重要政經文化背景以小說文本勾連印證,分析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不同背景的作家,在歷史變遷中,如何與時代空間對話?如何感知並掌握時代之精神與社會脈動?以十年為斷代,藉以解析其間所隱含的歷史記憶與空間語境,呈現台北各時期的美麗與哀愁。
第四章台北都市空間。
做為首都的台北同時也具備現代化國際都市的空間特質,這些都市空間特質所指涉的意涵為何?城鄉是否對立,在資本主義掛帥的同時是否意味著背離自然?就現代都市的具體空間加以闡述,分析其特質與空間背後所潛藏的意醞。
第五章圖象意涵。
做為臺灣分身的台北,從政治上的威權與經濟上的怪獸,演變成徹底的資本主義實踐場所。在台北特殊的歷史背景及意識型態的背後,被賦予的政治圖象——家國想像與威權象徵。在凝視與隱喻、空間與權力、認同與斷裂、歷史與記憶中,在各種真實與虛構間,探析台北種種跨越疆界的揉雜性。
第六章結論。
當代臺灣小說中的台北圖象,既是背景,也是主體;既是空間景觀,也是文化顯影。文學往往反映社會,總結各種文本構築成的台北圖象,並推衍展望作家眼中所希冀的未來台北。
(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一、專書
(一)文學作品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續記》,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88年
王幼華,《王幼華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王拓,《台北,台北!》上下冊,台北:天元圖書公司,1985年
王盛弘,《關鍵字:台北》,台北:馬可孛羅出版社,2008年
王禎和,《美人圖》,台北:洪範書店,1991年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平路,《五印封緘》,台北:圓神出版社,1988年
白先勇,《臺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0年
宇文正,《台北卡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
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
成英姝,《好女孩不做》,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成英姝,《臺北晚九朝五:電影小說》,台北:尖端出版社,2002年
成英姝,《男妲》,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
朱天心,《我記得》,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印刻出版社,2009年
朱天心,《學飛的盟盟》,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朱天文,《淡江記》,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三三書坊,1987年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朱天文,《巫言》,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
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朱少麟,《地底三萬呎》,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朱國珍,《夜夜喝著長島冰茶的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
宋澤萊,《廢墟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
宋澤萊,《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台北:草根出版社,1996年
李志薔,《台北客》,台北:寶瓶文化公司,2005年
李昂,《暗夜》,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6年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
李渝,《溫州街的故事》,台北:洪範書店,1991年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赫,《台北一夜》,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沈萌華,《都市叢林》,台北:躍昇出版社,1990年
林俊頴,《鏡花園》,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林俊頴,《我不可告人的鄉愁》,台北:印刻出版社,2011年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年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林燿德編,黃子音等著,《甜蜜買賣——臺灣都市小說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書店,2001年
阿盛主編,林雯殿等著,《新台北人》,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
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平氏出版社,1995年
紀尉然,《私家偵探》,台北:印刻出版社,2011年
張大春,《大說謊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張大春,《病變》,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年
張大春,《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
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張大春,《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張大春,《最初》,台北:時報文化公司,2002年
張大春,《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公司,2002年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張大春,《聆聽父親》,台北:時報文化公司,2003年
張系國,《遊子魂組曲》,台北:洪範書店,1989年
張系國,《城市獵人:民生主義系列住書》,台北:天培文化公司,2004年
張國立,《小鎮罪行》,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8年
張國立,《嘿,你到過忠孝東路沒有》,台北:皇冠出版社,1994年
張啟疆,《消失的□□》,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
張惠菁,《末日早晨》,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年
郭良蕙,《心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6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
陳佩璇,《城市變奏曲》,台北:躍昇出版社,1990年
陳映真,《第一件差事》,台北:遠景出版社,1987年
陳映真,《夜行貨車》,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小說卷:1967-1979〕》,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陳映真,《萬商帝君〔小說卷:1980-1982〕》,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陳映真,《鈴鐺花〔小說卷:1983-1987〕》,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黃凡,《賴索》,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0年
黃凡,《大時代》,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2年
黃凡,《傷心城》,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3年
黃凡,《慈悲的滋味》,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黃凡,《反對者》,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5年
黃凡,《都市生活》,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黃凡,《曼娜舞蹈教室》,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黃凡,《你只能活兩次》,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
黃凡,《東區連環泡》,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
黃凡,《黃凡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黃凡,《黃凡小說精選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黃凡,《大學之賊》,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
黃凡,《黃凡後現代小說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
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2 都市卷》,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
黃春明,《小寡婦》,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
黃春明,《鑼》,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
楊麗玲,《失血玫瑰》,台北:尚書文化公司,1990年
劉大任,《浮游群落》,台北:三三書坊,1990年
劉大任,《晚風細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履疆,《我不要回台北》,台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
駱以軍,《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台北:印刻出版社,1993年
駱以軍,《紅字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
駱以軍,《妻夢狗》,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8年
駱以軍,《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駱以軍,《遠方》,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駱以軍,《我們》,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
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駱以軍,《西夏旅館》,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
鍾文音,《過去:關於時間流逝的故事》,台北:大田出版社,2001年
鍾文音,《在河左岸》,台北:大田出版社,2003年
鍾文音,《豔歌行》,台北:大田出版社,2006年
鍾文音,《短歌行》,台北:大田出版社,2010年
鍾文音,《傷歌行》,台北:大田出版社,2011年
(二)理論批評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15 perspectiv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包亞明主編,《後大都市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石原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的轉移》,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
石計生,《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3年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李銀河,《酷兒理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周芬伶,《芳香的秘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臺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書店,2005年
殷寶寧,《情慾、國族、後殖民 誰的中山北路》,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6年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出版社,1993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章英華,《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台北:巨流出版社,1995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7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8年
楊雪冬,《全球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詹宏志,《城市觀察》,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詹宏志,《閱讀的反叛:大致與小說有關的札記》,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 : 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劉紀蕙,《文化的視覺系統Ⅰ:帝國—亞洲—主體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0年
葉蓁(June Yip)著,黃宛瑜譯,《想望台灣:小說、電影、國家中的文化想像》,台北:書林書店,2011年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陳大為,《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1950-2004)》,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出版社,2000年
陳伯中,《都市地理學》,台北:三民出版社,1983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陳建忠等,《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陳義芝主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台北:群學出版社,2008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蔡勇美、郭文雄,《都市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1984年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
蔡源煌,《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台北:雅典出版社,1989年
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7年
顏忠賢,《軟城市——城市次文化空間的小列傳》,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7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5年
臺灣師大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文建會,1996年
(三)臺灣/台北相關史料文論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台灣今昔之旅(台北篇)》,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天下編輯,《風雲台灣100年》,台北:天下雜誌出版公司,2000年
王國璠、陳三井編著,《台北市發展史》,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81年
王聰威,《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台北:狗屋出版社,2002年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台北文獻》
李清志,《都市偵探學》,台北:創興出版社,1997年
李清志等著,《台北學》,台北:馬可孛羅出版社,2011年
李欽賢,《台灣城市記憶——地圖上消失的街道風景》,台北:玉山社,2004年
林大緯,《慢城 臺北:古蹟達人帶你看歷史建築、逛老街》,台北:夏日出版社,2010年
林佩欣,《圖解臺灣史》,台北:書泉出版社,2011年
河出圖社策劃,《古地圖台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台北:果實出版社,2004年
孫鐵主編,《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台北:大地出版社,2004年
徐宗懋,《二十世紀台灣精選版【民主篇】》,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7年
徐宗懋,《二十世紀台灣精選版【光復篇】》,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7年
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台北:大塊出版社,1998年
曼弗雷德‧馬伊(Manfred Mai)著,尤雅慧譯,《人人必讀的世界史》,台北:華漾出版社,2005年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躍昇的城市——台北》,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1年
莊展鵬主編,《臺北歷史散步》,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台北古城深度旅遊》,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許允斌,《瞻前顧後:臺北的絕版、復刻與新生》,台北:臺北市新聞處,2001年
許極燉,《尋找臺灣新座標:從苦悶的歷史建構現代視野》,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年
郭豫斌主編,《圖解世界史—現代卷》,台中:好讀出版社,2007年
陳譽馨總編,《悄悄話‧臺北》,台北:台北市觀光傳播局,2009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史(1949-2009)》,台北縣汐止:風雲論壇出版社,2009年
黃金土,《臺北古今圖說集》,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1992年
黃俊銘,《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台北:向日葵文化公司,2004年
黃孫權等作,《隱逸的城市靈魂》,台北:北市文化局,2005年
廖宜方,《圖解台灣史》,台北:易博士文化公司,2004年
趙莒玲,《台北市古街之旅》,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2年
遠流臺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鄧蜀生、張秀平、楊慧玫、任天豪主編,《給21世紀的100堂歷史課》,台中:好讀出版社,2006年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台北:左岸文化公司,2005年
(四)外文譯著
夏鑄九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出版社,1989年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公司,2002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麥克‧伍德(Michael Wood)著,顧均譯,《沈默之子:論當代小說》,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出版社,2007年
Nathan Gardels主編,林添貴譯,《世界之路:改變中的全球秩序》,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9年
盧卡奇著(Georg Lukács),楊恆達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1年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著,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康德(Immanual Kant)著,鄧曉芒譯,《純粹理性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Ro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巨流出版社,2006年
Tim Cre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喬爾‧克特金(Joel Kotkin)著,謝佩妏譯,《城市的歷史》,台北:左岸文化公司,2007年
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約翰‧艾倫(John Allen)、史提夫‧派爾(Steve Pile)主編,王志弘譯,《城市世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9年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出版社,2007年
二、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譯,〈都市風格的理論架構〉,《自由青年》82卷3期,1989年9月,頁12-17
王志弘,〈城市的身世〉,《聯合文學出版社》第10卷第5期,1994年3月,頁40-45
王俊秀,〈全球變遷下的都會環境管理論述:文明或野蠻的轉捩點〉,《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8期,1996年6月,頁67-75
朱雙一,〈廣角鏡對準台灣都市叢林——黃凡論〉,《聯合文學出版社》第11卷第4期,1996年2月,頁152-156
吳錦發,〈80年代的台灣文學〉,《臺灣文學研究會誌》第3期,1988年12月
呂正惠,〈臺灣小說一世紀——世紀末的肯定與虛無〉,《文訊》168期,1999年10月,頁32-37
李瑞騰,〈台北:一個文學中心的形成〉,《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8期,1993年9月,頁70-75
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台北——五、六○年代都市情境的變遷〉,《聯合文學出版社》第10卷第7期,頁121-124
林燿德,〈文學變遷的新座標——都市文學總論〉,《自由青年》82卷3期,1989年9月,頁6-11
夏鑄九、葉庭芳,〈台北地區都市意象之研究〉,《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卷第1期,1981年9月,頁49-102
張誦聖作,古佳艷譯,〈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中外文學》23卷8期(總272),1995年1月,頁56-75
陳芳明,〈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出版社》第16卷第5期,2000年3月,頁138-149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中外文學》第24卷第10期,1996年3月,頁104-142
裴元領,〈都市小說的社會閱讀——一種嘗試的策略〉,《自由青年》82卷3期,1989年9月,頁25-31
劉景輝,〈城市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聯合文學出版社》21期,1986年7月,頁24-29
鄭明娳,〈知性與立體的鋪陳——關於都市散文〉,《自由青年》82卷3期,1989年9月,頁21-24
鄭祖邦,〈戰爭與全球化:邁向「永久和平」?或恆久的「全球內戰」?〉,《思與言》第46卷第2期,2008年7月,頁35-86
蕭新煌,〈從抗爭、對話到願景——臺灣知識份子的新體認〉,《聯合報》37版綜合副刊,1999年7月2日
龔鵬程,〈怎樣寫台北市文學史?〉,《文訊》第184期,2001年2月,頁29-30
(二)專書論文
朱雙一,〈臺灣社會運作形式的省思——黃凡作品論〉,黃凡,《黃凡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頁267-284
張大春,〈人人愛讀喜劇——王禎和怎樣和小人物「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陳大為,〈台灣都市詩理論的建構及演化〉,《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9年7月,頁53-104
陳映真,〈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中國結》,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頁9-23
黃啟峰,〈集體記憶的書寫——論《溫州街的故事》的時間、空間與敘事〉,《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灣文學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7年,頁71-92
黃錦樹,〈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頁205-239
黃錦樹,〈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頁81-126
黃錦樹,〈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的抒情轉折〉,《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頁339-362
詹宏志,〈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頁5-17
詹宏志,〈一種老去的聲音——讀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頁7-14
三、學位論文
方婉禎,《從城鄉到都市—八○年代臺灣小說與都市論述》,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朱芳玲,《被壓抑的臺灣現代性:六○年代臺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7年
李建民,《八○年代臺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以五○~七○年代的台北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秀姿,《重讀1970以後的台北:文學再現與台北東區》,國立臺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胡龍隆,《臺灣八○年代都市小說的生活情境與批判語調》,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許阿雪,《光復後台北市都市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姿瑾,《女╱城:論90年代以後台北城市文化變遷與「新世代」女性小說家》,國立臺灣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曾旭正,《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黃宗潔,《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黃怡婷,《八○年代以降臺灣公寓書寫之研究》,國立臺灣成功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楊家嫻,《論戰後臺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台北/人」》,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所
碩士論文,2004年
劉偉彥,《台北東區之空間文化形式:一個初步的社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城鄉
所碩士論文,1988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臺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鄧宗德,《八○年代台北市支配性都市地景形成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1991年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